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我活著像個詩人,死後也還是個詩人

2020-12-26 騰訊網

▲ DylanHouse外景

7月23日,鮑勃·迪倫藝術大展的媒體預覽及揭幕在今日美術館拉開帷幕,而在明日(7月25日)鮑勃·迪倫藝術大展也將正式對公眾開放。毫無疑問的是,在二十世紀的文化史上,鮑勃·迪倫一直是無法被忽略的名字。作為搖滾與民謠音樂的代表人物、歌手、詩人,他曾在2016年因「在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被授予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長久以來,他也被人們稱為「搖滾樂的桂冠詩人」。

▲ 黑膠贈送儀式

▲ 音樂人老狼活動上致辭

▲ 沙子樂隊演出現場

▲ 音樂人張有待

然而在其長達近六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鮮少被人提起的是他作為視覺藝術家的成就——作為藝術家,他的創作領域涵蓋了油畫、丙烯、水彩、粉彩、炭筆素描及金屬雕塑等。此次展覽精選了全球巡展中的點睛之作,展出了超過140件作品,其中包含了迪倫的油畫、素描、水彩、手稿、丙烯等架上創作,其鮮為人知的工業金屬雕塑,以及記錄了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的影像資料和手稿等。展覽以全景式的鋪陳方式,完整地勾勒了迪倫的視覺創作系統,也以不同的方式呈現了在這位影響了全世界的「文化巨人」的藝術創作中的另一種聲音。

▲ 今日美術館館長張然致辭

▲ 今日美術館副館長劉樹慧主持

▲ 藝倉美術館館長餘光照致辭

提起鮑勃·迪倫想說的實在是太多了,但又不知從何說起。不論涉獵當代西方文化的哪個領域,都能找到鮑勃·迪倫的印記。他原本屬於通俗文化的歌詞,已經被文學殿堂認可;把他作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是影史學家和電影院校學生必須要看的經典文本;而在政治領域,他的早期歌曲更是點燃了一場場一觸即發的民權運動。前任總統歐巴馬為了跟民眾套近乎,也不得不告訴大家,迪倫是他最愛的詩人之一。

▲ 今日美術館工作人員導覽

鮑勃·迪倫也曾經這樣評價自己,「我覺得自己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個音樂家。我活著像個詩人,死後也還是個詩人。」今日美術館館長張然在預覽上所說:「鮑勃·迪倫是作為在當代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標誌性人物,此次我們很高興能將』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帶到北京,與大眾分享鮑勃·迪倫豐沛而深邃的藝術世界。希望在這特殊的2020年裡,鮑勃·迪倫和其充滿力量與希望的藝術創作,讓我們思考世界,感知人間。今日美術館作為中國最早民營美術館之一,希望對公眾的響應總在每一個『今日』開始。願我們大家像一顆滾石,永遠年輕!」

詩人?音樂家?藝術家?

「我覺得自己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個音樂家。」

鮑勃·迪倫1941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少年時期便顯示出音樂天賦。9歲那年母親節的一天,他為媽媽朗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歌:《My dear mather》。10歲時自學了吉他、鋼琴、口琴等樂器。在高中時他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大學期間,開始對民謠產生興趣,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勃·迪倫作藝名。1961年,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於歌唱。並於同年籤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並於1962年推出處女專輯《鮑勃·迪倫》。

▲ 「一汽-大眾 高爾夫摯愛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今日美術館,圖片由今日美術館提供

上世紀70年代是迪倫的黃金時期,接連推出《軌道上的血》、《欲望》、《慢車開來》、《得救》、《愛的爆發》等專輯。並於1971年首度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塔蘭圖拉》 。1973年鮑勃參演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2004年10月,他出版名為《像一塊滾石》的自傳,書中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這本自傳推出後,在《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停留長達19周。

▲ 「一汽-大眾 高爾夫摯愛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今日美術館,圖片由今日美術館提供

鮑勃大學沒有上完,性格也有些孤僻,他甚至還吸過毒,這樣一個孤獨,缺愛,叛逆,不務正業的孩子居然成為了影響幾代人的偶像,甚至接連拿到葛萊美獎,奧斯卡獎,普立茲獎,就連諾貝爾獎也被他收入囊中。

