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記載,大理國歷代國王出家,一般都在國寺無為寺剃度。那日無為寺主持淨空法師帶我前往無為寺閣老巖。)
大理段氏思平於公元938年稱帝,至1253年大理國亡,歷時315年,經22帝。期間,除了清平官高升泰篡位兩年外,國家基本沒什麼大的變故。
然而,與中國絕大部分封建政權不同的是,大理國22帝中,竟然有10個選擇了禪位出家。其中,僅僅只有一位出家的國王是被迫,但也非不得已;其餘9位,都屬於自願禪位,而且禪位後,都能得以善終。
這就很奇怪。在其他許多王朝,為了爭奪一個王位,父子相殘,兄弟仇殺,甚至臨死之人都不放過,要補上一刀。就如明朝的應文皇帝,皇位已經被奪取,人也到處逃亡,從南京逃到了雲南,但篡位的朱棣還是從來沒放鬆過對他的追殺。
而在大理國長達315年的歷史上,從未發生過這種情況。
南詔本來也是信仰佛教的國家。段思平建國後,更是大興佛教,大修浮屠廟宇,臣民皆信佛,戶戶供養觀音菩薩,初一十五君臣萬民素食,國不朝政,戶戶淨水香菸。
在大理段氏手中,大理被打造成為了妙香佛國。
大理國的國王,常常會主動放棄王位,禪位他人,然後選擇出家。
當然,在常人的眼光中,出家意味著青燈古佛,意味著清冷寂寞。但大理幾位國王,其出家以後的生活,並未完全如此,有幾位國王的出家生活,與在皇家無異,令常人難以想像。
第一位出家的國王是文經皇帝段思英。
段思英是文武皇帝段思平的兒子,他的母親楊桂仙,通曉八卦紫宮術,且習文善武,深得段思平喜愛。但這個段思英從小似乎沒什麼大志,少年貪玩,不喜歡習文而好武,也不喜歡政治。他登基以後,喜歡出去打獵,或者是披著袈裟在佛寺念經,常常不問國事。
這引起了他叔叔段思良的反感,段思良責怪段思英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僧不像僧。為君十月,選妃三十六而不止。沉湎酒色,不理朝事,擁花抱玉於光天化日,何以為君?」
段思英回答說:「我即位不到一年,叔叔就有這麼多閒話。我母親在世時候常說叔叔有稱帝之心,果然沒說錯。其實我登基後,才覺得不自在,打仗殺人都在一念之間。唐朝皇帝可養三宮六院,叔叔也有十六夫人,但來責怪我,這是司馬昭之心。叔叔是想稱王,如果你能治好大理,我願意出家為僧!」
段思良道:「治國何難?汝若出家為僧,吾願以國資一半供汝花銷,並助汝修寺院,華貴可比皇宮。」
叔侄二人達成協議後,次日段思良登基,段思英率領清平官三人、軍將八員、文武臣佐一百餘人,將士五百餘人,以及三十六妃,浩浩蕩蕩,前往無為寺出家。雖然是出家,但日常用度,卻與往日宮廷無異。無為寺也被擴建為護國禪寺,修演武場,皇室子弟均需到寺中習文練武三年再為國家效力。自此,無為寺皇家寺院的地位,進一步確立。
第二個出家當和尚的大理國王叫段素隆,即大理國的秉義皇帝。段素隆早年精文善武,深得大理國第七代國王段素廉的信任。段素廉死前,因兒子段素貞年幼,就傳位給素隆。段素隆日夜操勞國事,使得大理國進一步國富民強。
數年後,段素貞逐漸長大,有奪位之心。段素隆於是還位給段素貞,自己出家無為寺。因為段素隆為人寬厚,他出家的時候,有12位將軍,清平官7位主動跟隨出家。當然,還有隨從1300餘人,與其一起前往無為寺落髮剃度。
段思英與段素隆兩位國王禪位出家,客觀上,有被迫禪位的因素。但接任的王位的段素貞禪位為僧,卻顯然是不堪國事煩擾,從此脫下龍袍換袈裟的。
段素貞在位15年,國內無大事。一夜,他夢見自己入一「曼陀羅園」,園中皆善男信女,佛祖講經其中。素貞聽佛祖說法後,大悟,次日宣布傳位段素興,自己前往無為寺剃度出家,後主持崇聖寺。
國王段思廉也跟段素貞一樣,在位30年後,49歲的他覺得年老體衰,無力管理國家,就傳位給長子義連,自己出家無為寺,並在寺西北建雲棲禪堂。後去雲遊多年後,回大理洱源建蘭若寺,在寺中坐禪說法,弟子一度超過百人。而附近猿猴,也常常來聽他說法,並摘來各種野果獻給諸僧。
