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節奏和生活方式,對中國各行各業造成了重創,房地產市場也不例外,在疫情初期處於冰封回退狀態。隨著疫情在中國得到全方位有效控制,全國及主要城市銷售量價3月以來逐步止跌回升,企業積極拿地導致部分城市地王時有出現。近期,北京新發地發生疫情,導致防控措施再度升級,疫情防控常態化仍在持續。
1
外部環境:VUCA時代三條主線,外部衝擊仍繼續
1.VUCA時代——從複雜到超級複雜
VUCA是來自美國軍方的一個說法,即Volatility(易變)、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exity(複雜)、Ambiguity(模糊)這四個單詞的縮寫,表示超級複雜的環境,新冠背景下全球經濟面臨的重重挑戰可謂「VUCA」時代的縮影。
2.主線一:新冠疫情——「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內防反彈」任重道遠
一方面,全球疫情重心逐步演進:中國——歐洲(義大利)——美洲(美國/巴西)——亞洲/非洲(印度、印尼/南非、埃及);近期多個醫療水平較差、人口多、密度大的發展中國家病例上升,預示著境外疫情可能持續全年。
另一方面,國內疫情反覆:黑龍江、吉林曾出現疫情反覆,「菜籃子」新發地提升北京防控級別,北京疫情源頭為人口流動性更強的批發市場、且自身流動性大,擴散速度和範圍明顯強於前兩波。
3.主線二:以中美關係為代表的全球化浪潮不再?全球經濟預期下滑,外部環境持續緊張
短期來看:2020年大選之際,川普甩鍋中國更能親近底層選民,美國優先政策更加明顯。長期來看:中國國力上升VS美國相對衰弱,兩國關係不確定性和潛在衝突風險上升。
與此同時,據世界銀行最新預測:新冠封鎖導致2020年全球GDP下降5.2%,幅度為150年來第三高,僅次於1930年和1945年。
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也出現隱憂:如美國多地爆發種族運動,中印、朝韓的局部軍事衝突風險。
4.主線三:網際網路獨領風騷,但脫實向虛難持續
六大科技公司FAAANM引領美股上漲:排除FB、蘋果等六家超大型公司科技公司,美股實際下跌。
行業分化程度逼近歷史高峰:表現最佳3個行業(零售,軟體和醫藥)領先最差3個行業近30%;歷史數據顯示,超額收益水平過高可能預示泡沫破滅風險。
回到中國,金融機構盈利佔據A股約一半,資金流入地產等少數行業,資源過度集中在少數行業導致中央更追求各行業並行發展,金融、地產政策不會太松。
2
未來展望:政策向好資金足,城市快速輪動穩大盤
1.推動反彈的動力
在政策、資金、企業三重因素的推動下,疫情之後的房地產業迎來大幅反彈,5月單月全國及主要百強房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10%(2月降幅曾超過20%),全國投資和開工已止跌,熱點城市土地火熱,300城市住宅用地均價同比上漲超過20%。
2.政策:兩會定調2020:逆周期力度加大,六保是核心
展望2020年下半年,在全國市場平穩(核心指標為投資額、銷售面積、70城市房價等)的前提下,房地產業政策的關鍵詞仍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不作短刺」。
3.資金: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繼續,助推需求釋放
兩會報告已明確表示「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央行與財政體系就「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爭論,本質上是逆周期經濟政策以財政為主還是貨幣為主的問題,不改貨幣信貸總體放鬆的本質。
預計202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過20萬億元,增長超過20%:1-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0.3萬億元,同比增長28%;5月末M2增長11.1%,較2019年提高近3個點。在疫情穩定、經濟恢復正常之前,信貸投放力度不減弱。
4.2020年下半年全國市場預判:銷售降幅收窄,投資反彈
銷售:下半年小幅增長,預計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下降約4%,絕對值分別為16.7億平米和15.7萬億元,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全年均價基本穩定。
投資開工:地方政府積極推地,企業在高能級城市積極補貨並加大建設力度;預計下半年開發投資增長約5%,全年增長約3%;下半年新開工增長約5%,全年下降約1%。
5.節奏預判:年末行情難再現,同比可能出現下降
過去三年年末(4季度和12月),佔比和增速均弱於其他時間,提前搶收行業普遍共識。少數企業提前實現年度目標後主動在12月放慢節奏也是季節性減弱的原因之一。
2020年,政府更關注累計銷售額,若增速太高隱含地產業搶佔太多資源,加大政策收緊風險;目前預期三季度增速略有擴大,但累計增速仍下降,四季度銷售額再度小幅下跌,市場景氣有所降溫。
6.風險一:槓桿率提升過快導致政策收緊
央行在3-4月先後對深圳、上海等地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進行監控,旨在進一步彰顯「房住不炒」+「金融供給側改革大方向,防止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或行業擠佔更多資源。5月個人槓桿率約為34.3%,比過去兩年提高3 個百分點,已接近2017年的次高點,距離2016年的歷史高點也僅3個百分點。
7.風險二:企業拿地不慎導致整體資金壓力上升
與同期銷售、資金來源相比,1-5月投資拿地「進取程度」處於歷史高位,潛在風險上升:受高等級城市土地走熱帶動,前五月全國企業土地購置費增長5.4%,帶動開發投資額快速恢復(累計下跌0.3%,當月增長8.1%),好於銷售額、資金來源等指標。
近年來,部分企業因盲目擴張(激進拿地)或轉向其他產業(文旅、民間金融等投資周期長或被嚴控的領域),紛紛出現債務違約或破產裁員,最終公司退市或或實控人自首等風險事件,如卓達、證大、三盛宏業、中弘、華業等。
對地產企業而言,拿地與銷售節奏把握不準是最大風險,如閩系代表福晟,2017年拿地金額高達810億元,位列全國第8名,但其當年銷售額僅418億元,排名47位,隨後兩年銷售排名也未能上升;類似的還有泰禾,2016-2017年拿地金額突出,且一線城市高價地王項目較多,是近年受調控影響最大的企業之一。
更重當下:專注於自身/眼前,積跬步至萬裡
更長視角:在歷史的長河裡,才能看清現在
更重內生:關注內在動力,挖掘市場本質
3
策略建議:抬頭看天不預則廢,低頭找地精耕細作
1.策略建議:低頭看路,把握人·地·錢
三早一低兩精細:鑑於短期內市場的量價反彈可能導致政策針對性收緊,建議企業策略要注意三早,早拿地早開工早銷售;一低,放低自己的預期;兩精細,城市的橫向對比精細,城市的不同區域精細。
2.投資:深刻把握城市特徵,發掘板塊輪動特點
從城市自身的普適性出發,結合企業自身特色,重點考慮城市的競爭環境和可進入性。
3.城市價值:中長期VS短期波動&競爭強度
城市價值多為中長期,每年不同城市間排名不會出現太大變化但是投資工作是短期的,投資工作不單單是投資環境和城市價值的研究,而且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短期波動和競爭強度的研究,短期內市場量價和盈利空間的判斷極為重要。
4.城市微觀研判:以北京市場分析為例
除了基於城市整體價值研判的精耕細作,對企業來講,更多地是一個本地化的精耕細作,站在全國各城市風險與投資機會整體研判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戰略目標、自身偏好、城市微觀差異等因素,對指定區域或若干城市進行深入研究,發掘價值高、潛力大的機會城市,降低城市研判風險,優化豐富企業城市布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