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盡的應縣木塔!

2021-02-13 老家山西V

在華夏大地上眾多的古建築中,雄偉壯觀,華美玲瓏,威嚴莊重,典雅高貴的應縣木塔,始終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漯南宮闕盡,一塔掛青天。」 清代學者顧炎武曾這樣讚嘆應縣木塔。

近一千年過去了,木塔依然巍巍挺立在莽莽恆嶽之陰,悠悠漯水(今桑乾河)之陽的內長城要衝之地的應縣古城內。

誠如中國建築史大家梁思成所言:「不見此塔,不知木構的可能性到了什麼程度。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今天的應縣,在遼代稱為應州,下了高速是縣城的北部邊緣,因為沒有什麼高大建築,依然保留著千百年來的天際線,著名的應縣木塔成了視線中唯一高聳之物。

行至塔前,空曠的廣場更加劇了這種高大感,此時的木塔真如一層匾額上所書「天柱地軸」一般,拔地升起,大氣磅礴,矗立在蒼茫的天地間。

「噫噓唏,危乎高哉」,從遼清寧二年到元代到明清再到如今,它經歷了多少歷史巨變?它又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

站在這穩健千年的擎天巨塔下面,心如狂浪震撼難平。

走近細看,近七十米的木塔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整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

塔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方形,上層為八角形。

塔身像一層層疊起來的樓閣,平面均為八角形,外觀為五層六簷。塔高近70米,高峻而不失凝重。

各層塔簷基本平直,角翹平緩,每層簷下均裝有風鈴,微風吹動,叮咚作響,十分悅耳。

塔身、塔簷重疊而上,區隔分明,交代清晰,既強調了節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穩噹噹地坐落在大地上。

塔頂為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由基座、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製作精美,直插雲霄,讓木塔更加宏偉壯觀。

在這漫長的千年歲月裡,它已矗立成一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木結構古塔。

歷史上的遼國早已灰飛煙滅,氣吞萬裡金戈鐵馬的契丹族也星散雲流般溶入中華民族的汪洋中,只有聳立在荻花蒲草間的木塔,飽經千年的地動山揺、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傲視古今,閱盡人間磨難。

它,至今仍以獨特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展示著我國古代建築的輝煌成就。當我輕輕地靠近千古巨塔的時候,內心湧動著無法言說的激動。

這座坐落在塞北小城應縣的木塔,一千年始終堅持著矗立不倒,滄海桑田,歷久彌新,它的巍峨、它的神奇、它的壯觀早已高貴了時光,冷豔了古今。

雄偉壯觀應縣木塔何以屹立近千年?秘密就藏在精巧的結構設計中。

木塔在施工上亦匠心獨具,從外觀上來看,木塔建在一個4米高的兩層磚石塔基上,第一層為立面重簷,底層擴出一圈外廊,稱為「副階周匝」,與底屋塔身的屋簷構成重簷,而以上各層均為單簷,所以共有五層六簷。

每層之下都夾設一個暗層,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杆,可以憑欄遠眺,所以結構實際上是九層。

這座巨塔頂天立地,近觀給人的視覺印象非常高大,然而整體上卻是玲瓏秀氣,剛柔相濟,結構非常精巧。

木塔塔身採用中國傳統的重樓式建築,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內有8根。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並向內遞收,形成一層比一層小的優美輪廓。

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明暗雙層套筒式空間框架,使塔體剛度增強。

柔體結構即由活動層的柱子組成,每層柱子與柱子之間,採用叉柱造作法,卯榫咬合的工藝,使塔體有了一定的活動性和彈性韌性。

剛柔結合的結構,使木塔本身擁有巨大的耗能減震作用。由於不是剛性連接,當受到大風、地震影響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磨擦,從而吸收和損耗了部分能量,起到調整變形的作用,有效減少了外力影響。

無論遠觀還是近看,整個木塔比例適當,不僅構架宏偉,造型完美,巧奪天工,而且坐落穩重,技藝精巧,外觀莊嚴,具有極好的整體性。

如此龐然大物,大小部件若干,卻沒用一個鐵釘子,全部靠著鬥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

