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1日 13: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0)電影《中國合伙人》最近大熱,影片中3個主人公創業中途分道揚鑣的情節及「千萬別跟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的臺詞也引發熱議。中國社會是一個「情理合一」的社會,在創業中,情感與規則的博弈也正是「中國式合夥」的獨特之處。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是保證合夥創業順利進行的關鍵。
海歸尋求「中國合伙人」
現實生活中,海外學子回國尋找合伙人共同創業的現象十分常見。「我剛回國的時候和朋友們合夥開了一家管理諮詢公司,這讓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了解了中國的商業環境,為我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已經擁有自己網站的劉海鵬(化名)如此說。
合夥創業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還能降低風險。所以,合夥創業成為海歸初次創業沒有太多資金或缺乏經驗時的通常選擇。
劉海鵬介紹:「在我們的整個團隊中,每個人各司其職,發揮自身特長。比如我是學系統工程的,我就負責技術,其他夥伴中有學經管的,就負責管理方案的制定。就像電影中海歸孟曉駿專門負責『新夢想』學生籤證的申請工作,王陽則輸出美國思維,成東青用演講激勵想要出國的學生一樣。」
「合夥」背後的「拆夥」危機
海歸張睿(化名)學金融出身,比較關注商業概念,看完電影後,他表示很認同電影裡「千萬不要跟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的觀點。在他看來,海歸在創業時,遵從這一原則可以少走彎路,也免去朋友因為利益關係而反目成仇的可能。
現實中,從「合夥」到「拆夥」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利益分配的問題,還有創業理念、價值觀、人生觀等各種因素的交織。
「也許創業初期我們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基本沒有什麼分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就逐漸凸顯了。我的創業夢想是設計出能夠在某一方面改變人們生活的產品,而我的夥伴的夢想並不在此,所以我們漸行漸遠。」劉海鵬對筆者解釋他們的管理諮詢公司拆夥的原因。
陳可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人其實是很難合夥的,朋友之間更難合夥,因為我們是理性跟感性分不清楚的。」他表示這不全是因為財富,還有尊嚴、面子、貢獻等多種原因,認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對方認可。
如何維繫穩定的合夥關係
海歸尹建國(化名)已回國創業15年,這部電影讓他想起了當年他和同伴創業時候的情景。談到創業經驗,他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回國創業應當結合中國的國情,融入當地,同時也要掌握團隊合作的技巧。
「80後」海歸賀宇的事業初上軌道。跟電影相似,他的公司也是「海歸加土鱉」的朋友合夥創業模式。賀宇對這種老友搭夥創業的方式比較肯定:「我們的合作關係一直很融洽,因為對彼此有認同感,不少理念也很一致。即使有分歧,老朋友溝通起來也很容易。」他也承認,二人的性格差異在工作中會有互補,「我的想法和創意多,但有時只停留在腦中,我的合作夥伴則有勇氣將其付諸實踐。」他表示這部電影讓他看到了創業的艱辛,也增強了他和夥伴相互扶持共創未來的信心。
留美回國的傅楚凌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在她看來,合夥創業時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尤其是領導者,應當是謙虛寬容的服務者,懂得知人善任,能給每個合作夥伴足夠的施展空間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只有虛懷若谷的領導者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並讓人才為己所用,心中無格局的人只能留住奴才。」傅楚凌說。在談到如何維持穩定而平衡的合作關係時,她表示,感情是維繫合作默契和統一發展方向的有力保障,但最重要的還是團隊成員有共同的理念、目標及價值觀。同時,健康的溝通應該是客觀又結合感情的,對人要充分理解包容,對事則要嚴謹客觀,避免感情用事。儘管一再強調情感溝通,傅楚凌也認為制度同樣必不可少,「一個好的制度應當既能維繫感情又能維護利益」。
專家也提醒初次合夥創業的海歸,為避免日後出現權責不清、利益糾紛等後果,應在合作初期建立相對完善的合作規則,如籤訂商業保密協議、保持財務透明等,「親兄弟也要明算帳」。(蔡茜茹 張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