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在2019年底,我國的人口正式突破了14億。人口的增長不僅帶來了勞動力紅利,也促進了消費。對於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馬雲向來都非常看好,曾經也在一次空開場合表示:中國有13億多的人口,他們都擁有極強的消費潛力。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百姓們的消費能力相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無論買房買車方面,還是平時的生活質量,消費能力的增加可以說有目共睹。
但是,這一數據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尤其是跟美國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據了解,美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消費所佔的GDP就高達全美的70%。去年美國僅在消費品零售額方面就超過了6萬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是41萬億人民幣,中國人均消費額在21559元,總約30.18萬億人民幣。兩者之間相差近10萬億,但是美國人口僅僅3.3億,遠低於中國的14億。
是什麼讓3.3億人的消費能力高出14億人這麼多?
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也是最大的債務國。2020年6月,美國國債規模已經達到26萬億美元之多,已經超過19年國內GDP總額。其中,中國是最大的外國債主,佔額約1.1萬億美元,日本緊隨之後,達到1.06萬億美元。龐大的負債給美國人帶去數額龐大的美鈔,讓美國國內資金周轉變得相對寬裕。
同時,美國人的消費觀念也較超前,通常美國人幾乎都是有錢就花,很少人有儲蓄的習慣。在調查中顯示有近半的美國人存款為0,還有大量人手中可用的現金只在100美元上下。有數據統計,美國銀行帳戶存款低於1000美元的比例高達69%,其中有34%的美國人銀行帳戶存款為零,透支消費、靠信用過活的負債帳戶更大有人在。
依賴於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美國民眾在平時少了「後顧之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才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存款的重要性。他們對信用卡也格外熱愛,美國平均下來一人可能會擁有3張信用卡,這個數據是中國的幾倍,也就是說所謂消費能力強,其實是嚴重的透支消費。這個就有點像,近年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搞的什麼分期支付之類的產品。
「資源浪費」是美國消費能力強的一個重要特徵。因為,美國在鼓勵消費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比如美國人對水果及蔬菜的要求就非常高,可能爛一點,就會當成垃圾扔掉,再買新的食物。這無形中就會刺激而產生出新的消費需求。所以美國雖然從數據上看,消費能力的確很強,這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14億人只有2億人有消費能力
「玻璃大王」曹德旺曾表示,雖然中國有14億人,但其中只有2億人有消費能力,其他12億人是沒有消費能力的。當然,這個消費能力不是說沒有錢解決溫飽,而是指大家在背負高房貸的壓力下,壓縮了購買其他東西的消費水平。因為房價的居高不下,所以不少人都是按揭買房,除了日常的生活開支外,每個月還要還房貸,這樣一來自然沒有多的錢買車或者其他的奢侈品。
對此,馬雲發表了不同的看法,馬雲認為中國的人口數量龐大,消費市場很有潛力。其實站在不同的角度,兩人都有道理。數據顯示:2005年居民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高達51%,但是現在居民儲蓄率已經下降到45%。據IMF預測,在2022年之前,中國國民儲蓄率將持續下降至接近40%的水平。存款比例下降,就意味著人們開始習慣不存錢,或者說口袋裡沒錢存了。
那麼導致上述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經過嚴謹的分析,認為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近年來房價不斷的上漲。客觀的來說,房價的上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掏空」了人們的錢袋子。看看現在的大城市,一萬塊錢一平米的房子算是「價格較低」的了,一個家庭要購買一套100平米房子,那麼就需要100萬,對此很多家庭是根本沒有辦法承受的。
於是貸款買房就出現了,目前很多家庭的所有資產中,房子佔比達到80%以上的比比皆是。也就是說,很多家庭的資產除了一套房子外,沒有其他更多的財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