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主辦《藝術學研究》第27期

2022-02-04 藝術學人

1996-1863, 半年刊

DOI :10.29626/JAS

核心收錄 :THCI , ACI

影響指數 (2018) : 0.262

數據來源 :Academic Citation Index

1,《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摘要:本文以一本出版於1880年代,以英文書寫的日本旅行手冊為主,探索當時的外國旅行者,可能採訪哪些京都古寺,又會被引導由什麼角度去觀察古寺中的文物。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為題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佛教寺院,有十三所之多。百餘年前的旅人,是否已經有機會探訪這些被認為有普世文化價值的寺院?在日本美術史或東亞美術史的學科領域尚未成形之時,美術相關書籍中並無提供充分的寺院資料,而佛教美術通史更尚未問世。此時,旅行手冊提供的內容是什麼?透過分析此手冊中的京都古寺名單,以及剖析作者的書寫方式,將有助我們了解十九世紀後期,亞洲佛教文物,被納入全球旅行文化、美術知識領域的過程。Based on an English handbook for travelers published in the 1880s, this study discusses temples in Kyoto historically accessible for foreigners, and their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travelers. In 1994, thirteen Buddhist temples were included as a part of "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Kyoto" and recognized as "World Heritage Sites" by UNESCO. It is interesting to know whether travelers in the 1880s had access to these temples - now recognized as being of universal value - and if so how these places were presented to visitors. In the 1880s, the academic fields of Japanese art history, and East Asian art history, were not well established, and there were neither general Japanese art historical books with much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emples, nor Buddhist art history books. A further concern of this article is whether the text concerning temples in Kyoto was written with an art history approach. Analyses of the temples listed in this handbook, and of the authorhship of the text, will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ancient temples became famous sites for global travelers, and objects of art history research.摘要:西川滿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壇是個相當活躍的作家,他的著作相當豐富而且多元,包括童話、詩集、小說、民話等。西川氏不但是一位文學家,也是一位浪漫唯美的出版家。他一生致力於出版美麗的書,其裝幀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承繼了早稻田大學老師吉江喬松博士「地方主義」文學的理想,充滿了浪漫的異國風情與臺灣色彩。1934年,西川滿在臺北開設「媽祖書房」,開始製作限定版的手工書。西川氏書籍裝幀藝術的生涯最早可以說是受到旅臺藝術家塩月桃甫的啟發,之後又一路受到武井武雄、恩地孝四郎等人的影響,而他對書籍「限定版」和創作版畫、插圖設計的狂熱,又與近代歐洲和明治以來的文藝思潮及出版文化息息相關。Nishikawa Mitsuru, a writer activ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wrote many poems, fiction, fairy tales, and so forth. In addition to being a writer, Nishikawa was a publisher and book jacket designer, and many of the books he designed were issued as limited editions. Nishikawa's book designs are marked by exotic aesthe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Yoshie Takamatsu's régionalisme, and the vestiges of Shiotsuki Tōho, Takei Takeo, Onchi Kōshirō, among other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Nishikawa's fanaticism for limited editions, creative woodcut prints, illustration, and how his book design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publishing cultures of modern Europe and Meiji Japan.3,《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摘要: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新資訊結構的組構模式裡,資料與演算已逐漸滲透於文化領域,進而在當代科技文化中扮演如同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促使了「軟體轉向」(software turn)與「演算法文化」(algorithmic culture)成為當代全球網絡社會中兩個核心命題的客觀現實。在藝術創作實踐面向亦不例外,資料結構與美學之間的固有關連,已從其所攜帶之資料承載容器的潛在關係,或軟體構成要素所建立的實際關係,逐步發展成相互融匯混成的「數位美學」(digital aesthetics),啟發來自個人的、文化的,以及媒體的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可能性。本研究透過哲學論述與科技文化分析取徑,聚焦於當代科技藝術創製的本質與發展進程轉向的分析上,探究從數位轉向、軟體轉向到演算法轉向後,當代科技藝術的本質何以體現出與傳統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不同的獨特性。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data and computing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structures have gradually infiltrated the cultural sphere and, ergo, begun functioning a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culture. Such a development establishes the objective fact that the "software turn" and "algorithmic culture" have become two kernel proposition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network society. The inherent ties between data structures and aesthetics have evolved from the potential relations between data and their containers, or the actual relations among software components, into integrated, hybridized digital aesthetics that open up endless possibilities for individuals, cultures, and media. Employing philosophical discourses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 analysis, while revolving around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king of contemporary techno-art, this study seeks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how contemporary techno-art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conventional contemporary art after its digital, software, and algorithmic turns.

