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不容易,數錢最快樂,那些年我們練的攤兒……

2020-12-23 每日人物社

這幾天,一項歷史悠久的交易形式,突然成了席捲社交網絡和街頭巷尾的一股潮流。

我們徵集了與練攤兒有關的故事。有的只是衝動之下的一次嘗試,也有的是為了生活做出的無奈之舉。無論出於什麼目的,練攤兒需要的,是眼光、口才、勇氣,和一點「街頭智慧」。除此以外,每一個攤位,多少都裝裹著時間的記憶和生活的味道。

文 | 史千蕙

編輯 | 楚明

運營 | 肖睿

@檸檬

時間:2008年或2009年春季

地點:北京地壇廟會

十來年前,我通過擺攤兒,第一次實現了經濟獨立。

當時我還在讀大學,前一年,我聽說一個同學和家人一起去地壇廟會擺攤兒賣小吃,從年三十到年初七,「每天賺五六萬是沒問題的」。也就是說,春節黃金周下來,一共有30多萬的流水。

對於一個10年前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一筆驚人的數字。我當時在麥當勞打工,時薪6塊8,一個月下來最多也就賺個四五百塊。其他同學也做做兼職,大多也都是家教和快餐店打工。做生意是腦筋活絡的同齡人才能想到的,當時我還有個朋友,在西單開了一家「格子店」,又加上這個在廟會擺攤兒的同學,讓我突然覺得,人生離「做生意」這件事很近。

於是我和幾個朋友蠢蠢欲動,也想趁著春節大賺一筆。不過,我那個同學的成功經驗有他不可複製的部分,人家家裡就是開小飯館的。我們退而求其次,準備進一些小玩意兒賣。

幾個玩得好的朋友,帶上我一共6個人,大家一合計,決定就這麼開始吧。想去地壇廟會擺攤兒,得先搞定攤位。租攤位需要營業執照,很巧,其中一個朋友家裡就是有營業執照的,我們因此先分了一部分錢給他爸爸。帶上租金,一個人一周的成本在7000元——又一筆巨款,於是,我們分頭找家裡要錢了。當時每個人問家裡要了1萬塊,正好趕上過年,家裡人最大的擔心就是覺得擺攤兒又髒又亂,都是土,我還象徵性地跟家裡人爭辯了幾下。

我們去天意批發市場進貨,那個市場在3年前的秋天正式停止營業了。我們長著學生的臉,也沒背著大黑口袋去進貨,批發市場的人都覺得我們是來起鬨的,不肯說批發價,報出的都是單品價。比如我們之前考慮過賣T恤,一件進貨就要二三十,賣的話得標價四五十才不虧,這價格都快趕上實體店了,問題是,誰會跑到廟會上買和商場價格一樣的衣服呀?

最後我們選定了面具。不是那種薄薄的塑料面具,其實它還挺有質感的,甚至很立體,比如張飛的面具,上面真的有毛毛,有點像舞臺劇用的那種面具。進貨價12,我們賣30——在擺地攤的世界裡,這遠遠算不上暴利。後來我才知道,我那個家裡開飯館的朋友,在嘉年華一樣的地方擺攤,3塊錢成本的東西,喊價30塊。

由於給出的租金少,賣的東西又不「核心」(賣小吃的才是核心地攤),我們被分到了地壇公園裡最偏僻的一個角落:在一個最偏遠的小門旁邊,那個小門在廟會期間還不開。

我們派出了兩個男生,去主幹道拿著面具兜售。那些長相詭異的面具,成功吸引了小朋友,以及一些口味獨特的大人。其他人就坐在那,等著客人來。我們還編了一些順口溜來吸引客人,人一走近,我們就跟人來瘋一樣喊。人不來,我們就坐在那兒,自閉,我就感覺自己是個小夥子,在夏天的操場上蹲著,等美女穿著裙子路過。然後只要有人穿著裙子來,甭管好不好看,都想嗷兩嗓子。

