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憑什麼說資本家剝削了勞動者?

2020-12-16 讀書廣記

《資本論》的目的在於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及社會關係,資本主義的生產與古代自然經濟下的自給自足存在本質的區別。古代的生產主體是自耕農,他們在自有的小片土地上進行耕種,產品一部分交給朝廷,另一部用來自家消費。除了自耕農之外,還存在許多沒有土地,需要租用地主的田地來進行耕種的貧農。這部分人要向地主繳納地租,只留下小部分產品供自己使用,與地主間存在剝削的關係。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自耕農被消滅了,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他們被資本家僱傭到企業裡,通過出賣勞動力來過活,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這個所謂的「剩餘價值」像古代的「地租」一樣,就是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秘密之所在。然而,在馬克思之前很多經濟學家都搞不懂他,因為他們的勞動價值論還不夠完善。

01先要弄懂「勞動價值論」

「剩餘價值」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馬克思之前,就有不少經濟學家研究了它。例如威廉·配第認為剩餘價值只存在兩種形態:地租和利息;洛克認為利息(剩餘價值)是一種政治發明,產生於所有權;休謨把地租視為剩餘價值的根本形態;重農主義者說只有農業勞動才能產生剩餘價值;亞當·斯密超越重農主義的理論,在他看來,地租、利潤和利息,都是剩餘價值的不同形態。

經濟學家們的研究雖然觸及了剩餘價值,但就如中世紀的化學家曾研究過氧化現象,卻把它誤解為「燃素」一樣,他們都不明白自己所研究的對象。拉瓦錫用氧代替了「燃素」,馬克思也用「剩餘價值」代替了前人各種模糊不清的理論。

我們介紹剩餘價值,力求通俗、簡練,因而省略掉一些繁瑣的經濟學證明過程。

剩餘價值論要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之上。任何商品都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如果我們把商品體的有用性抽掉,那麼它就只剩下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勞動產品凝結了人們生產它時所耗費的勞動量,商品之間的交換以此為依據。

因為一個商品耗費多少勞動量,這本身是難以衡量的,所以我們需要用時間來使它量化。時間是勞動量的標杆,通過勞動時間,我們才能夠對比各種商品體中各自含有多少勞動量。也只有通過時間,我們才能進行生產規劃,決定是想耗費更多時間去生產那些價值多的產品,還是節省時間去生產價值較低的產品。

但是,我們在對比兩個商品的價值時,不能單單看它們生產的時長。而是要看在先今的生產力水平下,依據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來生產商品,所至少要耗費的時間,這個時間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國富論》裡,假定一個熟練的漁夫在基本的作業條件下,捕捉一隻海狸,至少需要一天;而一個熟練的獵人也在基本的作業條件下,捕捉一頭鹿,至少需要半天,那麼就說海狸的價值是鹿的兩倍。

02什麼是剩餘價值?

任何商品都包含著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間進行交換的依據。在交換時以貨幣來作為中介,所以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即用商品換到貨幣,再用貨幣購買同樣價值的另一種商品。這是普通人的交換過程,這個過程叫「為買而賣」。

但是我們在做生意時,卻不是這樣,我們常常是先用本錢去買進某樣商品,然後再把它賣掉,也就是「為賣而買」,公式寫為G—W—G。

在為買而賣的過程中,我們並不在乎買進的W價值是否超過原來賣出的W價值。例如我們賣掉一堆棉花,換取100英鎊貨幣,然後再用這100英鎊去買一件衣服。我們並不在乎這件衣服的價值是否超過100英鎊,只要它足值、跟我們賣出的棉花等價,我們就會感到心安理得。

但是在為「為賣而買」裡,我們卻不能接受花100鎊買進棉花,然後再以100鎊的價格把它賣掉,不能接受G—W—G這個公式,不然這生意就僅僅是回本,沒法一直做下去。我們總是索要一個增值的差額,要求最終賣出去的價格高於100鎊,以便我們能夠賺到利潤。所以公式變為G—W—G』,G』跟G之間有一個增值額G。

馬克思說:「我把這個增值額或超出原價值的餘額叫作剩餘價值」,地租、利潤、利息等都是它的特殊形式。

地租、利潤等代表了價值增值的部分,它們都有一個共性——無酬勞動時間的化身。亞當·斯密誤以為它們是無酬勞動的支配權,認為誰佔有資本,誰就有權支配利潤,仿佛利潤(剩餘價值)是來自於資本而非勞動。其實利潤不是一種權利,而是無酬勞動的成果。弄清這個問題,就需要研究剩餘價值、利潤是怎麼產生的,並且懂得區分剩餘價值和利潤的區別。