編輯:藝術學人

相關焦點

  • 【徵文】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藝術學研究》「女性的臺灣電影」稿約
    三、有關來稿格式,請參考本刊卷末或《藝術學研究》網站說明:http://art.ncu.edu.tw/journal/。符合撰稿格式及各部分皆完備之文稿,始得受理。四、本刊中文文稿以一萬字至三萬字為原則。請註明論文題目及其譯名,並附上中英文關鍵字以及三百字摘要。五、本刊採雙匿名審稿制,來稿內容請勿透露作者身分信息。
  •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藝術學研究》徵稿啟事
    本刊為半年刊,創立於2006年,由(中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發行,出版藝術史、藝術理論、視覺文化、音樂學領域的優良學術論文
  • 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課程設置與推薦參考書目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簡介本所特色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成立於
  • 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課程設置與建議書單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簡介本所特色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成立於
  •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藝術學研究》徵稿
    本刊為半年刊,創立於2006年,由(中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發行,出版藝術史、藝術理論、視覺文化、音樂學領域的優良學術論文
  • 中央美術學院雄居2016中國大學藝術學學科排行榜榜首,美術學獲評世界一流學科
    中央美術學院雄居2016中國大學藝術學學科排行榜榜首,美術學獲評世界一流學科,榮膺中國八星級學科。中國藝術學門類哪些大學學科辦學實力最強?哪些學科榮膺2016中國八星級和中國七星級學科?藝術學門類各一級學科哪些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學科、世界高水平學科和中國一流學科隊列?
  • 【徵稿】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藝術學研究》徵稿啟事
    本刊為半年刊,創立於2006年,由(中國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發行,出版藝術史、藝術理論、視覺文化、音樂學領域的優良學術論文。ISSN 1996-1863臺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藝術學研究》稿約一、本刊園地公開,主要刊登藝術史、音樂學、藝術理論、視覺文化相關論文,歡迎海內外學者來稿。來稿以未曾發表者為限,所有稿件均須經編輯委員會送請專家學者評審,通過之後始予刊登。
  • 比較藝術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範圍
    在以上諸種原因的共同催生下,20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研究院比較藝術研究所與剛剛成立的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先後三次組織了「比較藝術研討會」。在此之後,當時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小組召集人的東南大學張道一教授(另一位藝術學小組召集人是已故的中央音樂學院老院長於潤洋教授)更是明確提出,應該把比較藝術學放置在構建整個藝術學學科體系框架之內。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此後一段時間比較藝術學無人問津,甚至中國藝術研究院原有的比較藝術研究所也被撤銷了。
  • ——藝術學理論學科展望
    作者簡介:李心峰,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一、藝術學升門再認識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於2020年6月2日舉辦的「藝術學升門十年:未來的展望」網絡學術論壇可謂適逢其時
  • 2020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公示 南京大學立項總數拔得頭籌
    2020年7月7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將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擬立項名單予以公示。
  • 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公示名單
    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公示名單 2020年07月13日 12:40 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未來藝術學」開幕
    開幕現場 在中共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的支持與指導下,「未來藝術學」展覽由深圳市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華僑城文體產業管理有限公司和華
  • 對藝術學名詞 收錄的三點建議
    藝術學名詞審定是藝術學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藝術學名詞的收錄、詮釋、審定水平的高低,不僅準確地體現著藝術學學科發展的現狀,而且清晰地標示出藝術學科的創新能力及學術水準的高低,進一步講,它還關乎中華民族的文藝復興這一根本性目標。因此,無論怎樣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過分。我個人以為,應該從國家文化戰略的層面上加以認識和把握。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  主講嘉賓  周星,陝西省丹鳳縣人,民族學博士(1989)。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兼任中國民俗學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海外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等。
  • 「國立」「中央」大學 - 中國臺灣網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 上音一項目獲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立項
    原創 小音 上海音樂學院以校長廖昌永教授為首席專家《中國紅色音樂文化傳播研究》獲批立項近日,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立項名單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關鍵詞:藝術媒介  跨媒介轉向  跨媒介性  藝術學理論  知識學  作者簡介:周計武,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西方藝術理論與美學。爭議一方面源於專業藝術院校與綜合性藝術大學在專業方向設置、學術研究傳統和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差異,前者傾向於專業藝術技能的培養和門類藝術史論的研究,後者以研究各門藝術的共性規律為主導,傾向於複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形而上的藝術哲學、美學或「元藝術學」的研究;另一方面源於藝術學理論在學科邊界上的居間性、模糊性、不確定性和非自主性。
  • 藝術學門類——音樂表演專業解讀
    在2020年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音樂表演專業屬於藝術學門類,音樂與舞蹈學類,標準學制4年,畢業後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共700餘所。
  • 藝術學門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解讀
    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標準學制4年,畢業後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共763所,畢業生規模大約為每年55000人。
  • 文化和旅遊部徵集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招標選題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發布通知,為做好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招投標工作,廣泛聽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文化和旅遊部科技教育司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公開徵集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建議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