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養蜂小產業 增收大依靠

2020-12-23 天眼新聞

時至孟夏,安龍縣海子鎮海子村的山野間一片蔥綠。

「這段時間正是分蜂育王的關鍵時段,我們必須把這些技術及時交給農戶,不然他們今年的收入可能就要大受影響了。」

5月15日,安龍縣五福街道廷必村村民正在管理蜜蜂。

在位於海子村的「農夫問道」土蜂養殖公司蜜蜂養殖基地裡,負責人羅廷順一邊細細查看著一個個整齊地排列著的蜂箱一邊跟記者介紹著土蜂養殖產業的發展情況。

「這幾年綠色純天然食品廣受市場歡迎,這對我們產出的原生態蜂蜜來說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得益於安龍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黨委政府的扶持政策,我們目前在這裡發展得不錯。」在羅廷順眼裡,安龍縣氣候溫暖溼潤,森林覆蓋率達到52%以上,境內蜜源植物繁多,非常適合蜜蜂生長生產。

羅廷順介紹說,2019年,為幫助貧困群眾特別是貧困殘疾人家庭解決脫貧增收難題,安龍縣積極爭取寧波對口幫扶項目,並將本土企業安龍縣農夫問道土蜂養殖有限公司作為重點企業加以扶持,以此帶動貧困群眾發展養蜂產業。

為什麼是養蜂產業?

在「養蜂人」馮坤順眼裡,養蜂產業技術難度低,發展速度快,勞動力需求少,這對於像他一樣缺乏一技之長的農村貧困群眾而言是一個真正能依靠的產業。

馮坤順是安龍縣海子鎮人,因為腿腳不便,不能從事較重的體力活,家庭經濟收入一直很低,生活非常困難。

2019年10月,他收到了安龍縣殘疾人聯合會無償發放的6箱中華小蜜蜂,在農夫問道土蜂養殖公司技術人員指導下,他目前已掌握了不少蜜蜂養殖技巧,對未來的生活也多了幾分期待。

「想要發展好養蜂產業,讓貧困群眾能以此增收,必須解決好技術支撐和產銷對接問題。」羅廷順告訴記者,農夫問道公司不僅在技術指導和項目進程管理上為養蜂農戶做全方位服務,還通過保底回收方式確保農戶利益。公司根據蜂蜜行業及市場變化情況,與養蜂戶籤訂產品收購標準,在結算時對農戶進行浮動補貼,同時農戶也可選擇自行售賣,這一模式能最大程度確保農戶利益。

「他們給的回收保底價是80元1斤,以此計算,我養殖的6箱小蜜蜂今年產糖應該有80斤左右,至少可收入6000元以上。」馮坤順感概說,「有一個能穩定增收的產業,心裡就有底了,對過上好日子的信心也更足了。」

如何變單純「輸血」為自主「造血」,讓貧困群眾特別是貧困殘疾群眾能通過產業發展走上致富道路一直是扶貧工作中的老大難問題。

對此,安龍縣多措並舉,依託專業養殖公司的技術指導讓養蜂農戶獲得技術支撐,通過保底回收和拓寬銷路等方式解決其產銷對增收難題。

5月29日,在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躍社區的胡蜂繁育基地,工人忙著給蜂王餵食。 

