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食材「在一起」的別樣方式丨
- 風物君語 -
魏瓔珞,
任何人物都可以降服,
而且脾氣爆不好惹;
客家人,
任何食材都可以入釀,而且脾氣很好,
當你吃飽時還會執意為你添上一碗飯。
▼
▲ 客家傳統土樓。攝影 / 項玥
客家是少數民族嗎?不是。他們是一群被戰亂逼迫,從中原輾轉到嶺南地區定居繁衍的漢人。
釀菜的誕生和這群中原人的生活習慣有關——逢年過節,吃了餃子才圓滿。客家人想自己包餃子,但苦於嶺南沒有足夠的麵粉擀麵。為了一解饞癮,他們把當地盛產的各種蔬菜當做餃皮,將肉餡釀進去進行烹煮,沒想到收穫了成倍的鮮美。
為什麼釀菜那麼鮮美?能釀些什麼?可以釀成什麼形狀?裡頭的學問多著呢!
丨 在這篇推送中,你將看到 丨
河源釀豆腐
惠州釀春
桂林釀柚子、釀田螺
賀州釀魚、蠔豉扣
...
餃子有餡,釀菜有釀心。畢竟是難民,早期在山區居住的客家人用肉做釀心比較奢侈,所以選擇了便宜又管飽的糯米作為餡料。後來富裕了,以韭菜和豬肉魚肉為主的釀心多了起來。但很多家庭仍然保留著以糯米入釀的習慣。
▲ 三種主要的釀心。
因為囿於山河湖泊,食材原生態,客家菜走的是鄉土風。為了增鮮增香,泡發的木耳、香菇、魷魚乾也會參與到釀心中。沒有繁雜的花椒大料,僅用生薑、蔥頭等食材去腥提味。
釀心明確了,各個地方的客家人就抻了抻筋骨,結合各地的特色,把釀菜的樣式玩出了花。
「羊鬥虎?綁酒又綁飯?」孫中山面對釀豆腐時一臉疑惑。
1918年夏天,孫中山先生到廣東梅縣松口鎮視察。臨別前受邀吃了一頓客家宴,被釀豆腐吸引了,客家鄉紳用濃厚的客家口音介紹了「釀豆腐,送酒又送飯」。孫中山聽不懂,同伴翻譯了才恍然大悟。
▲ 剛釀好的豆腐。圖 / 視覺中國
得到孫中山青睞的釀豆腐,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做,是當之無愧的客家名菜。「古來百巧出窮人,搜羅假合亂天真」。豆腐這種便宜又易得的平民吃食,始終是客家人的好夥伴。
▲ 熱騰騰的豆腐已上桌。圖 / 網絡
除了孫中山呆過的梅州,車田的釀水豆腐也不得不提——車田是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的一個鎮子,一直以來都有做豆腐的習俗。它位於東江的上遊地區,水質極佳。車田人用當地的綠皮土黃豆,配合上潔淨的井水,做出的豆腐沒有北方豆腐的柴火味,只有黃豆的清香和被優質水源賦予的甜潤。
▲ 依山傍水的車田鎮。圖 / 灌陽人在灌陽
正宗車田豆腐特殊之處在於點過滷、攪拌成豆腐腦狀的豆漿,會用小布獨立包好壓製成型。最後還必須給豆腐刷上茶油,在炭火上烤至微微焦黃。當地人叫把這個步驟叫做「炕」。
▲ 「上炕」的車田豆腐,外表變韌,方便運輸。GIF/《文明密碼》
製作釀豆腐,要往車田豆腐裡填入肉餡,入鍋煎成金黃色,再放進瓦煲中。淋上蒜和豉油做成的芡汁燜,趁著上桌時滋啦滋啦的響聲,廚師會根據你的個人喜好,撒上一把新鮮的小蔥。
必須筷子勺子並用,才能把一塊釀豆腐盛到碗裡,否則嬌嫩的它容易裂開。將豆腐滑入口中,先是品嘗到被旺火煎出的焦脆,然後才是豆腐的香軟。香氣濃鬱的土豬肉餡調皮地與豆腐融為一體,這滋味,嘗過之後就難以忘懷。
▲ 用煎燜的方法做的釀豆腐。圖 / 網絡
釀豆腐就像客家人的暗語,你一釀,人家就懂了。散落在福建、江西、廣西各市縣的客家人,在節慶滿滿地做上一大鍋,吃上幾天都不稀奇。而漂泊他鄉的客家人,能吃上一口釀豆腐,親切得就像回到家一樣。
▲ 釀油豆腐,外地人愛把它叫豆腐泡。圖 / 視覺中國
而釀的做法,也延伸到茄子、苦瓜和辣椒上,很多人管這三種釀菜叫「釀三寶」,不過每個地區對具體是哪三寶的定義就各有freestyle了。
▲ 客家釀三寶,隔餐或過夜的釀苦瓜相當好吃!圖 / 匯圖網
教你一個客家詞彙——春。春就是「蛋」的意思,雞蛋就是「雞春」,鴨蛋就是「鴨春」。當生日蛋糕還沒席捲中國大地的時候,惠州的客家人過生日,一碗家長做的釀春是標配,俗話說「吃個蛋,脫個難」嘛。
製作釀春,要選擇口感不柴的豬頸肉,剁至肉爛筋連,再混了蝦粉、魚露、冬菇和蔥花,為釀心打好鮮香的基礎。鴨蛋也有講究——足夠新鮮的鴨蛋,蛋黃外頭的薄膜才會有韌性包裹住肉餡。同時,蛋白的部分要稍微多一些才正宗。
▲ 稍有不慎,鴨蛋黃就整個散掉,美觀會大打折扣。GIF/《遠方的家》
手藝好的師傅,能把2兩肉餡完整釀入鴨蛋裡。把水煮沸,滑入釀春,待它浮起,配合上象徵著長壽的綠豆粉絲,燙熟枸杞葉,就可以大快朵頤了。別看它外觀並非濃油赤醬,可是裡頭鮮著呢!