▲ 廟會的人流量大,賣些新鮮的玩具很容易吸引小朋友。圖 / 視覺中國

現在想想,大學生去擺攤兒,挺有優勢的。年輕,真誠,一看就不是那種地攤老炮兒,天生就能多博取一些關注和好奇。當時還有朋友跟湊近來的客人說,我們是勤工儉學。現在這個詞已經不怎麼提了,10年前,大家默認大學生就是應該勤工儉學的,就是應該自己想辦法賺生活費的。

我們當時也沒像真正的生意人一樣,計算一下收益和成本,計算每一天的客流量。相對於日復一日真正當做生計的練攤兒,我們像一個快閃活動。最後幾天,東西沒賣完,誰也不想搬回去了,批發市場又不給退,我們就虧本大甩賣,最低賣過10塊錢倆。結果到春節結束,還是剩下了一些面具,我們就各家分一分,送給了有小孩的親戚。

我們甚至都沒想過,如果虧本怎麼辦。大學生,手心朝上要錢,不是自己的錢,虧了也就虧了,不心疼。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不錯的,我分到了25000元,扣除掉7000元的成本,相當於七天賺了18000元。這筆錢成了我經濟獨立的開端,那一年的暑假,我用這筆錢,跑去美國玩了一趟。從此,我再也沒有問家裡要過錢了。

▲ 許多大學生都會選擇擺攤掙生活費。圖 / 《天生要完美》截圖

@哲哲

時間:2012年暑假

地點:廣東潮州步行街

高中的時候,我跟著姐姐擺過一個夏天的地攤。

我身邊做生意的人多,一個熟人此前開了一間飾品店,開著開著,她就不做了,剩下了一堆貨沒賣,就留給我們了。本來那一包東西放在家裡,也沒有人想起來它,後來不知道怎麼著,被我姐姐知道了。我姐是一個熱愛賺錢的人,她提出我們可以擺攤,把這些庫存給賣掉。

我姐把地址選在了市內的步行街上,這裡人流量最大。擺攤需要付清潔費,每天2塊錢,會有專人走到你面前收。沒有固定攤位和明確的地盤劃分,我們都是吃完飯就過去找位置的。那條步行街的兩側是商店,有的店家態度很差,不允許別人在店門口擺攤,而且他們不會在你剛剛準備擺攤時就趕你走。他們往往會站在不遠不近的地方,看你把東西全部擺出來後,再走出來讓你滾。他就是想看你白忙活一場的樣子。

城管隔三差五來一趟,有一回我們差一點被抓。被抓的話,貨品都會被沒收。還好我們一直借小姨的電動車開,跑得快。夏天快結束的時候,小姨的電動車被我們壓壞了。也是,小小一輛車,每天都得馱姐弟兩人和一大包貨,肯定超過荷載了,不壞掉才怪。直到現在,小姨偶爾還會笑著埋怨我們,說那輛車她自己都沒騎過幾次。

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件尷尬的事兒。擺地攤,聽起來像是走投無路之後才會走的路。那條步行街又在我的高中附近,暑假還沒來的時候,我不願意跟我姐一起擺攤,怕碰到熟人。後來放假了,我就過去幫幫忙。習慣了之後,我發現擺攤兒比我想得要好玩,也很賺錢。

每天晚上7點多,吃完了晚飯,我們就騎著電瓶車去步行街。鋪一張布在地上,然後把商品分門別類放好:耳釘,眼鏡、項鍊……到後來,手裡的那批貨賣完了,我們又進了相框、皮帶等等。現在看看當年的照片,覺得地上好髒啊,當時居然沒想過要先掃掃地,或是買一個小桌子放在那裡。

那時候電子支付還不普及,我姐弄了個公交車售票員用的大夾子,又找家裡人換了很多零錢。晚上10點多,步行街的店面一個接一個地關閉,人群漸漸散開,我們也準備收攤回家了。那個時候,她就會把當晚收來的錢倒出來,放在布上數錢,而我在旁邊拿著一個小本本記帳。數完了我們再回家。最多一個晚上,我們賣了500多塊錢。

