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遼代石塔現身應縣鄉野 將申報省寶乃至國寶

2021-02-28 朔州身邊事

來源:黃河新聞網

精美的石雕。

歷經900多年風霜的石碑。

邵連城正在辨認碑文。

4月18日,應縣71歲的退休老幹部邵連城給記者打電話說,應縣南泉鄉南上寨村文殊寺內有一座石塔,經省文物局有關專家鑑定,石塔建於公元1111年(辛卯),迄今已經900餘年,是比較珍貴的歷史文物,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考古研究價值。 4月19日,記者跟隨邵連城等人,造訪了這座已有900多年的石塔。73歲的當地老人力尚太說,村民相傳這座石塔是文殊菩薩的舍利塔,只比應縣木塔晚建55年。同行的應縣文物局負責人方國一說:「這座石塔是應縣發現的第三件遼金建築,我們將申報省寶乃至國寶。」

千年石塔已缺兩截

出應縣縣城,車行東南,約半個小時後,進入翠微山下的南上寨村。 文殊院就在村中,院裡林蔭茂密,甚是安靜。 石塔立在殿前,三簷,平面呈正六邊形,立在殿前階上,通體以石灰石——應縣人俗稱「蕎面石」雕成。 邵連城說,現存塔高4.2米,底面直徑約1.2米。 力尚太說,小時候聽老人們說,石塔原來並不在此處,而是在南上寨村東北方向不遠的百穀寨村。那裡有座寺院叫上寨寺,因地勢低洼,多次遭水災,寺院屢次被毀。清朝中葉,不堪水患的村民就遷移到此處,起名南上寨村,也把石塔請到南上寨大廟院中。 大廟,是村裡的一座道教廟宇,裡面有關帝殿、龍王廟、河神廟、太陽神廟、奶奶廟(送子觀音),還有大仙爺廟,至今香火旺盛。百穀寨子和上寨寺現在均已不存,只有一處田地仍叫「上寨寺」。「因為傳說這是文殊菩薩的舍利塔,下面藏著文殊菩薩的舍利子,遷移的時候就沒敢動底座。咱們現在看到的底座,實際上是第二層,上面還有一截塔身,早些年被破壞了。」

精美石刻令人嘆服

塔基平面呈六邊形,高0.90米,邊長0.59米,束腰須彌座,束腰上雕力士,塔基上刻有造型精美的纏枝蓮浮雕,六面環繞,連綿不絕。 塔基上面是一個六稜柱,稜柱向南的一面是一幅平面線條的圖畫,因毀壞嚴重難以辨別。向北的一面,雕刻著難以辨識的文字。其餘四個面上,雕刻著四大護法天神,俗稱「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各天王左上角皆標有天王名號,「持國天王」「增長天王」仍依稀可辨,另外兩尊名號已毀。 天王上面,承一圓形蓮花座,雕刻三十六瓣蓮花,分三層交錯排列。從僅存的少量細部,還依稀可見雕刻如工筆畫。 蓮座平臺上東南方向,是騎青獅的普賢菩薩,正南面是端坐蓮座的觀音菩薩,西南面是騎白象的文殊菩薩。佛像周圍凹進,佛像凸出,每一面就像一個小型石窟。菩薩與坐騎之形態,仍顯示著優雅,而菩薩之面目已毀。西北、正北和東北面刻有碑文。 三菩薩上面是塔簷,石雕鬥拱、瓦稜,以及上面一層之基座,雖遭破壞,仍可分辨。基座上排列兩層十二尊佛像。邵連城說:「這在佛教中稱作阿彌陀佛十二光,當地父老稱十二光佛。」佛像左上角也都刻有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超日月光佛」等仍可辨認。同行的原應縣縣誌辦主任馬良說,其餘應該是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灸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等。 十二光佛上面,形狀似兩個對接的正六稜台,上下小,中間大,各面上也有浮雕,但無法辨認。其上緊承塔簷,簷上又雕刻六尊佛像。據當地父老說,是六方佛。六方,是指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佛在佛教中也各有佛號。因為塔身較高,佛像旁邊是否標明,無法確定。六方佛之上,是塔簷和塔剎。