木塔每層簷下及暗層平座圍欄之下,都是一組挨一組的鬥拱,轉角外更是三組鬥拱組合在一起,猶如朵朵盛開的碩大蓮花。

木塔共使用54種240組不同形式的鬥拱,種類之多,國內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鬥拱最多的塔,堪稱「鬥拱博物館」。 

木塔經歷了近千年的時光流年依然屹立不倒,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奇蹟。「砍光黃花嶺,修成應州塔。」當地民間流傳的民謠,其實,遠不止是人們的信口閒談。

據史地學家對古籍的分析研究,宋遼金元時,古應州周邊的恆山、句注、管涔以北原是一片蔥籠,境內龍首山下黃花嶺上更是古木參天。

遼史記載興宗耶律真宗酷好狩獵,在黃花嶺上曾有日射31熊的記錄,可見當時的山林是何等幽森。

正是此處落葉松材質和當地自然氣候條件一地天成的適應性,為木塔建造提供了充足、便利、優質的用材。

木塔地處氣候乾燥的黃土高原上,塔身雖全部由木頭搭建,但八面透氣,四面通風,十分有利於木材保持乾燥和防朽。

還有塔基落於地質特別穩固結實的耐土之上,承載力好,至今都不用擔心會因底虛而傾斜或倒塌。

並且最為神奇的是,夏季成群麻燕居於塔上,以木塔上的蛀蟲為食,千百年來起著「護塔衛士」的作用。

而無火無災的原因也十分簡單,是那個八角攢尖式塔頂上所立的金屬塔剎起到了避雷針的作用。

宛若天機神意,鐵剎全鐵製成,由迎蓮覆缽、相輪火焰、仰目寶瓶及寶珠組成,中間有鐵軸一根,插入梁架之內,四周八條鐵鏈,沿塔八角引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避雷設施。

正是因為應縣木塔擁有如此科學奇特的設計,才能久歷滄桑而不摧,雖然遭受過無數次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仍能為今天的人們成就 「木德參天」的美談。

據史料記載,元代以後,當地曾發生過十餘次較強地震,其中六級以上就有3次,房毀人亡,木塔卻安然無恙。

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中彈200餘發,彈痕累累卻仍巍然屹立。僅上世紀50年代在距塔100米的地方就曾發生過兩次特大雷擊,而塔毫髮未損。

站在塔下,聽簷角鈴鐺清脆的響聲,看一群群麻燕不知疲倦地繞塔飛舞,它們以塔為家,一代代繁衍著,和木塔一起見證著這些歲月,一個個王朝崛起又衰落,而塔和燕依舊在此,成為永恆。

應縣木塔不僅具有超凡的建築成就,而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一座遼代藝術寶庫,這裡的雕塑、文物、繪畫,都集中著遼代的文化藝術元素。

木塔的一層大門敞開,一走進去就有古樸滄桑之氣撲面而來,塔正中立一座釋迦牟尼像,面容慈祥端坐於蓮花之上,左手下垂,右手扶於胸前,佛像姿態唯美神聖,至今都保存完好。

仔細再看,發現佛像竟然蓄著鬍子,有著濃濃的契丹特色,當年,契丹是個非常強盛的遊牧民族,男子體格彪悍,馬背之上,驍勇善戰。他們都留著鬍子,以示男人的風度。

木塔是契丹產物,人文因素不可避免,他們塑造了佛祖的慈悲,也塑造了佛祖的英雄形象。

遺憾的是,為更好的保護應縣木塔,現已不能讓遊客登塔,二層以上塔內情景無緣親見。據塔內的資料介紹,二層壇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薩和二脅侍。

三層壇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層塑佛和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像。五層塑毗盧舍那如來佛。各佛像雕塑精細,各具情態,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974年,在整修塔內塑像時發現了一批遼代刻經、寫經和木板套色絹質佛像畫等珍貴文物,並且塔內至今還留著兩顆佛牙舍利。