▲ 夜市是每個城市擺攤最紅火的地方。圖 / 視覺中國

有一天,步行街上突然來了個外國人。外國人看中了我們賣的相框,我們賣70來塊錢一個,他砍價,下手可狠了,上來就砍到20塊。其實外國人旁邊就跟了個翻譯,但我姐脾氣上來了,非要用英語跟人家講價,一言一語的,說了好幾個來回。講到後來,我們的攤子旁圍了一圈人,都在看他們用英文砍價。到最後,那個相框也沒賣出去。

生意做著做著,一個同齡的親戚加入了我們。按照輩分來說,我得喊他叔叔。有一天我姐不在攤位上,我和這個叔叔一起看著攤子,一家三口走了過來,小孩子大概兩三歲,很喜歡我們賣的平光鏡:圓圓的鏡框,戴上去像胡適或者哈利波特。那個父親顯然很寵孩子,看著孩子喜歡,就直接問,這個多少錢?

那副眼鏡我們賣8塊,我正要說,旁邊的叔叔突然開口,說,20塊。

那個男人沒有講價,我們就這樣「敲」了人家一筆。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這樣太奸詐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是做不出這種事的,但在當時,我也沒有攔著他。

步行街上擺攤兒的人很多,大多都是賣衣服的,賣小吃和奶茶的,賣小玩具的,像我們這種賣飾品的,一條街走下來也沒幾家。我後來回想起來,覺得我姐真是一個有做生意天分的人,她一定是經過了市場調研,才做出了練攤兒的決定。

直到最近,地攤兒又火起來了,我才意識到,當年我姐一直都沒給我分紅,只用賺來的錢給我買過兩杯奶茶。我可能真的沒有她那種做生意的天分,我甚至都不知道,那年夏天,我們究竟賺了多少錢。

@郭小兔

時間:2010年—2016年

地點:北京某地下商城、動物園

大學畢業後,我和當時的男朋友一起,在五道口附近的一個地下商城租了個鋪面,賣手機殼。

手機殼是智能機時代的產物。當時蘋果的3GS剛推出,五道口的學生們,大多還拿著按鍵手機。單賣手機殼肯定是賣不動的,所以我們搭配著飾品一起賣。

租金是你想像不到的便宜,在北京,五道口,傳說中的宇宙中心,一個月只要1000多的店面費。很快,我們就發現了為什麼這麼便宜,因為根本沒有人來買。3年後,這家店撐不下去了——其實撐不下去的也不止我們一家,那條地下通道整個都生意寥寥。我們就轉戰去了動物園批發市場。

到了動物園,我們依然做賣手機殼的生意。小飾品的大本營在浙江義烏,手機殼的大本營在深圳華強北。只跑了兩三趟深圳,我就定下了我們長期的供貨商。

在動物園批發市場的每一天,開始得早,結束得也早。早上六七點就得到,因為客人都是來進貨的商家,大家都是早早起來做生意。到了中午,就會有推著小車來賣盒飯的人。

手機殼這種東西,在動物園屬於邊緣生意。來進貨的淘寶服裝店店主們,會搭配著買一些手機殼,作為贈品送給顧客。我們的店,也在一個相對偏僻的地方。還好賣手機殼的人本來也不多,每一家也離得很遠,漸漸地,我們也累積了自己的客源。

▲ 上世紀90年代,擺攤使很多人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圖 / 《相愛十年》截圖

當時微信支付剛剛開通,大家都還是更喜歡收現金,因為提現需要手續費,1萬塊提現就需要10塊錢,久而久之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我有一個小挎包,專門放收來的錢,每天下午4點,收攤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對面的銀行去把錢存起來。

說起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地攤兒,我也湊過一次熱鬧。大概2010年左右,我們的一個朋友擺攤兒,晚上擺,早上也擺,賣衣服。我們就去找他玩,順便賣點東西。我當時帶過去的是圍巾,那是冬天,北京冬天那個大風颳的,我還沒開始賣呢,就走了。北京孩子沒辦法擺攤兒賺錢的,沒必要,不指著這個賺錢。

