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被「點名」了,行長:全面監測,不能再依賴土地財政

2020-12-17 藍白觀樓市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其官網開設的「央行研究」專欄中,首期刊登了央行行長易綱發表的《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論文。

注意幾個關鍵詞:央行行長、官方專欄、研究「金融資產結構」的論文。

據了解,這並不是易綱首次研究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問題,每隔10年左右,他都會撰寫一篇有關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的學術論文,分別為1996年在《經濟研究》發表的《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及2008年在《經濟研究》發表的《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

也就是說, 這12年來易行長第一次針對「金融資產結構」進行專業解讀,把這篇論文研究透,就能理解高層、央行對於房地產的態度,理解經濟模式、金融體系未來將如何發展。

這篇文章一大亮點在於,大篇幅「點名」房地產市場,梳理了樓市快速擴張帶來的債務集中風險,並從兩個方面「對症下藥」。

先來聊聊樓市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

原文稱:房地產與金融資產之間存在對偶關係。

一方面,房地產是居民和企業的重要資產,居民和企業又通過房地產融資構成對銀行的負債,銀行的金融資產部分對應著居民和企業手中的房地產。

另一方面,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的信貸快速擴張,會導致金融風險向銀行和地方集中,並容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機制。

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建立一個模型:A是購房者,B是銀行,C是城市,D是房企。

城市C把土地賣給房企D,城市C獲得了財政收入。

房企D拿土地向銀行B抵押貸款,蓋房施工。

購房者A把收入、現金充當首付,向銀行B抵押轉換成房產,作為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構成部分。

因為發放房貸的原因,銀行B的資產端不斷擴張,居民的房產實際上對應的就是銀行的資產。

漲的時候皆大歡喜,C的財政收入會越來越多,A的資產會越來越優質,並且可以再次抵押獲得規模更大的融資,銀行B的資產也非常健康,很難出現壞帳,D的規模不斷擴張,加大力度拿地,到處都是千億級別的房企,一片歡騰景象。

狂歡的盛宴背後,銀行的背後卻「刻著一道孤獨」。

邏輯很簡單:購房者A、房企B、城市C,實質上看,他們都把風險和槓桿轉嫁到了銀行B身上,一旦樓市出現流動性危機,無人接盤的城市出現價格坍塌,房產市值縮水,抵押品價值大跌,銀行的資產端必然會惡化,壞帳、集中兌付就會成批出現。

這就是把房地產跟金融體系深度捆綁的結果,沒人願意看見,那場面簡直不敢多想。

因此,易行長論文中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1,對樓市實行「全面監測」,供需要平衡。

什麼叫「全面監測」?

房企融資、居民債務收入比、房地產貸款的集中度都要列入重點監測領域。

比如,房企融資方面,前段時間住建部和央行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對房企融資規定了三道紅線:扣除預收帳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

過渡期截止至2023年6月30日,屆時如果超三道紅線,有息負債不得增加;超兩道紅線,有息負債年增速不得超過5%;超一道紅線,有息負債年增速不得超過10%;所有要求均達標,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5%。

還有銀保監會信託部日前下發的《關於開展新一輪房地產信託業務專項排查的通知》,強化房地產信託穿透監管,嚴禁通過各類形式變相突破監管要求,嚴禁為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提供通道。

比如,在房地產貸款集中度方面,前幾天央行在政策吹風會上提及了一項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新增房地產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比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7個百分點。

以上這些措施,可以說已經對房地產市場展開了無孔不入的監測,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在融資、房地產貸款流向方面做出調整,市場過熱就壓降貸款和融資規模,市場過冷時就會略微松下口子,讓

2,完善地方稅,擺脫土地財政依賴。

這裡有個前提,目前的財政「四本帳」中,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規模最大。

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還是間接稅(增值稅、消費稅)為主的稅制,以企業為主的徵收模式可能會造成成本高、融資難,為了給企業減負,更合理的給各個城市增加收入,以後個稅、房產稅、遺產稅等直接稅佔比將會提高。

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組成,在2019年,賣地收入佔比達到了85.8%,根據申萬宏源研究所的數據,在2020上半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89%。

因此,完善地方稅結構,推動直接稅比例提高,增加地方的稅收收入,擺脫各個城市對賣地收入的依賴,是未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重中之重。