在遠逝千年的歲月裡,想要尋到遼代藝術蹤影頗為困難,而應縣木塔內珍藏的這些遼代藝術品,顯得尤其珍貴。

古往今來,觀瞻雄偉壯觀木塔成為一大樂事,帝王將相、名人雅士留下了許多讚揚的匾額和楹聯,依附在木塔上的書法、雕刻、繪畫、詩歌……也頗值一觀。

如木塔二層外簷南面有聯曰「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層霄」,寫得氣勢非凡,振人耳目。

塔上現存54面牌匾和6副楹聯,赫然懸於塔軀的各個部位,有的敘事繪景,有的寫意抒情,文字精彩,寓意深長,而且書法遒勁多姿,各有千秋,是中華文學、書法藝術之魂魄,同時也是歷次修繕木塔的歷史見證。

特別是眾多的牌匾,無論是書藝之精湛,或文意之雋永,都堪上乘。

第三層塔簷下三字匾額「釋迦塔」,是木塔匾中最古老、最珍貴的一塊,被看成是應縣木塔的「身份證」,它是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應縣木塔在增修工程即將完工時,由當時大同府的一位王姓官員所題。

「釋迦塔」3字豐潤飽滿為顏體中之佳品,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大匾兩側有236字的題記,右側豎刻著「金明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建,金城縣北輝耀薄瑩施,木匠李慶甫許福施工」。備述了歷次修葺情況,是難得之史料。

木塔最高層五層簷下,高懸「峻極神工」匾,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年)北徵時所題,「峻極」是寫木塔的高峻異常,「神功」是寫木塔設計巧妙、建築神奇、技藝絕倫,既頌揚木塔建造鬼斧神工到了極致,又表達自己的文治武功達於鼎盛,立意冷峻高遠,筆勢神採傲撥,頗顯大帝胸襟。

第四層塔簷下「天下奇觀」四字匾,為明武宗朱厚照御題。武宗曾親自統兵在應州境內與韃靼人大戰,暫時安定了西部邊疆。

為了慶祝應州大捷,武宗於正德十三年(1505年)親臨木塔,即興寫下「天下奇觀」四字,既讚美木塔的勝景,又抒發自己的豪情。

清脆的風鈴聲穿越千年的時光,深情地訴說著木塔守住時光的安祥。

六重塔簷、四層平座、兩層基臺,配以穿天鐵剎,和諧凝重,深邃幽遠;

斜撐柱、輔柱、隔扇窗和鬥拱等的使用,極富韻律節奏,靈動而生機盎然。

集建築學上的形、意、神於一身的應縣木塔,其取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科學理念、建築技術和審美情趣,融合著我國古代科技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最高寄託,代表著我國古代木結構營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作為當時人們心中的最高信仰和最高技術的載體,亦作為強烈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氣質的象徵,在這千年的漫長歲月裡,以其特殊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展示著我國古代建築的輝煌成就。