石塔建於公元1111年

拓印塔身碑文完成後,從可辨認而能連貫成句的片斷看,石塔立於遼天慶元年,即公元1111年(辛卯),比應縣木塔晚55年,迄今已經900餘年。 碑文記載,「塔高三丈,簷列五層」,這與力尚太老人所言相吻合。 碑文文筆優美,書法精良,刻工也好。碑文是一個法名為知果的雲水僧撰寫的。雲水僧,即遊行於四方的僧人,因行蹤不定,如行雲流水,故名,俗謂雲遊和尚。 在場者對碑名「大遼應州茹越裡文殊囗囗碑」及碑文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認為碑名殘缺處應為「舍利」二字,「文殊舍利」,即佛教中文殊菩薩之真身舍利,其文物價值不亞於釋迦塔出土之佛牙舍利。但邵連城認為,所缺二字不一定就是「舍利」,作「寺塔」也許更合適。由於「精舍(即寺院)」「厥 (其)號文殊」,故石碑曰「文殊寺塔碑」。碑文主要敘述建塔緣由,而對舍利來源則幾無涉筆。文殊乃佛教中與觀音、普賢齊名之大菩薩。如果真的是文殊真身舍利,碑文必然要大肆宣染,豈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應縣文物局負責人方國一說:「這些需要進一步考證研究。從現存的石塔看,層如樓閣,玲瓏剔透,歷史悠久,雕工奇巧,設計嚴密,構造完美,堪稱一絕,為難得的古代藝術珍品,充分展示了古代雕刻藝術的高超水平,為研究遼代石刻提供了典型實例,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應縣發現的第三件遼金建築,我們將申報省寶乃至國寶。」

