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上有12個「錯別字」,有2個是皇帝書寫,你能認出來嗎?

2020-12-26 瑞視覺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如此高大雄偉、結構精巧的天下奇塔,歷代帝王將相、商客紳士、文人墨客、佛門人物利用牌匾、楹聯這一藝術形式發揮了奇妙的作用,如同畫龍之後再點上晴,把古木塔裝飾、輝映得更加絢麗多姿、莊嚴神聖。塔內有明、清及民國歷代名人包括皇帝題寫的匾額54塊,下面要說的是:12塊匾額上存在「錯別字」,且有兩塊還是皇帝題寫的。(王子瑞 攝)

應縣木塔位於佛宮寺內,因此又名「釋迦塔」。這塊位於第三層外簷的「釋迦塔」匾是三塊豎匾之一(另外兩塊是「天下奇觀」兩側的「金城」「雁塔」),匾正中豎刻三個雙鉤黑字,顏體楷書,渾厚遒勁有力,由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鹽使判官王獻書」。「釋迦塔」三字兩邊,還有陰刻的236字題記,分別記載了歷代六次修塔的經過。這個「釋迦塔」的「釋」字,右下角竟然多了一橫,成了「羊」字。

第五層簷下「峻極神功」是明代永樂皇帝御題。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一年第五次率兵徵伐韃靼人,勝利班師途中經過應州,駐蹕城中,登臨木塔,豪情勃發,文思泉湧,揮筆寫下「峻極神工」四字。「峻極」是寫木塔的高峻異常,「神功」是寫木塔設計之巧妙、建築之神奇、技藝之絕倫,既頌揚木塔之鬼斧神工到了極致,又表達了自己的文治武功達於鼎盛。《峻極於天》牌匾中的「極」字這個繁體字,右邊最下一橫竟延伸到左邊「木」字旁正下方。

第四層塔簷下「天下奇觀」四字匾,為明武宗朱厚照御題。武宗曾親自統兵與韃靼人大戰應州境,暫時安定了西部邊疆。為了慶祝應州大捷,武宗於正德十三年親臨木塔,即興寫下「天下奇觀」四字,既讚美木塔的勝景,又抒發自己的豪情。萬曆年間將此四字刻匾懸於塔上。《天下奇觀》牌匾中的「觀」字繁體字,右半部分上部應為寫二橫後封口,牌匾上寫成三橫後封口。

筆畫有多的,就有少的,比如下面這兩塊牌匾上的「真」字,中間應該是三橫,但都寫成了兩橫,雖然並不是一個人寫的。圖為第五層內槽東南的《毗盧真境》匾,上面的「真」字,中間就少了一橫。「毗盧」,法身佛的通稱,譯為光明遍照一切處。此處借指木塔是光明遍照一切時處的真佛境域。該匾長2.02米,寬0.80米,白底黑字,行書。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五月太谷縣弟子成順二等立。書者生平不詳。

懸於應縣木塔第四層外簷西面的《重新真會》匾,上面的「真」字,中間同樣少寫了一橫。這塊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貢士郡人楊乘運立的匾,長2.23米,寬0.79米,白底黑字,楷書,前面有序言。

懸於第四層外簷東南面的《壯觀》牌匾 ,長1.62米,寬0.65米,藍底金字。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大同口泉常禮立。常禮,口泉望族,清同治年間貢生,擅長書法。《壯觀》匾上的「壯」字,右邊多寫了一個很大的點。恆山懸空寺下面,李白遊題寫的「壯觀」二字刻石上的「壯」與此寫法一樣,也是右邊多了一點。

《中立不倚》牌匾中的「倚」字,右半部分上部應為「大」字,牌匾上寫成朝裡收點的「六」字。 懸於第二層外簷北面,長2.9米,寬0.96米,綠底金字,行書,剛勁峻拔,端莊古雅。清雍正四年(1726年)特簡奉直大夫應州知州蕭綱立。蕭綱,廣東順德人,歲貢出身。雍正元年(1723年)任應州知州,雍正四年(1726年)離任。在任期間曾撰修《應州志》。

懸於第二層外簷東面《慈光遠照》牌匾中的「慈」字,仔細看可以發現中部左半個「絞絲旁」似乎少些了一個點,右半個「絞絲旁」那個點似有似無。該匾長2.90米,寬1米,白底黑字,趙體楷書,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木塔後縣城油坊行集資共立。

懸於第二層外簷西面《香雲普注》和《上接雲天》《高出雲表》《留白雲》四塊牌匾中的「雲」字繁體字,上半部分「雨」字頭只有隻有兩個點,應為四個點。該匾長2.8米,寬0.94米,白底黑字,趙體楷書,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月缸房行立。

應縣木塔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齊名,是人類木結構建築史上的瑰寶,國內唯一,舉世無雙,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012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6年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相關焦點

