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5日電 「每天和我的老姐妹們一起在這唱歌、跳舞,聊天、打門球,開心得不得了!」8月25日,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村部歌舞飛揚,身穿朝鮮族傳統服飾的63歲老人蔡京淑,動作靈巧,舞姿優美,臉上洋溢著幸福滿滿的笑容。
走進紅光村,柏油路環村而抱,各色鮮花鮮妍怒放,連成片的稻田由綠轉金,豐收在望,村中央,高高聳立的住宅樓與繁華的街道商鋪渾然一體,處處都是美麗祥和的景象。
「我們這兒是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80%以上的勞動力常年在國內外勞務輸出,留守的多為老弱病殘。」紅光村黨支部書記趙雲熙告訴記者,沒有勞動力就好比沒了新鮮血液,10年前,很多村民一度擔心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就要這樣被荒廢了。
面對迫在眉睫的發展困境,九臺區政府整合紅光村的區位、產業、文化優勢,走出一條「農戶+合作社+公司」,實現綠色水稻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徑。
「我們創新了『三換兩集中』模式,也就是宅基地使用權換樓房居住權,以水田經營權入股年底換分紅,村集體資產使用權換村民集體養老、環境改善等公益事業。這樣,分散居住的村民向樓房集中,分散的土地經營權向合作社和企業集中,形成了『平地變高樓、失地不失業、保本加分紅、宜居又宜業』的發展模式。」趙雲熙說。
「以前,老伴兒每年回國後都會跟我說家鄉又發生了哪些大變化,我一直不信,直到回來親眼看到,真是天翻地覆!」今年65歲的村民李英玉兩口子以前一直在韓國打工,去年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回鄉養老,如今,住在100多平米的樓房裡,鄰舍都是相識幾十年的老夥伴,大家一起娛樂休閒,生活快樂似神仙。
紅光村素有「稻村」之稱,新產業模式實行現代化管理,集約化經營,跟稻米有關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村民入股分紅收益高於當地村民收入的50%。目前,人均年收入已達5萬元。
「物業取暖村裡擔一半,每年發100斤大米,村裡自種的瓜果蔬菜也全部免費食用,此外,學校、衛生院和休閒娛樂場所樣樣俱全,我們過的是比城裡人還要好的高品質生活!」蔡京淑喜滋滋地說。(工人日報記者 柳姍姍 張千 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