鮑勃·迪倫也許成功成為了這幾個詞語的代言人,他也成為了幾代人爭先恐後學習的偶像,自由、瘋狂、叛逆、躁動、天才以及烏託邦蘊含的可能……這些也都成為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反文化運動的一切想像。我們對和他同期的一些啟蒙神話人物的認識與定義似乎都已經定格在了上世紀。但只有鮑勃·迪倫也許因為一個推特或者消息立馬重新進入大眾們的生活中。

▲ 「一汽-大眾 高爾夫摯愛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今日美術館,圖片由今日美術館提供

迪倫在他所處的時代和領域中實現了巨大的輝煌。短短四年時間——從1960年年初到1963年年底——他就完成了發現民謠、掌握民謠和超越民謠的歷程,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民謠這種音樂形式和民謠歌手的認識。而他對民謠的認識也隨著自己的成長逐漸升華和抽象,甚至對「民謠」這個詞本身產生了不認同感。隨後,迪倫又吸收了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對其進行豐富,將它改造成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既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又充分反映了時代潮流。

初到紐約,迪倫所受的教育主要來自音樂和美國流行文化。在格林尼治村的喧譁與騷動中,在各種集會上,迪倫如饑似渴地學習,填補著自己的空白。他甚至接觸到了上個世紀和當代歐洲藝術家的作品,大開眼界。

▲ 「一汽-大眾 高爾夫摯愛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今日美術館,圖片由今日美術館提供

因禍得福?開啟繪畫旅程

「繪畫是我對周身混亂的梳理,讓我發現更為純淨的世界。」

1966年的夏天,鮑勃迪倫結束了長達9個月的巡演,在回到伍德斯託克鄉間進行休養的期間,某天午後迪倫騎的那輛「凱旋牌」摩託車後輪突然卡死,他整個人被拋向空中,腦袋著地,頸骨開裂……此後17個月,他從地球表面消失了,死亡傳聞一度四處流竄,這場嚴重的車禍「幫助」迪倫逃脫了毒癮和盛名之下不堪負累的一切,後被認作他生命的重要轉折點。在那段時期,迪倫竟拿起了畫筆。

▲ 「一汽-大眾 高爾夫摯愛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展覽現場,今日美術館,圖片由今日美術館提供

也許是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在鮑勃·迪倫的繪畫世界中能體驗到這位神話人物對自然和生活更為細緻的刻畫與平靜。在鮑勃·迪倫的視覺藝術世界裡,其創作生涯的幾大重點系列作品以全景式的方式被一一呈現:從早期紙本作品、填繪留白系列、紐奧良系列,到書寫世界系列、鐵藝雕塑系列與雜糅了其創作與生活體驗到平凡之路系列。這些作品展現了鮑勃·迪倫這位文化巨人裡程碑式的創作心路,也見證了他的成長曆程與創作脈絡。

▲ 布倫戴奇巷漢堡屋,104.6 × 122.4 cm,鮑勃·迪倫,布面丙烯,2017

▲ 答案在風中飄揚,29.8 × 21 cm,鮑勃·迪倫,歌詞:鋼筆,紙本,2018

早期紙本系列作品中,展示了迪倫自1973年開始對於自我及外部世界視覺化的呈現。對此,迪倫曾說「繪畫是我對周身混亂的梳理,讓我發現更為純淨的世界。」而精選了迪倫作品集《填繪留白》的同名系列作品,則展示了在1989年至1992年迪倫在全球巡演中所創作的素描與繪畫作品。這些畫面來自於其對於世界角度各異的觀察,也為觀眾對迪倫的創作理解提供了新的入口。

▲ 紐約城中的曼哈頓大橋,89.2 × 121.3 cm,鮑勃·迪倫,紙本水彩,2015–16

▲ 紀念碑穀日落三聯畫,274.4 × 124.3 cm,鮑勃·迪倫,布面丙烯,2019

在鐵藝系列創作中,迪倫以雕塑的方式呈現了自己童年的記憶碎片。對於在明尼蘇達州一個礦業小鎮長大的迪倫來說,鋼鐵的質感與機械的語言貫穿於其成長的記憶中,在此系列的創作中,迪倫將各種鐵製用品進行拼貼與組合,呈現了當日常材料轉變成為藝術作品時所蘊含的巨大能量。