03

為什麼我花100鎊買進棉花,然後再以110鎊把它轉賣掉,能夠多得10鎊的增值額呢?重商主義者認為這是我賤買貴賣的結果,我騙了某個傻子的10英鎊。可是這完全是偶然的,我的顧客不可能全都是傻子,這樣我也就不可能在做生意的時候每天都產生增值額。而且,我自己在這個場合是賣家,在另一個場合又是買家,我自己也會成為賤買貴賣的受害者。

因此,我從顧客那裡騙到的錢也會在另一個場合付給了房東或供應商,這樣的話,做生意怎麼可能會賺到錢呢?難道所有企業家都是最擅長騙術的騙子嗎?——顯然,剩餘價值不是從偶然的賤買貴賣中產生,商人並不具有貴賣的特權。在買者方面也是同樣道理,剩餘價值依然以公平的等價交換為前提。

可是,如果進行等價交換的話,公式就是G—W—G了,誰又會去做這種只能回本的生意呢?問題就產生了:「如果是等價物交換,那麼不產生剩餘價值;如果是非等價交換,也不產生剩餘價值。」那麼剩餘價值G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有些人選擇跳出流通領域,到生產領域去考察剩餘價值的來源。例如,我買進100鎊棉花,然後我退出了流通,對這100鎊棉花進行加工,或者運往其他地方,給它注入新的勞動量,之後我再重新回到流通裡,以110鎊的價格賣掉,就產生了10鎊的增值。

可是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場合下,原先100鎊棉花的價值其實並沒有變,多出來的部分只是我自己新的勞動成果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是一個商人,而是一個工人,我的商品沒有自行增值。我沒有靠商品賺錢,依然是靠勞動獲得收入。如果我是老闆,我從原料廠買進原料,然後僱傭10名工人來進行加工,除非我剋扣了工人的工資,否則我一分錢也賺不到——這種生意也沒人願意做。

為此,我們必須拋棄非此即彼的形上學思維,辯證的承認亦此亦彼——G「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

04

所有的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但對於一般商品來說,它們的使用過程就是貶值的過程。因為商品在使用時會消耗自己,使它變得陳舊、磨損,價值低於全新的時候。但有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給佔有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價值,這種商品就是勞動力。

勞動是價值的源泉,是勞動力的活動。企業家、資本家、老闆等——一切僱主,通過工時的形式,用工資來僱傭到勞動力,令其做工,並佔有勞動成果。勞動力在工作的過程中,能為僱主生產新價值,它的使用過程就是增值過程。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了,如果沒有勞動的參與,再怎麼倒賣貨物也賺不了錢,增不了值。

那麼僱主是根據什麼來確定工資標準呢?首先他要根據勞動力的價值來定價,勞動力的最低價值就是維持一個勞動者能夠生存、不至於餓死且繁育後代的基本條件,表現為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價值。在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它體現的就是勞動力的基本價值,工資都是參照它來規定的。

以價值為基礎,勞動力的價格——工資——還要受到勞動力市場的調節,高學歷、高技能的人較少,可替代性弱,競爭小的職位,工資就高出價值很多;普通學歷、常人可勝任,可替代性強,競爭大的職位,工資就只能在最低工資的上方輕微浮動。

每個人在求職時,也會充分考慮最低工資標準和自己的能力(競爭力)。作為一名僱主,他為每個職位開出來的薪水,肯定要考慮勞動力的價值並參照市場價格,所以大體上是能夠體現勞動力價值的。勞動者在出賣勞動力時,是按市場價予於出賣,因此是等價交換,就像100英鎊換棉花一樣。如果雙方的一方進行欺詐,那麼合同隨時都會解除,僱主招不到人,勞動者找不到工作。所以,僱傭勞動中的交換是等價交換。

但是,在勞動力賣出去之後,僱主怎麼使用它、使用多長時間,都擁有了充分的話語權。他使用勞動力創造出了多少新價值,與勞動者不再有太大關係,因為他已經用工資把勞動力買下來了。就如用100鎊買下棉花後,賣出去多少錢,跟原來的賣主無關。但是,勞動力與棉花不同,勞動力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增值。

假如,勞動力只要每天工作4小時,就能夠創造出與工資相當的價值。那麼僱主肯定要規定勞動者每天勞動≥4小時,不然他僱傭勞動就沒有意義。如果勞動者每天工作所創造的價值都等於自己的工資,那麼僱主永遠也賺不到錢,沒有人願意開公司,也就不會有大量的稅收。所以,法律一定要認可、默認僱傭勞動每天最低工作的時間要超過必要勞動的時間,並默認僱主擁有適當延長工作日的權力。

