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體」詩在宋初的影響時間和範圍都有限,不可能與杜甫相提並論

2021-01-07 臉臉本人哦

本文由作者阿紫搞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對於前代詩人,《叢話》站在宋詩的立場上,著眼於他們對宋詩的貢獻與影響的大小作出權衡與評價。

《叢話》卷二十二目錄條目是「唐彥謙、西崑體、王建」。胡仔在此處將「詩人」唐彥謙、王建與「詩體」即「西崑體」合編,突破「以人為綱」的編纂原則,是為了能更醒目地突出宋初受李商隱詩風影響的「西崑體」。後集卷二曰:「若唐之李、杜、韓、柳,本朝之歐、王、蘇、黃」,「名與日月爭光」。胡仔提出唐詩四大家時名曰「李、杜、韓、柳」。

可是,實際上《叢話》裁定的唐詩四大家是「李、杜、韓、白」,即用白居易取代了柳宗元。究其原因,在於白居易通俗淺切的詩風,直接影響了宋初的「白體」。相較而言,柳宗元對宋人的影響主要在散文方面,其詩歌影響遠在白居易下。故用「白」代替「柳」,反映了詩歌發展史的實際情況。宋人言詩曰「李杜」,言文曰「韓柳」。

「李杜韓柳」並舉是宋人在談唐代文學詩文典範時的習稱,胡仔在這裡只是沿襲了這一習慣說法而已。需要明確的是,《叢話》對唐代四大家真正重視的只有杜甫。這是因為,其一,李白詩歌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天才橫放,自然高妙之處,有如神工鬼斧。

然而,就對宋代文學的影響而言,李白較杜甫要遜色得多。其二,宋代文壇詩宗杜甫,文宗韓愈,《叢話》作為一部詩話著作,在搜集有關論詩之「話」時,當然側重於杜甫而不是韓愈。其三,「白體」詩在宋初的影響時間和範圍都有限,不可能與杜甫相提並論。

《叢話》特別重視杜甫是由於杜詩對宋詩產生了巨大影響。《叢話》以杜甫為綱編纂的13卷,主要探討杜詩的句法、章法、用事以及杜詩的家學淵源、集大成的藝術成就和創作精神等方面對宋代詩人尤其是對「江西詩派」的影響。宋人總結的老杜句法,或倒裝其句,或平仄相拗,或情景相生,或工拙相間,諸如此類,可以造成一種峻峭奇崛,氣格高古不凡的藝術效果,而這正是江西派詩人孜孜以求的詩格。

如《漫叟詩話》云:「詩中有拙句,不失為奇作」;《詩眼》云:「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宋人談詩,以是否得老杜句法來衡量作者是否懂得了作詩要領。《石林詩話》云:「高荷,荊南人,學杜子美詩,頗得句法。黃魯直自戎州歸,荷以五十韻見,魯直極愛賞之。」

無名氏《豫章先生傳贊》云:「山谷自黔州以後,句法尤高,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自宋興以來,一人而已矣。」山谷學杜詩而得其句法,其詩歌戛戛獨造,自成一家。山谷句法之學在當時產生了極大影響,這是他成為江西詩派盟主的根本原因,也是《叢話》推重他的主要原因。

前代作家的某些作品如果在宋代產生了一定的文學效應,《叢話》就會廣泛搜集相關的論說,並按內在的邏輯進行排比。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一聯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宋代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王直方詩話》引範蜀公云:「武侯廟柏今十丈,而杜工部雲『黛色參天二千尺』,古之詩人,好大其事,大率如此。」又引沈存中云:「『霜皮溜雨四十圍』,乃是七尺;而長二千尺;無乃太細長乎?」王直方謂論詩不當如是觀,並雲範、沈二人之言皆非。《遁齋閒覽》云:「子美之意但言其色而已,猶言其翠色蒼然,仰視高遠,有至於二千尺而幾於參天也。」

《緗素雜記》云:「予謂存中性機警,善《九章算術》,獨於此為誤,何也?古制以圍三徑一,四十圍即百二十尺圍。有百二十尺,即徑四十尺矣,安得雲七尺也?……老杜號為詩史,何肯妄為云云也。」

