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編號:265
覺悟之路網: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論壇: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眾號:nyanadipa
帕奧禪林與帕奧禪師緬甸帕奧禪林位於帕奧村附近,大約在毛淡棉到木東之間幹道的第九英裡處,再從主要道路進入森林區。名為帕奧叢林其實也適用於在帕奧村附近託缽乞食的其他森林道場,然而在此所說的『帕奧禪林』僅特指由帕奧禪師──阿金納尊者領導下的三座叢林道場:(1)第替寺,又稱為新佃寺或下院;(2)錐地暱寺或中院;(3)莊嚴山寺,又稱為竹寺或上院。
住持的傳承:帕奧禪林的第替寺和錐地暱寺的開山住持,是西亞多安傳尊者,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第替西亞多,他在1926年到1973年間擔任住持。第二任住持是西亞多尚慧尊者,也就是人們所稱的沛道西亞多,他在1973年到1981年間擔任住持。
帕奧禪林目前現任的第三住持,是西亞多(Sayadaw)阿金納(U Acinna)尊者,即眾所周知的帕奧禪林禪師(Pa-Auk Tawya Sayadaw),一般簡稱為帕奧禪師。在接掌第替寺和錐地暱寺之後,帕奧禪師在1981年創建了莊嚴山寺。
帕奧禪林簡史
第替寺(或下院)創建於1926年,由安傳尊者創建的,由於他只食用素食(主要是水果和根莖類),因此從他的第四個雨安居開始,人們稱他為第替西亞多(第替意為水果)。他通常修習佛隨念業處,而且他也以32身分業處為基礎,來修習觀禪。他教導他的弟子們修習佛隨念業處。大多數的時候,他都隻身獨處。他在1973年3月12日去世,當時是72歲,他有52個戒齡。
在他去世之後,沛道西亞多──尚慧尊者住在那裡,並擔任了第二任住持八年。他在1981年7月21日去世,當時他是62歲,有40個戒齡。在他去世之前,他傳訊息給阿金納尊者(即後來的帕奧禪師),請他趕快前來帕奧禪林,當時的阿金納尊者正住在葉鎮的孟先禪林(或阿新禪林),有時則住在督亞禪林。一收到訊息,阿金納尊者立即前來。
他在第二任住持沛道西亞多去世之前的第五天,即1981年7月16日的上午,抵達了帕奧禪林。沛道西亞多請求阿金納尊者看管道場,尊者也同意了,因此使得西亞多在去世前沒有後顧之憂。因此,阿金納尊者從當時一直住到如今。
現在,我們先離題來介紹一下阿金納尊者的傳記。1934年6月24日(星期日)大約上午8點左右,帕奧禪師出生在緬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興答達鎮的雷超村。他是吳飄和索汀女士的第四個兒子。
1944年5月2日,他在雷超村的薩林寺,依止西亞多索那尊者披剃出家,受沙馬內拉十戒。從1950年5月到1952年5月,他在葉奇泰提寺就讀佛典,學習佛教的教理,受教於滿傳尊者和慧傳尊者等多位西亞多。他在1951年通過巴利語初級考試,並在1952年通過巴利經典中級考試。
1952年,他向仰光奇敏唐的安敏嘎拉鐵迪寺西亞多最上尊者,學習了巴利偈頌的編寫、結構與修辭,雙論及色成就巴利文法三個月。
1952年搭定就月(大約在陽曆十月),他前往曼德勒的瑪索印佛學院就讀,他在那裡向西亞多太陽尊者及歡喜尊者學習發趣論,向調伏西亞多學習雙論,以及向巴利西亞多學習巴利語結構的修辭學。
