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顯人的價值,保護人的尊嚴——德州中院手繪《民法典 • 人格權...

2020-12-12 澎湃新聞

騷擾簡訊、垃圾郵件、午夜來電

有木有人管?

網絡暴力、惡搞他人肖像、聲音

是否超越法律紅線?

遭遇性騷擾、私人生活安寧被侵犯

應該怎麼辦?

他人違約行為導致人格受損

可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快跟德州中院法官一起

在手繪民法典之人格權編中

了解一下

(現在,請大家把手機橫過來欣賞哦)

目錄

⊙亮點一:獨立成編凸顯「人的價值」

⊙亮點二:增加「兜底條款」,創設人格權「開放」保護模式

⊙亮點三:明確規定了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亮點四:新增人格權訴前禁令制度

⊙亮點五:明確了認定及防止性騷擾的規則

⊙亮點六:肖像權「獨立成章」

⊙亮點七:「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侵犯

亮點1

獨立成編凸顯「人的價值」

法官解析——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需要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保證。所謂「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重大創新,彰顯了對人的全面保護,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格權受尊重、受保護的法治理念。

亮點2

增加「兜底條款」,創設人格權「開放」保護模式

法官解析——民法典不止規定了諸如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肖像權、隱私權等這些現行法律已經涵蓋的人格權類型,還增加了兜底條款,即「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新的人格權益保持開放性、靈活性的態度,有助於實現人格權保護的與時俱進。

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條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權利。

除前款規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

亮點3

明確規定了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

法官解析——該條規定彌補了現行法律中僅對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予以保護的不足,與合同編之間就這個問題形成了順暢的邏輯關係,不僅補充了合同編存在的問題,而且也符合世界民法立法潮流,簡化了訴訟關係,更加有利於保護守約方的民事權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旅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一條

旅遊者提起違約之訴,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告知其變更為侵權之訴;旅遊者仍堅持提起違約之訴的,對於其精神損害賠償的主張,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六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格權並造成嚴重精神損害,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亮點4

新增人格權訴前禁令制度

法官解析——現行的《反家庭暴力法》針對實施家庭暴力侵犯人格權的行為規定了專門的行為禁令制度,而民法典的該條規定則是對「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的吸收與升級,對被侵權人申請行為禁令作出了明確規定,擴大了可以申請禁令的違法行為的範圍,即不再僅僅局限為家庭暴力,延伸了可以申請的時間節點,即「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從而有利於將人格權益的司法保護的時間提前,有效防止損害的產生和擴大。

反家庭暴力法

第二十三條

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以代為申請。

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七條

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害其人格權的違法行為,不及時制止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有權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

亮點5

明確了認定及防止性騷擾的規則

法官解析——該條彌補了現行規定過於原則化的不足,對性騷擾的認定標準更加清晰明確,更有利於審判實踐。本條規定的行為並不局限於工作場所,並且細化了單位的預防和制止義務,規定了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義務,對於防止職場和校園性騷擾行為更具有針對性。

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或者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受害人可以提請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條

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

亮點6

肖像權「獨立成章」

法官解析——人格權編中將肖像權獨立成章,對肖像的內涵作出了明確的認定標準,對肖像權予以擴張性保護,即侵犯肖像權的行為不再以「商業目的」為要件,並明確禁止利用信息技術深度偽造他人肖像。

亮點7

「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侵犯

法官解析——民法典明確了隱私的內涵,首次引入了「私人生活安寧」的概念。私人生活安寧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定與寧靜免受他人不當侵擾和妨害的狀態,包括日常生活安寧、住宅安寧、通信安寧等。把隱私空間界定為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更加符合「讓人活的更有尊嚴」這一立法目的。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THE END —

