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2020-12-14 大洋網

從外觀看,應縣木塔二層西面屋簷明顯下沉,柱子向內傾斜。徐偉攝

「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讓建築大師梁思成叫絕的國寶,就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的應縣木塔。

它巍然聳立在晉北廣袤的大地上,有20多層樓高,平面八角形,明五暗四共九層,外觀五層六簷,底層重簷出挑深遠。全塔有50餘種鬥拱裝點,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每一明層中心供奉佛像。登塔觀覽,桑乾似帶,恆嶽如屏。

近千年來,歷經風雨、地震、戰爭、不當維修,這座世界現存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已扭曲變形。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修繕就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業內專家認為,木塔修繕必須持科學慎重態度,不能任其「自生自滅」,相關部門應勇於擔當,形成集中破題的強大合力。

世界最高木塔「病」得很厲害

「玲瓏峻碧倚蒼穹,海內浮圖第一工」「如峰拔地聳霄雄,萬木桓桓鎮梵宮」……這些讚美應縣木塔的詩句,謳歌了我國古代匠人們的偉大創造。

應縣木塔,又稱佛宮寺釋迦塔,建於1056年,塔高67.31米,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法國艾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近代日本建築學科的創始者伊東忠太,曾在其著作《中國建築史》中,這樣對比應縣木塔與日本的木塔:鬥拱之制變化之多源自意匠之豐富,這與日本那種千篇一律、每一層都使用相同鬥拱的手法相比,孰優孰劣自不待論。

木塔還有佛像、壁畫彩繪、匾額楹聯、碑刻等眾多附屬文物。20世紀後半葉,塔內還發現了佛經、《採藥圖》等許多珍貴的遼代文物。

然而,這座建於遼代的千年奇塔卻「生病」了。

歷經風雨侵蝕、地震損傷、戰火破壞,木塔塔體已扭曲變形。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木塔二到五層的夾泥牆被人為拆除,對木塔結構產生了嚴重影響。

記者在《梁思成全集》裡看到,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第一次調查測繪應縣木塔時,認為「這塔的現狀尚不壞,雖略有朽裂處」。當時,應縣有關人士想修塔,梁思成還熱心地準備加入。

然而,木塔很快在沒有梁思成等人參與的情況下被「修」了。

本來,塔身上部四個明層,除了東南西北四個正方向的當中一間安裝格扇門外,其餘都是內含斜撐子的夾泥牆。這次維修後,夾泥牆統統被拆改為格扇門。

原來,當地主張修塔的人士認為,玲瓏寶塔不玲瓏,破壞了風水。因此,將夾泥牆改成了輕巧透風的格扇門。

梁思成痛惜再三,稱其為「木塔八百餘年以來最大的厄運」。他認為「這種灰泥牆壁,可避風雨,斜戧對於構架尤能增強其堅固。最近應縣士紳,擅將牆壁拆除,代以格子門,不惟毀壞了可貴的古壁畫,改變了古建築的原形,而且對於塔的保固方面,尤有莫大的影響。在最近的將來,必須恢復原狀,否則適足以促短塔的壽命而已」。

十餘年後,木塔表現出的「病態」,證實了梁思成當年的憂慮。1950年,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副教授的莫宗江,參加雁北文物勘查團再次探訪木塔時,發現它已扭轉、傾斜,部分構件脫榫、劈裂。

記者查閱莫宗江所著的《雁北文物勘查團報告》,他在書中痛惜:「自夾泥牆被拆除改成格扇門以來,僅僅經過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東北。在第二層內的各柱向東北傾斜最甚,上部的重心已經離開了正中,各柱頭的榫口大多已經鬆脫,或已因傾斜扭轉而劈裂,如果聽任這種情況繼續惡化下去,將更難修理,甚至可能突然坍毀。」

「拆掉夾泥牆後,木塔的側移剛度和扭轉剛度都變小,因此在風荷載和震動荷載等作用下,比以前的變形量增大了。」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鐵英說。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在《關於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情況的報告》中,提到木塔「病情」:塔體已扭曲變形,荷載失衡,出現嚴重的傾斜壓縮,塔身整體向東北傾斜65釐米,塔身累計壓縮88釐米,二層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對下沉值達20釐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東北方向傾斜達50釐米等,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處出現構件劈裂、梁枋折斷、結構走閃錯位等險情。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受原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委託,原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對木塔進行了殘損狀況專項勘測,僅測繪就持續了6個月。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工作者告訴記者,當時他們下了苦功夫,對危險、隱蔽之處的殘損構件也進行了測繪,發現劈裂、折斷、缺損等殘損點300餘處。

