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行》杜甫

2021-03-01 綜藝大觀園

唐代·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孔明廟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樹,枝幹色如青銅根柢固如盤石。
樹皮潔白潤滑樹幹有四十圍,青黑色朝天聳立足有二千尺。
劉備孔明君臣遇合與時既往,至今樹木猶在仍被人們愛惜。
柏樹高聳雲霧飄來氣接巫峽,月出寒光高照寒氣直通岷山。
想昔日小路環繞我的草堂東,先生廟與武侯祠在一個閟宮。
柏樹枝幹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廟宇深邃漆繪連綿門窗寬空。
古柏獨立高聳雖然盤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風。
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偉力,它正直偉岸原於造物者之功。
大廈如若傾倒要有梁棟支撐,古柏重如丘山萬年也難拉動。
它不露花紋彩理使世人震驚,它不辭砍伐又有誰能夠採送?
它雖有苦心也難免螻蟻侵蝕,樹葉芳香曾經招來往宿鸞鳳。
天下志士幽人請你不要怨嘆,自古以來大材一貫難得重用。

成都的武侯祠附在先主廟中,夔州的孔明廟則和先主廟分開,這是夔州的孔明廟。
這句寫柏之古老。柯,枝柯。
此二句寫柏之高大,是誇大的寫法。霜皮,一作蒼皮,形容皮色的蒼白。溜雨,形容皮的光滑。四十圍,四十人合抱。
這兩句是插敘。張上若云:「補出孔明生前德北一層,方有原委。」按意謂由於劉備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樹才長得這般高大;柏樹的高大,正說明孔明的遺愛。際會,猶遇合。
這兩句再承三四句極力形容詠嘆柏樹之高大。趙次公云:「巫峽在夔之下(按當言東),巫峽之雲來而柏之氣與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與通,皆言其高大也。」宋人劉須溪認為雲來二句當在君臣二句前,君臣二句當在雲來二句後(仇兆鰲把這四句倒置,就是依據劉說的),實太生觀大膽。因為這樣一來,似乎是通順些,但文章卻顯得乎庸沒有氣勢,所以黃生斥為「小兒之見」。——以上是第一段,是詠古柏的正文。
此下四句宕開,以成都古柏作陪。杜甫是前一年才離開成都的,所以說憶昨。杜甫成都草堂緊靠錦江(《杜鵑》詩:「結廬錦水邊。」),草堂中有亭(《寄題江外草堂》詩:「臺亭隨高下,敞熬當清川。」),所以說錦享(嚴武有《寄題杜二錦江野亭》詩)。武侯祠在亭東,所以說路繞錦享東。享,一作「城」。
先主:指劉備。閟宮,即祠廟。
窈窕,深邃貌。
落落:獨立不苟合。
此下四句收歸夔州古柏。是說夔州廟柏生在高山,苦於烈風,不如成都廟柏之生於平原。落落,出群貌。因生在孔明廟前,有人愛惜,故曰得地,但樹高招風,又在高山上,就更要經常為烈風所撼。冥冥,高空的顏色。
不為烈風所撥,似有神靈呵護,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日造化功。正因為正直,故得神明扶持,二句語雖對,而意實一貫。——以上是第二段。由古柏之高大,進一步寫出古柏之正直。
這以下又宕開,借古柏之難載,以喻大才之難為世用。《文中子》:「大廈之傾,非一本所支。」古柏重如丘山,故萬頭牛也拖不動。
不露文章:指古柏沒有花葉之美。
此二句中有著杜甫自己的影子。古柏不知自炫,故曰不露文章。古柏本可作棟梁,故曰未辭剪伐。這就杜甫為人來說,即不怕犧牲,與「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正是一副心腸。送,就木說,是移送:就人說,是保送或推薦。
柏心味苦,故曰苦心。柏葉有香氣,故曰香葉。這兩句也含有身世之感。
結二句吐出本意,但材大二字仍包括吉柏在年。在封建社會,一個真正想為國家人民作點事的人,是並不為統治者所歡迎的。古來,是說不獨今日如此,從古以來就如此。——以上是第三段。

這首詩當作於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和《夔州歌十絕句》當為同時之作。杜甫一生鬱郁不得志,先是困居長安十年,後逢安史之亂,到處漂泊。48歲後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曾一度在夔州居住。此詩即是杜甫54歲在夔州時對夔州武侯廟前的古柏的詠嘆之作。

