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4日電 題:村企合作 種養結合——紅光村的稻田新農事
新華社記者薛欽峰
一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金色稻田,一邊是現代化的居民小區和熱鬧的街道,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這幾年通過村企合作、種養結合興起稻田新農事,讓曾經貧窮落後的「稻村」重新煥發生機。
走進紅光村,柏油路兩旁的稻田剛收穫不久,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秸稈。遠處高聳的居民樓格外顯眼,臨街的小商鋪人頭攢動。在村子農民合作社的院子裡,一堆堆水稻晾曬著,加工車間裡機器轟鳴。
紅光村是個朝鮮族聚居村,村民以種植水稻為生,過去傳統耕作加上土地不多,效益較低,村子一度陷入貧困,曾經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
「十幾年前,人越來越少,土地都流轉給了外村,村子逐漸沒了生機。」紅光村黨總支書記趙雲熙回憶說。幾年前,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紅光村建起了高標準農田。為了村民能增產增收,村裡成立了農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進行規模化經營。
為了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村集體與農業企業合作,共同經營合作社。「村裡有土地,但是勞動力不足,企業有技術、懂市場,兩方合作經營,村民年底根據股份享受分紅。」趙雲熙說。
企業的參與為紅光村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全新理念。紅光村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在稻田裡,視頻監控設備、氣象監測系統等一應俱全,合作社可以對稻田實時智能監測。現在合作社春天進行測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機肥,夏天使用綠色防控病蟲害技術,秋收後將水稻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水稻不僅連年豐收,品質也越來越高。
這兩年,為了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紅光村搞起了綠色水稻種植,在企業技術指導下,合作社在稻田裡養起了河蟹和鴨子。「河蟹和鴨子可以吃稻田裡的雜草和昆蟲,減少稻田農藥的使用,秋收後還能增加稻田的收益,一水多用,一季雙收。」趙雲熙說。
憑藉著村企合作和種養結合,紅光村的水稻打響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合作社的種植效益大幅增加。「去年土地入股分紅1.4萬元,收入比過去高5000多元。」村民金英玉說。
如今,紅光村村民集體搬遷上樓,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依靠合作社分紅收入也有了保障。「未來我們還要發展餐飲和民宿,把鄉村旅遊發展起來,讓更多的村民返回家鄉,安居樂業。」趙雲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