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一共四卷,前一卷主要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從「商品和貨幣」講起,以論述過程「資本的原始積累」結束,「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就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是社會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第二卷主要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抽象出剩餘價值如何實現以及此過程中各個生產部門間資本的相互關係。從「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講起,「資本增殖主要通過資本循環來實現」;以「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結尾。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實質就是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佔有剩餘價值來擴大資本的規模,加強對工人的剝削,以便繼續榨取更多剩餘價值。
第三卷論述資本生產的總過程,主要揭示和闡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從「剩餘價值和剩餘價值率」講起,以「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結尾;「階級是在生產關係中處於不同地位的人群的集團,其中一個集團佔有生產資料,因而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就階級的實質而言,它是一個經濟範疇,就馬克思的理論來講,階級又屬於歷史範疇。也就是說,階級的存在僅僅與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
前三卷被馬克思稱為理論部分,而把第四卷稱為歷史批判部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第四卷是通常以《剩餘價值理論》作為書名的,所以一般來講的《資本論》就是指的其前三卷。
卡爾 馬克思,是一個猶太裔的德國人,生於1818年,是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革命理論家。1867年9月,馬克思親自撰寫的《資本論》第一卷問世並出版。1883馬克思去世,之後,《資本論》第二、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開創了一套新的思想體系。研究方法主要淵源至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及政治經濟學。這部書就是1859年馬克思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以英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關於這一點馬克思講「迄今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就是英國。因此,我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以英國為例。」1867年7月,「以幾星期前發表的藍皮書《就工業和工聯問題同女王陛下駐外使團的信函往來》為例,英國女王使節在藍皮書中坦率地說:在德國、在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家,他們對現有勞資關係的變革已經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也就是說,《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只適用於英國,而是適用於所有資本主義國家。
作為對《資本論》的回應,18世紀英國學者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國富論》和《資本論》在基本理論上相互對立,但在具體論述上也有不少共鳴。譬如、「商品價值的二重性理論」、「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理論」、「貨幣起源」等等。這兩本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政治經濟學巨著,可以進行比較閱讀,以增強理解。
馬克思當年撰寫資本論時翻閱了大量的典籍,整理出了數百本讀書筆記,花費了四十年時間,可以說嘔心瀝血,兀兀窮年。據傳說,其抽過的雪茄、喝過的咖啡就花費巨大,甚至《資本論》的稿費居然付不起。呵呵,是不是讓人不禁想起創作《平凡世界》的路遙,在《平凡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的窘況來。
「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還沒有一本書像《資本論》這樣,對勞動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整個現代社會體系得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地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將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一覽無餘。」
的確如此,恩格斯對《資本論》的評價,恰如其分。
雖然現在較之馬克思所處年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滄海桑田」之嘆,但《資本論》作為寶貴的歷史文獻,其意義從來不容貶低。從根本上講,《資本論》並不是一部講如何「脫貧」或「扶貧」的窮人致富寶典,從字裡行間也看不出有什麼可以輕易獲取財富的密碼和訣竅;這部書只是從根本上回答了窮人為甚麼」窮「?而富人為什麼」富「?提供了認識經濟社會的基本科學方法論,為認識經濟現象及其內在本質提供了思路。可以說是一本工具書,有益於洞悉財富的奧秘。
此文為上官賀拔原創,希望您喜歡並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