「木塔確實『生病』了,病得還很厲害。」這位文物工作者說。

局部加固與防護工作宜早不宜晚

2007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為木塔保護工程的技術牽頭單位。經過十餘年監測,該研究院發現,近年來二層明層自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持續穩定增加,但傾斜變形過程未出現突變。

在應縣木塔保護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館員永昕群,就監測結果向記者做了詳細說明。他說,木塔變形還在持續穩定發展,目前變形最大的位置在二層西南側,其中編號23號柱的現有傾斜量最大,2015年測量的柱子傾斜量(柱頭中心相對於柱腳中心)超過56釐米。近5年,它的傾斜水平偏移量發展也最大,平均每年2毫米多。

永昕群介紹,其他柱子傾斜變形,大體上自西南向東北逐漸減小,北側和東北側有個別柱子外傾,所以整個二層八邊形外槽的變形,是從西南向東北推的狀態,八邊形內槽同樣有這樣的變形趨勢。二層傾斜變形,反映在柱頭高度上的變化是,有的柱頭因內傾而沉降,有的柱頭則因外傾而上頂,也連帶上面幾層柱子標高有相應的變化。

「傾斜持續增加,說明木塔未處於穩定狀態。對嚴重傾斜的柱子,如果不採取針對性的加固、防護措施,可能會局部失穩,甚至在地質災害中,出現局部或整體垮塌。」永昕群說。

記者站在正西方向眺望木塔,發現二層屋簷明顯下沉,柱子向內傾斜。部分柱子傾斜嚴重,不少木構件出現開裂、劈裂、脫榫、被壓碎等情形。因為多年來禁止遊客攀登,木塔已成為鴿子的家。

永昕群認為,通過這幾年的監測,已經基本摸清木塔的變形形態、變形特點和速率。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實施有針對性的、較小幹預度的局部加固與防護工作,而且宜早不宜晚。

「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災作用,另一方面能為深入研究及編制全面、充分的修繕方案爭取時間。」永昕群說。

開不出「藥方」

木塔「扭曲變形」已至少70年。記者梳理發現,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文物局曾組織專家進行搶險加固,但沒能阻擋住木塔繼續變形。

這一修繕工程包括加固木塔臺基,更換損壞的樓板,補強有空洞的主梁,加固劈裂的柱子,補修鬥拱,重新製作平座欄杆,整修木塔的門、窗、柵欄,全面維修瓦頂等,此外還整修了佛宮寺內的其他建築。

「小時候木塔還破破爛爛的,有人從上一層掉到下一層。那次修繕後,欄杆、樓板、樓梯等都變結實了。」原應縣佛宮寺文物保管所所長杜福說。

然而,此次修繕中卻出現了失誤。記者在孟繁興、張暢耕寫的《應縣木塔維修加固的歷史經驗》中了解到,「臨時支頂」的兩個三角撐子,位置弄錯了,作用適得其反,弊大於利。

10月9日晚,記者在山西省大同市見到了85歲的老文物工作者張暢耕,他對木塔的那次搶險加固工程比較了解。老人坦言:「維修時確實有失誤,後來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

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的修繕保護工作再次提上日程。但因為存在爭議,始終沒有落地。

記者查閱應縣文化和旅遊局檔案資料獲悉,近30年來,木塔的研究保護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91年應縣木塔維修工程正式立項,到2006年「抬升修繕」方案暫緩進行。第二個階段從2007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為木塔保護工程的技術牽頭單位至今。

無論是第一階段的整體修繕方案,還是第二階段的局部加固方案,都因存在爭議而沒有實施。

從1999年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成立至2004年,相關文物部門先後邀請50餘位專家現場考察木塔,並委託23家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勘察設計單位,完成了40多項前期勘察項目,在此基礎上,他們產生了「落架大修」、「現狀加固」、「抬升修繕」、「鋼支架支撐」等方案。對於不同方案的利弊,各路專家爭論不休。

