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創業合伙人「拆夥」,虛擬財產分割宜有法可依

2021-01-10 新京報

▲資料圖

近日,「年收入超300萬的微信公眾號因『拆夥』經法院判決進行分配」的案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這也是全國第一起微信公眾號合夥運營團隊退夥財產分配案件。因當下公號聯合創業現象很常見,也面臨類似的利益分配問題,該案判決也被認為具有範本性意義。

據央視新聞報導,2016年,趙某等四人共同設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以趙某個人名義註冊,並開設銀行公共帳戶,四人分別或聯合署名發表文章。2017年7月,四人產生分歧,公眾號的合作運營無法繼續,此後,三名合伙人訴至法院。

日前,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後維持一審判決,即被告趙某向三原告各支付折價補償款85萬元,同時,依照各方確認的分配比例,支付合作期間稿酬、分紅及平臺收入。

第一案帶來頗多啟示

社交時代,微信公眾號早已成為現代人的「標配」——人人都有麥克風,誰還沒開個公眾號。也因此,作為全國第一起微信公眾號分割案,此案引發輿論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此案,我認為,當事法院的判決合情合理。此外,我認為從判決來看,該案對於維護個人權益的啟示頗多。

首先,微信公號分割應考慮預期利益分配。

微信公號等虛擬財產具有經濟價值,財產屬性非常強。年收入300萬的公號,相關收入應該由廣告和打賞等商業利益構成,法院考慮的不僅限於公眾號當下的實際收入,還應考慮到這是合夥幾人創業項目,必須要將帳號的預期利益考慮進來。

因此,在完成帳號歸屬權之後,完全可以將帳號預期收益,用收益分成合同的方式進一步作出明確。

但在這個判例中,沒有見到預期利益分配。可能是法院考慮到各個合伙人關係鬧僵無法挽回,一次性分配可能更有利於該公號繼續經營。若非如此,法院判決應考慮對其他合伙人更高額度的補償。

其次,微信公號註冊為法人,更利於保障各方利益。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帳號是趙某以其個人名義註冊的,也就是說,這個帳號是個人帳號而非公司帳號。在此背景下,註冊人會被微信推定為所有權人,涉及到財產分割等問題的話,依法將轉化成債權債務關係。

如果這個案子註冊主體為法人的話,所有權歸屬可能就會出現其他結果了。

這就提示我們,基於公眾號、直播號、網紅號等的創業團隊,最好帳號註冊信息確定為法人為宜。如果不能確定為法人的,應另行籤訂收益分成、勞務、演藝或著作權合同,即便萬一後續合作出現問題,帳號可能保不住,但收益仍可以按照合同約定繼續獲得。

虛擬財產的法律定性亟待進一步明確

隨著法槌的落下,此案已經塵埃落定,而在當下正值民法典及網際網路法律立法之際,針對微信公眾號等虛擬財產的法律和財產屬性問題是不是該寫進法律,該如何寫,顯然應該引起立法者特別重視。

其實,早在民法典民法總則起草過程中,草案曾一度將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加以規定,這算得上是虛擬財產第一次出現在民事法律體系中。

不過,將虛擬財產定性為物權的法律認識並不科學,這主要有幾個原因。

首先,虛擬財產具有高度人身權益屬性,不能簡單劃歸物權客體。

比如,微信帳號等網絡帳號,其中存在大量用戶的隱私權利。以帳號形式存在的虛擬財產,一旦被納入到物權客體,財產處理就要按照物權編的規定進行,包括法定繼承、離婚分配、抵押處分等,這些都會因物權特有的財產處理方式影響權利人隱私權、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權利的行使。

其次,若將虛擬財產劃歸物權客體,將使網絡實名制被「懸空」。

我國「一法一決定」和「帳號十條」等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網際網路帳號不能轉讓,不能讓與,更不能交易。也就是說,虛擬財產的所屬帳號應符合真實身份認證制度。

而 一旦將虛擬財產掛上物權外衣,這些處分都將變成依據物權法律做出,會使得網絡實名制被「懸空」,刑法關於帳號非法交易的相關罪名也就無法適用,必然會在相當程度引發帳號買賣,促成電信詐騙等非法行為。

最後,從網絡平臺與用戶之間籤訂的網民協議看,帳號的所有權是在平臺手中,只有使用權在用戶手裡。眾所周知,所有權是物權的核心權利,如果連所有權都沒有,其他物權也就成為空談。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在民法典民法總則草案向社會公布後,我撰寫了數篇文章呼籲應將虛擬財產從物權客體中去掉。後來,民法總則公布時,採納了這一意見,將虛擬財產從物權客體中去掉,僅在其第127條做了籠統性規定,即虛擬財產其他法律法規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處置虛擬財產首先需要將財產屬性和人身屬性分開

