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淵明詩意冊》:菊花開,正歸來

2021-02-08 書法入門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菊花開,正歸來

文 / 誰最中國


自從陶淵明在東籬採了一捧菊花,每到秋天都會想起他。想起雲霧籠罩的山坡上,幾間傾頹的草屋在風中搖曳。院子裡,一叢叢帶霜的菊花兒開得正好。屋內的長者,披著粗布衣衫,隱几兀坐。


蘇東坡曾說,中國的文人愛標榜不要,但陶淵明是真箇兒不要。他喜讀閒書,不求考據、不為功名,不過是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他愛寫文章,不為發表、不為評職稱、也不為換五鬥米,無非是以示己志,讓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活在文字之中。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同樣泥足紅塵俗世,為何陶淵明的心卻沒有拘囿於時代?反倒活得灑落又自在。



有菊花黃,也有豆苗稀


時人都羨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卻不聞「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負耒躬耕。對於人這個社會存在物來說,陶淵明的生活只是一種短暫而超然的心靈體驗,大多數情況下都必須面對社會和人的現實難題。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擁有持久的寧靜,陶淵明也一樣。他在《與子儼等疏》中自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說自己性格剛直,和世道有很多違逆的地方。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在陶淵明的心靈深處,也有過貧與富的交戰、窮與達的煩擾、生與死的焦慮,還得為「真風告逝,大偽斯興」而痛心疾首。我們看到他的高逸、灑脫、自在、超然,那是因為他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生存的重量。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大將軍,官至太尉,但是因出身並非門閥士族,常常被人譏嘲。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做過官,但最終家庭還是沒落了。陶淵明8歲時,父親去世,從此家境每況愈下,甚至到了「簞瓢屢空』的窘境。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大濟蒼生,還是擊壤自歡


故鄉和家都是一個人生命的源頭,生活方式留下的印記、家族中的事跡影響人的一生。陶淵明是江西九江人(古稱潯陽),從小就生活在廬山腳下,空曠的田野,溪流環繞,寧靜的日子就像家門前的清風溪,歡快而美好。


陶淵明說,少學琴,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大自然給予人的滋養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清風、鳥語、泥土、野花和清水相伴,大地的氣息拂過文字,每一個字都在他心中立起。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帶月荷鋤歸


家族中對陶淵明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有兩個人:他的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陶侃和孟嘉是截然相反的人。陶侃信奉儒家思想,不甘心平庸度過,要積極仕進。孟嘉是魏晉時代的風流人物,信奉老莊思想,自由灑脫,獨尊獨行。兩個人的思想,都同時流淌在陶淵明的血脈中。


陶淵明並非一開始就選擇了擊壤自歡的生活,和很多富有理想的年輕人一樣,二十九歲時,懷著大濟蒼生的理想走進了官場。


不巧的是,東晉後期軍閥當權,政局混亂,社會動蕩,門閥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制度非常森嚴。生活的現實一次次磨滅了他的熱情和理想,濟世的抱負更難施展,而且還要降志恥生和一些官場小人周旋。他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中苦苦掙扎,因為他要養家餬口。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朝九晚五,還是浪跡天涯


政治混亂的年代加上性格使然,陶淵明曾五次辭官,第五次做的是離家很近的彭澤縣令,只有83天,那時陶淵明已人到中年。文人的對生命的敏銳感知和人生追求,再次拷問了四十不惑的他。這一次,他沒有再為鄉裡小兒的五鬥米折腰,而是永遠地告別了官場。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離開官場,陶淵明沒有浪跡天涯,而是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秋風中,雖然通往家鄉的三條小路已經荒舊了,但松菊依舊在。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從此,陶淵明以親人間的知心話為愉悅,以彈琴讀書消除憂愁。春天到了,農夫告訴他西邊田野要開始耕種了。有時劃著一艘小船,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時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細微,關心莊稼也關心親人。


人生只有一次,很多時候,我們迫於生存的壓力,迫於他人的眼光,迫於對物質的欲求,與生活虛與委蛇。轉過身來,卻發現荒蕪了許多最好的時光,錯過了對親人的陪伴,錯過了對內心的關照。錯過了家人的快樂,甚至錯過了家人的悲傷,當一切都不知不覺地錯過,回頭來,我們生活過的日子到底在哪裡呢?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當陶淵明大瓔一甩,回家去也,他其實是為了萬古以後的我們召了一份魂魄的。