原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總工程師柴澤俊,生前曾為記者分析過這四種修繕方法:「落架大修」實施技術上較成熟,可徹底加固殘損構件,糾正扭曲變形,但構件更換率較大,拆卸下來構件的存放、消防任務也很大;

「現狀加固」保存歷史信息多,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木塔殘損、變形等病狀,加固不好還有可能引發更大的麻煩;

「抬升修繕」是將木塔上部險情較輕的部分抬起,用傳統修繕辦法解體修繕塔體下部,能從根本上整治木塔下部的病狀,保留較多歷史信息,但抬升裝置科技含量高、技術複雜、難度大、風險大、投資較大;

「支撐修繕」則是用鋼架子在木塔內外槽柱間,把木塔支撐起來,由鋼架荷重。塔身、臺基加上在塔內設置的鋼架重量,對木塔地基的危害較大。用鋼架在塔內支持,對木塔主體承重構件損壞較多,使木塔內部承重體系發生變化,改變木塔原貌。

為慎重選定修繕方案,2002年,經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政府同意,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在太原召開方案評審論證會,7位院士和34位專家參加。會議以記名表決的方式,確定了木塔修繕方案的總體思路是「抬升修繕」。2003年,國家文物局批准了這一思路和相關立項。

然而,2006年,國家文物局在山西省朔州市召開了「應縣木塔抬升修繕方案專家評審會」,認為《應縣木塔抗震加固方案》和《應縣木塔保護工程抬升修繕方案》作為工程實施方案還不夠成熟,不具備實施條件。加上現有工作成果對木塔現狀、特別是安全狀況的分析、研究尚不到位,缺少特別有說服力的科學論斷,採取何種修繕方式,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兩個方案暫緩進行。

2007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接手了前期成果,成為木塔保護工程的技術牽頭單位。針對木塔持續發展的病情,2014年底,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工程啟動,後因效果不明確被國家文物局叫停。

1992年至2001年,時任應縣佛宮寺文物保管所所長杜福,為迎木塔大修,專門到大興安嶺購買木材。因為對方要求先匯款再運送,上級領導怕不保險,沒有買成。後來買回的木材,就存放在佛宮寺院內。

為保證木塔消防安全,隨著木塔修繕遲遲未落地,這些木材被他的繼任者秦亮泰移到了當地木材廠。當所長的7年裡,秦亮泰正好趕上木塔維修保護最受關注的時候。

「我覺得主要是形不成統一意見。沒有哪一個絕對權威或專家拍板說,咱就按這個方案修。」秦亮泰說,應該行動起來了,木塔的扭曲變形能矯正最好,不能矯正起碼應該把它保護起來,不要再讓它扭了。

「如果一直這樣不動工的話,它會不會變形加劇?加劇的後果是什麼?」秦亮泰很擔心。

「難以承受之重」的修繕體制

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高層木塔,屬於稀世珍寶、全國孤例。然而,目前它的保護研究力量卻比較薄弱。

根據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然而,木塔所在的應縣是農業縣,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到1.8億元,在木塔周邊環境整治、違章建築拆除等工作上壓力較大。

地方財力也制約著木塔研究「第二戰場」的開闢及其附屬文物的保護。應縣一位負責人介紹,一方面,由於木塔修繕方案遲遲拍不了板,有專家提議在木塔附近8公裡處的龍首山開闢「第二戰場」,成立中國木結構建築保護研究中心,建一個1:1比例的實驗性木塔,為將來木塔維修積累經驗、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應縣還計劃在龍首山建中國木結構古建築博物館,將來既可存放展示木塔替換下來的殘損構件,又能為木塔的百餘件珍貴遼代文物提供一個安全的收藏環境。但這兩個想法都受到資金制約。

木塔的專門保護管理機構「應縣木塔保護研究所」,是應縣文化和旅遊局下屬的股級事業單位,正式編制人員28個。這個機構原來的主要職責是「防火防盜防破壞」,如今想把研究抓起來,培養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研究才剛剛起步,受地域、編制、級別等影響,人才不好招。」一位知情人士說。

自從成為木塔保護工程的技術牽頭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木塔保護修繕的大部分工作,但受人力、條件、能力等因素制約,單兵作戰難以形成合力。

