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村」長春九臺紅光村留守老人們的「神仙」生活

2020-12-11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5日電 「每天和我的老姐妹們一起在這唱歌、跳舞,聊天、打門球,開心得不得了!」8月25日,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村部歌舞飛揚,身穿朝鮮族傳統服飾的63歲老人蔡京淑,動作靈巧,舞姿優美,臉上洋溢著幸福滿滿的笑容。

走進紅光村,柏油路環村而抱,各色鮮花鮮妍怒放,連成片的稻田由綠轉金,豐收在望,村中央,高高聳立的住宅樓與繁華的街道商鋪渾然一體,處處都是美麗祥和的景象。

「我們這兒是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80%以上的勞動力常年在國內外勞務輸出,留守的多為老弱病殘。」紅光村黨支部書記趙雲熙告訴記者,沒有勞動力就好比沒了新鮮血液,10年前,很多村民一度擔心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就要這樣被荒廢了。

面對迫在眉睫的發展困境,九臺區政府整合紅光村的區位、產業、文化優勢,走出一條「農戶+合作社+公司」,實現綠色水稻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我們創新了『三換兩集中』模式,也就是宅基地使用權換樓房居住權,以水田經營權入股年底換分紅,村集體資產使用權換村民集體養老、環境改善等公益事業。這樣,分散居住的村民向樓房集中,分散的土地經營權向合作社和企業集中,形成了『平地變高樓、失地不失業、保本加分紅、宜居又宜業』的發展模式。」趙雲熙說。

「以前,老伴兒每年回國後都會跟我說家鄉又發生了哪些大變化,我一直不信,直到回來親眼看到,真是天翻地覆!」今年65歲的村民李英玉兩口子以前一直在韓國打工,去年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回鄉養老,如今,住在100多平米的樓房裡,鄰舍都是相識幾十年的老夥伴,大家一起娛樂休閒,生活快樂似神仙。

紅光村素有「稻村」之稱,新產業模式實行現代化管理,集約化經營,跟稻米有關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村民入股分紅收益高於當地村民收入的50%。目前,人均年收入已達5萬元。