▲ 三扇屏風(孤星),200 × 285 × 6.4 cm,鮑勃·迪倫,鐵製品和古董,2017

而飽滿而豐盛的平凡之路系列則呈現了一些反覆出現卻各具特色的美式場景,通過對包括汽車旅館、延展的公路、路邊小餐廳等普遍化的日常意向進行表現性的描述,將客觀世界與想像存在有機統一,在對於生命的強烈感觸之中,勾勒出充滿張力與希望的世界。

對於鮑勃·迪倫來說,生命不止,前進不止。已經79歲高齡的他今年年初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他的新歌《最卑鄙的謀殺》(Murder Most Foul),這首長達17分鐘的歌曲敘述了上世紀60年代眾多流行文化事件和反文化運動,重返甘迺迪被刺殺的時間節點。

這個一直能給世人驚喜與期待的「活化石」級人物這麼多年來都從未停止對自己內心聲音的尋找,不論是音樂、詩歌還是繪畫,他都從未在乎過世人給他的定義與標籤,總能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一次又一次打破世人的眼光。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18日。

關於藝術家

「鮑勃·迪倫,全球最具影響力和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

鮑勃·迪倫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1960年代初期,他在紐約格林尼治村的民謠音樂舞臺上初試啼聲,一炮打響。此後數十年,他售出1.25億張唱片,佳作疊出,其中不乏世界流行的偉大歌曲。年復一年,他穿梭在全球各地,每年舉辦將近100場現場音樂會。觀眾們既熱愛他的經典作品,也追捧他的新嘗試。近年來,他的寫作和視覺藝術才華也逐漸為世人所知,人氣和聲譽更上一層樓。2004年,他的回憶錄《編年史:第一卷》全球暢銷,連續19周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過去幾年,他的諸多大型畫作和鐵藝雕塑均在世界最知名的博物館和畫廊展出。

因為傑出的文化貢獻,鮑勃·迪倫收穫了無數榮譽和嘉獎,並於2016年12月因其「在偉大的美國傳統歌曲中注入新的詩意表達」而榮膺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歐巴馬總統向他頒發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鮑勃·迪倫獲得過11個葛萊美獎項,6次進入表彰發行歷史至少25年的「具有實質或歷史重大意義的」錄製唱片的格萊美名人堂。

展覽信息

一汽-大眾 高爾夫摯愛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藝術家:鮑勃·迪倫 (Bob Dylan)

主辦機構:今日美術館、藝倉美術館

展覽時間:2020年7月25日 – 10月18日,

每周二至周日,10:00 – 18:00 (最後入場時間:17:15)

展覽地址:今日美術館二號館(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32號)

(鳳凰藝術 北京報導 撰文 責編/yyc)