1953年,他通過巴利經典高級考試。1954年5月10日他在興答達鎮葉奇泰提寺的堪達界受比庫戒,他的戒師是葉奇派的會長──吉祥西亞多智慧尊者。阿金納尊者當時的護持施主為吳山進、葉聽女士,以及興答達鎮的俗家。
1954年,阿金納尊者前往曼德勒的敏溫佛學院就讀,他在那裡向敏溫泰寺的巴達妙西亞多──卓越尊者,阿瑪拉普拉西亞多、西亞多聖者尊者、西亞多童子尊者(現在為聞名的跋茂西亞多),帕亞幾佛學院的西亞多慧光尊者,以及東梯林佛學院的西亞多太陽尊者和西亞多福喜尊者等多位西亞多,學習《破思論》、《殊勝義注》、《長部.戒蘊品注》和《普端嚴注》等巴利佛典。
1956年住在烏康的帕亞幾佛學院期間,阿金納尊者的佛典考試通過,並取得光輝教幢卓越法師的頭銜。1964年,阿金納尊者開始在馬哈西禪修中心禪修,在馬哈希禪師及班迪達禪師指導下學禪。
1964年,阿金納尊者在他的第十個雨安居,開始修習林野住者(即阿蘭若住者)的頭陀支。他也向卡提宛禪師學了十天的禪修。1966年,他向擔林禪師學了六個半月的四界差別業處。1967年,他還向雪電多禪師學了三個半月的入出息念(安般念)業處。
從1964年起,阿金納尊者開始修習林野住者(即阿蘭若住者)的頭陀支,他在達通鎮內明達拉山附近的島外居森林住了一個雨安居,在木東鎮的心樂禪林住了三個雨安居,在葉鎮附近的阿新禪林住了十三個雨安居。從1981年以來,他一直住在帕奧禪林。
帕奧禪師住在帕奧禪林期間,他盡其所能的研習佛教聖典及禪修,也盡其所能的教導本地及外國禪修者禪法。他致力於把佛陀所教導的教理、修行與通達之教法弘傳開來。
1996年,帕奧禪師受到緬甸政府的肯定,獲頒大業處阿闍梨(大禪師)的榮銜。
1999年,帕奧禪師再度受到緬甸政府的肯定,獲頒至上大業處阿闍梨(至上大禪師)的榮銜。
如前所述,阿金納尊者在沛道西亞多去世後,就留在帕奧禪林,並在錐地暱寺(中院)入當年的雨安居。
雨安居之後,他發現目前的上院是非常僻靜的地方,在深入森林處,叢林中有一條溪流。因此,在搭教茂月(大約雨安居結束後一個月)的滿月日,他就搬到那裡住。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座榴槤園。
當帕奧禪師住在那裡之後,信徒們就為他建了一間小竹屋在小溪旁的大芒果樹下。因此,這座禪林人們就通稱為竹寺。帕奧禪師夜間在竹寺度過,每天清晨下山到帕奧村託缽乞食。
雖然他搬到竹寺去住,但由於他還有責任要看管下院,所以白天他就待在下院研讀藏經、禪修,以及教導寺院的信徒們佛法。他只能在晚上才回去竹寺。
三年後,他開始對想要禪修打坐的僧眾和信徒們教授禪法。由於當中有些禪修者在禪修上有所進展且有所成就,因此禪修者的數量逐漸增加。也有一些禪修者長期住在道場禪修。
1985年,信徒們布施了一間新的木製寮房,裡面有一條經行道。帕奧禪師住在那間寮房直到1990年。靠近這間寮房的東側,在1989年建了八間小木屋。
由於出家禪修者與在家禪修者的不斷增加,所以有法堂、界堂和更多寮房的進一步建成。也由於有那麼多的事務要來管理與照顧,所以後來也成立了佛教護持委員會。
這些護持委員及信徒們,帶來了足夠的食物供養禪修者們。當其他僧團都會排列成行一起前往託缽集食之時,先前帕奧禪師通常都是單獨前往村子託缽乞食的。
後來,在1991年,為了禪師的健康因素,信徒們請求禪師不要到村子去託缽乞食,只需要偶爾出去就好了。然而,即使禪師沒有親自前往村子託缽乞食,即使直到今天,僧團還是會派一位比庫代表僧團前往村子託缽乞食的。
請禪師不要到村子去託缽乞食有以下幾點理由:1.前往村子託缽乞食大約需要花兩個小時的時間,託缽乞食回來後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禪修;2.護持委員及信徒們可以在道場供養食物;
