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2021-01-19 哲學社

#資本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發現了「勞動決定了商品價值」。馬克思在這種認識下,進行了批判性的繼承,並在商品內在矛盾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商品的外在矛盾,解釋了生產者之間交換社會勞動的實質,被「以物易物」的表面現象所掩蓋。馬克思進一步認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

商品,是商品經濟的基本單位。商品的內在矛盾,包含著商品經濟矛盾的胚芽。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據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基本元素。商品內在的基本矛盾,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自然屬性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使用價值用物理量來統計,比如布匹用「尺」來計量,鋼材用「噸」來計量,牛奶用「升」來計量。商品的本身,就是使用價值的體現。而這種使用價值,又體現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聯繫。使用價值,是通過「使用」來實現的,無論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

評判一個社會單元的財富量,考察其糧食儲存量,遠比貨幣量更有客觀性。貨幣只是用來衡量價值,交換商品使用的,而糧食確確實實可以解決肚皮問題。那麼具有使用價值的糧食,便是商品。而商品,除了能在具體的使用用體現出其價值之外,還可以用來交換。這就涉及到了商品的另一個屬性,即「交換價值」。

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他們都不佔有商品的交換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對立的關係。生產者的根本目的在於對價值的佔有,為了獲得價值,他必須生產自己不需要,用不上的商品,並把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出去,從而使得消費者通過使用商品,來佔有其使用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商品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統一的關係。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外一種使用價值,在交換量上的比例關係。從現象上來看,交換價值好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捉摸不定的,但實際上都各自有客觀依據可循,即相互交換的兩種商品,都包含一定量的人類勞動。無差別的一般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就是商品的價值。

價值是抽象的,內在的,只有通過具體的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這種抽象的價值是絕對的,而交換價值是相對的,交換價值只有在兩種商品的比較中才能相對地表現出來。交換價值可以與價值一致,但是由於供需關係,交換價值往往是背離價值的。商品的價值,是生產者之間互相比較勞動消耗量和交換勞動所得的社會經濟關係。

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質」上各有不同,在「量」上難以比較。商品的交換價值,在「質」相同的基礎下,進行量上的比較。那麼這種價值量,如何計量呢?馬克思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衡量商品價值的客觀標準。現實中的勞動者,不存在「無差別的一般勞動」,他們在勞動條件、技術水平、熟練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同一種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不同。個別勞動,形成同一商品的個別價值。但是商品的價值,不可能由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取決於當前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社會評價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該商品所必須消耗的勞動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非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從而影響著價值量的變化。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其應用程度、生產過程中社會組織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勞動生產力水平越低,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攫奪,該物品價值量就越大。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一個物體可以使用的價值,不是商品的價值,但是一個商品必須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無用之物,即是人們付出了很多勞動,但是也形不成商品。2、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一個物品儘管有使用價值,但是沒有經過人類勞動,沒有交換價值,同樣也不構成商品。3、商品必須是用來交換的,一個物品有使用價值,同時也是勞動產品,但是它僅僅是滿足個人需求的,沒有把消耗在其中的勞動轉化成價值量,同樣也不能成為商品。馬克思正是在對立統一中分析商品,並揭示商品的內在矛盾。

參考材料:張雷聲《資本論》精學導讀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論,句句箴言!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世界觀,句句真理!

