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女兒在港讀書壓力大!香港中產爸移居臺灣創業買辦公室又買房

2021-01-09 我也是菜喳

臺灣是港人移居熱門落腳地。作為一家四口之主的港爸Edward,5年前為了兩名女兒學業,決意移居高雄,更在當地創業做生意,發展得相當成功,他以過來人身份分享其經營之道。

臺灣跟香港距離很近,天氣、語言及飲食跟香港人也相近,是移居外地較易著手的地點。Edward亦把握了當時政策較寬鬆之時,2015年帶同一家四口以投資移居方式,於臺灣第二大城市高雄落腳。

Edward主要是為了一對女兒的將來而移居:「當年小女兒讀幼稚園,大女約6歲就讀小一,很多雙非兒童爭學位,國際學校亦要有人事關係才能考進。幾經辛苦,找到一間全日制直資小學,功課壓力大,不單女兒上學不快樂,作為父母亦覺得辛苦。我認為趁小朋友還小就移居,會較容易適應,遂萌生移居念頭。」

2014年Edward下定決心移居,他沒有留下任何資產或回港的伏線,他稱之為「頭也不回地離開」。他曾在美國留學,很不喜歡作為二等公民的感覺,加上種族歧視問題令他卻步。臺灣移居亦較容易,加上他父母仍在香港,回港也較省時。「我跟父母說,就當我由元朗搬到愉景灣吧!臺北樓價太高,我希望維持當時生活質素,所以就在臺中及高雄二選一。」

本來Edward希望送女兒入讀臺中的國際學校,後來發現學制不能銜接本地大學,一定要出國讀書。「如果小朋友失去了兒時玩伴及朋友,將會相當可惜。高雄有些IB課程的國際學校,教導臺灣的中文課程,而且屬於happy school,所以最後以女兒學業作為前提,選擇在高雄生活。 」

當時他以600萬臺幣投資移居方法開設公司,本身從事電子商貿行業,在美國Amazon、eBay等售賣女性水著,他將收入轉進臺灣分公司作營運,可以遙距工作,因此移居不會影響他的生計。後來生意面對重重困難,他決定發展出自己的品牌,並以臺灣製造為賣點,希望拓展臺灣市場。

「在美國網上出售競爭太大,品牌不突出會淪為『雜嘜』,就像Walmart般貨色,一套泳衣只賣百多元港幣,只能作薄利多銷。臺灣女性對泳裝較為開放,接受程度高,我挑選一些適合本地市場的款式,並找臺灣廠商製作,並冠上自家品牌,售約500港幣,經過網紅及社交媒體宣傳作數碼營銷,5年來獲得不少好評。」

這是Edward人生首次開拓零售業務,他做了很多市場調查,水著生意由網上發展至在高雄、臺中及臺北設有3間實體店,共有7名員工,營業額足以應付中產級數的生活。

他以500萬臺幣(約138萬港元)購入高雄過千呎辦公室及陳列室,早年亦斥資約2,000多萬臺幣(約551萬港元)購入當地稱為「透天厝」的整棟排屋,家中還有私人升降機,兩位女兒入讀學費共7萬臺幣(約1.9萬港元)。支出跟以往在香港居住時差不多,卻換來更優質舒服的生活。

眼見不少香港人來臺創業也失敗收場,他說:「最大問題是太公式化,很多港人來臺灣開茶餐廳,不過臺灣人視港式食品為料理,他們始終愛喝臺式手搖茶,未必會天天喝港式奶茶,加上消費高令他們卻步。除非在夜市開店,否則客戶只會是香港人,所以未必一定要做有香港特色的產品,反而要做一個臺灣人認識的產品,才能打入當地市場。」

他認為在臺灣營商不算難,但必須做足功課,才能迎合本地市場,也不能以香港的營運方式去經營。「我來臺灣的時候由零開始做起,我一人之力也能創出一個有人認識的品牌,全靠自己慢慢摸索。當初在高雄開設首間樓上鋪的時候,我推出以試婚紗般的模式,開闢一個寬敞的試身室,讓客人預約時段上來慢慢試穿,每日營業額最少也有2至3萬臺幣,3個月已回本。」

可惜今年受疫情影響,Edward的水著生意大跌7至8成。臺灣推行一系列紓緩措施,補貼員工薪金,另亦推出振興經濟的消費券,刺激民眾消費意欲,對他公司亦有幫助。5月時,臺灣已沒有本土感染個案,亦鼓勵本地旅遊,很多臺灣人買泳衣到蘭嶼、墾丁等海邊旅遊,需求突然提高,業績甚至比去年還好。Edward還打算在臺中逢甲夜市附近,開設第4間分店。

因為港人移居臺灣成趨勢,今年年初他設立了公司,協助港人移居,現時大約已有80組客戶找他幫忙。「我們以創業家籤證作為主打,投資約100萬臺幣,不需聘請當地員工,營運5年就可以入籍,不過當中要符合很多條件,因此申請不容易。我們與3間大學及1間私營機構合作,亦會分享自己創業的實際經驗,現時投資及創業移居客戶各佔一半。」