他用實際行動追隨了讀書人內心堅定的信仰,放棄了眼前的苟且,去成為真實的自己。那句「田園將蕪胡不歸?」更是扣問了無數顆困頓的心靈。


如今我們擁有陶淵明不曾擁有的一切,唯獨沒有他那一把氣定神閒的流光。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陶淵明是有時光的,有大把的時光可以浪擲。陶淵明是可以喝施捨來的酒的,但是在酒裡,他也能夠酣暢。陶淵明是可以彈無弦琴的,即使如此,他也觸摸到了天籟——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或許這就是真正的歸去來兮吧。大多數人都看到了陶淵明隱在一方田園中,其實他是隱在萬古天真裡。


秋,一天天地深遠了,陶淵明也已經離開我們一千六百年了,但他像一位知己,每到菊花盛開,仿佛就看到他躬耕於南山的身影。傍晚時分,斜陽晚照,霧氣在山峰間繚繞,而他正與飛鳥結伴而還。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一支好筆,宜書宜畫

 |辛夷 |

鼬毫中號,行書專款

▲點擊圖片,即可選購▲

相關焦點

  • 陶淵明:菊花開,正歸來
    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菊花開,正歸來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清·石濤 淵明詩意冊頁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 清代畫家石濤《杜甫詩意冊》十開真跡亮相揚州
    清代畫家石濤《杜甫詩意冊》十開真跡亮相揚州 2019-04-03 15:57: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霈韻
  • 歸去來兮:石濤《陶淵明詩意圖》冊頁賞析
    《陶淵明詩意圖冊》共12開,紙本,設色,每開縱27釐米,橫21.3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由於這本圖冊沒有年款,但從繪畫風格及創作思想上推測,這部作品應該是石濤中晚年北上南歸後所作。在這幅圖冊的創作上,石濤選材於陶淵明的詩歌,將其中最為經典並耳熟能詳的詩句,以形象化的表現方式用水墨記錄了下來。
  • 漫山桃紅,揚帆遠行,傅抱石繪《石濤詩意圖》
    他對清初畫家石濤十分欽佩,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世紀40年,他編寫了《石濤上人年譜》,讓人完成地了解了石濤的創作經歷。之後由於戰亂,傅抱石攜帶家人遷居重慶,進入到創作的高峰期。也許由於系統地研究完石濤的生平經歷,這個階段他創作好幾幅《石濤詩意圖》。這些詩意圖都以「隔岸桃花迷野寺,亂帆爭卷夕陽來」為主題,進行創作。這首詩全詩是什麼樣貌,已經無從考證。
  • 石濤:藉以筆墨寫天地
    第一時期是傳統技法學習時期,亦即石濤在武昌的時期,時處石濤早年,正趕上摹仿董其昌風格的時期,康熙初,董其昌的畫風和理論對中國畫壇產生著重要影響,「南北宗」說廣為傳播,其間還明顯地帶有「抑北揚南」傾向。在筆墨方面竭力主張要有「士氣」,並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
  • 文藝交響石濤山水
    寒泉雲深圖綜觀石濤一生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尋丈巨製,還是尺頁小品,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氣息,觀之令人難以忘懷。石濤的天賦才能正是在這兩者關係的辨證認識中,得到充分的發展。蓮花峰圖梅清畫了一輩子黃山風景,在表現黃山空靈的神韻上,至今還是獨佔鰲頭。
  • 揭秘石濤的審美,細品「一畫」論——清代石濤繪畫美學思想新解!
    我以為石濤「一畫」論的魅力,就在於它是一種成功的審美還原論!石濤的時代,正處在四王正統派形式主義繪畫風靡畫壇的時代,仿古擬古風是很盛的。這樣一個時代,可以說是藝術走入迷途的時代,只有大藝術家大美學家才會有擔當起審美還原的意願與勇氣。石濤就是當時一位截斷眾流、別開生面的大畫家。他的繪畫的成就,是用不著我去再費筆墨的。他的繪畫成就,自然與他的美學造詣有關。
  • 石濤羅漢圖100幅,難得一見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石濤移居南京,他的繪畫藝術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這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地區如魚得水,與當地許多詩人畫士結識,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龔賢、戴本孝、查士標、程邃、黃雲等,還認識了卓子任、鄭瑚山、博問亭等官吏名流,他們對石濤藝術境界的升華大有作用。特別是當時活動在金陵地區的石溪、龔賢、戴本孝、程邃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畫家,對來自宣城的石濤很有刺激作用。
  • 齊賢光明居: 桃花正旺菜花薰,淵明故裡演繹「桃花源記」