  • 應縣木塔,釋迦牟尼的靈宮
    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窣堵波——印度桑奇大塔應縣木塔既然是遼國皇家供奉的佛塔,就必然與佛有所因之緣。圍繞木塔,綜合古今所議,有兩則因緣倍受僧俗兩界關注。第一則來自俗家史料: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是金城人。此人生於九月初九。一次皇帝賀壽,全國各地紛紛進貢奇珍異寶,其中四川節度使孟知祥敬獻一顆佛牙舍利。另據《五代史》載,有高僧自西域來,也向李嗣源獻佛牙一顆。
  • 應縣木塔:雲薄萬栱的古今傳奇
    先從外觀來看木塔的基本形制:它是一座八角五層的樓閣式木塔,一層是重簷,帶有迴廊一周,此後每一層都有屋簷和平坐(也就是陽臺),最頂上是一個八角攢尖頂,頂著塔剎。木塔剖面圖則把木塔錯綜複雜的空間和結構都展現出來了。
  • 寫不盡的應縣木塔!
    在華夏大地上眾多的古建築中,雄偉壯觀,華美玲瓏,威嚴莊重,典雅高貴的應縣木塔,始終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漯南宮闕盡,一塔掛青天。」 清代學者顧炎武曾這樣讚嘆應縣木塔。近一千年過去了,木塔依然巍巍挺立在莽莽恆嶽之陰,悠悠漯水(今桑乾河)之陽的內長城要衝之地的應縣古城內。
  • 應縣木塔:千年國寶,危如累卵
    只有託付給真正懂得保護的專家來管理,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未來。如果只是讓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的人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那麼,祖宗家業一定會敗在他們手上。釋迦塔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全塔共應用54種鬥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鬥拱博物館」。
  • 《千年一塔看應縣》「人文清華」講壇應縣木塔專場實錄(附有登至...
    主持人:這裡有個八卦。王南:這個特別有意思,它其實把這座塔的平面形狀昭示出來了,因為塔是八角形,它上層的基座也是八角形,這裡的八卦其實也是一個八角形。木塔八角塔頂航拍圖主持人:但是八卦好像跟佛教不太搭界?王南: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面,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佛寺佛塔上。基座的角石上有很多小角獸,這在《營造法式》裡有過記錄。
  • 應縣木塔,一個消逝王朝的顯赫見證
    應縣木塔既然是遼國皇家供奉的佛塔,就必然與佛有所因之緣。圍繞木塔,綜合古今所議,有兩則因緣倍受僧俗兩界關注。第一則像是來自俗家史料: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是金城(今應縣)人。此人生於九月初九。至時皇帝賀壽,全國各地紛紛進貢奇珍異寶,其中四川節度使孟知祥敬獻一顆佛牙舍利。另據《五代史》載,有高僧自西域來,也向李嗣源獻佛牙一顆。
  • 山西應縣木塔,古人木構建築的奇蹟,無釘無鉚已屹立千年
    現如今應縣看上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縣城,金戈鐵馬的歲月也早已隨風而去,但因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而聞名於世。從應縣高鐵站出來坐上通往縣城的大巴車,汽車開往應縣汽車東站,中途便會經過應縣木塔景區。當你快要駛入縣城時,遠處的地平線上就會看到木塔的身影。
  • 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應縣木塔:屹立不倒的千年一塔
    ,一層是重簷,帶有迴廊一周,此後每一層都有屋簷和下頭的平坐,也就是陽臺,最頂上是一個八角攢尖頂,頂著塔剎。塔剎上的鐵鏈綁在木塔的八個角上,當年的木塔年久失修,鐵鏈早已垂了下來,為了測繪得更準確,梁先生抓著鐵鏈,「硬是雙足懸空爬了上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常務副館長 王南:梁思成先生和莫宗江先生當年,是花了整整兩個星期來對應縣木塔所有木構件進行測繪,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個巨大的工作量。
  • 古建瑰寶:應縣木塔即將1000歲,堪稱一座「鬥拱博物館」
    拾級而上,在木塔一層南門上方簷下,懸掛著「萬古觀瞻」的藍底銅字匾,這是大清康熙六十一年,應州知州章弘所題,進入木塔一層,只見高11米的釋迦牟尼佛端坐在蓮花座上,神態端莊慈祥。
  • 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永昕群介紹,其他柱子傾斜變形,大體上自西南向東北逐漸減小,北側和東北側有個別柱子外傾,所以整個二層八邊形外槽的變形,是從西南向東北推的狀態,八邊形內槽同樣有這樣的變形趨勢。二層傾斜變形,反映在柱頭高度上的變化是,有的柱頭因內傾而沉降,有的柱頭則因外傾而上頂,也連帶上面幾層柱子標高有相應的變化。「傾斜持續增加,說明木塔未處於穩定狀態。
  • 1966年的應縣木塔!