相關焦點

  • 編年史:鮑勃迪倫自傳——像一塊滾石一般的60年代吟遊詩人
    很顯然,鮑勃·迪倫是以詩人的身份獲得了這個舉世矚目的文學獎項。沒錯,鮑勃·迪倫,他是一個歌手,但他更是一個詩人,只不過前一個身份更加廣為人知,然而在鮑勃·迪倫看來,他似乎更為看重「詩人」這一身份。所以他曾經這樣評價過自己:「我覺得自己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個音樂家。我活著像個詩人,死後也還是個詩人。」
  • 我想我是個詩人
    作者本人雖然我是個詩人,最早發表的文章,卻是小小說《在春天裡》發表在了,縣雜誌上面,我領到了八十塊錢的稿費,我記得當時領稿費的時候,他們居然按字數結的帳,我看著詩歌,一首才幾塊錢,我一點都不相信我是個詩人,因為上學就喜歡理科,我喜歡物理,我個性極為理性,我極度不相信自己會是個詩人。我怎麼可能會是詩人呢?我什麼都做嚴格規劃的人,在我印象裡,詩人不會是我這樣的。我非常敬畏詩歌,也非常敬畏詩人,我自覺不配。
  • 我爸爸是個詩人.
    或者說他曾經是個詩人。 我知道他可能是個詩人這件事大概是我在19歲的時候,那時候我父親經商失敗破產,家裡房子什麼值錢的都被變賣完了。我媽那時候成天埋怨我爸爸,氣頭上也罵上幾句。有一次,我爸爸被罵到忍無可忍,突然說了一句:事到如今有什麼辦法呢?我只是一個詩人啊。
  • 遊吟詩人也有商業的一面?鮑勃·迪倫將全部音樂版權天價售出
    原標題:遊吟詩人也有商業的一面?鮑勃·迪倫將全部音樂版權天價售出 鮑勃·迪倫的回憶錄《編年史:第一卷》以1962年他的第一份音樂出版協議的籤署為開篇 -- 一份新銳作曲家作品版權的合同。這份由利茲音樂出版公司的盧·李維促成的協議條款,對此,年輕的鮑勃·迪倫的表示認同。 「盧預支給我100美元作為未來的版稅,讓我在文件上簽字,」他寫道,「這對我來說沒問題。」
  • 美國的浪漫遊吟詩人,敲響民謠音樂天堂之門:鮑勃迪倫《編年史》
    「我覺得自己像一隻籠中鳥-像一個囚徒-我沿著曲折的高速公路蜿蜒而上。」>我趕上一節地鐵車廂一路搖晃翻滾輾轉後我才踏進紐約市邊上……我上得舞臺唱歌彈琴那邊那人說:改天再來吧你的嗓子像個鄉巴佬民謠、鄉村、搖滾民謠、聖樂,這些都是鮑勃·迪倫所鍾情的,而民謠,始終是他音樂生涯中那抹靚麗的背景,永不褪色。「無論我到哪裡,我都是一個60年代的遊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蹟,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匠人,一個從無人知曉的地方來的虛構的國家首腦。我處在被文化遺忘的無底深淵之中。"
  • 詩人《十宗罪4》詩人劉明:詩人漂泊,這是時代的悲哀
    我今天看到了《十宗罪4》的蜘蛛。我有一些想法。故事第三卷中的詩人劉明一生都失去了靈魂。沒有人關心他的詩集,但他仍然認為他可以得到諾獎。他把詩夾在書店的書裡,強迫人們聽他的詩。別人和他談了一會兒,他深受感動。
  •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專訪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
    「我把活著喜歡過了」——專訪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 2012-01-04 13:53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1期
  • 27句詩27個詩人,你會因為一句詩愛上一個詩人嗎?
    在瀚海的詩海中,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觸,看到詩人的一句話,你便愛上了這個詩人,從此不能自拔。下面27句詩句,27個詩人,有讓你感觸良深的詩句嗎?你會因為這詩句愛上詩人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杜甫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 白居易死後:唐朝最後的十大詩人,一個個如雷貫耳
    與此同時,長安和洛陽存在幾個年輕詩人的群體,他們所引領的晚唐詩壇正在悄然崛起。 白居易當然知道,有個出身名門的後生,年方弱冠就以一篇針砭時弊的《阿房宮賦》名揚天下,又曾以一首《張好好詩》感傷風塵女子的悲劇生涯,一如自己當年的《琵琶行》。
  • 寂寞像什麼?朦朧派詩人舒婷回答了13個字,將寂寞道出了新高度!
    人只要活著,每個人都會經歷寂寞,那麼寂寞像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去想過,畢竟愛思考,愛幻想,不是詩人的人還是偏多的。如果在沒有讀舒婷的語錄前,大家心目中的寂寞,是什麼樣的呢?比如說晚上很多人寂寞了,就喜歡抱著枕頭睡覺,為什麼要這樣睡覺呢?大家心知肚明,能給自己一些安慰感,治癒感,我還有東西可抱,且當抱著個人睡吧。
