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樓閣是登臨的聖地,樓閣的修築,代表了木結構建築的最高發展水平,是技藝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構閣樓式塔,被譽為「中國現存的遼代建築中形體最宏偉的傑作」。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塔已是孤例。
應縣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應縣木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位於佛宮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相當於現在的20層樓高,整體呈平面八角形。塔身外壁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際上是九層。
應縣木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鬥拱結構,全塔共用鬥拱54種,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之最。每個鬥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堪稱「鬥栱博物館」。
第一層立面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簷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簷。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
應縣木塔採用傳統的中國式榫卯結構建築,藝術價值極高,就是在當年也必須是高明的設計師,加以能工巧匠的技術才能建造而成。榫卯結構的核心精髓在於柱,梁,鬥拱嵌套在一起而形成的套筒結構。這種特殊的柔性結構體,不但能承受較大的荷載,將力向下分散到各處,還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具有抵抗一定外界壓力的神效。
當大風、地震來臨時,鬥栱就像一個可松可緊的彈簧可以吸收動能保護主體結構不受侵害。從下向上仰望,一朵朵鬥栱宛如一簇簇盛開的蓮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輝,古人稱之為「百尺蓮開」。
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
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製作精美,更使木塔宏偉壯觀。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風吹鈴動,叮咚作響,使人心曠神怡。
全塔裝有木質樓梯,每上一層樓,都有不同的景觀。在第三層的一副銀檻聯寫得好:『放眼欲窮千裡目,摳衣試上六層來』;三層外槽東面西側木聯上書:『俯矚桑乾滾滾波濤縈似帶,遙臨恆嶽蒼蒼岫嶂屹如屏』,道出了周圍令人神往的山川林木景色。
白雲蒼狗,歲月悠悠,飛燕縈繞,餘音嫋嫋,歷經千年的木塔依然巍然聳立,正如那如翼輕展的飛簷,千變萬化的鬥拱,手挽手寫就中國古建築的奇蹟,與天地一起見證世間的日新月異!
文字:黃琳
攝影:劉瑞剛
視頻剪輯:王軒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