我家裡也沒有人做生意的,這是我畢業到現在,持續最長的一份工作。起因就是我不想上班。我是學體育的,當時最常見的出路是去健身房當教練,但以當時的眼光來看,健身市場好像已經飽和了。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幹什麼,也考了秘書證,想著做點文職工作。陰差陽錯地,從賣小飾品和手機殼開始,我走上了做小生意的路,一直到現在,我開網店,也在朋友圈裡做代購。有時候想一想,再讓我去找一份需要坐班的工作,好像也不可能了。

疫情開始到現在,我有上班的朋友見到同事被裁員,也過來問我,電商要怎麼做,生意要怎麼做。我就說,你要是現在想幹,那就慢慢來吧,反正第一下,肯定都成不了。

@udieilive

時間:1993年

地點:哈爾濱

大概是1993年,我讀小學三年級。暑假時,爺爺會從家裡走到我家,然後帶著他的兩個老式手拎編織筐和馬扎去離我家隔一條馬路的街邊擺攤。

擺攤兒的多數都是附近要拆遷的居民,賣些舊貨,也有個別賣舊書和古錢幣之類的混在其中。我爺爺主要賣一些很小的工具,比如各種型號的鑽頭,還有一些舊手錶、眼鏡和印章料,因為他一度是開修表刻字店的。那個時候擺攤兒沒人管,我沒什麼事兒就去找他,和他一起守攤,等到下午兩三點收攤幫著一起收拾,幫他拎一個筐回去我家,然後爺爺從我家再走回自己家,因為他下午4點就要吃晚飯。

▲ 許多老人也會出去擺攤,做一些手藝活兒。圖 / 視覺中國

我家在道裡,爺爺家在南崗,還是挺遠的,那時候他七十多歲,仍然健步如飛。沒有什麼特殊的故事發生,就是平淡無聊的夏日,一老一小守著地攤各自消磨。

2002年我離家去上大學前的暑假爺爺過世,現在想來擺地攤應該是唯一一段我和他單獨相處的時光。

@劉可愛

時間:大約在2015年

地點:江淮一帶某城市

我們家在房市低迷的那一年,賣了原本的住房,然後一邊租房一邊尋看新的合適住房。後來,臨近高中會考,政策上是必須落戶,落戶需要有房子。沒有時間再去看更合適的住房了,家裡人急急忙忙買了新房子,為了我接下來的考試。

原來賣房子的錢付了首付,但不夠,因為房價在我家賣了房子之後就開始漲。於是,去跟銀行貸了一筆款。媽媽內退後一直沒有工作,照顧我。爸爸雖然是技術過硬的牙科醫生,開了小診所但是不懂經營,那幾年生意一度很差勁。

你能想像半個多月沒有病人看診嗎?我那個時候是高中,我的學費、補課費和生活費是我們家最大的開支,因為真的很多。爸爸的生意又不景氣,媽媽和人合作生意,被人坑了,沒賺到錢,還賠了不少,我們家生活一度陷入窘境。家門口的步行街可以擺小吃攤。媽媽做菜手藝一向過硬。為了補貼家用,沒辦法,媽媽只能早上去菜市場門口擺粢飯攤子,下午在家門口擺了小吃攤。賣點豆腐腦、胡辣湯、涼粉、韭菜盒子,這種小吃。

媽媽凌晨4點半起床,煮飯,5點半必須到攤點。到9點多可以收攤的時候,因為剩下的一口飯,如果賣不出去只能倒掉,還會再等一等,看看能不能再賣出去兩個飯糰。冬天很冷、夏天很熱,我特別心疼媽媽,就想她早點收攤回來,睡一會兒。可是也幫不上什麼忙,她不想我早起受苦,洗菜什麼的她又嫌棄我做得慢。其實我懷疑她只是託詞,就是心疼我,捨不得我做這些。