近十餘年來,他們主要開展了結構變形監測、屋面勾抿養護、木塔保護規劃編制等工作,但難從根本上緩解木塔病情。近期,他們還將實施木塔精細化測繪及信息留存、變形監測、木塔匾額楹聯保護、木塔建造歷史研究、木塔加固方案調整優化等9個項目。

目前,該研究院投入木塔保護研究的力量也較薄弱。院長柴曉明說,給木塔「治病」需先做試驗,但現在院裡文物科技裝備落後,非常需要加強大型試驗設備、裝備建設。

「現在院裡專職負責木塔的只有兩三人,沒有明確指定總負責人,普通科研人員有時很難做協調工作。」永昕群說。

針對木塔「扭曲變形」這一主要矛盾,有專家表示,「議而不決」歸根結底,還是木塔基礎研究工作做得不夠、對木塔認識不清。

有專家指出,文物數位化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文物信息永久保護的重要途徑,但目前木塔的數位化工作還未全面開展;在巨大壓力作用下,傳統的修舊如舊、縫縫補補的修繕方式難以發揮作用,木塔底下三層梁類和鬥類木構件需要替換,這必然會遭到不少人反對,也需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每個木構件的調查材料。

李鐵英說,木塔究竟傾斜多大會倒塌,目前沒有定量的判斷依據。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做實驗,由於花錢太多,人們一般不願意去做。

此外,「人們對木結構古建築結構性能的認識相對較弱,修繕過程中容易出現錯誤」,李鐵英介紹,例如,舊柱子被壓了近千年,新柱子受到重壓後,能否與舊柱子一般高?新舊構件的配合使用同樣需要深入做試驗。

為了不留遺憾的期盼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應縣木塔是曠世絕代的古建築藝術瑰寶。現在應抓緊時間,召集最好的「大夫」研究「病情」,防止木塔在單兵作戰、隔靴搔癢的「切塊」保護工作中,「病情」被耽擱。

有專家表示,應進一步加強保護和研究力量,相關部門要對木塔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制定木塔修繕保護需攻克的幾大課題,列入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的重點工作,以開放姿態召集全國最頂尖的專業力量,倡導跨領域多學科合作,形成合力,集中破題。

李鐵英認為,針對修繕的前期基礎調查工作非常重要。從塔頂到塔底,每個木構件要做修繕前的「診斷」,判斷它是保留、修復還是替換。根據對各類、各層木構件的判斷,最終形成對木塔總體結構的評價,並提供一種修繕方式。

「調查不能找新手。必須要找既在木結構古建築結構性能上有經驗、又熟悉古建築修繕方式的人去做,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李鐵英說。

在具體實施上,李鐵英建議國家文物局採取項目委派制,把對木塔修繕有用的項目明確具體,委派給專人負責。例如,有專家負責搞模型試驗,得出應縣木塔再變形多少會有倒塌風險;有專家負責做木塔所有木構件的調查;還有人負責組織評審審查,力求工作有效合理。「找的專家非常重要,必須客觀評價誰能做好這事,資金安排也得有個合理方式,不能讓真正幹活的人吃虧。」他說。

柴曉明建議開闢木塔研究「第二戰場」,以建「實驗塔」為契機,集中全國相關專業最好的團隊進行集體攻關。在研究基礎上,儘早科學開展修繕工作,阻擋木塔持續傾斜。

多位受訪專家持類似想法。李鐵英說:「這個工作非常有用,在建設的過程中很多東西就明白了。直接修木塔,有人還是怕擔風險。等有了經驗,可以反過來再修木塔。」

一位常年在山西做文物搶救性記錄、調查的學者強調,每次修繕都是對木塔歷史信息的一次幹擾,建議在修繕還未開展前,儘快紮實做好木塔的數位化保護工作,為木塔留存數位化檔案,同時也要為木塔內眾多佛教遺存做詳細的考古調查。

針對木塔周圍給排水、違章建築拆除、木塔博物館建設等相關工作,應縣希望能得到上級政府更多資金支持,消除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隱患。當地還希望,國家、省市在地震監測預警、防災指導等方面給予支持。

