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最可貴的就是母親對子女的教養,父親的價值遠不如母親的貢獻。中國人向來最重視母教,我們一直在講「孟母三遷」的典故,提起「精忠報國」就想到嶽母刺字的故事,卻從來不曾說過他們的爸爸如何如何。小孩子幾天看不著爸爸無所謂,可是一會兒見不到媽媽就哭哭啼啼。正因為母親付出得更多,所以在子女的心目當中,母親遠比父親更加重要。成功的男人背後少不了一個出色的女人,不是媽媽,就是妻子。在中國的家庭中,母親大多是一家人的靈魂樞紐,母親才是子女心心念念的那個最動容的人。美國一家網站曾經發布過一份研究報告,他們將母親在家中的心力投入和勞作時間,折算出來一個還算可觀的報酬數字。對此,許多主婦熱烈響應。但有更多的母親認為自己為子女付出的心血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這種母愛無價的觀念,同樣會引起子女母恩難報的響應。孩子的心和懷念,也永遠不是金錢所能夠衡量的。實際上,在中國人的家庭中,上上下下都是以女性為主的,就像妻子才是一家人的靈魂樞紐,母親才是子女心心念念的那個最動容的人。不過,中國的女性很聰明,什麼事都讓丈夫和孩子揚名,自己卻甘居幕後。
愛要給予合理的限制,才叫愛。父母愛子女最合理的方式是愛限兼施,既要懂得愛護子女,也要明白限制子女。父母最好讓孩子明白:自由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礎上的,大家都遵守規定,看起來不自由,正是因為這種不自由,大家才能夠自由地生活。民主是大家做主,而不是自己做主。自由和民主,都應該力求合理。孩子在父母的關懷和愛護下,逐漸把外界的限制轉變成對自己的限制,把客觀的約束轉變為自己主觀的約束,最後才能成為有作為、有道德、有原則、自主自律的正常人。這才是成功的親子教育,也才會產生美滿的親子關係。愛之不當,足以害之。
很多母親哭哭啼啼地說:「我都不打我的孩子,老師憑什麼打他?」其實就是因為她不打自己的孩子,老師才替她。我們從來沒有主張一定要打孩子,父母把自己的子女教導好,還需要老師動手嗎?也不讓老師打,那最後只有警察來打了。與其警察打,不如老師打;與其老師打,不如父母自己打;與其自己父母打,不如誰也不用打。我們把這個道理好好想一想,就知道限制是多麼必要。子女需要親情、友情、愛情,甚至同情,但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教導。自己的子女自己不教,那誰來教?父母管教孩子是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我們是通過手段,讓孩子明白錯誤。對於孩子,沒有人會贊成打罵教育,但是完全不打,恐怕也不現實。比如孩子有的要打,有的可以不打。就好像鼓一樣,有的輕輕一敲就很響,有的敲破了也沒有用。響鼓是不用重錘的,乖巧的孩子不需要重打,點他一下就通了,他們自己就會管好自己。可是有的孩子,怎麼講都聽不進去,只知道皮會痛,其他一概不知道,那打一下作為提點,也未嘗不可。所以,問題不在於孩子到底能不能打,而是應該打就要打,不應該打當然不可以打。我們也不必去糾結可以打還是不可以打,應該研究的是為什麼打,如何打才有效。教養關係,其實就是四個字:自作自受。
教養關係,其實就是四個字:自作自受。你怎麼教他,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而這個人將來是要跟你互動的,因為你沒法換,還要全盤接受。孩子是會變的,有的小孩很乖,越長大越壞;有的從小很調皮,越大越好。父母接受的同時,還要知道子女為什麼變好或者變壞,跟父母多少有點關係,這就叫自作自受。教養關係從哪裡來?答案當然是觀念。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是關係的互動,關係是由態度來決定的。三代同堂是最自然的一種環境、最合理的一種單位、最圓滿的一種結構。中國人主張三代同堂,由老、中、少三代人共同組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這是最自然的一種環境、最合理的一種單位、最圓滿的一種結構。中國社會之所以充滿親情,就是因為我們有這種三代同堂的觀念,尤其在子女養育和教育方面有諸多良好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便於向長輩學習養育的經驗。第二,便於為子女提供身教的機會。第三,利於子女提前適應社會環境。只要有一顆三代同堂的心,自然就三代同堂了。就算一家人不能住在一起,只要能夠保持三代同堂的精神,也不必苛求同在一個屋簷下。換句話說,只要有一顆三代同堂的心,自然就三代同堂了。把自己的小家儘量安置得離父母近些,以便相互照應;節假日提前告訴子女,周末一同回家探望祖父祖母,幫助他們處理一些年邁不便的家務;就算天各一方,經常在子女面前給父母打電話,隨時關心父母身體狀況等,這些都是保持三代同堂精神的做法。中國人是彼此關心的民族,一旦心裡沒有彼此,嘴巴再甜也是虛情假意。空間會有距離,心可以沒有距離,只要你想到他,他就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