▲擺小吃攤需要早出晚歸,非常辛苦。圖/視覺中國

一開始的時候,媽媽沒有買電動三輪車,是手推的車,很重。早上的飯糰攤點,離家裡差不多3個紅綠燈,媽媽要走20多分鐘,上午10點多到家。如果回家早,可能會有時間睡一會兒,如果那天飯剩得多了,多等了一會兒,就根本沒有時間睡覺。因為要準備下午出攤的東西。胡辣湯裡的海帶要洗要煮,裡面的麵筋條是水洗麵筋要慢慢洗,還有涼粉要打,豆腐腦要先把黃豆洗好、泡好、再磨好,然後煮出來,點滷,韭菜盒子的韭菜要挑要撿要洗要切,裡面的粉條要泡要切,雞蛋要炒熟,火腿腸要切成丁……很多準備工作要做。媽媽又是做東西特別乾淨的人,根本不會敷衍了事。爸爸中午會從診所回來幫忙,但是能幫的有限。我也只是在邊上打打下手,比如剝一下涼粉裡要用的蒜,搗成蒜泥,花生粒搗成花生碎。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午睡,結果,估計是太累了,做夢了,嘴裡在喊胡辣湯、豆腐腦。我真的很難受,現在想起這些,都會哭。

太難了,但是可能普通家庭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吧。我那個時候上大學,周末會回來幫忙,就在隔壁城市,離得也不遠。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時候基本每天下午都會陪媽媽出攤,一直到晚上10點多收攤。坐在一起聊聊天啊什麼的,可能是經歷了這些,那個時候突然間好像就長大了,我以前很不聽話的。那個時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今天生意好一點,可以早點收攤,早點做完事情,媽媽早點睡覺。最快樂的事情,可能就是數那些零碎的錢了吧。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公號