《學林新編》云:「『四十圍』、『二千尺』者,亦姑言其高且大也。詩人之言當如此,而存中乃拘以尺寸校之,則過矣。」

《詩眼》云:「形似之意,蓋出於詩人之賦。『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是也。激昂之語,蓋出於詩人之興,『周餘黎民,靡有孑遺』是也。……餘遊武侯廟,然後知《古柏詩》所謂『柯如青銅根如石』,信然,決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語。『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語,不如此,則不見柏之大也。文章固多端,警策往往在此兩體耳。」

《叢話》前集卷九連續引用五家詩話談論此聯杜詩的是非曲直,將問題的討論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後所引範元實詩話最得詩歌修辭學之意。《詩眼》將表達手法上的「描寫」與「誇張」分別以「形似之語」、「激昂之語」言之。對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也體現了胡仔處理詩話材料時的匠心。《叢話》以人為綱,因人隸事;事以類聚,事有所歸。

讀者由此及彼,能自然地將作家與作品、作品與作品本事和作品的評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助於深入了解一些文學現象和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作品。如前集卷十六論韓愈《聽琴詩》,便舉歐公、東坡、山谷、樂天等詩人聽琴、阮、琵琶、箏、瑟諸詩來比較。其中《西清詩話》所引僧義海精妙絕倫的品琴的字,與韓愈《聽穎師彈琴》相映成趣,帶給我們不亞於原作的藝術享受。

《叢話》往往將詩論、詩評與作家的詩情、詩趣相結合,生動地再現文人創作的時代氛圍。如元祐名士劉攽,東坡曾稱之為「俊傑」人物。四庫館臣亦曰「攽在元祐諸人之中,學問最有根柢」、「攽好詼諧,嘗坐是為馬默所彈」。《叢話》引《石林詩話》云:「劉貢甫天資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諧謔,雖公卿不避。與王荊公素厚,荊公當國,亦屢謔之,雖每為絕倒,然意終不能平也。」

又引《東軒筆錄》云:「劉攽性滑稽喜謔玩,王汾口吃,攽嘲曰:『恐是昌家,又疑非類,不見雄名,惟聞艾氣。』以周昌、韓非、揚雄、鄧艾皆吃也。」又曰:「馬默為臺官,彈攽輕薄,不當置在文館。攽曰:『既雲馬默,豈合驢鳴!』」(前集卷五十五)後集卷三十六又引《元城先生語錄》云:

時劉貢父為給事中,先生於朝路見之,問曰:「昨晚有甚文字降出?」貢父曰:「豈非器之於新除有異聞乎?」先生曰:「然。若遲回不去,當率全臺諫攻之。孔子所謂鳴鼓而攻之者。」貢父應聲曰:「將謂是暗箭子,元來是鳴鼓兒。」聞者皆啟齒。先生素嚴毅,亦有笑容。又曰:「貢父好謔,然立身立朝,極有可觀,故某與之交遊。」

讀到此,劉貢父幽默風趣,不避權貴的智者形象深刻地印入我們腦海,讓我們如同身臨北宋中葉盛世那人才輩出、氣象崢嶸的文學時代,一時間覺得文學史發生的時空距離好像縮短了許多。這也是詩話「以資閒談」的特點帶給我們的文學享受。因而,讀者有時會覺得閱讀這種以詩話形式展現文學史的著作比純粹嚴肅的文學史著作更覺得親切、更有文化復歸感,讓我們很容易在心靈上與古人溝通。