繪圖:馬麗華

原標題:《凸顯人的價值,保護人的尊嚴——德州中院手繪《民法典 • 人格權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手繪《民法典 人格權編》來啦!| 學習民法典之73
    目錄 ⊙亮點一:獨立成編凸顯「人的價值」 ⊙亮點二:增加「兜底條款」,創設人格權「開放」保護模式>亮點1 獨立成編凸顯「人的價值」 法官解析——古語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需要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保證。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人格權編釋義》
    朱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成員。      內容簡介   本書以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條文為基礎,全面系統、詳細深入探討了人格權編各條文所蘊含的基礎理論,深度專業解讀了其中的價值理念與疑點難點,為讀者準確理解與適用民法典人格權編提供了全景式、體系化的指導。
  • 民法典中人格權為何被「特別關注」?
    作者 黃鈺欽  從密織個人信息保護網,到保障私人生活「安寧權」,從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倫理的挑戰……隨著人格權益不再局限於生命與健康,如何適應社會變化、保障「人的尊嚴」成為民之所呼,亟待法有所應。  對此,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給出正面回應。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予以「特別關注」。
  • 《民法典》, 「典」亮美好生活 之人格權編
    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當代民法的重要價值理念,在民法典中引入人文關懷理念,首先就表現在將人格權單獨作為民法典中的一編。人格權被單獨成編規定是我國民法典體系順應時代需求而進行的重大創新,是落實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新時代全面保障個人人格尊嚴、保障人民體面生活的重要舉措。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因為涉及人的生命健康、人的尊嚴、倫理道德等,因此需要進行嚴格的限制。所以,該條規定既是為了維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權,也是出於維護人格尊嚴的目的。實際上,在民法典編纂前,我國也曾發生過如「基因歧視第一案」等有關基因平等權的社會熱點事件,以往民法典草案專家建議稿中也曾有過關於人體基因保護的簡要規定,但對基因權利應如何規範並沒有得到直接的民事立法回應。
  • 民法典人格權編:強化對人格利益的全面保護
    其根植於我國四十多年的人格權保護立法和司法實踐,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民事立法創舉,不僅彌補了傳統民法典「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彰顯現代私法人文主義立場,更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民法典的精神靈魂」的重要體現, 為強化對民事主體人格利益的全面保護,切實落實黨中央提出的「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 「法學匯」民法典人格權保護體系與四大檢察職能作用發揮
    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編纂的亮點和創新之一。民法典人格權編為具體人格權和一般人格權保障提供了制度依據和發展空間。人格權編怎樣實現對於人格尊嚴的保護、與憲法人格尊嚴條款的關係如何、對於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何種規制等,均需深入研究。同時,在重塑性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如何將民法典人格權保護規定有效落實到四大檢察工作中,也是當前檢察職能作用發揮的重點內容。
  • ...權為生命權內容的正確性——兼與否定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主張商榷
    雖然民法典包括人格權編已經成為國家法律,但是,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權、身體權等是否有錯誤,必須進行正面說明,闡釋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生命維護權的正確性,否定非理性主張,進而鞏固人格權編的立法成果,維護民法典的尊嚴和權威。
  • 民法典人格權編出臺記:廿年兩度起草,獨立之爭持續多年
    在體例安排方面,它是此次編纂工作的最大爭議,也是唯一沒有通過單行立法,就直接出現在民法典中的部分。儘管學界對人格權的精準定義尚存爭議,但一般來說,人格權是指為實現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依法支配生命、健康、姓名、名譽、隱私、肖像等人格利益的權利。
  • 《民法典》與體育微宣講|《民法典》時代下如何保護運動員的人格權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體育領域來說意義重大。從即日起,由湖南省體育局指導,紅網體育特開闢「《民法典》與體育微宣講」欄目,試圖從法律的角度宣講《民法典》與體育的熱點問題,為大家參與體育活動提供法律服務。
  • 民法典人格權編對私密空間偷拍、AI換臉等熱點都有回應
    試衣間可能暗藏「第三隻眼」,手機被騷擾電話轟炸,照片被人肆意醜化……網際網路時代,法律能否更好保護你我權利?翻開民法典,「人格權」一編格外引人注目。明確「隱私」的定義,完善對肖像權的保護,確立器官捐獻基本規則,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人格權獨立成編被認為是民法典的突出亮點和重大創新,將我國法律對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保護提升到了新高度。
  • 人格權獨立成編有何意義和價值?
    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對人權、人格權的保護。早在1987年《民法通則》就專門對若干重要人格權作出了規定;2009年《侵權責任法》又進一步對侵害人格權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作出了具體規定,並擴充了人格權體系;2004年憲法修正案明確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動態系統論的採納與運用
    《歐洲侵權法原則》(PETL)和《歐洲示範民法典草案》(DCFR)均採納這一學說,使得該學說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在我國民法典的編纂中,人格權編也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對動態系統論進行了大膽地吸收與借鑑。人格權編中的多個條文均體現了動態系統論的思想,這也成為人格權編的重要特色之一。有鑑於此,本文擬以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的規定入手,探討動態系統論的價值,並希望對今後的法律適用有所助益。
  • 王利明丨彰顯時代性:中國民法典的鮮明特色
    而受傳統民法制度的影響,更受特定時期社會經濟背景的制約,近代民法並未充分反映這種理念,而是以財產法為中心,或者說出現了「泛財產化」傾向,比如,在德國民法典頒布不久,德國學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國民法典存在著「重財輕人」的偏向。21世紀是一個走向權利的世紀,保護人的個性與人格尊嚴,充分保障個人的權利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 盛世民法典丨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框定未來十年網際網路合規基本框架
    在許多重要立法、政策、司法案件過程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巨頭的智庫頻頻發聲,凸顯法律服務產業、服務效率的聲音,但消費者卻往往人微言輕。在此背景下,重新全面重視「人」,回歸「人」,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是當前網際網路法治發展的形勢所趨。今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最大焦點,就是歷時五年編纂的中國首部民法典。
  • 《民法典》人格權編:「網名」納入人格權 參照姓名權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網名」納入人格權 參照姓名權保護 2021-01-1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來了!怎樣影響到每個人的一生?你關心的這都有
    《民法典》來了!怎樣影響到每個人的一生?受訪者供圖談亮點:人格權獨立成編是世界《民法典》首創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稱,我國《民法典》單獨設置了「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是世界《民法典》的首創,為世界展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被人辱罵毆打怎麼辦?菏澤中院法官教你正確維護人格權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周琛 付洪強 張媛媛 菏澤報導12月3日,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二庭法官梁坤做客大眾網·海報新聞直播間,和網友就《民法典》中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方面的法律知識進行了探討,教網友應用《民法典》來保護自身的人格權益
  • 民法典,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王晨副委員長在民法典草案說明中指出,編纂民法典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編訂纂修」這四個字,含義深刻。「編」不是對現行法的簡單彙編,而是將現有的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法律和制度進行系統整理、統合,進行科學化、體系化的整理。「修」「訂」是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法律規定進行修改完善。
  • 人格權編之爭點:在關注中突出人民權利
    從形式來說,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獨立成編,這是對民法典體系與結構的重大發展;而從內容來說,在民法典中將人格權提升到獨立一編的地位,彌補了傳統民法典分則只有財產權而無人格權、「重物輕人」的缺陷,充分體現了在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民法典對人的尊嚴和主體地位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