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怎樣理解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

「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是當代思想界討論最多的議題之一,但在相當多的論者那裡,已經脫離了其創立者馬克思、恩格斯,也脫離了其闡釋載體,那些蘊涵深邃但非常散亂的文本,獨立成為可以隨意摻雜、剔除任何內容的「大口袋」,或者成為一種抽象而簡單的認識方法和理論教條。鑑於此,回到馬克思的文本中追溯其特殊語境下的具體闡發和論證,是比純粹原理性的討論更為「鮮活」的思想史佐證、評判依據和發展基礎;而且,在對文本細節的甄別中也可發現「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主線、思考重點、擅長領域和詮釋界域。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怎樣闡釋和論證唯物史觀的

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費爾巴哈》章是馬克思、恩格斯闡述其唯物史觀最重要的文本之一。與青年黑格爾派把握社會和歷史的方式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會既不是充滿神秘色彩無可把握的存在,也不是可以任意幻想和虛構的王國。「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像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

社會的情況是這樣,那麼由不同形態的社會更替而構成的歷史呢?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歷史也是可以確證和理解的,它也是有前提、有過程、有結局的,可以為後來者所把握的。對歷史的分解可以看出,它的構成要素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與其他自然的關係」。這裡既包括人們自身的生理特性,也包括人們生存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諸如地質條件、山嶽水文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條件。

不僅闡明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要點,馬克思、恩格斯還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證。「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就是他們最重要的論據之一。他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悉心勾勒出由城鄉分離→行會制度的建立→商人作為一特殊階層的出現→工場手工業的產生→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商業和工場手工業集中於一個國家的現象」→大工業的發展與壟斷等各個環節次第過渡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物質需求、物質生產、物質交往和勞動分工之間的矛盾及其解決構成了根本的推動力量,這就使歷史本身的運動呈現出一種線形發展、向上發展和自在發展的軌跡,表現為一種不為觀念、精神所把握、引導乃至操控的必然性,使我們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和解釋某種程度上具備了類似於自然界變遷、運動般的確定性、規律性。正是基於這一點,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發現」之一就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在這裡,「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主線、思考傾向非常明確;紛繁複雜的歷史線索曾經被花樣翻新的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所遮蔽,或者被形形色色的主體性哲學家解釋為「上帝」創設、「絕對理念」顯現和「自我意識」超越,而在馬克思、恩格斯這裡都被排除了,據此,世界思想史、哲學史上一條獨特的致思取向和解釋方式被確立起來。

不能把「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的解釋做簡單化、極端化的理解

現在的問題是,「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能不能反過來被視為一種抽象的社會認識方法乃至理論原則呢?或者說,它對歷史的解釋,其思考重點、擅長領域誠然是非常獨特的,但這種解釋有沒有界域和邊際?提出這樣的問題,絕不是要質疑其科學價值,更不是動搖其歷史地位,而是鑑於人類社會的複雜性、歷史變遷的複雜性和人自身的複雜性,要求我們從更廣闊的視域、更多樣的思路和更深的層次上綜合觀察人類的思維方式,進而比較鑑別,以便能博採眾長、傳承創新。而對上述問題的討論還需回到前文所論述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和環節之中。

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勾勒出一條受物質生產支配的歷史發展之徑,而就真實的歷史而言,這裡有沒有遺漏?比如說,在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歐洲社會歷史發展中,宗教改革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和環節,在那些很少和風細雨、潛移默化而更多的是充滿激烈、殘酷、血腥和曲折的鬥爭中,宗教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我們知道,宗教所關乎的主要是精神觀念和信仰問題,其距離物質需求和生產不能說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很遠或者不很直接。即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過的人口跨國度的遷徙和「流浪時期」,迫於生計和貿易緣由的其實較之基於精神信仰的要少。這至少說明,《德意志意識形態》提供了解釋歷史發展至為重要的線索,但這種線索的涵攝範圍和詮釋內容仍有補充的空間和餘地。

二是當社會的結構要素、發展動力和具體機制被明確地揭示出來,從而歷史發展的規律被發現的情形下,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該如何體現?馬克思、恩格斯到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時,較其以前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等文本,他們關於社會歷史的現實前提及運動、「原初的歷史關係」的因素和意識發展的階段、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社會結構理論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固定而成熟的看法,並做了相對完整而系統的表述。這是他們解決曾經一直困擾他們、使他們「感到苦惱」的「社會之謎」和「歷史之謎」的最重要的階段性成果。自認為找到了複雜的社會構成因素及其相互關係,並把它們揭示、概括出來,並且以為掌握了這些關係和原理,就把握了社會、歷史的規律,這確實使社會、歷史變得可理解了,不再是糾纏百結的亂麻或者變幻莫測的雲團了;但這裡也潛伏著一種可能或者危險,就是這種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會脫離具體的個人而成為與自然一樣的存在,不管個人有怎樣的主體性,社會、歷史都走著自己的路,向著既定的目標邁進,人的主體性至多只體現在促進、阻礙或延緩這一進程,而永遠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方向。

我們看到,上述觀念和思路在以後確實變為了現實,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中,不在少數的人曾經信奉,社會發展的規律已經被馬克思主義揭示出來,我們的任務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把握這一規律,按照這一規律辦事,那麼共產主義就會到來。現在想一想,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這種對社會歷史的理解是更深邃了還是十分膚淺呢?

