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如此高大雄偉、結構精巧的天下奇塔,歷代帝王將相、商客紳士、文人墨客、佛門人物利用牌匾、楹聯這一藝術形式發揮了奇妙的作用,如同畫龍之後再點上晴,把古木塔裝飾、輝映得更加絢麗多姿、莊嚴神聖。塔內有明、清及民國歷代名人包括皇帝題寫的匾額54塊,下面要說的是:12塊匾額上存在「錯別字」,且有兩塊還是皇帝題寫的。(王子瑞 攝)
應縣木塔位於佛宮寺內,因此又名「釋迦塔」。這塊位於第三層外簷的「釋迦塔」匾是三塊豎匾之一(另外兩塊是「天下奇觀」兩側的「金城」「雁塔」),匾正中豎刻三個雙鉤黑字,顏體楷書,渾厚遒勁有力,由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鹽使判官王獻書」。「釋迦塔」三字兩邊,還有陰刻的236字題記,分別記載了歷代六次修塔的經過。這個「釋迦塔」的「釋」字,右下角竟然多了一橫,成了「羊」字。
第五層簷下「峻極神功」是明代永樂皇帝御題。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一年第五次率兵徵伐韃靼人,勝利班師途中經過應州,駐蹕城中,登臨木塔,豪情勃發,文思泉湧,揮筆寫下「峻極神工」四字。「峻極」是寫木塔的高峻異常,「神功」是寫木塔設計之巧妙、建築之神奇、技藝之絕倫,既頌揚木塔之鬼斧神工到了極致,又表達了自己的文治武功達於鼎盛。《峻極於天》牌匾中的「極」字這個繁體字,右邊最下一橫竟延伸到左邊「木」字旁正下方。
第四層塔簷下「天下奇觀」四字匾,為明武宗朱厚照御題。武宗曾親自統兵與韃靼人大戰應州境,暫時安定了西部邊疆。為了慶祝應州大捷,武宗於正德十三年親臨木塔,即興寫下「天下奇觀」四字,既讚美木塔的勝景,又抒發自己的豪情。萬曆年間將此四字刻匾懸於塔上。《天下奇觀》牌匾中的「觀」字繁體字,右半部分上部應為寫二橫後封口,牌匾上寫成三橫後封口。
筆畫有多的,就有少的,比如下面這兩塊牌匾上的「真」字,中間應該是三橫,但都寫成了兩橫,雖然並不是一個人寫的。圖為第五層內槽東南的《毗盧真境》匾,上面的「真」字,中間就少了一橫。「毗盧」,法身佛的通稱,譯為光明遍照一切處。此處借指木塔是光明遍照一切時處的真佛境域。該匾長2.02米,寬0.80米,白底黑字,行書。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五月太谷縣弟子成順二等立。書者生平不詳。
懸於應縣木塔第四層外簷西面的《重新真會》匾,上面的「真」字,中間同樣少寫了一橫。這塊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貢士郡人楊乘運立的匾,長2.23米,寬0.79米,白底黑字,楷書,前面有序言。
懸於第四層外簷東南面的《壯觀》牌匾 ,長1.62米,寬0.65米,藍底金字。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大同口泉常禮立。常禮,口泉望族,清同治年間貢生,擅長書法。《壯觀》匾上的「壯」字,右邊多寫了一個很大的點。恆山懸空寺下面,李白遊題寫的「壯觀」二字刻石上的「壯」與此寫法一樣,也是右邊多了一點。
《中立不倚》牌匾中的「倚」字,右半部分上部應為「大」字,牌匾上寫成朝裡收點的「六」字。 懸於第二層外簷北面,長2.9米,寬0.96米,綠底金字,行書,剛勁峻拔,端莊古雅。清雍正四年(1726年)特簡奉直大夫應州知州蕭綱立。蕭綱,廣東順德人,歲貢出身。雍正元年(1723年)任應州知州,雍正四年(1726年)離任。在任期間曾撰修《應州志》。
懸於第二層外簷東面《慈光遠照》牌匾中的「慈」字,仔細看可以發現中部左半個「絞絲旁」似乎少些了一個點,右半個「絞絲旁」那個點似有似無。該匾長2.90米,寬1米,白底黑字,趙體楷書,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木塔後縣城油坊行集資共立。
懸於第二層外簷西面《香雲普注》和《上接雲天》《高出雲表》《留白雲》四塊牌匾中的「雲」字繁體字,上半部分「雨」字頭只有隻有兩個點,應為四個點。該匾長2.8米,寬0.94米,白底黑字,趙體楷書,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九月缸房行立。
應縣木塔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齊名,是人類木結構建築史上的瑰寶,國內唯一,舉世無雙,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012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16年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