3.而且信徒們也已經請求其他僧團的成員在道場裡接受食物,不用到村子託缽乞食,以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禪修。而護持委員及信徒們也會安排持續供養食物的。目前的做法是,所有的比庫與在家禪修者,依序排班成行在禪林裡接受食物的供養。
在1990年,有信徒供養禪師一棟新的混凝土寮房。這棟寮房位於上院柏油路的盡頭。這棟寮房通常也被稱為計算機房,因為有一個房間用來當計算機室。
由於來自各個地區的僧團成員數量不斷的增加,在1993年,木東鎮的淡淡威女士及其家族和法友們組織起來,建造寮房,就在一年之內,蓋了45間單人的小木屋,剛好在當年入雨安居之前蓋好。因此,從那時候開始,能有更多的比庫和沙馬內拉可以在上院過雨安居。這些單人的小木屋不僅蓋在主要區域裡,而且也蓋在山坡、山谷和山頂上。
在1994年,開始規劃及整地以備建造雙層的法住界堂之用,這是一棟用於執著僧團羯磨和當禪堂的建築。它位於一個山坡上,而且地面必須平整。首先用人工挖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後來才由推土機來完成這項任務,在所挖之土的覆蓋下,使地面的面積更為寬廣。
在1996年11月25日,定出界堂界標的標相(即所謂的結界),界堂的範圍為:長145英尺,寬96英尺。2000年2月11日在界堂屋頂的佛塔上安上一座傘蓋。在1999年,建了一座長125英尺,寬65英尺的託缽堂。在2000年2月2日,同時舉行雙層的法住界堂與託缽堂的落成啟用及供養儀式。
從1990年左右,就開始有外國禪修者前來帕奧禪林禪修。從此,外國禪修者的數量即逐漸增加。因此有許多人邀請帕奧禪師前往海外帶禪修營傳授禪法。自1997年以來,帕奧禪師第一次在斯裡蘭卡帶禪修營傳授禪法。
接著,從1998年以來,帕奧禪師每年在臺灣帶為期2個月的禪修營傳授禪法。他也在香港、中國、馬來西亞和日本等國家教導禪修,他也曾在新加坡開示佛法。在2002年,由於禪師必須參與道場事宜,以及由於他的健康因素必須休息,所以不得不推延海外禪修營的邀請。然而,還是有不少的本地和外國禪修者持續地前來帕奧禪林密集禪修。
使用中的建築:有不斷供養給僧團的建築物。以下是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以及其他方面的發展:(1)在上院有一棟雙層的法住界堂,一棟帕奧禪師的寮房,一間診療所,一棟有8個房間的病房用來治療生病的僧侶,一棟木製的休息堂,一棟託缽堂,170間單人寮房,3座抽水井,6座大蓄水塔和一座電力變壓器。
(2)在中院有一座佛塔,一棟界堂兼禪堂,31間單人寮房和一座蓄水塔。(3)在下院有三座佛塔,一棟雙層的界堂兼禪堂,一棟大通鋪寮房,一棟法堂,一間廚房,一間外國禪修者專用的廚房,24間單人的僧團寮房,一棟雙層在家男禪修者的宿舍,兩座抽水井,三座大貯水塔和一座電力變壓器。在女性住區有24間單人寮房,12間複合式宿舍和3座蓄水塔。在下院的主要道路,以及從下院到上院的道路,目前已鋪柏油路。
關於建設中建築物,上院有一棟雙層的齋堂(長110英尺,寬54英尺),一棟三層樓的圖書館(三樓為圖書館,二樓為僧團辦公室、計算機室和宿舍,一樓為宿舍,這棟長為110英尺,寬為30英尺)和10間正在蓋的單人寮房。
截至到2002年6月28日,緬甸本地的禪修者共371人,外國禪修者共65人,數量總共有436人。如前所述,由於三寶的功德、導師們的功德、帕奧禪師的功德、僧俗二眾禪修者的精勤修習佛法,以及政府和本地與外國信眾們的虔信護持,使得帕奧禪林順利且穩固的發展。