05爭取正常工作日的鬥爭

剩餘價值就是超出必要勞動的那部分剩餘勞動,假定必要勞動為4小時,工作日為8小時,那麼剩餘勞動就是4小時,剝削率為100%。僱主每僱傭一個勞動力,可以獲得每天4小時的剩餘價值。延長工作日,安排加班,剩餘勞動就隨之而增多。

通過加班而產生的剩餘價值就是絕對剩餘價值。如果不加班,而是加大工作強度、改良辦公環境,把生產率提高到社會平均水平之上,那麼生產出來的額外價值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僱主的利益表現為:

一、延長工作日;二、提高生產率;三、加大工作強度,或提供熟練度;四、擴大生產規模以便招募更多的勞動力。

這樣才能推動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增長。而在所有的手段裡,延長工作日、要求加班是最容易的辦法,連小公司都能夠勝任。

在工資制度的掩蓋下,僱主總是要通過各種藉口、各種手段、各種方式來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使它儘量超出必要勞動之外,996就是一種絕佳的選擇。僱主的貪婪表現為對加班的渴望,每一次遲到、早退都是對他們利益的最大冒犯,每一次加班則是基本的義務。如果放的假不通過調休來補足,那麼僱主就會感覺虧損巨大。如果勞動者拒絕加班,那麼只能考慮把他換掉,否則賺不到錢。

