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
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老一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這些俗語隨著時代的變化,它的意思也在不斷變化,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他兩不孝是啥?其實很多人理解錯了。這句俗語其實大家應該都十分的熟悉,因為他常常被老人們掛在嘴上。
我們都知道這句俗語最強調的意思就是沒有孩子是最大的不孝,但是它第一次出現時並不是這個意思。
第一個說這個話的人我們也很熟悉,他就是儒家的重要發展人之一的孟子。
他一開始用這句話來評價大禹。他認為大禹在娶妻這件事上來了個先斬後奏,最後才把這件事告訴父母,他認為這是孩子不應該做的事。顯然這和現在沒有孩子的意思完全不同。
後來這句話被民間改了意思,人們認為可以叫做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但是最嚴重的就是沒有後代這件事。
那時候人們也只是單單強調沒有後代的嚴重性,對三這個數字沒有深入的說明。在古代人們說數字三,指的不是三,而是泛指很多的意思。
後來漢代人趙岐所著的《十三經註疏》中,趙岐說:「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
是說古代有三大不孝:
首先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說的就是知道父母長輩們的過錯,卻從來不勸說,因為在古時候,孩子一般沒有長大成人都是要聽從父母的,但如果都不去分辨父母的過錯,那這也不過是愚孝罷了。
所以作為孩子,知道長輩如果有錯的話,我們要及時的指出來,讓他們改正,從而才算盡到孝道。
其次就是「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就是父母年紀大了,而你還沒有取得一官半職,沒有俸祿來養活父母,這就是一件不孝的事情。當然了,不是每個子女都能當官,都想當官。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也慢慢變成了,當父母老了,而你還是一天無所事事,沒有能力來好好的贍養父母就是不孝。
最後加上「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也就是我們說的最不孝的事情是不能為這個家延續香火。在古代特別需要勞動力,所以哪個家庭人多,哪個家庭就能被人們認為是大家族。而且孩子認為是整個家庭血脈的延續。
短短一句俗語竟然有那麼多學問,真的讓人嘆服。有人覺得另外兩個不孝也十分的道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其實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增廣賢文》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大部分諺語和對聯,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平實易懂。
這其中很多講的都是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文言文看不懂,我讀的就是白話文的《增廣賢文》,有詳細的注釋,讓你在哈哈大笑中,還能學到生活的智慧!
裡面的文字簡練有趣,中心內容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大部分諺語、俗語、對聯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增廣賢文》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
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和《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現在購買《增廣賢文》作為道學的本源,其涵蓋萬物之源、自然之律、為人之術、修身之道,可稱中華文化寶典,是「千經之王」,是偉大的哲學名著,也是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所需要學習的一生智慧。
一本才49元錢,也就是一張電影票錢,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受益終生!
點擊下方卡片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