後記:由於這篇帕奧禪林簡史及帕奧禪師略傳原文,是在2002年6月28日定稿的,所以後來當然有更多的建築完成,比如上院使用中的建築應再加:2002年建了一棟雙層的齋堂,長110英尺,寬54英尺,2003年完成啟用;
2002年建了一棟三層樓的圖書館,三樓為圖書館,二樓為僧團辦公室、計算機室和宿舍,一樓為宿舍,長為110英尺,寬為30英尺,2003年完成啟用;2004年建了一棟雙層的教學大樓,這棟教學大樓原本作為沙馬內拉學園,後來在小沙馬內拉們搬到毛淡棉的佛學院之後,這棟改為比庫及沙馬內拉們學習教理的教室,一樓有時也兼宿舍用;2010年建了一棟三層樓的大型宿舍;……。
下院使用中的建築應再加:在2005年建了一棟三層的慈住禪堂,2006年9月落成啟用,一樓為宿舍,二、三樓為禪堂;2006年建了一棟四層樓的宿舍;2006年建了一間新廚房;……。關於禪修者人數,目前的總人數約在一千位左右,而外國禪修者約有二百位左右。
帕奧禪林的作息時間
帕奧禪林為典型的禪修道場,禪修生活數十年如一日,全年無休,無所謂節假日,甚至連緬甸新年也不例外。每天有將近八個小時的坐禪共修時間,此外的自修時間禪修者可選擇經行(行禪)或繼續坐禪。
以下是帕奧禪林的作息時間表:
3:30 am 起床
4:00~5:30 am 早課與共修
約5:45 am 早餐託缽(具體時間依明相而定)
7:00~7:30 am 清潔孤邸
7:30~9:00 am 共修
9:00~10:00 am 禪修報告 (男眾)、經行及自修
約10:10 am 午餐託缽
1:00~2:30 pm 共修
2:30~3:30 pm 經行
3:30~5:00 pm 共修
5:00~6:00 pm 禪修報告 (女眾)、作務與自修
6:00~7:30 pm 晚課與共修
7:45~8:45 pm 緬語開示
帕奧禪師著述
帕奧禪師於教學之餘,曾以8年時間完成五本共四千餘頁的巨著《趣向涅盤之道》(Nibbanagaminapanipada),其內容為:
(1)、《入出息念與色業處》
(2)、《名業處》
(3)、《緣起》
(4)、《相、味、現起與足處》
(5)、《維巴沙那(附:止業處)(毗婆舍那)》
以上五大冊是緬文的著作,目前已由緬甸的覓智尊者(Ven. ¥à?agavesaka)翻譯為英文,但尚無中譯本。
近幾年來,帕奧禪師常受邀請至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斯裡蘭卡、日本、美國、英國等地弘法與指導禪修,其講稿曾由尋法比庫(陳思檳)、德雄比庫 (Ven.Guoavara)等弟子翻譯、整理成書,並陸續在中國廣州、臺灣、馬來西亞等地印行流通,有關帕奧禪林止觀禪法的內容也逐漸被介紹到中文世界來。
目前已印行出版的禪師中文著述(非賣品)有:《智慧之光》《如實知見》《菩提資糧》《去塵除垢》《正念之道》《顯正法藏》(舊版名《轉正法輪》)。
覺悟之路網:http://dhamma.sutta.org
上座部論壇:http://bbs.sutta.org
微信公眾號:tipitaka
本信息編號:265
回複數字 0 查閱歷史信息列表
回復「禮敬佛」收聽巴利語禮敬佛誦
回復「佛德號」收聽巴利語誦佛德號
回復「三皈依」收聽巴利語三皈依誦
回復「受五戒」收聽巴利語受五戒誦
回復「上座部」收看上座部佛教介紹
點閱讀原文,微信訪問上座部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