對像馮坤順一樣的困難群眾而言,多了一層「養蜂人」身份的他們也多了不少脫貧致富的底氣。

據安龍縣農業農村局數據,目前安龍縣共有共有6家胡蜂繁殖基地,中華小蜜蜂和意蜂養殖家庭達10000餘戶,年產值達5100萬元,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蜜蜂養殖不僅能讓群眾增收,同時也能為經果林傳授花粉降低勞動成本,這是一個能讓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產業,我對其發展充滿信心。」羅廷順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方林劉朝富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貴州安龍農商銀行「貸」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助力農村產業脫貧
    擔任貴州安龍農商銀行木咱支行行長以來,平日裡總是笑臉迎人,今天卻有些反常,顯得憂心忡忡。「把手裡的事情先放一放,我們到張伯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看看。昨天的氣溫太高了。」郭坤宇簡短的和客戶經理說。當張以林雙手捧著長滿香菇的菌棒,滿臉笑容地走出來時,郭坤宇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緊繃的臉舒展開來。
  • 石門縣子良鎮養蜂專業戶迎來大豐收
    今年67歲的郭繼新,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有10多年的養蜂經驗,這些年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養蜂規模不斷擴大,有了穩定的收入,今年首次搖蜜又取得了開門紅,他高興地告訴筆者:「今年第一批蜜成熟的非常好,從品質、色澤各方面來看非常好,今年已經銷售了33斤。
  • 芒康縣木許鄉群眾依靠葡萄和蜂蜜產業富了起來
    劣勢是作為純農業鄉,人均耕地約0.75畝;林地面積大,但林下資源的採集收入幾乎為零;農業仍處於傳統農業,以青稞、小麥、玉米為主,缺乏經濟作物。 優勢是緊靠雲南,海拔低,瀾滄江邊,地域優勢、氣候優勢十分明顯。
  • 特色產業託起小康夢——沅陵縣盤古鄉發展產業助民增收紀實
    近年來,該鄉在脫貧攻堅戰中,著力產業先行,為貧困戶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如今,透過一個個頗具地方特色的產業項目,盤古正用特色產業託舉群眾的小康夢。產業先行 群眾心安小澎村系沅陵縣五強溪庫區移民大村和懷化市深度貧困村。
  • 北京密雲這個村增收致富的路子「有點甜」
    低收入戶養蜂增收聶家峪村養蜂歷史悠久,據當地長期養蜂的蜂農介紹,至少得有幾百年的歷史了。2018年,第一書記王海東駐村後,整合聶家峪村養蜂資源,幫助村裡註冊成立了大城子鎮域內第一家村辦養蜂專業合作社。自從養蜂合作社成立以來,養殖戶的蜂蜜銷路有了保障。
  • 「財經關注」安龍:推進石材產業「精品化」發展
    安龍縣立足石材資源優勢,以轉型升級為重要抓手,推進石材產業精品化發展,不斷提升石材的利用率、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做大做強「中國木紋石之鄉」品牌。>  在位於安龍石材產業園區內的貴州玉林石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 「一手抓防疫 一手抓生產」安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壩區產業增就業
    2014年以來,安龍縣充分利用良好的氣候、水、山地等資源優越,以壩區為示範,進一步發展金銀花、鐵皮石斛、白及等中藥材,作為產業扶貧的輔助產業,以產業解決群眾創業、就業問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 老房子變身民宿,養蜂成了「甜蜜事業」,淳安這個山村不到半年大變樣
    因為地理位置不便,村裡原本產業基礎就較弱,加之這幾年來人口逐漸集聚轉移到了鎮上,村裡部分房屋和土地資源更是閒置了下來,這讓村集體消薄工作難上加難。資源閒置只會帶來浪費,該怎樣變廢為寶,讓老房子煥發出新生機呢?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王金仙和幹部們合計著,一方面引導農戶將現有土地進行整合和流轉,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香榧50畝、黃精60畝,極大提高了土地效益。
  • 【小康路上】運城夏縣:追「蜂」逐夢 脫貧增收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山西省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勠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鄉村振興】德慶縣回龍昇平村:「一村一品」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蜜蜂忙碌著採蜜,村委會幹部和蜂場工作人員圍坐在大樹下,共商「甜蜜」事業,就深入推進「一村一品」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展開討論,商量如何養好蜜蜂,做大做強品牌效應,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據了解,2018年以來,回龍鎮和肇慶市政協機關在昇平村積極探索「貧困戶+基地+ 合作社+公司」的產業扶貧模式,將「養蜂業產業化,蜜產業品牌化」作為昇平村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向。
  • 【天水日報社公益廣告扶貧】楊吳村:產業齊發力 增收有底氣