「當有相關領域最頂尖的學者、工程師,圍繞木塔長期研究攻關,把關鍵問題搞得清清楚楚時,才會有修繕方案出來。」這是一位文物保護領域學者的期盼。

相關焦點

  • 千年國寶傾斜,修繕方案「難產」近30年
    近千年來,歷經風雨、地震、戰爭、不當維修,這座世界現存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已扭曲變形。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修繕就正式立項,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業內專家認為,木塔修繕必須持科學慎重態度,不能任其「自生自滅」,相關部門應勇於擔當,形成集中破題的強大合力。
  • 「生病」的應縣木塔29年開不出修繕「藥方」!為何「議而不決」?
    讓建築大師梁思成叫絕的國寶,就是應縣木塔。它巍然聳立在晉北廣袤的大地上,有20多層樓高,平面八角形,明五暗四共九層,外觀五層六簷,底層重簷出挑深遠。全塔有50餘種鬥拱裝點,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蓮花,每一明層中心供奉佛像。登塔觀覽,桑乾似帶,恆嶽如屏。近千年來,歷經風雨、地震、戰爭、不當維修,這座世界現存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已扭曲變形。
  • 古建瑰寶:應縣木塔即將1000歲,堪稱一座「鬥拱博物館」
    應縣木塔:古建瑰寶耀千年 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的應縣木塔,歷經千年的自然災害與戰爭,已經出現扭曲變形。隨著歷史的變遷,它經受了太多的坎坷與波折。
  • 應縣木塔:千年國寶,危如累卵
    只有託付給真正懂得保護的專家來管理,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未來。如果只是讓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的人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那麼,祖宗家業一定會敗在他們手上。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韃靼小王子犯陽和(山西陽高),掠應州而被擊敗。這次決戰,給韃靼一定的打擊,從此,邊境安寧多年。第二年七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捷,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宴賞功臣,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讚美木塔。
  • 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應縣木塔:屹立不倒的千年一塔
    應縣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歷經千年,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莫宗江通過精心測繪,揭開了這座「木結構史詩」的神秘面紗。近日,清華大學後輩學人再次登上這座木塔,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節目,向大家講述這千年一塔的前世今生。
  • 寫不盡的應縣木塔!
    在華夏大地上眾多的古建築中,雄偉壯觀,華美玲瓏,威嚴莊重,典雅高貴的應縣木塔,始終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漯南宮闕盡,一塔掛青天。」 清代學者顧炎武曾這樣讚嘆應縣木塔。近一千年過去了,木塔依然巍巍挺立在莽莽恆嶽之陰,悠悠漯水(今桑乾河)之陽的內長城要衝之地的應縣古城內。
  • 《千年一塔看應縣》「人文清華」講壇應縣木塔專場實錄(附有登至...
    應縣木塔,始建於1056年,通高67.31米,相當於22層樓高,被譽為世界上最高大最複雜最卓越的木結構建築,近千年來,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卻因無知鄉紳的破壞性改造,導致塔身不斷傾斜。如何修繕這座稀世國寶,成為國內文物保護界的一大難題。
  • 應縣木塔:雲薄萬栱的古今傳奇
    應縣木塔,始建於1056年,通高67.31米,相當於22層樓高,被譽為世界上最高大最複雜最卓越的木結構建築,近千年來,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卻因無知鄉紳的破壞性改造,導致塔身不斷傾斜。如何修繕這座稀世國寶,成為國內文物保護界的一大難題。6月20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三場在應縣木塔隆重開講。
  • 山西應縣木塔,古人木構建築的奇蹟,無釘無鉚已屹立千年
    有句話說到: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回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山西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山西朔州應縣,位處於朔州市與大同市之間。應縣城建始於唐末時所置金城縣,並在縣城內創建應州,自創辦之日起這裡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 既屬八大遼構也是僅存孤例:屹立千年不倒的山西朔州應縣木塔
