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新年的第一天,為什麼就叫做元旦呢?元就是首,也就是第一的意思。那麼旦的意思就有點複雜了,它在商代的甲骨文當中就好像是太陽從地面上冉冉升起,古代有日月崇拜的情結。自然而然就認為說這個高懸在天上的日月是不可違抗的,何況太陽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生命、光、還有熱,所以也寄託著我們的希望。
那么元旦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在幾千年前,堯舜時期的統治之下,黎民百姓們過得都非常的幸福快樂,他們對於堯舜的統治的都非常推崇,他們深受百姓們的愛戴。堯在位的時候有一個孩子,但可惜的時候這個孩子並不像堯一樣能夠很好地治理國家。
堯於是沒有把自己的位置和權利給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要為世間的百姓們著想。於是他讓位給了舜,在堯去世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德才兼備的君主,於是把舜祭拜堯的那一天定為了元旦。
如果在古文或者詩詞當中看到元旦,這首詩肯定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農曆的新年了,元旦最早出現在《晉書》當中,而我們現行的元旦是指中國民國時期孫中山改用陽曆定下來的,這其實有一點改朝換代的思想在裡面。因為推翻了2000年來的封建帝制,所以要有新的東西,而這種突破起來和改變,必定有很多人他們是不接受的。
那我國的農曆年還過不過了?其實二者都保留了下來,農曆的新年叫做春節,所以說元旦其實比較像一個縮小版的新年,他少了一些家庭元素,多了一點年輕化的、辭舊迎新的東西,在國外新年其實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習俗。
比如說西班牙人,他們要在鐘聲響起來的時候吃12顆葡萄,這12就代表未來的12個月,而法國人他們會把家裡面藏的酒都喝個精光,在印度的一些地方人們就相擁哭泣來度過。
新年來表達,其實是對於時光逝去的感懷,其實大家都很講究儀式感,每到年底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年終總結,好像我們的2020年是被這一些事情、或者這一些詞語來定義的。我們的新年充斥著對於未來的美好祝願,春節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是每一個家庭又有自己的家風,也就是擁有自己家的獨特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