今年Edward的父母也經依親移居來到臺灣定居,他坦言父母要重新適應生活不容易,不過也希望跟他一家團聚,居住滿1年後,即可獲得臺灣身份證,就會在香港臺灣兩邊走。到時兩人亦可以幫助Edward妹妹入籍,一家人以臺灣人身份生活下去。

相關焦點

  • 臺灣買房系列問答之臺灣買房中的小問題?
    一、 在臺灣買的房子可以登記在兩個或以上的人名下嗎? 不可以,一套房子只能登記在一個人名下。 二、 所述黨政軍等職務人士的親屬可以在臺灣購買房子嗎?
  • 移民香港的臺灣人:香港空氣差 鼻屎比在臺灣大(全文)
    選擇香港是看中了國際大都市的地位,想走過來看看,「臺灣人沒國際觀,作為設計者,想走出國外。」爵爵在facebook開了一個叫「爵爵港不停」的專頁,以漫畫笑談港臺兩地生活的大不同。其中一幅描述自己在香港生活期間的鼻垢特別多,黑色的。在臺灣,他大概半年感冒一次,在香港,一、兩個月便發作一次。但是如果再選擇,爵爵還是會選香港,「因為想掙多一點錢。
  • 大女兒許願令賈靜雯心痛
    大女兒梧桐妹願望讓賈靜雯心痛  據臺灣媒體報導,賈靜雯近期出新書,書中隻字未提前夫孫志浩,但對於歷經一段分離、之後重逢的大女兒梧桐妹(Angel)有所著墨,她提到曾聽女兒說了一個心願這些話讓她十分心痛。  賈靜雯和前夫孫志浩2010年離婚,之後為了女兒梧桐妹監護權,到美國跨海打官司,她書中提到,「歷經一段分離撕裂的母女重聚,我們在美國住了一段日子,看到女兒小小年紀跟鄰居形容爸媽Divorce(離婚)狀況,我莫名湧起一股辛酸。」
  • 「港產」英籍華人:香港是大都會,勿淪為大笑話
    原標題:「港產」英籍華人:香港是大都會,勿淪為大笑話 對於香港發生針對內地人和水貨客的「光復行動」,張敬龍百般無奈。他認為香港有今天的成就,是多年來市民集體努力爭取得來的成果,不應因一小撮人的極端行為,破壞整個城市的發展,他坦言不希望香港由「國際大都會」淪為「國際大笑話」。 張敬龍是中菲混血兒,父親為香港人,母親是菲律賓人。他年少時隨家人移居英國,長大後十分關心華人社區,銳意投身政界。
  • 理想居住城市需交通便利、機能好,港人移居臺灣愛這城市?
    來臺中定居香港人A先生(化名):「這個是我們去年買下來的,之前我們就在對面住,我們很喜歡這個社區,因為空間很大。」A先生夫妻倆,帶著小孩來臺三年半的時間,開設了移民顧問公司,幫助其他香港人移居來臺的業務,現在不僅拿到了臺灣身份證,也買了自己的家,選擇臺中當作永久定居的落腳點。
  • 內地電影全面撤出,2020臺灣金馬獎該怎麼配合港產片走下去?
    內地人看金雞獎,臺灣人看金馬獎,香港人看金像獎?2019年香港正是「多事之秋」,港產片亦只有《金都》、《叔·叔》、短片《老人與狗》及《紅棗薏米花生》獲提名。沒有大製作,沒有合拍片市場,更沒有紅褲子(傳統科班)出身的名導身影。那一年見證港產片代表只有《紅棗薏米花生》獲最佳劇情短片獎。
  • 港漂記實錄——被香港逼瘋的年輕人
    如果把香港社會分三級,最下層是普通混跡於各行業的普通員工,上層是創業成功的巨鱷大佬,中層就是處於之中的Corporate人。在香港TVB一檔真人節目《有房萬事足》中,香港的年輕人在房價飆升的情況下,為了買房想出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的方法.正在讀大四的Vivienna,人生格言是買房改變命運。
  • 臺北摺疊·不安的中產
    今天,我們來看看《臺北摺疊 · 不安的中產》。這次,觀主去採訪了許多正在為臺灣奮鬥的中堅力量,處於經濟在低迷、生活要得體的壓力下,他們做出了什麼選擇——《臺北摺疊·不安的中產》。根據《2017兩岸四地華人青年翻轉力大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臺灣、上海、新加坡、香港四市的18-35歲年輕人中,臺灣對未來最不樂觀。
  • 香港買房實況:人均5平米,均價20萬,有房才有愛
    這些港星的居住條件和內地明星動輒幾百平的大平層或獨棟別墅可謂天差地別。而香港人習慣用「癲」來形容香港的房價。並自諷:樓價有多癲,人性就有多瘋狂。最近看了香港關於買房的紀錄片《有樓萬事足》,其中羅列了香港當下年輕人買房租房的困窘之態。通過樓市也可以對眾生百態窺探一二。
  • 香港電影中的常客,三段婚姻三個女兒,岑寧兒是他大女兒
    香港電影中的常客,三段婚姻三個女兒,岑寧兒是他大女兒文/SUN曬岑建勳今年已經68歲了,他是香港那邊的娛樂圈的老熟人了,在78年的時候他就已經進入這個圈子,開始自己的電影事業,83年的時候和他還和洪金寶一起製片
  • 深圳要小心了,谷歌正在點燃香港和臺灣的創業之火