參考資料: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阿紫搞歷史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北宋初期詩壇: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
    今天我們來講講關於北宋初期的詩壇的三種傾向:白體、西崑體和晚唐體以及歐陽修的詩跡。北宋初期詩壇上出現三種傾向:一種是以王禹俗為代表,學習白居易,提侶語言淺顯明白,有現實內容和社會意義的詩歌,稱為白體。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是宋代最早提倡繼承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傳統的優秀詩人。他的《對雪》是王氏今存最早的諷諭詩。此詩全用賦體,寫面對大雪所觸發的感想:大雪酷寒,自身全家團聚,安居帝京,而北方軍民流離荒塞,深受爭伐搖役之苦,為此痛感自己未能富民安邊而自愧自責。《感流亡》一是用白描、對話和戲劇式場景,描繪了一幅感人的荒年流民圖。
  • 杜甫的詩為何會落選?
    原標題:杜甫的詩為什麼會落選——唐人選唐詩與杜詩早期傳播、影響論唐人選唐詩中有的選錄杜詩,有的並不選錄杜詩,這種情況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題,對此學術界已有較深入研究,張忠綱先生、陳尚君先生都有專文討論杜詩早期流傳情況
  • 為什麼杜甫的詩叫詩,李白的詩不叫詩?
    顧諍舊藏這原是疫情期間,在家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之雜記,卻要從「李白的詩不算詩」這個聳人聽聞的話題談起。 前幾天武漢作家方方寫:年輕時,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浪漫狂放和天才想像。今天,我更愛杜甫,因為他更像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戰地記者。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對李白的愛才是「正規軍」。
  • 為何喜歡杜甫和李商隱的比李白多?杜甫的詩更積極,李商隱就算了
    網上很多人說,李商隱、杜甫的詩比李白更受歡迎。個人並不太認可,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杜甫可以和李白相提並論,至於李商隱,到不至於。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精神寄託杜甫是讀書人,出自傳統的耕讀人家,是普羅大眾的代表。他看到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所想的也代表著普羅大眾。他的作品是為普通人發聲,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讀書人的代表。是萬眾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聖人,有關聖人,所以杜甫是詩聖。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同年秋,李杜兩人如約而至,在梁宋第二次聚首。兩人自然少不了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更為有趣的是嗎,他們還遇到了邊塞詩大家高適。應該說,經過這次切磋交流,對他們之後的詩歌創作都有影響。尤其是杜甫,正當盛年,大概從中受益匪淺。次年,也就是天寶四年秋,李白和杜甫又按照約定在東魯(齊州或兗州)第三次相聚。
  • 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後世都說,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偉大的相遇。一次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兩個最偉大的思想家,兩種思想,兩種學說,發生了一次奇妙的碰撞,或許還有了交融。另外一次,則是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一個揮灑浪漫飄然若仙,一個書寫現實令人落淚。
  • 杜甫的這首題畫詩,寫得生動活潑,詩與畫結合得天衣無縫,歷來為人稱道,影響很大
    ④相傳晉代索靖觀賞顧愷之畫,傾倒欲絕,不禁讚嘆:「恨不帶并州快剪刀來,剪淞江半幅練紋歸去。」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本詩從題材上看是一首題畫詩,從體裁上看屬近體詩中的歌行體詩,寫得生動活潑,揮灑自如。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真可謂天衣無縫。
  • 那些宋代文風先驅者們都做了些什麼
    北宋文風 宋初文壇承接晚唐五代文風餘緒,盛行駢麗聲偶之辭,妍華而不免膚淺,未能自出新意。 柳開在宋初自覺地以恢復韓、柳古文的傳統為己任,反對五代浮豔之風,標舉文統和道統, 主張文道合一,有鼓吹復古、倡導質樸文風的篳路藍縷之功。 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宋初華而不實的文風。 主要從明道、致用角度看待文章社會功利價值。作品:應用文居多。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崇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的代表作作《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合稱「三吏」、「三別」,是千古傳送的名篇,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