  • 「答案在風中飄蕩」 鮑勃·迪倫的歌詞可以當做詩來讀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評論開始推崇迪倫文學方面的造詣,有批評家稱他為現代美國繼卡爾·桑德堡、羅伯特·弗羅斯特之後最偉大的詩人;1976年美國總統卡特在競選活動中引用迪倫的詩句並稱其為「偉大的美國詩人」;1990年,法蘭西文學院向迪倫頒發「文學藝術傑出成就獎」。
  • 歡迎來到鮑勃·迪倫的平行世界
    鮑勃·迪倫的第39張錄音室專輯《Rough and Rowdy Ways》像個鬼魂在唱歌。唱歌的人今年79歲,他的歌沒有那麼古老,只比他的年齡長一點點。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21世紀初乒桌球乓的喧囂專輯之後,老迪倫會轉而翻唱弗蘭克·辛納屈唱過的經典美國老歌,用老式家具和天鵝絨帷幕把巡演現場裝扮成暮色沉沉的古董屋。
  • 詩人固窮乎?
    波特萊爾(Ch.Baudelaire, 1821-1867)可說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壇最引起爭議的詩人,也是在死後最受哀榮的桂冠才子。他一生困頓,靠著父親遺產過了幾年逍遙闊綽的日子,其餘的便是厄運與折磨。致有人慨言:他的一生乃是「典型的一生」,意謂詩人由於不被時代所理解、生不逢時且結局悲慘,而與世隔絕。但難道詩人就當如此,社會就應如此待他?
  • 荷馬:詩人還是學者
    所以說荷馬時代是源自於《荷馬史詩》,整個荷馬時代都是屬於荷馬的,無人能出其右,誰說瞎子看不見,他的眼睛能看透千年,讓現在的我們隱隱約約還能感受到他目光的灼熱,我在想為什麼荷馬時代它竟然不屬於學者(或者說是歷史學家等),而是屬於詩人。
  • 餘秀華不是中國最好的詩人,但是最打動我的詩人
    作為詩歌的普通讀者,我想我和大多數轉發、購買她詩集的人一樣,並不將她視為中國最好的詩人。但是,她卻是這些天來最打動我的詩人。作為她的同時代人,我們只需回答,作為此時代的詩人,她的詩是否打動了你,她是否寫出了我們這個時代作為最普泛的人的共同感受?
  • 詩人酒館 | 琉璃姬:文字像石陣去排列 這裡遠方是不朽的
    星球囈語:這期詩人酒館照例是自己最近的一份塗鴉存放與分享,雖然大部分已經在朋友公眾號與微博裡展示過了,存倉做了一些小小的修正與取捨,這裡我闡述或者呈現自己三個觀點,誠然,見仁見智,歡迎批評,表達不同看法,世界是多元的,也希望給喜歡塗鴉詩的孩子們呈現一些與主流與大多數不同的見解與思想
  • 我不是詩人,我是俗人
    當然我不是一個詩人,那些歪詩只是在漫長的上下班來回程裡的無聊之舉,或許有感於季節的更替風景的變化人生的無常,或者只是因為對面有個漂亮姑娘領口開低了,讓我看見了自己的欲望之花。詩的特點在於凝練,綿密,把充沛的情感寄於豐富的意象之中。大多表達個人或無奈,或憤怒,或曖昧的情感,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歌頌或讚美。
  • 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狄金森從此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詩人。在紐約市聖約翰教堂的詩人角,她的名字排在非常顯著的地位,獻給她的銘文是:「哦,無與倫比的艾米莉·狄金森!」。狄金森在三十四歲時寫過這樣一首詩: 生命的花朵,有的人 只開放於死神的一擊; 活著時他們默默無聞, 死後才煥發青春活力。 (周林東譯)無與倫比的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就如同她的詩行一般,隱逸半生,逝後得名。
  •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這位美國女詩人,而不是村上春樹、阿特伍德?
    此時詩人創作多出自生活感受,以《下降的形象》(一九八〇)組詩為代表,詩人將自傳性材料融入口語抒情詩中,她的細膩與靈性反哺詩歌,對愛與性的渴望與猶疑,成為常見主題。如《夏天》中:「但我們還是有些迷失,你不覺得嗎?」《伊薩卡》中:「被愛的人不需要/活著。被愛的人/活在腦子裡。」
  • 2020諾貝爾文學獎點評:終於把獎給了一位正經的美國詩人
    下面還是兩句互不矛盾的話:上次諾獎頒給一位美國人是哪年?2016年。上次諾獎頒給一位美國作家是哪年?1993年。 這兩組看起來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的話,起因都是2016年諾獎得主鮑勃·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