    馬吉和她的商業合伙人、來自舊金山的安尼塔·陳(Anita Chan,音譯)跨越太平洋遠道而來,就是為了創辦一個網站來宣傳他們最喜歡的城市。一年之後,人們將不再質疑安尼塔和馬吉遷往香港的原因了。不久之後,他們會問加州人:「什麼時候動身到亞洲最適合創業的城市?」幾十年來,香港人一直擔心,他們死記硬背式的教育模式正在扼殺創業精神。
  • 500萬在深圳買房也只能求購,中產在深圳安家,太難了
    500萬在深圳買房也只能求購,中產在深圳安家,太難了深圳樓市一個剛從老家來深圳創業的朋友說。這個朋友在老家已經算得上是成功人士了,有自己的公司,住的是別墅,開的是寶馬,日子過的是相當滋潤。從去年開始,因為業務的關係,他就計劃把公司搬到深圳,並打算一家人都搬到深圳生活。
  • 打工兩年,賺30萬赴港留學,這位日本人執意移居香港
    為此,他在日本打工兩年、攢錢三十萬來香港讀書;一周花數十個小時苦學粵語;折騰數月在香港找工作;夢想之一是拿香港永居;在Youtube上視頻分享在港生活;每個視頻的第一句話都是「大家好,我是自稱香港人的日本人鈴木」。
  • 「6個錢包買房」刷屏!中產自救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還是雙方都是較優渥中產、且無子女教育等開支的前提下。實際上,各一線城市的平均工資要比2萬元低得多。就以最近某招聘網站的最新調查為參照:上圖可以看到,平均工資最高的北京,月薪也才10000元出頭,若按著這個平均工資,靠夫妻兩人存首付買房的年限又要拉長好幾倍。
  • 男星林佑威離婚2年 聽女兒童言童語超心痛
    林佑威(資料圖)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報導,林佑威2014年曝出與結婚3年的李育玟離婚,共同撫養女兒沐沐。現在與前妻聯繫以小孩為主,其他時間不會特別聯絡,忙工作的他,只要在臺灣拍戲儘量帶小孩吃飯或到公園玩,女兒還小,對2人的情況不清楚,童言童語的問話卻讓他非常心疼。林佑威離婚2年,近來在內地發展事業,身旁仍沒有對象,他自從搬出去之後,小孩和前妻一起住,沐沐從小就覺得「我跟媽咪住,爸比住爸比家」,有次他送沐沐回家,沒想到在路上,女兒突然開口問「你可不可以來我家玩啊?」
  • 香港老闆:一個疫情搞到所有香港人筋疲力盡、百業蕭條同前路茫茫
    傅又宣(Maggie,原名:傅珮嘉)在2005年因為絕望而移居臺灣,本來她在這個地方找到最好的人生伴侶Steven,但結婚生仔後並未選擇落地生根,基於當時Maggie太愛香港這個家,結果坐完月後一家三口決定重投香港懷抱。
  • 那些說「生女兒沒壓力」的父母,現在都怎麼樣了?
    總能聽到有些家長說「還是養女兒輕鬆,不用給她們買房買車。」可是事實上,現在不管是生男孩還是生女孩,養大成人需要花費的財力和精力是一樣的,甚至養女兒付出的更多。生兒子的壓力大,生女兒的壓力也絕對不小。雖然生女兒不用考慮將來買房買車的問題,但是想要女兒成為有道理、有修養的人,就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心血去教育。至少對我來說,養出一個有思想、能獨立、會思考的新時代女性,一點不比買房子簡單。家有女兒的,這四點越早培養越好。
  • 香港資深電影人三段婚姻三個女兒 大女兒岑寧兒二女兒是廣告女神
    今年56歲的謝寧,生於廣州,15歲移居香港。22歲時,謝寧參加了香港小姐競選,成為第1位在內地出生參選香港小姐的佳麗。當時雖然她的廣東話已經說得很標準,但是仍然備受媒體攻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只是表示,自己在名校香港真光中學畢業,擁有香港永久身份證。
  • 「再有錢,也不給女兒買房」,過來人父母悔恨:這樣反而害了她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現如今的年輕人工作生活壓力要遠遠大於老一輩人,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令人感到異常窒息。 為了讓女兒能夠更加自信地面對生活,王大伯與妻子決定,給女兒買一套房子。 就這樣,王大伯的女兒在26歲生日時收到了一套房子。本以為在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以後,女兒能夠"輕裝上陣",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可沒想到的是,女兒在得到房子以後反倒開始對工作心生懈怠。
  • 「港漂」20年:夢想與奮鬥的故事
    香港是個移民城市,香港的成功與發展,新移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