「《資本論》及其手稿」對唯物史觀的深化和發展

所幸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並沒有把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向簡單化、極端化的方向推進。近的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未謄清稿」中,他們以零散的思考再度檢視了自己所做出的判斷和論述的完善性和可靠性,範圍涉及諸如:革命何以是必要的、從個體孤立到群體聯合的進程、個人隸屬於階級意味著什麼、個性為什麼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顯現和發展、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與更替、戰爭為什麼在過去能成為一種通常的交往形式、私有制與勞動的關係、自主活動及其實現的條件、市民社會再界定、國家和法同所有制的關係、自然科學與歷史的關係以及為什麼思想家使一切本末倒置,等等。

再往後看,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對社會、歷史、人自身的深入理解,還是對「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進一步建構,馬克思、恩格斯的思考絕沒有到《德意志意識形態》時為止就終結了。甚至毋寧說,在其之後漫長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活動中,通過對資本本質及其邏輯的批判和政治經濟學研究,他們的思想又躍遷到更高的層次和階段,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對此有比《德意志意識形態》更有深度、更全面、更完整的闡釋和論述。

《資本論》從對當時市場上隨處可見、大量堆積的「商品」的探討開始,研究了它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等各種過程和形式,揭示了資本運作的內在機制、邏輯及其本質,描繪了不同階層的人懸殊的生活境況和歷史命運,再現了各種社會現象之間更為複雜的內在聯繫,從而透視出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原因、途徑、趨向。這些都深化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社會、歷史的看法,大大超越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的認識和見解。

更為重要的是,《資本論》對人類社會形態演變的劃分不是一種尺度、一個標準,而是多層次、多角度的,諸如「人的依賴性」的社會→「物的依賴性」的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自然經濟→產品經濟→商品經濟、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產主義公有制、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野蠻社會→文明社會、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級的所有制,等等。這是不是對「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思維主線、思考傾向的改變呢?不是,而是從更深的內涵和更廣的視野對其進一步的闡釋和說明。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生前早就對將其理論和方法做簡單化、極端化理解的傾向保持警覺並做過批判。1877年,他在《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譴責了米海洛夫斯基把他「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認為「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接著就舉了《資本論》中的幾處論述來詳加分析。這些文獻及其思想對於我們理解和思考「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發展彌足珍貴。

推薦新聞: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百餘次提及「人民」 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為何10次強調「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習近平再強調改革落地:地方力量打通「中間一公裡」