過去這些年,樓市既是一個光怪陸離的「造富場」,又是一條往前狂奔不知終點的「不歸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唯有完善地方稅體系、時刻監控房價的起伏波動、人口流出的城市少供地、一二線擁擠的大城市多供地、多建租賃房,才能告別「大拆大建」的發展模式,讓我們的下一代敢消費、敢生孩子、敢創業,善莫大焉。

相關焦點

  • 央行易綱:房地產市場要堅持穩字當頭 加強對融資狀況全面監測
    樂居財經訊 凱越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央行研究」欄目發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的研究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其在政策建議中表示要管理好風險。第三,要管理好房地產市場風險,建立長效機制。房產是我國居民的主要財產,且與金融資產之間存在對偶關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變化和波動對全社會財富的影響極大,與其他行業的關聯度也最高,保持房地產業的平穩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 2020年十一月房地產大事件盤點!
    中房網訊(亞晨/文)回顧11月,中房網(微信公眾號:zhongfangwang)分別從「政策、市場、土地、金融、企業、聲音」等六方面帶您一同回顧十一月份以來的房地產大事件。聲音入選事件劉鶴:堅持房住不炒完善長租房政策易綱:加強房地產市場融資狀況全面監測劉昆:
  • 戴相龍建議:應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讓金用於社保支出,是否可行?
    在房價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土地出讓金也在持續上漲。而隨著土地出讓金的增長各個地方的財政收入其實也是逐步提升。但是相比土地出讓金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當前我國居民社保資金卻已經「告急」,按照現有的社保支付和繳費的情況來看,不樂觀的情況下這一代年輕人可能會面臨無社保可發的窘境。
  • 房地產企業土地增值稅清算稽查重點之土地成本扣除憑證不合規
    在土地成本扣除的土地增值稅清算中,房地產企業以不合法有效的土地成本憑證作為土地增值稅清算時的土地扣除成本,從而導致少繳納土地增值稅,具體分析如下:(一)房地產企業不合法有效的土地成本憑證的類型實踐調研中發現
  • 央行行長表態、財政部確定!房產稅要拍板?黨報建議「3大手段」
    潘石屹就曾一針見血指出,降房價最好方法就是「徵稅」:房產稅以及空置稅,通過增加炒房者持有成本,令房地產投資利潤降低才能更好降低空置房率,迫使投機者拋售手中房子,藉此來平抑房價以及房租上漲。平心而論,潘石屹的建議並非完全無用,關鍵在於-房產稅何時出臺落實?房產稅真要來了?央行行長表態、財政部確定。
  • 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稅收籌劃
    一、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稅收管理制度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開發範圍不斷擴大,市場發展迅速,國民購房熱情持續高漲,這對我國財政稅收的增長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據調查統計,在2011年,中國稅收數額已達到89720億人民幣,其中,土地增值稅佔據77%的增幅比例,比2010年多出1276億人民幣。
  • 秦虹:謹防房地產市場出現較大風險
    房地產開發用地自2013年起總量已開始下降,在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土地財政依賴度高仍將存在的情況下,將進一步推高地價。未來很有可能繼續呈現土地供給「量少價高」局面。行業上下遊產業成本增長。受宏觀經濟下行及疫情疊加影響,房地產行業所聯動的上下遊產業成本增長。
  • 「硬核」房地產稅出臺,深圳「打新」就不香了?
    周末,深圳樓市被央媒「點名」了。文中,直接點名了深圳華潤城潤璽一期的各種騷操作,包括「每平方米數萬元的倒掛價差」,「眾籌打新」,「借票代持」之類,之前我們在《潤四面前,哪有什麼「長沙模式」?》中詳細寫過,想必大家也不陌生了。
  • 網際網路和房地產,不能再被資本綁架(深度)
    一切的信號都在表明:在中國,不可能再任由資本驕狂橫行了!網際網路和房地產,不能再被資本綁架了!屬於資本高速膨脹,野蠻成長的時代,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宣告結束。1中國的經濟發展:只有資本模式,沒有創新發明從新中國建立,到2020年的今天,只有短短71年的時間,但是中國的發展和世界地位的提升,可謂是有目共睹。
  • 一個大佬說房地產是最大的灰犀牛,一個大佬說房價要納入通脹
