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孟夏,安龍縣海子鎮海子村的山野間一片蔥綠。
「這段時間正是分蜂育王的關鍵時段,我們必須把這些技術及時交給農戶,不然他們今年的收入可能就要大受影響了。」
5月15日,安龍縣五福街道廷必村村民正在管理蜜蜂。
在位於海子村的「農夫問道」土蜂養殖公司蜜蜂養殖基地裡,負責人羅廷順一邊細細查看著一個個整齊地排列著的蜂箱一邊跟記者介紹著土蜂養殖產業的發展情況。
「這幾年綠色純天然食品廣受市場歡迎,這對我們產出的原生態蜂蜜來說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得益於安龍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黨委政府的扶持政策,我們目前在這裡發展得不錯。」在羅廷順眼裡,安龍縣氣候溫暖溼潤,森林覆蓋率達到52%以上,境內蜜源植物繁多,非常適合蜜蜂生長生產。
羅廷順介紹說,2019年,為幫助貧困群眾特別是貧困殘疾人家庭解決脫貧增收難題,安龍縣積極爭取寧波對口幫扶項目,並將本土企業安龍縣農夫問道土蜂養殖有限公司作為重點企業加以扶持,以此帶動貧困群眾發展養蜂產業。
為什麼是養蜂產業?
在「養蜂人」馮坤順眼裡,養蜂產業技術難度低,發展速度快,勞動力需求少,這對於像他一樣缺乏一技之長的農村貧困群眾而言是一個真正能依靠的產業。
馮坤順是安龍縣海子鎮人,因為腿腳不便,不能從事較重的體力活,家庭經濟收入一直很低,生活非常困難。
2019年10月,他收到了安龍縣殘疾人聯合會無償發放的6箱中華小蜜蜂,在農夫問道土蜂養殖公司技術人員指導下,他目前已掌握了不少蜜蜂養殖技巧,對未來的生活也多了幾分期待。
「想要發展好養蜂產業,讓貧困群眾能以此增收,必須解決好技術支撐和產銷對接問題。」羅廷順告訴記者,農夫問道公司不僅在技術指導和項目進程管理上為養蜂農戶做全方位服務,還通過保底回收方式確保農戶利益。公司根據蜂蜜行業及市場變化情況,與養蜂戶籤訂產品收購標準,在結算時對農戶進行浮動補貼,同時農戶也可選擇自行售賣,這一模式能最大程度確保農戶利益。
「他們給的回收保底價是80元1斤,以此計算,我養殖的6箱小蜜蜂今年產糖應該有80斤左右,至少可收入6000元以上。」馮坤順感概說,「有一個能穩定增收的產業,心裡就有底了,對過上好日子的信心也更足了。」
如何變單純「輸血」為自主「造血」,讓貧困群眾特別是貧困殘疾群眾能通過產業發展走上致富道路一直是扶貧工作中的老大難問題。
對此,安龍縣多措並舉,依託專業養殖公司的技術指導讓養蜂農戶獲得技術支撐,通過保底回收和拓寬銷路等方式解決其產銷對增收難題。
5月29日,在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躍社區的胡蜂繁育基地,工人忙著給蜂王餵食。
對像馮坤順一樣的困難群眾而言,多了一層「養蜂人」身份的他們也多了不少脫貧致富的底氣。
據安龍縣農業農村局數據,目前安龍縣共有共有6家胡蜂繁殖基地,中華小蜜蜂和意蜂養殖家庭達10000餘戶,年產值達5100萬元,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蜜蜂養殖不僅能讓群眾增收,同時也能為經果林傳授花粉降低勞動成本,這是一個能讓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產業,我對其發展充滿信心。」羅廷順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方林劉朝富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