    楊吳村:產業齊發力 增收有底氣□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初冬時節天氣驟冷,當記者一行來到位於秦安縣雲山鎮的楊吳村採訪時,村支書張國棟趕緊遞來熱氣騰騰的菊花茶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金絲皇菊只是楊吳村諸多產業中的一項。村裡有的人種植花椒、蘋果,有的人種植中藥材板藍根,還有的人養雞、養蜂、養羊等,勤勞的楊吳村人靠著這些產業逐步實現了脫貧增收。
  • 文昌加美村:「小地瓜」成就「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3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加美紅」地瓜是文昌文教鎮加美村今年重點打造的扶貧產業之一,這一產業直接帶動了500多人次的就業,僅一個多月的收穫期,「加美紅」地瓜銷售額就達到11.3萬元。
  • 「蜂蜜書記」周文杰的牽掛:馬井村「蜂王」還在養蜂嗎?
    發展不了種植業和畜牧業,能不能養蜂?左思右想,周文杰決定「武斷」一回。他只跟村兩委幾個人說了說「養蜂」的想法,便開始起草產業規劃報告,並帶著報告向幫扶單位爭取資金支持。買蜂種不如直接發錢不知道是真找對了路子,還是被周文杰面對幫扶單位描述「山峰村野花香」所打動,幫扶單位下撥20多萬元產業幫扶發展資金,用於發展養蜂合作社。有錢了,周文杰決定召開村民大會,正式宣布「養蜂計劃」。
  • 安康市科技局堅持「三個一」走穩產業發展之路
    這一切得益於幫扶部門市科技局的大力幫扶,自2014年包聯茶裡村以來,科技局就堅持把產業作為群眾脫貧增收的長遠之策,通過建立一個基地,引進一個合作夥伴,帶動一批群眾參與的「三個一」模式,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實現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以養蠶、養雞、養蜂、中藥材種植為主的四大產業格局。建立一個示範基地,做給群眾看。
  • 山西產業扶貧產品展播:沁水蜂蜜
    晉城市沁水縣以荊條、刺槐、狼牙刺三大優質蜜源為主,資源面積達200餘萬畝,是中國四大名蜜荊條蜂蜜、刺槐蜂蜜主產區之一,擁有太行明珠、華夏蜜都、百年養蜂大縣之美譽。2019年,沁水縣被授予「全國蜂業精準扶貧示範縣」。一、產業發展整體情況「養一群蜜蜂,勝種一畝田」。
  • 上杭湖洋新坊村:產業發展摘窮帽 脫貧致富奔小康
    「去年我家養蜂養了十箱,到今年就發展到一百箱左右。」鍾吉英說。新坊村位於湖洋鎮西南部杭武邊界,村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全村有貧困戶13戶35人,2015年被列入縣級貧困村。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不斷探索尋找能讓群眾增收脫貧致富的路子,經過反覆探討、外出學習等最終確定了具有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養蜂產業。同時,經過村兩委研究、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出臺了一些激勵養蜂發展的政策,讓養蜂產業成為群眾脫貧增收致富的「甜蜜法寶」,目前全村已有80餘戶發展養蜂1000餘箱,今年僅蜂蜜產量就達7000多斤,產值達30多萬元。
  • 「聚焦12大產業中藥材」施秉:太子參產業成農民增收「活水源」
    通過發展太子參種植,積極走太子參產業扶貧之路,依靠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幫扶幹部牽線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安置貧困群眾就近務工,通過參與生產勞動、學習現代種植技能,借力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方式、先進技術、機械設施、營銷渠道等發展產業,讓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脫貧項目,激發群眾生產熱情。
  • 聊聊貴州安龍的歷史故事
    很多年前,修南盤江水電站時,我去工地看姐姐,從德臥去安龍,於此有過暫短駐足。我印象中的安龍很小,也很靜,街上幾乎無人。那陣,我眼裡的招堤,僅一池油綠。不是荷花盛開的季節,自然見不到荷花。我還記得,有條逼仄狹長的街道,兩旁對列高高的青磚圍牆,圍牆很老,磚面上還泛著鹼霜。牆後,是座陡而瘦的小山。從圍牆破開的小門窺望,上山的步道纖巧蜿蜒,細若遊絲,堡坎、石級,皆苔痕斑駁。此處,即是明代十八先生墓。
  • 湘潭:「三帶三幫」興產業
    該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積極承擔省、市、區級產業扶貧任務,不斷拓展消費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幫扶範圍從姜畲鎮陸續拓展到該區鶴嶺鎮、湘潭縣易俗河鎮、湘西永順縣等地,結對幫扶貧困家庭成員已達2000多人。近三年來,綠豐公司與永順縣供銷社合作,對接銷售當地貧困戶出產的莓茶、椪柑、獼猴桃等農產品,總價值160多萬元。
  • 產業指導員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
    科右中旗產業指導員在推動脫貧致富進程中,主動上門入戶,為農牧民免費做技術指導,在脫貧路上與貧困群眾「手拉手」助力增收致富。 前不久,家住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的科右中旗產業指導員包泉接到了白音珠日河艾裡貧困戶烏力吉白乙拉的求助:家裡的母牛要下牛犢了,由於不懂接生技術,想請包泉到家裡進行指導,幫助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