相關焦點

  • 30萬奧迪夜市擺攤,啥也不賣,就在車頭貼張紙,車主躺著數錢
    30萬奧迪夜市擺攤,啥也不賣,就在車頭貼張紙,車主躺著數錢現在擺攤是很火的,不管掙錢不掙錢,就是為了追趕潮流,也得去擺攤賣點東西,不少人就開著自己的勞斯萊斯去買襪子,開著保時捷去賣拖鞋,顯然人家不是為了賺錢,就是圖一樂,順便體驗一下生活。
  • 如果羽生結弦去夜市擺攤,應該買點兒啥?
    但是仔細想想,羽生結弦擺攤兒賣耳機的機率,其實也不會很大。畢竟,誰會在夜市地攤兒上買萬八千一副的耳機啊是不是~嗯,讓我們回歸正題,想點兒靠譜兒的、真正適合在夜市上擺攤兒賣的。比如,手工?畢竟啊,咱們手工真挺不錯的!
  • 2020年擺攤經濟利弊
    擺攤一直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也是人類最原始、最重要的商業活動之一。 但由於環境保護、衛生、管理等方面的壓力,一直是一個邊緣經濟。 近年來,文明城市的快速進步也導致了攤位行為的減少,成了總理口中所說缺少了煙火氣。 那麼2020年擺攤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 【非常數據觀】那些年「網際網路大佬」擺過的攤!
    1991年,擺攤的馬雲27歲,擺攤賺來的錢,填補了馬雲的海博翻譯社,後來翻譯社盈利,馬雲目光投向網際網路,成為別人眼中的「推銷騙子」,現在對待馬雲的態度卻是:「馬爸爸,看我!看看我!」  柳傳志擺攤賣冰箱、旱冰鞋  在80年代,計算機革命興起,一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賺不到錢,為求生存,老闆帶著員工在北京中科院門口擺起了攤,賣起了家電冰箱、電子表,還批發賣過旱冰鞋和運動褲叉。這是1984年,這家公司老闆叫柳傳志,聯想創始人,40歲。後來,聯想成為了中國IT行業巔峰,多年蟬聯第一。
  • 穿什麼去擺攤,最容易賺到錢?
    ELLEMEN睿士這兩天最趕趟兒的年輕人都在幹嘛?琢磨擺地攤去了。眼看著曾經沉寂一時的地攤文化又將百花齊放,我們今天來教你如何在穿著上從中脫穎而出,做夏夜晚風中最時髦的攤主,擺最野的攤。
  • 2020「地攤經濟」之前那些年,我在高校門口的擺攤經歷
    最近「地攤經濟」成了最火爆的名詞,全國各大城市應李克強總理的指示,紛紛劃出地點,鼓勵人們擺攤設點,一時間,成都大連青島重慶上海……城管喊小販擺攤去!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和擺攤扯上聯繫,以為擺攤是不可能擺攤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擺攤的,結果前幾年陰差陽錯擺了幾回攤。猶記得大學時候看到校門口城管要扣押小販的一車西瓜,筆者義憤填膺地站出來指責城管斷了小販的活路,小販和城管在那裡僵持了很久。自己走掉後就不知結局了。
  • 四川人「攤」上好事兒了!666置業節火熱進行中
    2020年6月7日,美的置業川渝區域川中公司幾大好盤聯動,為樂山、成都市民帶來了一場以"'攤'上好事兒"為主題的趣味拓客行動。在這場行動之中,美的新城·公園天下以及美的·珺御府兩大項目的同仁們紛紛走上街頭,體會了一把當下熱門時髦的"擺攤",並為市民們送上令人欣喜的優質房源鉅惠折扣。
  • 提升擺攤技能,一起來圍觀日本地攤多會玩兒
    市集貼心地劃分出主題區域,像是北歐市、豆皿及豆花器市、WORKSHOP區等,方便逛攤者快速找到自己的所愛~相信來到這裡,琳琅滿目的雜貨或創意好物,一定不會讓你空手而歸的。
  • 老北京小吃白毛煎餅、郭記灌腸撤攤兒進店,價錢漲了,味道還一樣嗎
    上午11點,在王府井百貨大樓地下2層的小吃區,最紅火的正是白毛煎餅的攤位。春卷皮炸的薄脆、花生米、兩個雞蛋,蔥花香菜、甜麵醬……白毛煎餅還是原來的味道,一套煎餅得有7兩重。陳秋生今年已經73歲了,從1987年算起,煎餅攤兒一擺就是33年。妻子攤煎餅,陳秋生炸薄脆,小三輪周圍往往排滿了顧客。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陳秋生都會堅持出攤兒。
  • 單創雲擺攤告訴你地攤經濟的秘密
    想想小時候,仿佛已經忘了記憶中地攤兒的模糊存在,而現如今的「地攤經濟」正熱,「擺攤」正式成為2020年新晉網紅職業。街邊小巷裡全是各種各樣的小攤兒。單創不甘落後也雲擺攤新生活,快來看看單創攤姐的成功秘笈吧。單創雲擺攤主要分為3個「攤位」。精緻呵寵攤,為你的健康保駕護航,給你從內到外的精緻呵護,擁有健康身體才會更美麗。
  • 擺攤月入十萬?別鬧了,餬口而已,不要在這上面湊熱鬧,蹭流量了
    現在各地相繼打開擺攤限制,其目的也是保就業,穩民生,讓失業人群擁有謀生的綠色通道。這裡說的擺攤是傳統意義上的擺攤,不是現在一些企業為了蹭流量搞的戶外推廣活動,或者一些單位組織員工上街造人氣,要將這類擺攤排除在外。我們說的擺攤就是民眾基於自身條件限制尋求生存發展進行的一種簡單商業買賣行為。
