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其官網開設的「央行研究」專欄中,首期刊登了央行行長易綱發表的《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論文。
注意幾個關鍵詞:央行行長、官方專欄、研究「金融資產結構」的論文。
據了解,這並不是易綱首次研究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問題,每隔10年左右,他都會撰寫一篇有關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的學術論文,分別為1996年在《經濟研究》發表的《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及2008年在《經濟研究》發表的《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
也就是說, 這12年來易行長第一次針對「金融資產結構」進行專業解讀,把這篇論文研究透,就能理解高層、央行對於房地產的態度,理解經濟模式、金融體系未來將如何發展。
這篇文章一大亮點在於,大篇幅「點名」房地產市場,梳理了樓市快速擴張帶來的債務集中風險,並從兩個方面「對症下藥」。
先來聊聊樓市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
原文稱:房地產與金融資產之間存在對偶關係。
一方面,房地產是居民和企業的重要資產,居民和企業又通過房地產融資構成對銀行的負債,銀行的金融資產部分對應著居民和企業手中的房地產。
另一方面,房地產作為抵押品的信貸快速擴張,會導致金融風險向銀行和地方集中,並容易形成自我強化的機制。
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建立一個模型:A是購房者,B是銀行,C是城市,D是房企。
城市C把土地賣給房企D,城市C獲得了財政收入。
房企D拿土地向銀行B抵押貸款,蓋房施工。
購房者A把收入、現金充當首付,向銀行B抵押轉換成房產,作為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構成部分。
因為發放房貸的原因,銀行B的資產端不斷擴張,居民的房產實際上對應的就是銀行的資產。
漲的時候皆大歡喜,C的財政收入會越來越多,A的資產會越來越優質,並且可以再次抵押獲得規模更大的融資,銀行B的資產也非常健康,很難出現壞帳,D的規模不斷擴張,加大力度拿地,到處都是千億級別的房企,一片歡騰景象。
狂歡的盛宴背後,銀行的背後卻「刻著一道孤獨」。
邏輯很簡單:購房者A、房企B、城市C,實質上看,他們都把風險和槓桿轉嫁到了銀行B身上,一旦樓市出現流動性危機,無人接盤的城市出現價格坍塌,房產市值縮水,抵押品價值大跌,銀行的資產端必然會惡化,壞帳、集中兌付就會成批出現。
這就是把房地產跟金融體系深度捆綁的結果,沒人願意看見,那場面簡直不敢多想。
因此,易行長論文中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
1,對樓市實行「全面監測」,供需要平衡。
什麼叫「全面監測」?
房企融資、居民債務收入比、房地產貸款的集中度都要列入重點監測領域。
比如,房企融資方面,前段時間住建部和央行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對房企融資規定了三道紅線:扣除預收帳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
過渡期截止至2023年6月30日,屆時如果超三道紅線,有息負債不得增加;超兩道紅線,有息負債年增速不得超過5%;超一道紅線,有息負債年增速不得超過10%;所有要求均達標,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5%。
還有銀保監會信託部日前下發的《關於開展新一輪房地產信託業務專項排查的通知》,強化房地產信託穿透監管,嚴禁通過各類形式變相突破監管要求,嚴禁為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提供通道。
比如,在房地產貸款集中度方面,前幾天央行在政策吹風會上提及了一項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新增房地產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比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7個百分點。
以上這些措施,可以說已經對房地產市場展開了無孔不入的監測,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在融資、房地產貸款流向方面做出調整,市場過熱就壓降貸款和融資規模,市場過冷時就會略微松下口子,讓
2,完善地方稅,擺脫土地財政依賴。
這裡有個前提,目前的財政「四本帳」中,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規模最大。
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還是間接稅(增值稅、消費稅)為主的稅制,以企業為主的徵收模式可能會造成成本高、融資難,為了給企業減負,更合理的給各個城市增加收入,以後個稅、房產稅、遺產稅等直接稅佔比將會提高。
而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由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組成,在2019年,賣地收入佔比達到了85.8%,根據申萬宏源研究所的數據,在2020上半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89%。
因此,完善地方稅結構,推動直接稅比例提高,增加地方的稅收收入,擺脫各個城市對賣地收入的依賴,是未來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重中之重。
過去這些年,樓市既是一個光怪陸離的「造富場」,又是一條往前狂奔不知終點的「不歸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唯有完善地方稅體系、時刻監控房價的起伏波動、人口流出的城市少供地、一二線擁擠的大城市多供地、多建租賃房,才能告別「大拆大建」的發展模式,讓我們的下一代敢消費、敢生孩子、敢創業,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