那麼,問題來了,民法總則對虛擬財產沒有做出切實可行的規定,將這個問題留置下來,下面該如何解決呢。

一方面,從司法實踐角度看,一般將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和人身屬性分開,具有財產屬性的可以按照一般法律進行分配,比如繼承問題、拆夥糾紛、離婚分配等;具有人身屬性的,按照帳號註冊信息進行分配,如果帳號財產所有權存在多人的,再由註冊帳號者給予相關補償。

另一方面,對於純粹社交帳號繼承等問題,這個比較複雜,在全世界判例範圍來看一直也沒有統一結論。美國曾有過父親起訴雅虎要求繼承兒子帳號的案件,儘管法院判決帳號應由死者父親繼承,但雅虎也僅是將帳號中父子通訊信息和照片用光碟給了父親,並沒有最終將帳號密碼給繼承人。

我國網際網路平臺和國外網絡企業做法大致一樣,除非當事人有明示,否則一般不會將帳號作為遺產法定繼承範圍。網絡平臺的理由有兩個,一個用戶隱私權保護問題,二是帳號所有權不屬於用戶。

相信隨著實踐的推動,虛擬財產的繼承、分割等諸多問題,法律將進一步給出越來越明晰的答案。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公號創業合伙人"拆夥" 虛擬財產分割宜有法可依
    原標題:公號創業合伙人「拆夥」,虛擬財產分割宜有法可依   一種說法   處置微信公眾號等虛擬財產,首先需要將財產屬性和人身屬性分開。   近日,「年收入超300萬的微信公眾號因『拆夥』經法院判決進行分配」的案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拆夥,財產如何分割?首起真實案件來了
    近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審理了全國第一起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拆夥,財產分割的案件。2016年,趙某與尹某、袁某、張某四人共同設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由四人分別/聯合署名發表文章,以趙某個人名義註冊並開設銀行公共帳戶。公眾號從2016年7月開始盈利,年收入可達300多萬元。
  • 合夥創業藏「拆夥」危機 海歸電影引創業者感嘆
    合夥創業藏「拆夥」危機 海歸電影引創業者感嘆 2013年05月31日 13:4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社會是一個「情理合一」的社會,在創業中,情感與規則的博弈也正是「中國式合夥」的獨特之處。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是保證合夥創業順利進行的關鍵。  海歸尋求「中國合伙人」  現實生活中,海外學子回國尋找合伙人共同創業的現象十分常見。
  • 想好了怎麼拆夥,再開始創業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混沌研習社」(ID:dfscx2014),作者克臻;36氪經授權發布。 有句老話出處不詳,卻流傳已久:別和兄弟做生意。否則,今天的兄弟,明天的仇。 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講個故事。
  • 《中國合伙人》:中國式拆夥與商業合伙人精神
    第一次寫《中國合伙人》的故事時,我還在《創業家》雜誌做記者,這部電影還沒正式上映。被譽為「中國創業教父」的牛文文社長,對「中國式合夥」的概念十分著迷。在準備這個選題的時候,他再三說:「在創業裡,兄弟情義有時候是靠不住的。中國需要創業精神,需要合伙人精神。」
  • 微信、QQ、手機號、遊戲帳號…… 網絡虛擬財產如何繼承?
    去年底,執行法官發現,「老賴」名下有可供拍賣執行的新財產線索:兩個5位連號的手機靚號,隨即對這兩個手機號進行了查封。此後,法院根據最高法有關司法拍賣的規定,完成了該兩個手機靚號的網上評估、詢價、議價工作。最終,尾號「99999」的手機號以40萬元高價拍出,尾號「33333」的手機號以23.05萬元的價格成交。
  • 微信、QQ、手機號、遊戲帳號……網絡虛擬財產如何繼承?
    去年底,執行法官發現,「老賴」名下有可供拍賣執行的新財產線索:兩個5位連號的手機靚號,隨即對這兩個手機號進行了查封。此後,法院根據最高法有關司法拍賣的規定,完成了該兩個手機靚號的網上評估、詢價、議價工作。最終,尾號「99999」的手機號以40萬元高價拍出,尾號「33333」的手機號以23.05萬元的價格成交。
  • 公眾號一年攬金超300萬元,4個80後姑娘為拆夥分錢對簿公堂,法院...
    一年能攬金超300萬元的公眾號若創始人想「拆夥」合伙人該怎麼分錢呢?在案件審理期間,三人更改訴訟請求,表示若法院認定成立合夥關係則同意解除合夥關係,該微信公眾號由趙某繼續運營,要求趙某補償三人各100萬元,並分割該微信公眾號的經營所得。截自相關裁判文書那麼,幾人合作運營微信公眾號算不算合夥?微信公眾號是否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一方退出運營時實體收入及虛擬財產又應當如何分割?
  • 最高法院:合伙人能否直接對合夥財產主張所有權?
    來源:法客帝國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有限合伙人通過出資加入合夥企業,出資即成為合夥企業的財產,執行事務合伙人享有對合夥財產的控制權,但並不享有所有權,其處置合夥財產的行為,是在行使其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權力,如同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行使其權力一樣。本案中,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吾思基金沒有返還出資的義務。第二,合夥企業的債務人不是合伙人的債務人。