  這首詩借古柏以自詠懷抱,正意全在未一段,此詩對偶句特多,凡押三韻,每韻八句,自成段落,格式與《洗兵馬》極相似。

  全詩比興為體,一貫到底;詠物興懷,渾然一體。句句寫柏,句句喻人。言在柏,而意在人。前八聯十六句通過對古柏的讚譽,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抒發了自己願意像諸葛武侯一樣報效朝廷的理想。在這裡,句句寫古柏,句句喻諸葛,句句又隱含著詩人自己。古柏的高大堅強,雄勁飛動,古樸厚重,正是詩人敬仰的武侯的品格,也是詩人對自己才華的心肯。

  在杜甫看來,諸葛武侯之所以能夠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建立不朽功業,是因為君臣相知、相濟。「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這看似寫景、敘事,實在抒情,是在背後抒發自己不能為當時朝廷理解重用,滿腹的學問不能發揮,難以報效朝廷的感嘆。

  如果說前八聯還只是在讚賞武侯的同時暗含著詩人對自己境遇的悲哀和感嘆,那麼後四聯八句則在曲盡體物之妙的基礎上直抒胸臆,將古柏與自己緊緊連在一起,句句寫古柏,又句句寫自己,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材大難用的憤慨。以大廈將傾暗喻國家的危機,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然而大木重於丘山,萬牛都因不能拉動而回首去看,暗指國家危亡之際賢能卻得不到任用,這與武侯和劉備的君臣際會正是天壤之別。

  詩人感嘆自己雖然像古柏一樣樸實無華,不以花葉之美炫俗,英採自然外露,使世人驚異,願意不辭剪伐,陳力於廟堂,但沒有人能把它送去。古柏心苦,卻不免為螻蟻所傷;柏葉餘香,乃為鸞鳳所喜。而自己的懷才不遇正是像這古柏一樣。詩人最後終於發出了「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浩嘆。