  • 哪種詩,杜甫寫不過王維?
    頸聯說花兒迎接著這些劍佩鏗鏘的官員,正是星星初落的時候;被微風吹動的柳條拂過旌旗,柳葉上晶瑩的露珠還沒有幹。尾聯說只有賈至舍人這位鳳池之客能作這樣一首好詩,正如《陽春》《白雪》的曲子一樣,使大家都難於奉和。就賡和來說,岑參的和詩簡直就是無瑕白璧。正如明代胡應麟所贊:「通章八句,皆精工整密,字字天成。」清代吳昌祺稱讚岑詩說:「用意周密,格律精嚴,當為第一。」
  • 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出版 花費8年時間翻譯
    花費8年時間翻譯  「如果你不得不被某個人纏身八年,你會希望這個人是你喜歡的,能夠使你保持興趣的。」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接受採訪時說道。他的確沒為杜甫少花功夫,因為即使是形式最簡單的詩,翻譯起來也絕非易事。
  • 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唐詩的王者,一位被譽為「詩仙」,一位被譽為「詩聖」,一直難分伯仲,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得就是二人的地位。雖然二人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卻影響兩人的感情,他們之間沒有文人的相輕,卻有著天才之間的相惜,因為他們知道「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也有著容天下的胸襟。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見過兩次,見過三次,加深了他們的友誼。他們一起去拜訪隱士和專家,還一起去濟州拜訪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李庸。在杜麗的第三次會議上,李白寫了一首名為《戲贈杜甫》的合唱:山頂上是杜甫,山頂上是戴笠的生日。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宇文所安認為杜甫和但丁、莎士比亞同屬於一種特殊類型的詩人,是他們界定了偉大詩人的標準。曾祥波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說到,「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不可能完全涵蓋杜甫的生平與詩歌,只能按照編導的思考進行針對性選擇,從呈現的紀錄片來看,這種選擇的態度是誠懇而非獵奇的。」
  • 杜甫: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年輕時比李白愛玩
    嚴武過之, 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舊唐書·杜甫傳》。他在風景優美的浣花溪畔種竹子、種樹,還選了一個好地方建造房屋,每天盡情喝酒吟詩,也沒什麼架子,和田地裡的農夫都能玩到一起,親暱的四處遊逛。有一回,嚴武去拜訪他,杜甫連官帽都不戴,弄得對方哭笑不得。 如果能夠以此終老,對杜甫來說,結局尚可。然而,大曆五年的那個冬天,還是來了。
  • 詩聖杜甫的愛情詩是如此悲傷和動人
    詩人詩聖杜甫是一位關心民生、關心家庭和國家感情的著名詩人,一生為人民奔波,為國家的興衰而歌唱。正是這樣一位詩人,他把自己的創作靈感奉獻給了國家、人民、國家和蒼生,但他也有一絲不苟的浪漫和溫情。我一生只愛一個人,為一個人寫情詩。
  • 【河泊潭】杜甫詩詠湘陰
    甘鑄華杜甫是詩史。有人將杜詩排序,最後是湖湘詩90 首。第90首《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是北歸途中寫的絕命詩,極可能也是在湘陰境內寫的,放最後賞讀吧。以史為經,以地為緯。我在少年同學群連載了這一讀書筆記。選杜詩11首,入選的標準是杜甫在湘陰寫湘陰的詩。
  • 詩聖杜甫
    說到杜甫的詩,人們竟然一時難以確定究竟哪首是他的代表作——佳作太多,列舉起來也需分題材、分類別。問度娘「杜甫」二字,「杜甫佳作38篇」「杜甫十大經典名句」「杜甫最有名氣的17首七律」等詞條令人目不暇接。
  • 奸臣秦檜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大氣凜然,顯示了對大宋王朝的忠心
    有一句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仔細品味,真的很有道理,一個沒文化的流氓只能在一個小的範圍內興風作浪,而流氓一旦有了文化,就可能影響整個社會!司馬光說,有才無德謂之小人。
  • 從杜甫到北島,我們今天如何讀詩?|世界讀書日
    作者在社交帳號發表詩歌,本是與讀者建立聯繫的良好契機,而詩人與詩作卻遭受到了猛烈的攻擊,北島隨之將評論區關閉並稱:「這是討論詩的平臺,但不應使用語言的暴力。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2017年,北島曾挪用奧地利詩人裡爾克《安魂曲》的詩句,「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這原本指的是詩人難以保持生活與藝術的距離), 以鼓勵詩人在全球化同質化的時代中保持質疑與追問,「為什麼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不可能產生偉大的作品?為什麼體制中的詩歌創作課不能製造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