▲ 釀春,隱約可以看到肉餡。圖 / 網絡
「高羅漢做了個竹筍釀,矮羅漢做了個螺螄釀。
肥羅漢做了個冬瓜釀,瘦羅漢做了個柚皮釀…」
——平樂童謠
▲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城。圖/網絡
毗鄰陽朔的平樂縣,集釀菜之大成。客家人歷來勞碌奔波,培養出了吃苦耐勞,善於向自然取材的品性。在植被豐富的平樂縣,人們用竹筍、香芋、冬瓜、辣椒、老蒜等各種食材做釀菜,有代表性的就多達十八種,其中,田螺釀和柚皮釀很有意思。
沒想到吧?水果也能做釀菜。
▲ 處理柚子皮。GIF/《舌尖上的新年》
從廣西玉林市的容縣沙田鎮輻射出去的大片地區,沙田柚生長得曲線玲瓏,帶有蜜香。柚子吃掉了,柚皮還有大用途。削掉新鮮柚皮的外表,取海綿質地的柚子皮,切成三角形狀並從中間劃開一半。用沸水將柚皮苦澀的味道焯去,往裡頭填入調好味的釀心,入鍋蒸熟,一道釀柚皮就大功告成了。
▲ 澆好汁的釀柚皮。圖/weibo@馬小壞頻道
和蔬菜釀相比,柚皮釀像雙胞胎中更出挑的那一個——外觀像冬瓜瓤,晶瑩透亮。咬下一口,能體會到茄子一般的綿軟,清新的果香滲透到肉裡,好吃不膩。
▲用肉餡將螺殼填滿。GIF /《舌尖上的新年》
西江的支流恭城河在平樂周邊發源,河裡田螺肥美,當地人自然要好好利用它。取出螺肉,和豬肉、薄荷一起剁碎做釀心。取肉厚的螺殼焯乾淨,往裡頭抹上增加粘性的澱粉,將釀心戳回殼中,田螺釀嗷嗷待烹。
▲ 炒好的釀田螺,配米飯絕了。圖/《環球人文地理》
紫蘇、酸筍、豆豉、桂林三花酒,這些帶有濃鬱廣西風情的食材和田螺釀一同下鍋,煎炒出鮮香迷離的田螺釀。不必像嘬田螺一樣費盡心力,只需要輕輕一吸,韌勁十足的肉會在唇齒中彈開,一口一顆,停不下來。
▲ 廣西賀州的八步區,賀江的支流大寧河從此處淌過。圖 / 圖蟲
二十年前,陸路交通還沒有那麼完備,賀州人靠著賀江與外界溝通交易。當地的吃食,多少也帶上了江水的靈氣。
賀州人愛賽龍舟,便有了龍舟宴。為了方便給一隊龍舟手提供餐食,當地人把鋪滿芭蕉葉的簸箕作為容器,鋪滿琳琅滿目的特色吃食,所以人們也管它叫簸箕宴。這其中,帶有釀菜影子的釀魚和蠔豉扣相當惹眼。
▲ 賀州舉辦「世界長壽市認證大會」,工作人員端著的正是簸箕宴菜餚。圖 / 視覺中國
賀州人喜歡吃完整的魚,意味著能有好彩頭。只吃魚未免單調些,賀州人於是發明了釀魚這個做法。
▲ 釀整魚。GIF/CCTV《味道——賀州》
整魚從中間剖開,用刀分離魚肉和魚皮。魚肉和豬肉同時剁碎,攪打上勁,再包回魚皮中。圓圓鼓鼓的釀魚,好像跟處理前別無二致。釀魚採用先煎後燒的方式,成菜魚皮酥脆,內餡因為有魚肉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彈牙。
▲ 不光賀州人做釀魚,順德人也做得很6。圖為順德煎釀鯪魚。GIF / 品城記Video
因為沒有魚骨頭的困擾,全家老小都可以盡興吃。
▲ 當蠔肉還沒有被曬乾的時候。圖/視覺中國
兩廣人把生蠔叫做蠔豉。用賀州當地話講蠔豉,讀音跟「好事」相近。賀州八步區的漁民,最早從廣東來。這群人在珠江打漁撈蠔從此發家,在沒有強大冷鏈的年代,他們會把生活在鹹淡水交界處的生蠔撈起曬乾,以此延長保存期限。
▲ 白色的便是豬網油。GIF/CCTV《味道——賀州》
對蠔豉的喜愛,在賀州延續了下來。逢年過節,當地人會將豬肉、泡發好的蠔豉、紅棗、香菇和馬蹄剁碎做為釀心,取豬網油(腸繫膜)做釀皮,裹好後,上蒸鍋蒸上10分鐘,蠔豉扣就做好了。它油香撲鼻,因為馬蹄、紅棗的加入而甘香不膩,難怪當地人那麼喜歡它。
▲ 蒸好的蠔豉扣。GIF/賀州新聞網
「取之於山野,烹之於徵途,映日月星辰,染風霜雨雪」。自古輾轉遷徙的客家人就是如此,看見什麼釀什麼。因為客家釀菜的重複性比較高,這個地方做那個地方也做,所以如果文章中沒能提到你家好吃的釀菜,尤其是福建和江西的朋友,也請你在評論區告訴風物菌。等你。
你吃過哪些釀菜?
文丨百萬
設計丨Q年
— 點擊下方圖片,吃吃喝喝迎金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