  • 夢幻西遊:夢幻擺攤財富秘籍——不用等城管打電話就能出攤!
    不用等城管給你打電話,就能出攤做生意!這一點相信不少少俠都知道,那些專賣獸決、胚子的攤位,往往會掛臨時符,而且價格還低一些,所以很多少俠會優先去那些攤位找臨時符。我們只要在附近找到一個空位擺攤,價格不要太高的話,也很容易賣出去。如果你想把價格賣高點的話,還是在「商場」弄個「專櫃」比較合適。六、 胚子我所在的伺服器中胚子的攤位比較多,建業有,長安雙下面也有,甚至傲來機場都有。
  • 擺攤年入百萬不是夢,附衡陽最新指定擺攤點.
    都說秘籍在手,世界我有🌍如此積極的『有味』怎麼會放棄這個年入百萬的機會💵於是有味的我們出攤了………沒想到闊別已久,記憶中的路邊攤終於回來了還記得街邊的吆喝聲🔊 和路邊的小吃🍢嗎?復古味濃濃的CD,在翻找這些CD的時候,仿佛真的回到了高中的那個夏天,跟著當時最新的潮流,搜刮當時最流行的CD。而音樂這種事永遠都不會過時,從CD機到MD機,經歷過那個年代變遷的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一張迷你光碟刻下一整張專輯的時光。賣書啦,賣書啦,論斤賣,五元一斤喲!讀書的時候沒有什麼金錢自由,所以每當校門口有那種書車路過,都會是校園人最多最亮的一道風景。
  • 新中國擺攤編年史
    合生創展的創始人朱孟依走的路比較「高級」,80年代中期豐順縣城商業剛剛興起,他看到當地人習慣沿街擺攤,佔道經營,這使得整個縣城更加嘈雜混亂。於是建設了一個規範的市場,將那些佔道經營的攤主全部集中起來,既便於管理,又能夠讓政府得到穩定的稅收,朱孟依得到的回報就是業主的租金分成。從這開始,朱孟依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原始的地產開發商,也正是這次讓他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 東莞這群女人數錢數到手長繭 你敢想不?
    「坐著數錢」數到手抽筋,這是一件多美美好的事啊,莞事君無數次做夢笑醒過,直到有一天,莞事君遇到了她們·······數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要是變成一種職業,就非常考驗人的細心和耐性了。面對是成千上萬的零錢,點鈔員神情專注,手指卻在紙鈔間飛舞,以極限的速度運轉著,整個點鈔中心寂靜得只能聽到數錢的聲音。隨後,記者邀請了一位從同樣從事公交行業的志願者黃致勤跟公交點鈔員魏燕玲進行數錢比拼。同樣清點一堆同等面值和數量紙幣,點鈔員阿玲清點283.4元僅用了3分58秒,期間還發現了兩張假鈔。而志願者黃致勤則花了13分鐘才清點完畢。
  • 撤攤進店!從路邊攤走進大商場,傳統小吃會「水土不服」嗎?
    1987年,陳秋生從街坊那裡學成手藝,開始在友誼醫院附近擺攤賣煎餅,這一擺就是33年。妻子攤煎餅,陳秋生炸薄脆,小三輪周圍往往排滿了顧客。每天凌晨4點他們就開始備貨,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管颳風下雨,陳秋生都會堅持出攤兒。
  • 一個擺攤大亨的自我修養
    很多初學者是人生首次擺攤,覺得這個東西不提氣,怕丟人,被朋友看到了沒面子,缺乏勇氣,臨場發揮就很容易失常,一句吆喝都喊不出來。漢代的司馬相如帶著老婆私奔,卓文君擺攤當壚賣酒,賣的就是名氣和流量,中國民間一直都有豆腐西施的各種傳說,這就是最早的網紅經濟啊。
  • 我國古代擺攤最火的是哪個朝代?那時收費叫市金,釐金
    記得小時候,那時路邊到處都可以看到小攤販,攤上賣什麼稀奇東西的都有,比如買各種小吃的,買各種玩具的,熱鬧有人情味,而且東西還很便宜,大家也可以討價還價,商家也不在意那點零頭。而後來國家進行美麗城市規劃,路邊攤逐漸基本上見不著了。
  • 中國人擺攤往事:有人一夜暴富,有人餬口度日……
    90年代地攤生意非常不錯以北京為例,80年代左右秀水街一帶已經開始有人擺攤了,到了90年年代已經成了相當規模的自由市場,主要是買南方工廠生產的服裝內衣和家用小百貨,因為攤位費低,人流量大,可以說是北京最具規模的攤位地點之一。秀水街從最早買服裝百貨,外國人多了就賣南方絲綢,再後來開始賣A貨。
  • 公認最暴利的擺攤小吃炸串,我用我的經歷為你解讀如何做到
    下面我要給各位分享分享我自己擺攤賣炸串的真實經歷,為你揭秘月入2W的方法。從我開始擺攤賣炸串把我的攤位放到網上後,免不了會有朋友會問最暴利的擺攤小吃是什麼?炸串賺錢嗎?等等問題。那就從朋友們那些問題開始,借這機會就給大家說下我如何通過擺攤賣炸串從沒有收入到月入2W的創業歷程。接下來講的這些並不是想炫耀什麼,只是把我的心路記錄一下,在這說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