  詩的前六句為第一段,以古柏興起,贊其高大,君臣際會。「雲來」十句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廟的古柏,其中「落落」兩句,既寫樹,又寫人,樹人相融。「大廈」八句為第三段,因物及人,大發感想。最後一句語意雙關,抒發詩人宏圖不展的怨憤和大材不為用之感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唐詩三百首 | 58 杜甫《古柏行》
    古柏行【唐】杜甫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
  • 【唐詩賞析】杜甫 《古柏行》
    杜甫是前一年才離開成都的,所以說憶昨。杜甫成都草堂緊靠錦江(《杜鵑》詩:「結廬錦水邊。」),草堂中有亭(《寄題江外草堂》詩:「臺亭隨高下,敞熬當清川。」),所以說錦享(嚴武有《寄題杜二錦江野亭》詩)。武侯祠在亭東,所以說路繞錦享東。享,一作「城」。先主:指劉備。閟宮,即祠廟。窈窕,深邃貌。落落:獨立不苟合。此下四句收歸夔州古柏。
  • 唐代杜甫《杜位宅守歲》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 毛筆楷書《古柏行》
    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名作。
  •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失敗的英雄終究可悲,這被杜甫寫進了一首詩裡
    盛唐詩人杜甫的《蜀相》就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憑弔諸葛孔明的七律。這首詩寫於杜甫初到成都時。杜甫本來就欽慕諸葛亮並寫下了「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年輕時在長安求官時的坎坷經歷,後來又在安史之亂中冒險去鳳翔縣投靠唐肅宗,希望得以重用。然而官場黑暗,唐肅宗寵信宦官。作為左拾遺的杜甫敢於直言相諫,對唐肅宗和和其他朝中權貴多有觸怒。
  • 杜甫詩名句45句,句句對仗工整,膾炙人口,掌握30句是詩詞高手
    杜甫,唐朝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有「詩聖」之稱,與「詩仙」李白並稱「大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他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
  • 唐詩81《哀江頭》 (杜甫)
    但是,在當時,杜甫的聲望卻沒有李白高。李白於開元末年到長安,得到賀知章的吹噓,玉真公主的提拔,玄宗皇帝的賞識,很快就供奉翰林,成為煊赫一時的宮廷詩人,每一篇新詩,都傳誦天下。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他於開元二十三年進士落第後,漫遊伊、洛、齊、趙,至天寶五年才回到長安。這時,李白已失寵於玄宗,被放出官廷,開始其漫遊生活。杜甫在長安六七年,默默無聞。
  • 「白體」詩在宋初的影響時間和範圍都有限,不可能與杜甫相提並論
    需要明確的是,《叢話》對唐代四大家真正重視的只有杜甫。這是因為,其一,李白詩歌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天才橫放,自然高妙之處,有如神工鬼斧。然而,就對宋代文學的影響而言,李白較杜甫要遜色得多。其二,宋代文壇詩宗杜甫,文宗韓愈,《叢話》作為一部詩話著作,在搜集有關論詩之「話」時,當然側重於杜甫而不是韓愈。其三,「白體」詩在宋初的影響時間和範圍都有限,不可能與杜甫相提並論。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杜甫詩歌看諸葛亮的人格美
    中國歷代詩人中,最了解欣賞諸葛亮者莫過於杜甫(公元 712-770)。杜甫一生漂泊流離於戰亂,晚年(公元 760-767)曾入蜀寓居成都、夔州,得以多次訪遊三國歷史古蹟、憑弔歷史現場,創作多篇以三國良相諸葛亮為題材之詩。這些詩作或詠史懷古、或詠物寓情,除透顯杜甫對諸葛亮之景仰,更也藉此觀照自我。
  • 杜甫很忙?杜甫原來是情聖!
    「情聖」與盛唐時代倜儻英逸的詩人相比,杜甫的感情更為真摯深厚。深情是杜甫個性的一個重要側面。因此,梁啓超先生稱其為「情聖」對於國家、君主的深情杜甫詩歌中反覆訴說:「戀闕勞肝肺」「葵藿傾太陽」。蘇軾這樣評價杜甫說:「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杜甫希望能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在看到山海破碎之時,內心無比沉痛。如《哀江頭》,此詩寫玄宗、楊妃,詩中雖有所不滿,但更多是表現深切同情、悲憫: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 杜甫!杜甫!杜甫!
    而杜甫卻唐代極罕見的,真正一生只專情一人的詩人,而他一生專情的那個人,就是他的妻子楊氏。網上還曾流傳過一句戲言「李白從未年老,杜甫從未年輕」,似乎在大家印象裡,杜甫給人印象只有6個字:愁苦,憂國憂民。但杜甫,是屬於「晚婚晚育」那一掛的。開元二十九年,杜甫30歲,剛到洛陽,雖然還是年輕人,但他的氣質,已經「歷經生活」的沉澱了。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詩聖杜甫
    而712年出生在鄭州鞏義的杜甫,則是這座高峰上令人仰視的「巨人」、詩人中的聖人。說到杜甫的詩,人們竟然一時難以確定究竟哪首是他的代表作——佳作太多,列舉起來也需分題材、分類別。問度娘「杜甫」二字,「杜甫佳作38篇」「杜甫十大經典名句」「杜甫最有名氣的17首七律」等詞條令人目不暇接。
  • BBC推出杜甫紀錄片 伊恩·麥克萊恩讀杜甫英譯詩
    ,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4月6日,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了時長將近一小時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以下簡稱《杜甫》)。杜甫其人其詩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介紹給西方世界。
  • 此人是杜甫好友,為給杜甫安排官職費盡苦心
    此人是杜甫好友,為給杜甫安排官職費盡苦心當是在正月和二月之間,杜甫得到嚴武的書信,得知故人再度鎮蜀,且希望自己回到成都,那麼,把嚴武視作依靠的杜甫必然不會讓他失望,便放棄了出川的念頭,準備回成都,「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常怪偏禪終日待,不知施節隔年回。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杜甫的故事。
  • 《月夜》杜甫
    作者在這裡說「遙憐小兒女」,不由得引發了我們的一個疑問,就是杜甫到底有幾個孩子呢?我們知道,杜甫這個人是超級戀家的,他特別的眷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老婆、自己的孩子,所以在他的詩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線索都提到了他的家人。
  • 杜甫 《月夜》 賞析
    我們先來看杜甫這段時間的相關資料:【天寶十五年(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進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縣」移家至附近的「白水」(今陝西白水縣)舅父處。六月,潼關失陷,進而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往川蜀。叛軍進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fu1州」(今陝西富縣)羌村。七月,唐肅宗在「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