相關焦點

  • 應縣木塔:雲薄萬栱的古今傳奇
    王老師是著名的建築史學者,他所撰寫的《建築史詩》系列叢書曾經專門寫過應縣木塔,對木塔非常熟悉。我們有請王老師,王老師您好!王南:張老師您好!大家好!我願意把這場《大公報》上的「直播」叫做「木塔下的情書」。裡面有些段落我特別喜歡,首先林徽因寫了梁思成來木塔之前就朝思暮想的那種感覺:「思成自從知道了有這塔起,對於這塔的關心,幾乎超過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臉的時候,他會說『上應縣去不應該是太難吧』,吃飯的時候,他會說『山西都修有頂好的汽車路了』。
  • 應縣木塔,釋迦牟尼的靈宮
    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窣堵波——印度桑奇大塔應縣木塔既然是遼國皇家供奉的佛塔,就必然與佛有所因之緣。圍繞木塔,綜合古今所議,有兩則因緣倍受僧俗兩界關注。第一則來自俗家史料: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是金城人。此人生於九月初九。一次皇帝賀壽,全國各地紛紛進貢奇珍異寶,其中四川節度使孟知祥敬獻一顆佛牙舍利。另據《五代史》載,有高僧自西域來,也向李嗣源獻佛牙一顆。
  • 《千年一塔看應縣》「人文清華」講壇應縣木塔專場實錄(附有登至...
    我願意把這場《大公報》上的「直播」叫做「木塔下的情書」。裡面有些段落我特別喜歡,首先林徽因寫了梁思成來木塔之前就朝思暮想的那種感覺:「思成自從知道了有這塔起,對於這塔的關心,幾乎超過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早晨洗臉的時候,他會說『上應縣去不應該是太難吧』,吃飯的時候,他會說『山西都修有頂好的汽車路了』。
  • 應縣木塔,一個消逝王朝的顯赫見證
    如同矗立在吉薩高原上的金字塔向人們訴說著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偉大的埃及文明一樣,聳立在一片廣袤的淺灘溼地中的應縣木塔或許也在默默地念叨著那個建造它的王朝。那是一個淹沒在忘川八百餘年的剽悍民族創造的顯赫王朝——契丹族的大遼國。應縣木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59年歷史。
  • 古建瑰寶:應縣木塔即將1000歲,堪稱一座「鬥拱博物館」
    應縣木塔:古建瑰寶耀千年 1926年,應縣木塔遭受到軍閥炮擊,儘管木塔既未燃燒,也未倒塌,但炮彈卻讓木塔的二層西南面向內傾斜,形成至今最令人擔憂的「病灶」。
  • 應縣木塔:千年國寶,危如累卵
    只有託付給真正懂得保護的專家來管理,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未來。如果只是讓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的人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那麼,祖宗家業一定會敗在他們手上。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韃靼小王子犯陽和(山西陽高),掠應州而被擊敗。這次決戰,給韃靼一定的打擊,從此,邊境安寧多年。第二年七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捷,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宴賞功臣,書寫了「天下奇觀」四字讚美木塔。
  • 我國現存最高、最古、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構閣樓式塔,被譽為「中國現存的遼代建築中形體最宏偉的傑作」。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塔已是孤例。應縣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 1966年的應縣木塔!
    陳明達 佛宮寺在山西省雁北專區應縣城內。應縣是個小城,東西860米,南北700米,有東、西、南三個城門,主要幹道是通向各城門的十字路,城內大多是一層平房,連近年來新蓋的樓房,也少有超過10米高的。舊有的城牆,現在只存土牆,看來舊時也不過10多米高,估計連原來的城樓在內也不會超過20米。
  • 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木塔二到五層的夾泥牆被人為拆除,對木塔結構產生了嚴重影響。記者在《梁思成全集》裡看到,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第一次調查測繪應縣木塔時,認為「這塔的現狀尚不壞,雖略有朽裂處」。當時,應縣有關人士想修塔,梁思成還熱心地準備加入。然而,木塔很快在沒有梁思成等人參與的情況下被「修」了。
  • 「生病」的應縣木塔29年開不出修繕「藥方」!為何「議而不決」?
    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木塔二到五層的夾泥牆被人為拆除,對木塔結構產生了嚴重影響。記者在《梁思成全集》裡看到,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第一次調查測繪應縣木塔時,認為「這塔的現狀尚不壞,雖略有朽裂處」。當時,應縣有關人士想修塔,梁思成還熱心地準備加入。然而,木塔很快在沒有梁思成等人參與的情況下被「修」了。