「物業取暖村裡擔一半,每年發100斤大米,村裡自種的瓜果蔬菜也全部免費食用,此外,學校、衛生院和休閒娛樂場所樣樣俱全,我們過的是比城裡人還要好的高品質生活!」蔡京淑喜滋滋地說。(工人日報記者 柳姍姍 張千 彭冰)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長春「稻村」走向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從7月1日起,本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深入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新成果、新成就。敬請讀者關注。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
  • 秋季邀你來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盡享鄉村稻作風光!
    鄉村生活方式以接近自然、遠離喧囂為特點,是承載城市人心中「詩與遠方」的理想目的地,因此正在成為不少人嚮往的理想生活方式。走進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一條條乾淨整潔的道路,一條彎曲平坦的油柏路「穿梭」在田間,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美景躍然眼前。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
  • 村企合作 種養結合——紅光村的稻田新農事
    新華社長春11月4日電 題:村企合作 種養結合——紅光村的稻田新農事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  一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金色稻田,一邊是現代化的居民小區和熱鬧的街道,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這幾年通過村企合作、種養結合興起稻田新農事,讓曾經貧窮落後的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來源:海外網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
  • 長春九臺:濃墨重彩繪製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12月18日,中共長春市九臺區委二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召開。長春市九臺區在省裡「一主六雙」產業布局和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上找準結合點,組織召開區委常委會、理論中心組學習會,制定出臺分工方案和任務分解表,逐項落實責任,強化督導檢查,確保學習貫徹落細落實。統籌做好疫情防控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疫情防控常態推進。
  • 鄭州「留守村」圖書室落成
    新華網鄭州6月3日電(範作言)位於黃河之濱的鄭州市滎陽桃花源社區,是一個「留守村」。6月1日,這座「留守村」建立了服務於留守家庭的圖書室。滎陽桃花源社區共有五個自然村,由1506戶家庭、6331人組成,居民大多數為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
  • 農村留守老人有了充電站,隆陽辛街村村辦起老年大學
    傍晚,微風吹過帶著梔子花香,伴隨著動感的音樂阿今村活動場所也逐漸熱鬧了起來,細細打聽原來是隆陽區老年大學辛街分校送教到了阿今村。「農村留守老人也應該通過學習充實自己,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我們文化隊已經很久沒有開展集體活動了,得知老年大學的老師要送教到阿今村,我們早早就做好了準備,在家門口就能參加老年大學活動,大家都非常高興。」阿今村楊菊鳳說道。
  • 吉林長春:27個「三早」項目跑出「九臺速度」
    吉林長春:27個「三早」項目跑出「九臺速度」 2020-05-15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青年報)長春:鄉村蝶變 引鳳還巢
    2014年,杜一寶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也開始了五星村的快速蝶變。當時五星村土地被逐步徵用,失地農民越來越多,集體經濟發展也受到影響。不僅如此,一直是村裡支柱產業的物流園區也被徵用。長春市九臺區的飲馬河西岸,有個朝鮮族群眾聚居的紅光村。這裡經常人流如織,村裡的稻米文化農業公園成為市民的周邊遊打卡地。原本,紅光村是個空心村,村民歷來有去韓國打工的習慣,很多人還在青島、威海等地定居。村裡只留下120多人,幾乎都是老年人。如今,紅光村不僅沒有變荒涼,村民還過上了周圍村子羨慕的生活。
  • 「麻風村」的老人們
    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都患過麻風病,雖然已經康復,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殘疾。平均75歲的年齡,讓老人們經歷了世事的滄桑,也感受了人情的冷暖。   76歲的楊園子是「麻風村」收治的第一批病人。「13歲得這個病,我以為自己很快就會見板(死)了,沒想到還活了這麼久,活得這麼好。」楊園子回憶說,他姐姐就是得麻風病去世的,才32歲。他被姐姐傳染後,家裡沒錢治又害怕,只能把他趕出家門。
  • 長春繼九臺之後,又有一縣市或將「撤市設區」,併入長春市區
    在發展過程中,長春一直都在擴大著自己城區面積,2014年,九臺成為長春的一個市區。如今長春一共有7個區,1個縣,3個縣級市。其中的公主嶺市就是在2020年劃歸為長春代管的。除了公主嶺市,德惠市也是長春的一個縣級市。
  • 「出門就有車,給啥也不換」留守老人坐上了元氣森林擺渡車
    一直以來,富貴長壽、兒孫滿堂都是中國人心目中的美滿晚年,但是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在農村,越來越多村莊只剩下老人們在留守:據統計,中國農村有超過1600萬的留守老人。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是一輛滿載著陵川縣臺北村的留守老人們,每天從老年中心回家的擺渡車,你是否也會為這山間最普通又最純粹的快樂而喝彩呢?沒錯,這就是這些老人們普普通通的一天:在擺渡車的幫助下,即便行動不便的老人,也可以輕鬆往返於家和縣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之間。在那裡,不僅有營養豐富的老年食堂,更有各種老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讓留守老人們不再孤獨。
  • 瑞昌半山留守老人:在石縫中開創甜蜜事業
    點擊瑞昌生活關注我喲瑞昌生活|愛心聯盟志願者招募,詳詢微信:48874043瑞昌生活|紅娘熱線/微信:18179242199免費為你尋意中人
  • 樂齡陪伴 關愛農村留守老人
    這些案例找到了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困難的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蘊藏著有關政府機關和基層組織高昂的工作熱情和敢為人先的聰明才智,為創造性地開展中國老齡事業提供了新鮮的經驗。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牢記使命,深刻認識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農村老年人口特別是留守老年人口多方面需求,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 江永:「鐵掃把」帶富留守老人
    瀟浦鎮和興村駐村扶貧隊因地制宜,鼓勵有扎掃把手藝的留守老人種植地膚子,通過電商幫助村民銷售「鐵掃帚」。如今,和興村變成了掃把專業村,全村63戶貧困戶靠扎掃把脫貧致富。一大早,和興村駐村扶貧隊員來到地膚基地,幫助高加宣老人對「掃把苗」打頂,提高掃把苗的產量。今年高加宣種植了6畝地膚子,每畝收入可達5000多元。
  • 農村留守婦女亟待解決的這幾個問題,每一個都關係她們的生活質量
    我們說到留守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多人自然的就會想到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很少把目光放在留守婦女這個群體身上,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現在農村地區仍然有一部分婦女雖然在村裡面好像沒什麼事情的樣子,但是她們付出的卻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以及充當辛苦操持家庭的後備軍,她們也害怕一些問題的出現,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她們所面臨的幾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