相關焦點

  • 當年應縣和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國寶爭奪
    一說佛滅度後留下四顆佛牙舍利,另一說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舍利。此前佛教人士和文物考古專家稱,北京 西山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斯裡蘭卡康提市佛牙寺的佛牙舍利,是已被認證的兩顆佛牙舍利。那麼其他的佛牙舍利又流失何方呢。應縣木塔所發現之牙齒舍利是佛祖的真身嗎?
  • 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讓建築大師梁思成叫絕的國寶,就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的應縣木塔。它巍然聳立在晉北廣袤的大地上,有20多層樓高,平面八角形,明五暗四共九層,外觀五層六簷,底層重簷出挑深遠。全塔有50餘種鬥拱裝點,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每一明層中心供奉佛像。登塔觀覽,桑乾似帶,恆嶽如屏。近千年來,歷經風雨、地震、戰爭、不當維修,這座世界現存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已扭曲變形。
  • 應縣木塔:千年國寶,危如累卵
    只有託付給真正懂得保護的專家來管理,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未來。如果只是讓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的人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那麼,祖宗家業一定會敗在他們手上。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 十堰國寶「鄖縣人」或將打包申報「雙遺產」
    著名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稱其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據了解,在「鄖縣人」第二具頭骨化石出土時,還發現了2000餘件動物化石、3000餘件石器。如此眾多的伴生遺存一同出土,增加了「鄖縣人」遺址的學術含金量。
  • 應縣:解危救難事故車輛
    2016年11月10日晚,一輛農用三輪車在省道大石線74km+900m處突然撞上了路邊電桿,正在執勤的應縣下社中隊民警聞聲立即趕往現場,發現一輛藍色農用三輪車撞到了電桿上,且車身已變形,駕駛人滿臉鮮血地被困在駕駛室。
  • 《國寶皇帝玉璽》中國清代國寶二十五寶玉璽圖文欣賞
    這就非寶璽莫屬了。誠如乾隆帝所說:"蓋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經綸,莫重於國寶"。中國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御寶的徵信作用,將其作為國家的象徵物,皇帝治理天下的憑證。     乾隆以前,御寶一般沒有規定確切的數目。
  • 1966年的應縣木塔!
    這兩壁似乎原只畫二弟子,後來増畫二天王,所以天工像將弟子像的下半掩蓋了,但從畫的風格看,年代不會相差很久。在內槽門內東而緊靠立頰的牆皮上,刻畫著一些遊人題記,其中有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隆慶元年(公元1567 年)零年號,看來壁畫最早也就是明代初期的作品。其次才注意到內槽門額照壁版上的壁畫(圖42)。
  • 鳥界國寶東方白鸛現身內蒙古 據悉東方白鸛全球不足3000隻
    鳥界國寶東方白鸛現身內蒙古 據悉東方白鸛全球不足3000隻時間:2020-09-18 10: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鳥界國寶東方白鸛現身內蒙古 據悉東方白鸛全球不足3000隻 近日,內蒙古呼倫貝爾,卡魯奔國家溼地公園工作人員在溼地公園境內監測時,首次發現兩隻東方白鸛
  • 古建瑰寶:應縣木塔即將1000歲,堪稱一座「鬥拱博物館」
    【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山西人文地理專欄】 應縣木塔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最宏大的純木結構塔式建築 1926年,應縣木塔遭受到軍閥炮擊,儘管木塔既未燃燒,也未倒塌,但炮彈卻讓木塔的二層西南面向內傾斜,形成至今最令人擔憂的「病灶」。
  • 1966年的應縣木塔考察報告
    屋面青瓦也因年老蒙上了一層薄薄黃上,色調蒼老(圖版13)。壯麗的外觀,與各個部分適度的權衡,更體現了實用、結構、藝術的巧妙結令。當人們在塔內外仔細現察一遍之後,不禁為那複雜精心的構造,而讚嘆古代匠師的智慧和技巧。塔建立在一個分為上下兩層的石砌階基上:下層南月臺前嵌砌著一塊石雕的八卦圖,上層南月臺前嵌砌著兩塊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重修碑記。
  • 「生病」的應縣木塔29年開不出修繕「藥方」!為何「議而不決」?
    讓建築大師梁思成叫絕的國寶,就是應縣木塔。它巍然聳立在晉北廣袤的大地上,有20多層樓高,平面八角形,明五暗四共九層,外觀五層六簷,底層重簷出挑深遠。全塔有50餘種鬥拱裝點,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每一明層中心供奉佛像。登塔觀覽,桑乾似帶,恆嶽如屏。近千年來,歷經風雨、地震、戰爭、不當維修,這座世界現存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已扭曲變形。
  • 溥儀逃出宮時,將它縫在棉衣裡26年不離身,現為「國寶中的國寶」
    「乾隆宸翰」就是乾隆皇帝翰墨的意思。 1924年,溥儀匆忙「逃出」紫禁城,偌大的「家業」,最後只帶走了少量的珍寶字畫,以及這枚「乾隆帝田黃三聯璽」。溥儀火急火燎地將其縫製在貼身衣物裡,「夾帶」出逃。
  • 2020年省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申報工作啟動
    原標題:2020年省專業化小巨人企業申報工作啟動   12月4日,記者從市工信局了解到,為持續引導
  • 應縣木塔:雲薄萬栱的古今傳奇
    如何修繕這座稀世國寶,成為國內文物保護界的一大難題。6月20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三場在應縣木塔隆重開講。現在先請王老師介紹應縣木塔的背景知識。王南:我今天非常激動,能跟張老師一起帶領大家參觀這個偉大的傑作。這兩張圖是1935年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和莫宗江兩位先生畫的應縣木塔的立面渲染圖和總剖面圖的複製版,它們是中國古代建築測繪圖的巔峰之作。
  • 攀枝花健康碼對接省平臺 康養護照APP可以申報全省健康證明了
    徐瑞3月16日,攀枝花市智慧城市大數據中心正式為「攀枝花健康碼」(康養護照APP)提供省健康碼數據共享接口服務和技術支撐,用戶可以通過康養護照APP,查詢以及直接申報四川省外出務工人員健康證明,實現一碼在手,出行無憂。
  • 價值或超《永樂大典》 國寶《趙城金藏》將亮相拍場
    在日前舉行的研討會上,有業內人士認為其價值可與此前見於拍場的《永樂大典》相提並論,甚至更高;相關領域專家更是將其稱為「國寶」。這件拍品為何能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其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堪稱國寶《趙城金藏》被稱為「國寶」,其實一點也不誇張。所謂「趙城金藏」,其實是上世紀被發現時,人們給它起的名字。
  • 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應縣木塔:屹立不倒的千年一塔
    應縣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歷經千年,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莫宗江通過精心測繪,揭開了這座「木結構史詩」的神秘面紗。近日,清華大學後輩學人再次登上這座木塔,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節目,向大家講述這千年一塔的前世今生。
  • 山西省人民醫院醫療集團應縣醫院:託「出新水平「管「出新變化
    今年以來,應縣積極探索託管新模式,不斷推動醫院醫療服務水平,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省級醫院的醫療質量和服務。77歲的劉文悅是一位因腦出血而住進山西省人民醫院醫療集團應縣醫院的患者,住進醫院的兩天時間裡,老人受到了這裡醫生和護士熱情、耐心、細緻、周到的服務。病房中,老人的女兒正在為父親洗腳,當說到醫院的變化時,她感觸頗深。
  • 《千年一塔看應縣》「人文清華」講壇應縣木塔專場實錄(附有登至...
    應縣木塔,始建於1056年,通高67.31米,相當於22層樓高,被譽為世界上最高大最複雜最卓越的木結構建築,近千年來,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卻因無知鄉紳的破壞性改造,導致塔身不斷傾斜。如何修繕這座稀世國寶,成為國內文物保護界的一大難題。
  • 千年國寶傾斜,修繕方案「難產」近30年
    讓建築大師梁思成叫絕的國寶,就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的應縣木塔。它巍然聳立在晉北廣袤的大地上,有20多層樓高,平面八角形,明五暗四共九層,外觀五層六簷,底層重簷出挑深遠。全塔有50餘種鬥拱裝點,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每一明層中心供奉佛像。登塔觀覽,桑乾似帶,恆嶽如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