  • 山西應縣木塔,古人木構建築的奇蹟,無釘無鉚已屹立千年
    山西朔州應縣,位處於朔州市與大同市之間。應縣城建始於唐末時所置金城縣,並在縣城內創建應州,自創辦之日起這裡一直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現如今應縣看上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縣城,金戈鐵馬的歲月也早已隨風而去,但因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而聞名於世。從應縣高鐵站出來坐上通往縣城的大巴車,汽車開往應縣汽車東站,中途便會經過應縣木塔景區。
  • 應縣木塔上有12個「錯別字」,有2個是皇帝書寫,你能認出來嗎?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如此高大雄偉、結構精巧的天下奇塔,歷代帝王將相、商客紳士、文人墨客、佛門人物利用牌匾、楹聯這一藝術形式發揮了奇妙的作用,如同畫龍之後再點上晴,把古木塔裝飾、輝映得更加絢麗多姿、莊嚴神聖。
  • 1966年的應縣木塔考察報告
    自大同市至應縣約85公裡,乘長途公共汽車向南略偏西行駛,大致與同蒲鐵路平行,總到懷仁鎮後,才離開鐵路向東南方向行駛。天氣晴朗的時候,離縣城30公裡左右,便可望見一個粗壯的塔影,優立在遠處的山腳下。距離愈近,輪廓愈見明顯。車從城外西北角繞進西關,它的渾片外形,層層舒展的屋簷和蒼老的色澤,有力地吸引著乘客的視線。
  • 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應縣木塔:屹立不倒的千年一塔
    應縣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歷經千年,地震震不倒、炮彈炸不倒,其中隱藏了多少秘密?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梁思成、莫宗江通過精心測繪,揭開了這座「木結構史詩」的神秘面紗。近日,清華大學後輩學人再次登上這座木塔,通過「人文清華」講壇節目,向大家講述這千年一塔的前世今生。
  • 應縣木塔|人說山西好風光,朔州主場看這裡!
    應縣,戰國為趙地,秦屬雁門郡。西漢置劇陽縣,唐末置金城縣,五代後唐置應州,民國元年改州為縣,始稱應縣。古建瑰寶、邊塞風情點綴著這座名城,她是佛教聖地,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古老小城。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北部應縣城內。
  • 既屬八大遼構也是僅存孤例:屹立千年不倒的山西朔州應縣木塔
    這座木塔位於朔州的應縣縣城,為舊城西北處,也俗稱應縣木塔。木塔建成於遼道宗耶律洪基清寧年間,即宋仁宗趙禎至和年間,距今已有九百六十年歷史。前者認為,應縣木塔,出自春秋時期魯班之手,後者則認為,應縣木塔,與北魏王朝定都大同的道教壇場靜輪天宮存在關聯,也就是說,與一代宗師寇謙之有關,雖然,寇謙之所倡議修建的靜輪天宮因耗資巨大而中途夭折。
  • 秋色讀山西,平遙古城晉商之奇,昭君出塞雁門關,應縣木塔之奇
    DAY2:雁門關+應縣木塔中華第一關——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綿延起伏雁門關,將士巡邏中,給遊人以錯覺,仿似當年古戰場,亦是親眼目睹。碧空浮雲遊子意,綠意盎然間,秋月豔陽映照這片山河歲月。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卻也是註定別離的日子。
  • 北嶽恆山雲岡石窟應縣木塔雁門關品美食4天6日出發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應縣木塔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4A級景區每年的過節前後,當地百姓都要身著新裝,全家老少一起相伴到木塔前燒香拜佛,並登上木塔的最高層,表示節節高升。
  • 中國第一木塔,你了解多少?
    但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是個例外它始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高達65.84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中國史籍曾記載過高度超過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蕩然無存、難以考證;2017年以來奧地利、挪威等地才開始建造更高的木結構建築,用現代技術打破了應縣木塔的紀錄;下圖為應縣木塔與現代建築高度對比,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 當年應縣和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國寶爭奪
    稍往大括,便可見內裡,工作人員,用木棍往下一探,覺得裡面好像有東西,但就是眼看不到,手摸不到,工作人員從外面找來一把鐵鉗,輕而易舉的夾出捲軸兩件,一是遼藏單卷《妙法蓮花經卷第二》,一是繪畫《採芝圖》,在場人員無不歡呼雀躍,鑑於鐵鉗容易損壞文物,並越深越不容易取到,他們決定揭開佛像部分敷泥和槽板,直接拿取裡面的文物,接下來裡面發現了大量的遼代秘藏經卷,底部的經卷很多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