    這一站,我們來到了位於齊賢街道的光明居,這個也被稱為淵明故裡的地方,因為大片油菜花,再次火遍了整個柯橋人的朋友圈。  步入「光大淵明·綠色田園」綜合體,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相比夏日的荷葉田田,春日的淵明故裡桃花正旺菜花薰,田園、木屋、花海……讓人心生嚮往。為了能更好地沉浸其中,光明居駐村指導員周莉為大家帶來了古裝,換好服裝的一行人,仿佛真有來到「陶淵明」世界的感覺。
  • 八大與石濤合寫《蘭竹圖》
    石濤後寫竹,對這樣的構圖若沒有真本事,是較難將畫處理得形整而氣暢的,即兩人合寫得如同一人,整幅畫和諧統一。據年譜和史料研究,八大應該輩長於石濤,年齡相差16歲。過去有不少人認為八大和石濤是叔侄關係,其實不然。八大是嫡系皇族,而石濤則為旁出。按照宗族輩分來看,應該相差四輩。不管他們在宗族中是什麼關係,他們的交往雖然受當時條件的限制,但畢竟他們心心相印,相互推崇,不僅有書信往來,還有畫事上的合作。像八大繪蘭石,石濤補竹;石濤畫桃源圖,八大作《桃花源記》;八大畫水仙,石濤題詩等。
  • 淺談齊白石《花鳥工蟲冊》的工筆與寫意
    齊白石 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齊白石的十三開冊頁《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創作於1942年,為白石的早年之作,工筆草蟲、寫意花鳥,惟妙惟肖。精工細筆不失淳樸之態,而大寫意淋漓筆墨,更添勃勃生氣。此冊頁深得白石喜愛,自題名曰「可惜無聲」。可惜無聲,何也,蓋其花鳥草蟲,栩栩如生,自然靈動,於紙上或歡騰,或幽靜,一派大自然的歡樂樂章,只可惜花鳥不會說話,因此這「可惜無聲」是這一冊無聲樂章的謙卑之詞。
  • 奇肆超逸,一代宗師石濤的山水美學,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詮釋!
    石濤 松風草堂 在中國畫史上就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出家為僧,用水墨丹青留下了那一代人心目中最美的山水記憶,他們就是明初畫壇四僧:原濟(石濤
  • 石濤畫人物也如此精到
    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遊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
  • 石濤負奇才,其胸中孤憤鬱郁,不能自已,皆寄之於畫!
    而倡導「標心立意」的石濤與這種時風是格格不入的。石濤曾有名言「借古以開今」,但值得注意的是,石濤雖然標榜這一觀念,但他並沒有將之落到實處。在石濤平生畫學實踐中或許不難找到他「借古」的證據,但就其畫學總體而言,卻是以貶抑古法,講求個性與自我中心為主流的,與以「師古」、「借古」為基本特色的時代新潮「四王吳惲」畫派迥異。
  • 【採薇專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後來延伸為敬祖尊老、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等活動。杜牧的名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生動描寫了重陽當日賞菊佩菊的場景。佚名作品劉明華作品重陽時節,最當季也最具魅力的花材就是菊花。歷代諸多詩詞名篇都有歌詠:「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忽逢重九日,無奈菊花枝。」「重陽阻雨獨銜杯,移得山家菊未開。」
  • 欣賞 | 石濤書畫精選
    ▲石濤 溪岸幽居石濤號稱出生於帝王胄裔,明亡之時他不過是三歲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姿態,這與漸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濤的性格中充滿了"動"的因素,因而他身處佛門卻心向紅塵。▲石濤 溪橋野色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石濤移居南京,他的繪畫藝術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
  • 淵明故裡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車上高坡,遠處村落隱約在林間,那是在山與山之間的一塊狹長平地。於是我找到一位在溪邊取水的村民,打聽起淵明故裡的情況。這位村民自豪的說:「我就是陶淵明的後人!這個村上的人都姓陶。」於是便和我攀談起他們陶家的歷史來了。
  • 美術研究|朱良志|《石濤畫語錄》中的「蒙養」與「生活」!
    「 蒙養」概念的思想精髓和張載《正蒙》的哲學思想相當接近。王夫之《正蒙注》:「謂之正蒙者,養蒙以聖功之正也。……蒙者,知之始也。」「正蒙」就是《周易》的蒙以養正,就是以天地之神、太虛之體養持人的情性之正。故本文有這樣的推測,石濤可能通過張載的思想達於《周易》哲學的,石濤的蒙養、一畫等學說可能是在張載學說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 石濤關門弟子——高翔的山水和花鳥
    清初四畫僧之一的石濤貢獻很大。而高翔是石濤的關門弟子。 高翔一生不為官,是位非常有天賦的專職畫家,善畫山水、花鳥,喜畫疏枝梅花,詩書畫印都很有成就,尤其山水最得石濤真傳,清新、自然、大氣,不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