上明皇帝段壽輝禪位出家的原因,卻是因為天災。他即位當年,日月交暉,星辰晝現,加上當年大理地震、乾旱等災害連連,他認為是自己薄德所致,於是讓位給段正明,自己去無為寺出家為僧,法名實燈。他常常在無為寺後山的山洞中坐禪,後被推為無為寺主持。
受金庸先生作品的影響,許多人都以為段正淳是大理段氏最風流的皇帝,實際上,真正擔得上「風流」二字的,恐怕非段正明莫屬。段正明文採武功,均屬一流,就是不喜歡當皇帝。他自稱逍遙皇帝,長期攜帶五位通五音辭賦的后妃,遊山玩水,燒香拜佛,每月只議三天國事,其餘時間,人都找不到。他熱衷修建寺廟,在大理建300小寺,99大寺。於是,群臣懶散,兵甲生鏽。大清平官、鄯闡侯高升泰苦勸段正明多關心國事,段正明卻道:「這皇帝本來就是賢者居之,這十年來國家大事都是你在管,現在我讓位給你,我做我的逍遙居士去!」於是,段正明禪位給高升泰,自己令人在蒼山西坡,今漾濞縣石門關建福國寺,他在無為寺剃度後,到福國寺任主持。而自己的五個妃子,則受居士戒,住在佛國寺背後的明月庵。
大理國歷代國王中,如今最為人熟知的,當然就是段正淳和段譽(真名段和譽)二位了。
其時高升泰在位,其妹高升潔是大理國中的才女,不但擁有極佳的文才,還曾拜國師本慧,修習奇門。高升泰從段正明手中接任王位,心中對大理段氏有愧,於是,他拼命撮合,將妹妹嫁給段正淳。三年後,高升泰病重,還位於段家,傳王位給段正淳,並令高氏子孫世代輔佐段氏,不得存有二心。段正淳即位後,十分勤政,並與大宋交往十分頻繁。
然而,大理繼續出現天災。有一年春天,西方出現掃把星,彗長六丈,帚掃東南,三月流星如雨。而瘟疫從保山一直蔓延到昆明,到當年冬天,災區百姓死亡已達三成!當時,大理境內,豺狼四竄,食人無數。段正淳大懼,許願出家,以換取大理國泰民安。他禪位給長子段和譽(即金庸筆下的段譽),自己受戒於無為寺妙湛法師,法名修空大師,後在雞足山建龍潭寺,帶四十餘隨徒在寺中修行。
因為金庸先生作品的緣故,段和譽幾乎是大理段氏家族中,最受關注的一位。段和譽七歲入學,就學於來自五臺山的高僧六鉉大師。六鉉大師喜段和譽慧根超群,常常與妙澄大師一起授技與段和譽。受教於高人,段和譽的文才武學、奇門異術均冠絕南中,即便在段氏家族中,他也是佼佼者。
段和譽即位後,勤政愛民,國中漸富。期間,37蠻部發生叛亂,段和譽令高泰明率兵平之。泰明死後,其子高智昌與段和譽共飲,酒醉失言道:「如今的帝位本該屬於我,只是我父親聽了爺爺的話才讓位給段正淳,你才當上了皇帝,我就不服。」說出這樣的話,在古代一般是要誅滅九族的,不過,段和譽並沒誅殺他,而以忤逆罪將其流放。高智昌死後,他的兩位何姓尹姓下屬要為他報仇,就藏身地藏寺門後,要刺殺前來進香的段和譽,但被段和譽的侍衛發現擒下。刺殺不成,兩名刺客自盡身亡,段和譽認為此二人忠於主人,遂以義士冢葬之。後段和譽派人入宋,演《南詔朝天樂》,大理國與宋朝的關係進入最佳時期,商貿、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交流。 段和譽在位39年後,禪位給段正興,自己削髮出家於無為寺,法號廣弘,曾鑿石羅漢五百,重修羅漢堂,後住感通寺、崇聖寺。
段正興在位25年後,傳位段智興,自己出家無為寺。後大理國神宗皇帝段智祥在位33年後,禪位為僧,亦出家無為寺。
22帝中10位出家為僧,不愛龍袍愛僧袍,這在人類政權中實屬罕見。而大理國段氏諸王的皇位更迭,極少殺戮,卻又是大理段氏創造的另一奇蹟。
當年,段思平開國時候,曾定下制度:「若國中皇室無良才,朝中有文武雙兼大德才者,可立為君,賢者居之!」這樣大度的胸懷,足以讓天下所有的君王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