    這座木塔位於朔州的應縣縣城,為舊城西北處,也俗稱應縣木塔。木塔建成於遼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年間,即宋仁宗趙禎至和年間,距今已有九百六十年歷史。於是,一項皇家工程或者說一座蕭氏宗廟,橫空出世,只是,增建完畢,要到整整一百三十年以後,為金章宗完顏璟明昌年間也是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事實上,這也是應縣木塔建成以後的第一次主要維修。
  • 當年應縣和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國寶爭奪
    稍往大括,便可見內裡,工作人員,用木棍往下一探,覺得裡面好像有東西,但就是眼看不到,手摸不到,工作人員從外面找來一把鐵鉗,輕而易舉的夾出捲軸兩件,一是遼藏單卷《妙法蓮花經卷第二》,一是繪畫《採芝圖》,在場人員無不歡呼雀躍,鑑於鐵鉗容易損壞文物,並越深越不容易取到,他們決定揭開佛像部分敷泥和槽板,直接拿取裡面的文物,接下來裡面發現了大量的遼代秘藏經卷,底部的經卷很多殘破。
  • 應縣木塔,釋迦牟尼的靈宮
    以「塔」音近梵語「布達(佛)」,表意最為精準而流布最廣。「窣堵波」在梵文中意為墓冢,常指佛教皈依者圓寂火化後收葬骨灰的建築。佛陀滅度後,其舍利(骨燼及火化後的結晶)被崇拜者流布到世界各地供奉。供奉佛陀舍利的"窣堵波"自然是佛徒們頂禮膜拜的聖物。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窣堵波——印度桑奇大塔應縣木塔既然是遼國皇家供奉的佛塔,就必然與佛有所因之緣。
  • 我國現存最高、最古、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構閣樓式塔,被譽為「中國現存的遼代建築中形體最宏偉的傑作」。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塔已是孤例。應縣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 1966年的應縣木塔!
    自大同市至應縣約85公裡,乘長途公共汽車向南略偏西行駛,大致與同蒲鐵路平行,總到懷仁鎮後,才離開鐵路向東南方向行駛。天氣晴朗的時候,離縣城30公裡左右,便可望見一個粗壯的塔影,優立在遠處的山腳下。距離愈近,輪廓愈見明顯。車從城外西北角繞進西關,它的渾片外形,層層舒展的屋簷和蒼老的色澤,有力地吸引著乘客的視線。
  • 秋色讀山西,平遙古城晉商之奇,昭君出塞雁門關,應縣木塔之奇
    DAY2: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應縣木塔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舍利被分成八萬四千份, 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如是佛說,見舍利如見佛真身。《摩訶僧祇律》中說:百千車真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華香供養塔。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
  • 我國的看家本領為何在日本得以傳承千年?
    在全世界,保持千年以上的原汁原味的木建築屈指可數,應縣木塔尤為珍貴,應縣木塔塔高67.31米,用料3000立方米,無釘無鉚,純木榫卯結構支撐其千年不倒。然而,應縣木塔,現在傾斜已經非常嚴重,如果再不重視,可能不久的將來有倒掉的危險。
  • 1966年的應縣木塔考察報告
    自大同市至應縣約85公裡,乘長途公共汽車向南略偏西行駛,大致與同蒲鐵路平行,總到懷仁鎮後,才離開鐵路向東南方向行駛。天氣晴朗的時候,離縣城30公裡左右,便可望見一個粗壯的塔影,優立在遠處的山腳下。距離愈近,輪廓愈見明顯。車從城外西北角繞進西關,它的渾片外形,層層舒展的屋簷和蒼老的色澤,有力地吸引著乘客的視線。
  • 應縣木塔,一個消逝王朝的顯赫見證
    如同矗立在吉薩高原上的金字塔向人們訴說著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偉大的埃及文明一樣,聳立在一片廣袤的淺灘溼地中的應縣木塔或許也在默默地念叨著那個建造它的王朝。那是一個淹沒在忘川八百餘年的剽悍民族創造的顯赫王朝——契丹族的大遼國。應縣木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9年歷史。
  • 應縣木塔|人說山西好風光,朔州主場看這裡!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北部應縣城內。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總重量大約7500噸,整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方外挎耳,接近於佛教的「卍」字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平面亦為八角形。塔高九層,五個明層,四個暗層,外觀為六簷五層。塔剎由基座、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直插雲表。
  • 900年遼代石塔現身應縣鄉野 將申報省寶乃至國寶
    4月18日,應縣71歲的退休老幹部邵連城給記者打電話說,應縣南泉鄉南上寨村文殊寺內有一座石塔,經省文物局有關專家鑑定,石塔建於公元1111年(辛卯),迄今已經900餘年,是比較珍貴的歷史文物,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考古研究價值。 4月19日,記者跟隨邵連城等人,造訪了這座已有900多年的石塔。73歲的當地老人力尚太說,村民相傳這座石塔是文殊菩薩的舍利塔,只比應縣木塔晚建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