關於爭取正常工作日的鬥爭的歷史詳見《資本論》第一卷,我們不再贅訴。

相關焦點

  • 去偽求真:再揭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手段和實質
    極力為資本家鳴冤叫屈,為僱傭剝削洗地,胡說什麼當今世界資本家同工人是平等互利關係,根本就不存在剝削與被剝削關係,認為《資本論》過時了,甚至指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錯誤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81頁)】具體說,包括維持勞動者自身、家屬子女以及接受教育和訓練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及費用的價值。即勞動力價值是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就是創造商品、創造價值的能力。這正是勞動力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
  • 讀《資本論》:資本如何剝削剩餘價值?
    不變資本,說的是在資本增值的過程中,購買來的原材料、輔助材料、以及工具設備等,這部分內容本身不會增值,只是在具體的勞動生產中,將其價值轉移到了新產品中去了。因為生產資料的性質不同,其價值轉移的方式也不相同,比如廠房、機器等價值是在多次生產中逐漸完成轉移的。原材料、燃料、輔料等價值是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完成轉移的。
  • 《資本論》究竟都說了什麼?
    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實質就是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佔有剩餘價值來擴大資本的規模,加強對工人的剝削,以便繼續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第三卷論述資本生產的總過程,主要揭示和闡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 為什麼經濟學家對《資本論》冷眼相待,而工人們卻爭相傳閱?
    《資本論》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上在《資本論》的第二版跋中,馬克思特別提到了自己的舊作《政治經濟學批判》,並且說:「在那裡我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因此,馬克思說:「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他要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其次,對於《資本論》的主題,馬克思也強調:「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所以說,《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採用怎樣的生產方式來進行生產?
  •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資本論
    他把他的研究結果寫進了《資本論》。我們在這裡不可能細緻地討論他這部內容廣博且比較艱澀難懂的著作中關於國民經濟學的細節。我們在這裡只想指出,馬克思是如何將他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運用到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中去的。
  • 左拉《萌芽》:表達了工人對被剝削、被壓迫生活的莫大憤慨
    相比於其他著名的作家,左拉最擅長的是描寫勞苦人民的命運,反映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885年出版的《萌芽》,講述了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激烈的階級鬥爭。主人公名叫艾蒂安,是個機器工人。
  • 「如果不是資本家提供了就業崗位,打工人連工作都沒有」?
    「如果不是資本家提供了就業,勞動者靠什麼活呢?」這句話是精神資本家們的口頭禪。他們認為,資本家是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沒有資本家,勞動人民就沒有就業的機會,大批失業人群將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社會財富也將停止增長,科技停止發展,人們將永遠生活在赤貧的社會。
  • 在我們國家,資本家們的使命為何?
    今天的資本家們,和為資本家打工的普羅大眾,可同比於中國曆朝的統治階級於人民的關係。在我們中國,人民當家做主,人民賦予資本家的使命是:能夠代表中國的面貌,走向世界。可是有時候資本市場的運作,往往不盡人意。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資本家在國內市場吸血,一遍遍的割韭菜。
  • 論資本家是怎麼變成萬惡的資本家的:資本家是怎麼壓迫你的
    「你說的這個粉絲是不是你自己?」咳咳,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為了肝這篇文章在兩個月的時間裡讀完了政治經濟學和哲學入門……就刻板印象而言,說資本家是萬惡的,實在是實至名歸。資本家是怎麼賺錢的?/資本家是怎麼壓迫你的?每個資本家都逃不出馬克思的資本循環公式。如果逃出了,那麼ta可能是個假資本家。
  • 不把內地勞動者當人看,崑山世碩憑什麼那麼橫!
    只有我們自己把自己當人看,資本家才會把我們當人看! 導火索,就是他們的工作人員在給勞動者發工作證的時候,把證件當骨頭扔,而勞工不得不彎腰低頭的去撿自己的工作證。 一人彎腰從地上撿起自己證件的同時,另一人的證件從他眼前飛過。 可以說,哪怕是餵狗,也是不應該是這種場景吧。
  • 為什麼說「996」禍國殃民?
    當主人翁、工廠的主人淪落為僱傭勞動者,再用「奮鬥」的說辭來要求勞動者無償加班就完全屬於耍流氓了,這裡完全迴避了為誰奮鬥的問題。況且,當996、007成為常態的時候,延長勞動時間就已經不再是偶爾發生的現象,而成為了資本剝削勞動者的一般手段。關於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工作日」一節有精彩論述,這裡不再贅述,本文僅僅談一下資本企業肆無忌憚地延長工作日所帶來的傷害。
  • 如果不是發生了這件事,我這輩子可能都不會讀《資本論》
    其實,我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要說看了資本論,我就能成為資本家,那肯定是天方夜譚。要說看完就能買股票,也是笑談。那麼,我為什麼要看呢?我覺得,看完這本書的結果可能不是讓我收穫最大的地方,我更多的是從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硬著頭皮看下去的勇氣,一點點摳概念的耐心,一頁頁看下去的恆心。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在此前提下,對特定馬克思主義文本進行政治哲學的辨析是目前較為有效的理論途徑之一,而反覆審視《資本論》中的政治哲學樣態則是回應當代論爭的重要起點,關於《資本論》中自然歷史觀的界說則是起點的起點。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呼喚人們立足於唯物史觀,而且預示了基於唯物史觀的政治哲學的可能性。
  • 算法,即剝削
    但是,人們總覺得其中有問題,又說不出哪裡出了問題,最後只能從情緒道德上譴責資本家剝削,從社會責任上呼籲資本家手下留情。其實,這不僅僅是道德問題,更是法律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算法支配騎手是一種壟斷行為。這種技術性壟斷,很可能構成平臺濫用數據優勢,以及價格歧視中的大數據殺熟。在反壟斷法的框架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三類壟斷行為中的一類。
  • 勞動價值論說得對嗎?理論無法讓我信服,你們呢?
    所有價值都是勞動者創造的,但是資本家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少於他們創造的價值。通過這個手段,資本家佔有了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這是對勞動者的剝削。潛臺詞:勞動者們應該起來推翻資本家的政權,消除這種剝削。如果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分享勞動成果是正當的,那推翻資本家政權的正當性在哪裡? 按照勞動價值論,從倫理學的角度,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是不正當的。
  • 想「打工」而不可得,將是資本剝削的「最高境界」|文化縱橫
    當資本家用人工智慧替換掉勞動者後,勞動者只能依靠資本家的發放和分配來維持自己的物質生命,因而必須通過不斷承認資本家的主人身份、迎合其徵服欲、生產自身的奴隸身份來換取物質資料,以維持生存。這種身份的生產,作為一種精神性勞動,將是人工智慧時代打工人所唯一能從事的勞動。而在承認資本家的主人身份的過程中,又必然會出現「更能迎合資本家所設遊戲規則的勞動者」和「不太能掌握這套遊戲規則的勞動者」的階層區分。
  • 馬克思曾對恩格斯說:「我總是踏著你的腳印走」
    作為一位大資本家、虔信派教徒和君主主義者家中的長子,他對母親感情至深,卻對父親的政治、社會和宗教信仰極度反叛。李卜克內西說他「頭腦清晰而聰明」,性格直爽到「很容易孩子氣地脫口而出,說國王不穿衣服肯定會覺得冷的」。列寧曾評價道,恩格斯出版《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朋友建立了一座莊嚴宏偉的紀念碑,無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滅地銘刻在上面了。
  • 坐實剝削員工!蘋果對緯創下最後通牒:沒有解決問題,就沒有訂單
    蘋果壓榨供應商,緯創利潤率低儘管緯創第一時間給出了誠摯的道歉聲明,但是據印度當地政府的調查結果,坐實了緯創在該邦工廠存在剝削行為:如工資過低、工作時間不固定、工作條件惡劣等。不過,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市場剝削資本家,資本家就得剝削員工。
  •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
    #資本論現實中的勞動者,不存在「無差別的一般勞動」,他們在勞動條件、技術水平、熟練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同一種商品所消耗的勞動時間不同。個別勞動,形成同一商品的個別價值。但是商品的價值,不可能由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而是取決於當前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社會評價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該商品所必須消耗的勞動時間。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非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