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相關焦點

  • 讀《資本論》:資本如何剝削剩餘價值?
    工作日的最高限度一方面取決於生理因素,一方面取決於社會道德因素,早期的英國紡紗工人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經過有組織的罷工,對抗才逐漸縮短工作時間。資本對剩餘價值的追求是無限的,絕對的剩餘價值不足以滿足資本家的貪慾,於是資本採取了更多方式來攫取利潤。延長工作日的做法出了客觀條件的限制之外,還經常會引起工人階級的聯合反抗。
  • 為什麼經濟學家對《資本論》冷眼相待,而工人們卻爭相傳閱?
    為什麼高學歷的經濟學教授們讀不懂《資本論》,而忙於體力勞動的工人們卻能快速讀懂這本書呢?這是因為,後者明白,讀懂《資本論》的秘訣在於事先掌握馬克思的哲學。所以,工人們對《資本論》最感同身受,故而理解得很深。這跟領著研究經費的知識分子不可同日而語。
  • 如果不是發生了這件事,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讀《資本論》
    《資本論》中那些一眼看去就「觸電」的文字,摘錄部分如下:(1)貨幣所有者要使貨幣化為資本,他必須在商品市場上遇到自由的勞動者。這所謂自由,有兩種意義:第一,他必須當作自由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勞動當做自己的商品;第二,他沒有別種可以賣的商品,那就是,實現勞動力所必要的一切東西,他是自由得一無所有。
  • 莊忠正:《資本論》的「科學性」
    內容摘要:如何理解《資本論》 的「科學性」則需要深入研究和闡釋。但是,如何理解《資本論》 的「科學性」則需要深入研究和闡釋。  相比英語詞彙「science」,「科學」的德語詞彙「Wissenschaft」具有更複雜的含義,而且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如《博士論文》)中談及「科學」時,較多地使用了「Wissenschaft」一詞,並賦予它以新的內涵。
  • 《資本論》究竟都說了什麼?
    馬克思、恩格斯像《資本論》一共四卷,前一卷主要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從「商品和貨幣」講起,以論述過程「資本的原始積累」結束,「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就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資本論》珍藏本第二卷主要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抽象出剩餘價值如何實現以及此過程中各個生產部門間資本的相互關係。
  • 馬克思《資本論》揭商品背後的秘密
    自《資本論》卷一出版以來,第一章〈商品〉一直惹來熱議。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編輯《資本論》的書信討論所見,作者本人也承認這一章的複雜性,擔心工人階級難以消化。美國學者羅伯特聲稱此章晦澀地叫他一度卻步。阿圖塞則建議學生先不要讀第一章,待研讀好三大卷《資本論》後,方可回頭細看,免得被黑格爾式文體損害腦筋。
  • 《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是誰?
    德文版《資本論》我們知道,陳啟修是第一個全卷翻譯《資本論》的人。之所以說是全卷,就是說在陳啟修之前的1899年,蔡爾康曾經提到過《資本論》;1906年,朱執信也介紹過《資本論》;1920年費天覺還部分翻譯過《資本論》。但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王茂蔭」這個名字。直到1930年陳啟修翻譯《資本論》全卷時,才遇到「王茂蔭」這個難題。馬克思原文中的「Wan—Mao—In」,被陳啟修譯成了「萬卯寅」,當時日本高素之的日文譯本將其翻譯成了「王猛殷」或「王孟尹」。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我們必須堅決捍衛馬克思對自然權利觀念的批判,才能夠呈現《資本論》最核心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才能呈現出「歷史自然」和「歷史科學」的政治哲學維度。  二、客觀性:自然歷史的考察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之所以是馬克思,是因為他建立了一種歷史理論和哲學,區分了意識形態和科學(15)。
  • 沈醉回憶:戰犯買《資本論》是裝門面,陳長捷卻讀得認真 還寫批語
    沈醉回憶:戰犯買《資本論》是裝門面,陳長捷卻讀得認真,還寫批語《資本論》是馬克思的一本大部頭著作,它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基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且橫跨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
  • 《能源資本論》連載——經濟運行失調的雙因子幹涉機理(一)
    只有這些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得到新穎的研究結果。從這部著作及其兩位作者的身上,我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搞學術研究的人,要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達到「精」和「專」。 此處節選《能源資本論》中「經濟運行失調的雙因子幹涉機理(一)」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 怎樣理解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
    二是當社會的結構要素、發展動力和具體機制被明確地揭示出來,從而歷史發展的規律被發現的情形下,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該如何體現?自認為找到了複雜的社會構成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並把它們揭示、概括出來,並且以為掌握了這些關係和原理,就把握了社會、歷史的規律,這確實使社會、歷史變得可理解了,不再是糾纏百結的亂麻或者變幻莫測的雲團了;但這裡也潛伏著一種可能或者危險,就是這種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會脫離具體的個人而成為與自然一樣的存在,不管個人有怎樣的主體性,社會、歷史都走著自己的路,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人的主體性至多只體現在促進、阻礙或延緩這一進程
  • 《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中國的早期翻譯與傳播
    通過一系列活動,孫中山逐漸了解到馬克思、恩格斯及其著作《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並對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進展狀況有了充分了解,進而對社會主義理論產生濃厚興趣。他鼓勵身邊的中國留學生閱讀社會主義理論書刊,悉心鑽研《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辛亥革命前後至五四運動前,國內許多進步報刊,摘譯選登了《資本論》的部分內容或主要思想,使《資本論》成為中國人知曉的第一部馬克思著作。
  • 價值形式: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論定位
    這種商品的特性就是,它在物的外衣下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在數量化的外衣下是質的活的內核,現在它呈現出來了,因此建立在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基礎之上的每一種商品的拜物教特徵就有可能得到揭示:每一種商品的內核,即人與人的關係,都作為一種因素進入到社會發展之中。」⑤在某種意義上盧卡奇的這一思想又回到了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批判的德國唯心論的立場,即思想統治著世界,而人的解放在於反抗這種思想的統治。
  • 大衛鮑森:如何讀聖經(二)——最好的讀經方式(視頻)
    每個人讀經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選擇隨機性地讀,翻到哪讀哪;有人有規律的每天新舊約各讀幾章等等。但怎樣的方式更好,更容易幫助我們認識上帝給我們的旨意呢?大衛鮑森建議基督徒讀聖經的時候,一次讀一卷,因為這也是上帝賜給我們聖經的方式。
  • 《資本論》:憑什麼說資本家剝削了勞動者?
    《資本論》的目的在於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及社會關係,資本主義的生產與古代自然經濟下的自給自足存在本質的區別。古代的生產主體是自耕農,他們在自有的小片土地上進行耕種,產品一部分交給朝廷,另一部用來自家消費。除了自耕農之外,還存在許多沒有土地,需要租用地主的田地來進行耕種的貧農。這部分人要向地主繳納地租,只留下小部分產品供自己使用,與地主間存在剝削的關係。
  • 李義平:《資本論》寫作為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1月18日電 (謝磊 曹淼)日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舉辦第六講,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做客講堂,以「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為主題,導讀《資本論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其高度重視社會再生產過程,把國民經濟視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者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有機循環系統。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 高中生注意:如何提高英語閱讀理解正確率?這4項能力是關鍵因素
    提升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同時掌握高效的做題技巧。閱讀理解是英語綜合能力的體現。在高中英語學習過程中,為什麼要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從在高考英語中的分值佔比來看,閱讀理解部分佔有40分的分值,想要英語科目拿高分,就需要抓住閱讀理解。
  • 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最拉分!語文老師分享經驗:寒假要這樣練!
    一個學生語文素養除了體現在習作上,就是閱讀理解題了。無論是小學中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閱讀理解題都能看出一個孩子的閱讀積累、觀察力、記憶力,以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當然,閱讀理解題也是拉開學生分數差距的重要部分,很多家長對於如何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題的答題技巧與正確率非常焦慮。結合教學經驗,慄子老師簡單談幾點個人建議,寒假開始就可以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