    郭樹清強調,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可以說,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郭樹清在文中表示,回顧中外金融監管史,以下幾方面的教訓值得認真汲取:一是貨幣經濟絕不能背離實體經濟。
  • 明年起,房企全面執行新規,苦日子來了?
    從監測的重點城市重點地塊參拍情況來看,9月份200家房企參拍重點地塊的次數顯著降低,53%企業9月份未參加重點地塊的出讓,另外32%的房企參拍次數在5次及以下,參拍超過10次的房企僅有6%。天風宏觀宋雪濤10月26日發報告指出:房地產開發流程中,涉及融資的包括拿地、開發、銷售等環節,但只有拿地環節是房企在實質性加槓桿。
  • 100個城市平均地價低於6000元,土地財政玩不轉了?
    來源: 藍白觀樓市土地財政,這個補充地方收入百試百靈的妙招,在2020年似乎玩不轉了。上半年熱,下半年冷,這就是今年房地產市場的典型特徵。眾所周知,土地是「麵包」,房價是「麵粉」,地價回落,終端的房價必然也會跟隨下降,從土地成交到房企蓋房出售,未來半年到1年的時間內,有了地價的「壓制」,房價大幅上漲變得更難。
  • 淺談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美國模式的可能性
    在美國,土地更加趨向於一種普通的市場資源,房地產市場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土地資源主要通過購買、期權和兼併三種形式獲取,並取得永久產權。 香港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相對有限,政府高度壟斷土地,主要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出讓長期的土地使用權,賺取財政收入,所有權仍然歸國家。
  • 中國房地產報:回顧展望 2020房地產政策趨勢九大判斷
    以「行政限制措施+貨幣政策+財稅政策」全面介入調控為標誌,中國房地產行業在「史上最嚴厲」的調控周期中蹣跚前行。其間,特別是2015~2016年,有部分城市出於經濟、財稅收入壓力進行了局部、小範圍政策放鬆,但交易的快速回暖乃至「過熱」往往招致調控政策迅速收緊、加碼。
  • 不搞房地產,經濟照樣好
    有部分市民不理解的,還在官方網站投訴質問「為什麼長沙房價不能漲起」。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因房價低而被投訴的城市,市政府在回覆中堅定回復「單純靠房地產來搞經濟,是歪門邪道,今後還要將投機炒房遏制到底」。、提升固定資產投資、膨脹居民資產收入等效應,但是同樣也帶來了透支居民消費、土地財政依賴以及資本脫實向虛的虛假繁榮問題。
  • 長沙被中央點名表揚了!
    近日,住建部在《建設工作簡報》第79期刊載題為《長沙市落實主體責任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文章。 該文章對長沙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方面的經驗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準備向全國推廣經驗。
  • 重磅| 《匯中財富2020年投資報告》全球房地產篇
    ▲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地方財政壓力上升,土地財政依賴程度難下降。上半年土地市場持續火熱,土地供應力度加大,優質地塊集中出讓帶動溢價率持續攀升。為緩解經濟下行帶來的財政壓力,下半年地方政府可能會加快推動土地入市,住宅用地供應總量將超過上半年。  表1:2020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前十城市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
  • 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的稅務籌劃及案例
    房地產開發企業乙公司認為,自己所建造項目的地下樁基工程隱蔽,而高樓建成後,地下工程將無法查看核對,故帳面虛列成本,忽視了事前對地下樁基的地形勘察和設計論證。可是,地下樁基工程施工不能隨意,即使是提供了地形的勘察設計資料,還需要符合合同、發票、決算報告以及現金流四者一致等要求。稅務機關在審核過程中下達通知書,要求企業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供合同、決算報告、發票、現金流相一致的證明資料。
  • 李庚南:公募REITs將帶給房地產怎樣的影響?
    更深遠的意義是,公募REITs的推進或將從供需兩側對房地產市場形成深刻影響,破解房地產市場的痼疾,改變被扭曲的市場預期。回顧我國房地產調控與市場波動的軌跡,不難發現,長期以來樓市之所以難以走出「調一調,漲一漲,越調越漲」的怪圈,關鍵是因為有兩種分別來自供給與需求側的推動力量:一方面,是來自供給端的「土地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