  • 網絡虛擬財產能否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隨著網絡的普及,新時代人們的生活中已離不開網絡,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也隨之產生。那麼,網絡虛擬財產能否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對此問題,目前眾說紛紜,存在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並不在法律明文規定的夫妻共同財產範圍,並且,網絡虛擬財產往往具有很強的人身專屬性。
  • 虛擬財產法律屬性仍存爭議 缺少專業機構評估價值
    此外,如何做好證據保全或公證,也是法律上的一個難題  □ 本報記者  杜 曉  □ 本報實習生 楊美傑  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帳號、遊戲帳號、購物帳號等虛擬財產,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2019年12月的全國首例微信公眾號分割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定公號價值340萬元四人平分,這一事件讓虛擬財產再次引爆輿論。
  • 混淆合伙人共同共有的財產與合伙人合夥企業財產,吃了大虧還在笑
    混淆合伙人共同共有的財產與合伙人合夥企業財產,吃了大虧,還在笑合伙人合伙人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成立合夥企業的,應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的。當在某些時候,非貨幣財產到底屬於合伙人個人共同共有的財產還是合夥企業的財產,不易高清楚,很容易混淆。
  • 創始人拆夥,年入超300萬元的微信公眾號咋分?
    流量經濟時代,微信公眾號成為了品牌營銷、廣告投放的新渠道。
  • 全國首起:創始人拆夥年入超300萬元的微信公眾號咋分?
    微信公眾號作為品牌營銷、廣告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一個有流量的微信公眾號可以說是十分值錢的。不過如果這個有流量的公眾號面臨拆分時,首創團隊之間又應該通過哪些途徑對公眾號價值進行分配?近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便開庭審理了全國第一起微信公眾號合夥運營團隊退夥財產分配案件。
  • 合伙人之間轉讓合夥企業財產份額,需要其他合伙人同意嗎?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540篇文字合伙人之間轉讓合夥企業財產份額,需要其他合伙人同意嗎?《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合伙人之間轉讓在合夥企業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財產份額時,應當通知其他合伙人。」只是多了一個通知其他合伙人的義務。並且這個通知義務的違反,原則上也是不影響轉讓財產份額的效力的。也是可以通過合夥協議來對合伙人轉讓合夥企業財產份額的事宜進行特別約定的。
  • 最高法院:合伙人能否對合夥財產主張所有權?能否要求債務人直接向...
    有限合伙人通過出資加入合夥企業,出資即成為合夥企業的財產,執行事務合伙人享有對合夥財產的控制權,但並不享有所有權,其處置合夥財產的行為,是在行使其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權力,如同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行使其權力一樣。本案中,作為執行事務合伙人的吾思基金沒有返還出資的義務。第二,合夥企業的債務人不是合伙人的債務人。
  • 創始人拆夥 年入超300萬元的微信公眾號咋分?法院這樣判
    流量經濟時代,微信公眾號成為了品牌營銷、廣告投放的新渠道。然而,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虛擬資產,公眾號在面臨創始團隊分家時,它的價值又該如何認定及分配呢?  近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全國第一起微信公眾號合夥運營團隊退夥財產分配案件。
  • 拆夥後稍變商標繼續開店 合伙人註冊原商標訴侵權
    拆夥後稍變商標繼續開店 合伙人註冊原商標訴侵權   中新網徐州4月24日電(李東豔)羅某、李某等三人合夥在江蘇睢寧開快餐店後來拆夥,李某對原來的店鋪商標稍加修改後,繼續在原來店鋪經營。
  • 拆夥約定補償金未付 續營合伙人負連帶責任
    2013-10-17 15:49:21        三人合夥經營一家花炮廠,其中一合伙人在經營多年後孫霞申請退出合夥
  • 合夥做生意不能提前分割合夥財產 | 民法典解讀之合同編
    長江網11月21日訊(記者夏晶)兩個好友一起出資開了一家小型超市,其中一人怠於參與超市的經營,另外一人對此很是不滿,常常要求對方去進貨,誰知對方竟提出不做了,要提前分割合夥財產,如果真這樣,超市就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