習近平歐亞之行體現絲路情懷: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大文章

從習近平在塞波兩國署名文章看「16+1合作」藍圖如何繪就

相關焦點

  • 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本然關係之多視域解蔽及其效應
    對內在於馬克思哲學框架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之關係的把握是否準確,決定著二者的理論角色是否會被扭曲,其理論功能是否能充分釋放,以及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是否科學。學術界迄今關於二者關係的觀點主要有:(1)同質論。
  • 謝輝元 | 社會進化論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觀念的遞嬗
    河上肇、李大釗、陳溥賢等日中馬克思主義者理解的唯物史觀公式,基本抽繹於《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關經典表述,無論就這些經典表述而言,還是就譯者的自我理解而言,都能較準確地展現出唯物史觀歷史動力論的內涵。如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雖用了「社會組織進化」一詞,但在內涵上卻理解為社會關係須隨生產力的變動而變動。
  • 恩格斯晚年重申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性質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廓清昔日唯物史觀造成的思想混亂,就要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到社會歷史中去,揭開社會歷史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社會歷史發展的緣由在於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
  • 重讀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書信
    在恩格斯眾多的書信中,他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五封書信(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恩格斯致約瑟夫·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恩格斯致弗蘭茨·梅林》、《恩格斯致瓦爾特·博爾吉烏斯》),是恩格斯書信中的輝煌篇章,是全面、準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不可替代的文本。具體來說,這五封書信的理論價值突出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唯物史觀下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究
    唯物史觀下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究 邊海長 濟南市教研院 問題導入: 教師:「鴉片戰爭」這個說法反映的是一個歷史事實,還是對它的歷史解釋?
  • 2020北京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歷史試卷權威解析
    試題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個視角,考查了考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 第1題中的青銅器冰鑑缶是先秦時期最為典型的優秀物質文化遺產,其使用方式也蘊含著先秦時期的政治觀念和社會思想。  ■ 第20題要求考生運用絲綢之路、新航路開闢等相關歷史知識,對「今天世界茶的兩大發音系統」這一現象作出合理解釋。這體現了歷史教學服務於現實的社會價值,有助於深化考生對「一帶一路」建設背景的認識,使考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交流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同世界密不可分的聯繫與合作共贏的前景。
  • 陳文海教授應邀到歷史文化學院作講座
    11月12日—13日,華南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國史研究協會副會長陳文海應邀為歷史文化學院作法國史學術前沿課程系列講座,主題包括《史學研習的認識論基準——唯物史觀及其基本內涵
  • 歷史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的進步
    但支配社會歷史領域的依然是唯心史觀,馬克思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片面性和不完備性,將唯物主義基本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使關於社會的科學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1]從而實現了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根本性變革。唯心史觀是如何看待歷史的發展的?
  • 怎樣去理解拉丁美洲歷史
    當我翻開由美國人寫的《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他在拉丁美洲那章開頭寫道「這裡與盎格魯美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盎格魯美洲很快就贏得了政治經濟雙重獨立」。當我打開《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一書,看到歐洲之所以可以殖民美洲,是因為歐洲更先進。
  • 歷史總是能不同地理解和解釋,陷人於無解的不確定性之中
    歷史總是能不同地理解和解釋,陷人於無解的不確定性之中 2020-05-12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特輯丨唐正東:工業革命的社會歷史意義與恩格斯...
    筆者以為,這種理解已經具有了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解的初步內容。以此為基礎,恩格斯展開了對從古代奴隸制到現代生意經世界的社會歷史過程的解讀。對他來說,這一歷史過程既是人的主體性的不斷發展史,又是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史。
  • 馬院教師應邀參加「唯物史觀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
    本站訊(通訊員 張媛媛)10月17日至18日,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應邀率隊參加由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和中共泰安市委共同主辦,中共泰安市委黨校承辦的「唯物史觀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暨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第八次代表大會,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孟國
  • ...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召開2020年度...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商務印書館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會議。學者們圍繞會議主題做了精彩的報告,並就構建唯物史觀新的解釋體系、歷史理論研究的回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關係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
  • 鹹陽市委書記嶽亮: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鹹陽市委書記嶽亮: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2016-06-23 14:33:00
  • 昭通2020名師助考59丨高考歷史備考的技術與藝術
    綜觀近年的高考歷史真題,所有「命題」一定是立足於「新課程標準」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的考查。備考過程中,怎樣才能高效?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一、對高考歷史試題結構心知肚明高考歷史試題主要由兩類試題構成。第一類是選擇題,共12道題,賦分共計48分,布局於文綜試卷的24-35題。
  • 楊振紅:社會史論戰與中國新史學的成長
    齊思和曾總結說:「北伐後的中心思想是社會主義,是以唯物史觀的觀點對於中國過去的文化加以清算。」此外,馬克斯·韋伯的東方社會理論也有一定影響。需要說明的是,關於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性質的討論最早是在蘇聯展開的,它與亞細亞生產方式討論密不可分,蘇聯的觀點對中國社會史論戰產生了直接影響。
  • 成績常年穩居年級前三,歷史學霸吳宜汶:2個學習訣竅得高分
    那麼,不少同學就要問了:學歷史到底有沒有竅門啊?怎樣才能考高分呢?針對於這些問題,大家不妨參考一下"歷史學霸"吳宜汶的學習方法。畢竟當大多數人正在被歷史折磨得體無完膚之際,人家早已憑藉659的高分從高考這場戰役中脫穎而出。
  • 高考歷史複習專題:利用八大史觀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所謂史觀,就是人們對於歷史的總看法。 史觀問題歷史闡釋體系問題,新史觀為我們得更早歷史提供了更多的闡釋體系。 對近幾年高考有研究的人應該都知道,現在高考中注重用多元史觀來考查同學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分析。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
    站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歷史時刻,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時空坐標中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意義,既是學習「四史」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應有之義。從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 唯物史觀與傑出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
    歷史中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生產關係體制下的,不論個人如何超越這種關係,他都是既定體制的一員,是這個體制運行活動的一部分。當佔主導地位生產關係體制的運行帶來某種災難性的整體屬性,產生某種巨大的社會結果,影響千千萬萬人利益的時候,改革和完善這一生產關係體制就成了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政治行動的基本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