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
中國有「元旦」一詞,據信起源於數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晉書》裡有關於「元旦」的記載:「顓頊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彭林告訴中新社記者,「元」是第一的意思,「旦」指的是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南朝蕭子云的詩作《介雅》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就有「開端」的意義。
在古代,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還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在民國以前,中國的元旦實際上都指的是新春,也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北宋王安石有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在華人世界流傳最廣的寫元旦的詩,人們現在一般提起它就想起春節。
中國人視「元旦」為新年,自民國始。彭林說,當時有建議孔子紀年的,有建議黃帝紀年的,但最終確定了西元紀年,也就是公元紀年。
民國初年,當時的政府修改曆法,想把整個公曆作為時間體系,把所有的傳統節日移至公曆時間,於是公曆1月1日被定名為「元旦」,傳統的元旦則更名為「春節」。
但當時的老百姓並不接受,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強行過公曆新年、禁止過農曆新年都遭到抵制,最後政府只能在機關、學校等推行公曆。加之,民國時期又像前朝一樣,在公元紀年之外還有民國紀年,比如1912年又是民國元年,實際上在使用時還是民國紀年的多,因此公曆1月1日這個舶來品「元旦」始終沒有成為正式節日。
新中國的紀年繼續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用的公元紀年,是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的。當時會議通過四項決議的第二項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但新中國並沒有在公元紀年之外輔以其他紀年方式,這就為日後推行公曆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節日奠定了基礎,也顯示了新生的共和國與世界接軌的決心。」北京師範大學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蕭放說。
關於中小學寒假,山西多地教育局發出公告...
5元/戶·月!太原2021年1月13日起全面徵收!
明確了!山西多地延期至明年2月25日!
2021 山西影視更有戲
新思路 新平臺 新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