    陳明達 佛宮寺在山西省雁北專區應縣城內。應縣是個小城,東西860米,南北700米,有東、西、南三個城門,主要幹道是通向各城門的十字路,城內大多是一層平房,連近年來新蓋的樓房,也少有超過10米高的。舊有的城牆,現在只存土牆,看來舊時也不過10多米高,估計連原來的城樓在內也不會超過20米。
  • 1966年的應縣木塔考察報告
    應縣是個小城,東西860米,南北700米,有東、西、南三個城門,主要幹道是通向各城門的十字路,城內大多是一層平房,連近年來新蓋的樓房,也少有超過10米高的。舊有的城牆,現在只存土牆,看來舊時也不過10多米高,佔計連原來的城樓在內也不會超過20米。所以,矗立在佛宮寺內,高達67.31米的釋迦塔,便成了突出於全城建築之上的主要建築物(圖版1, 2)。
  • 「生病」的應縣木塔29年開不出修繕「藥方」!為何「議而不決」?
    ,能從根本上整治木塔下部的病狀,保留較多歷史信息,但抬升裝置科技含量高、技術複雜、難度大、風險大、投資較大;「支撐修繕」則是用鋼架子在木塔內外槽柱間,把木塔支撐起來,由鋼架荷重。應縣一位負責人介紹,一方面,由於木塔修繕方案遲遲拍不了板,有專家提議在木塔附近8公裡處的龍首山開闢「第二戰場」,成立中國木結構建築保護研究中心,建一個1:1比例的實驗性木塔,為將來木塔維修積累經驗、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應縣還計劃在龍首山建中國木結構古建築博物館,將來既可存放展示木塔替換下來的殘損構件,又能為木塔的百餘件珍貴遼代文物提供一個安全的收藏環境。但這兩個想法都受到資金制約。
  • 應縣木塔|人說山西好風光,朔州主場看這裡!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於山西北部應縣城內。 應縣木塔全部用料約三千餘立方,荒料近萬方。採用多層框架結構,近似現代建築的圈梁,抗震力強,是一種很有效的加固防震手段。其次,木材是柔性材料,構建中所有節點是卯榫連接,並且有四個暗層加強了塔的整體性。每組鬥拱似彈性節點,受外力後減輕衝撞力,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 「月亮姐姐出來了」蔚縣湧泉莊環保小衛士隨筆(2020年12月12日)
    應縣木塔,全身上下渾然一體,真是「天塔下凡」呀!忙著趕路程的我們先填飽肚子,再繼續前行。你別說,我們還真是幸運,迷路的我們摸著道,竟然找到了神頭泉。只見那水面上的噴頭一湧而上,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落日把雲燒的紅彤彤的,我們的臉被凍得紅彤彤的,水中的鴨子井然有序,遠處的雪山高低起伏,在這拍照可真是再好不過。
  • 既屬八大遼構也是僅存孤例:屹立千年不倒的山西朔州應縣木塔
    不過,普遍認為,應縣木塔的修建,與遼代社會崇奉佛教和皇室彰顯榮耀以及邊境軍事用途直接關聯。所謂社會崇奉佛教,是上自帝王將相而且下至黎民百姓的。至於皇室彰顯榮耀,與著名的外戚世家蕭氏家族的一位皇后有密切關係,她就是遼興宗耶律宗真皇后、遼道宗耶律洪基母后蕭撻裡。
  • 秋色讀山西,平遙古城晉商之奇,昭君出塞雁門關,應縣木塔之奇
    DAY1:平遙古城DAY2:雁門關+應縣木塔DAY1:我在平遙古城等你從石家莊乘坐高鐵至平遙古城,不過兩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走進平遙古城,推開這座古城神秘的大門,我遙想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裡面充滿了喜怒哀樂,煙火人生,只是故事久遠,時光流逝,那些我們再看不到的痕跡就再也看不到了。
  • 中國第一木塔:地震不倒、戰火不毀、雷擊不焚,還藏有釋迦牟尼遺骨!
    塔身結構能穩固千年的奇塔這座奇塔就佇立在我們華夏大地上被稱作「中國第一木塔」位於山西的應縣木塔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這座塔應縣木塔始建於1056年1000年前的工匠耗時140年不用一顆鐵釘這座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有個更出名的名字佛宮寺釋迦塔
  • 我國現存最高、最古、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且唯一一座木構閣樓式塔,被譽為「中國現存的遼代建築中形體最宏偉的傑作」。在世界現存古木建築中,形體如此高大、年代如此久遠的木塔已是孤例。應縣木塔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 中國第一木塔,你了解多少?
    但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的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是個例外它始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高達65.84米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中國史籍曾記載過高度超過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蕩然無存、難以考證;2017年以來奧地利、挪威等地才開始建造更高的木結構建築,用現代技術打破了應縣木塔的紀錄;下圖為應縣木塔與現代建築高度對比,製圖@張靖/王博/星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