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2021-01-09 解憂文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之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它已然成為流傳極為廣泛的俗語,頻繁出現於文學小說、影視作品之中。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在侍母與嗣後之間權衡時,他母親就說出了這句話,意思很明顯:孝順是次要的,飼養後代才最要緊。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卻是一句非常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話,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它的意思是:不孝順有多種表現形式,但不生養後代是最嚴重的一種。不生娃就是不孝,相信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解釋的吧?然而,這或許與孟子的本意差之千裡。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誤解,又與孔子的一句話分不開,即:「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老闆罵人的功夫從來不差,什麼「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等,把人罵得沒脾氣。始作俑者,是第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殉葬制度,不講人性不講道德,所以孔子非常抵制,所以他才這樣罵發明俑葬的人:第一個這樣做的人,難道你斷子絕孫了嗎?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怕你的罪行殃及後代嗎?

如果將孔子的話套用在孟子身上,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意思便是前文所說的那樣。然而,解釋一段話雖說可以借鑑前人,但絕不可脫離它本身所處的語言環境。實際上,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老孟說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像舜帝那樣不告訴父母就私自娶了媳婦兒的做法,就是「無後」。如果是君子,就應該在娶妻之前告知父母。如果說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那生養後代便就是最大的孝,舜帝著急結婚,不就是為了早點生孩子嗎?那孟子為什麼反而說這種行為是「無後」呢?

所以,結合上下文和語境分析,「無後」不能當作沒有後代來講,而應該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婚姻乃人生大事,舜帝連這都不通告父母,真是不應該。而且,古代《二十四孝》中第一孝的故事就是關於舜的,背負這麼大的孝名,卻做出不孝的事,舜的行為自然要被放大化。

不過,以上兩種解釋還存在爭議,究竟是哪一種尚未定論,但小解更偏向於第二種,原因有二。其一,在孟子原文中的語境,第二種更加適用;其二,《孟子》一書中還記載著「不孝」的五種行為,分別是:「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翻譯過來就是:一,四肢懶做,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嗜酒,不贍養父母;三,貪財吝嗇,偏向妻子,不贍養父母;四,貪圖聲色之樂,使父母感到羞恥;五,打打殺殺,喜歡當古惑仔,連累父母。以上五種,沒有「無後」這一項。

同樣在《孟子》書裡,同樣是孟子的觀點,這就說明,孟子的「無後」並不是沒有後代。但是,如果將「無後」解釋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那麼以上五種不孝就全都囊括在裡面了,這些表現形式都是沒有盡到子女的責任。

可是有人又說了,孟子一會說「不孝有三」,一會又說「不孝者五」,這不是前後矛盾嗎?小解認為,「不孝有三」之「三」應該是多指,而不是特指。古代的三和九都有這種用法。

比如,「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不是三個月,而是多個月;再比如,李白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為什麼偏偏選中了「三」和「九」,這是因為二者都不是確切的數據,而是極言其高而已。

相關焦點

  • 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何意?專家:多說人都理解錯了
    .」 → 點選「設為星標 ★ 」 為成功富豪俱樂部加上星標,就再也不會找不到我啦。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後夫妻不生或生不出孩子,都屬於忤逆父母的不孝大罪。這句話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知道另外兩個是什麼嗎?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些人對這句話不太理解,片面認為:不孝有三件事,沒有後代(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其實這樣理解是不對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解是:不孝有三種行為。第一種行為就是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這裡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權社會,都是以男人為中心。不結婚自然無子,三種不孝行為裡不結婚最為不孝。
  • 不孝有三指哪三不孝?什麼意思?後一句是什麼?
    不孝有三指哪三不孝?什麼意思?後一句是什麼?時間:2015-05-18 11:41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不孝有三指哪三不孝?什麼意思?後一句是什麼?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那麼,不孝有三是指哪三種不孝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意思?
  • 孟子論孝,不僅指出無後為大不孝,而且另有對普通人的五不孝詮釋
    《孟子論孝》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大家耳熟能詳。而另兩個的不孝,他沒有明指,自然,讓人揣度至今。然而,有學者認為,這個「三」,是個約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三生萬物的三,就是這個意思。
  • 寫在重陽後,錯解了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坑了多少好青年
    正心澄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認為指的是報答孝親就必須要生兒育女,那不僅是對中國文化的重大無知,更是對基本人權毫無尊重的倫常綁架!---趙一澄01據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單身青年的數據已高達2億,單身大潮正大規模逼近,以往的相親已不滿足於社會現狀,單身青年爸媽為此擠破頭,紛紛加入為子女找對象大軍。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普遍的理解是,「在不孝的行為裡面,沒有後代是最不孝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婁讀lou二聲)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就是父母對長輩的孝心,會言傳身教給下一代。老話說過:「房簷滴水輩輩照」、「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表達的也有這層意思。我們當地民間有一個說法,關於「小白嘴」山藥名字的由來。話說很早以前,有一對夫妻,兒媳婦年輕時心底歹毒,不孝敬婆婆。在婆婆失去勞動能力以前,能夠洗衣做飯帶孩子,操持各種家務,農忙時還能夠幫助家裡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那時候兒媳婦還能裝模作樣,表面上對婆婆還是客客氣氣,鄉鄰們還能看得過去「眼」。
  • 「講點兒法」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嗎?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孟子說這話也有兩千多年了,一直以來諸多觀點都默認「無後」為沒有後代的意思。但是近幾年來,屢屢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無後為大」這句話一直被人誤解。他們認為,「無後」應該解釋為「不盡後輩的本分」。
  • 卡卡西對不起父親木葉白牙的三件事,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卡卡西對戰桃地再不斬的戰鬥,更是將忍術和忍者的設定推向了高潮;在這次戰役之中,卡卡西對寫輪眼的出色運用,讓無數小夥伴們都為之驚嘆!但是,卡卡西最為擅長的戰鬥方式,卻並非是藉助寫輪眼的能力,去解讀對手的施法軌跡;相反,這種法爺類型的戰鬥方式,其實並不怎麼適用於查克拉儲備量很少的卡卡西;在卡卡西還沒有獲得寫輪眼之前,他的主要戰鬥方式,是靠自創的雷遁雷切,以及繼承自父親木葉白牙的炫酷刀法,憑藉這兩樣絕技,再加上人狠話不多,卡卡西在精英眾多的暗部之中,混的是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這樣的嗎、有什麼道理?
    實際上我們老祖宗們早就看出了這個問題,所以才總結出來「一輩不孝,輩輩不孝」這句農村老話,用以警示我們每一位農村父母,可是遺憾的是,我發現在農村,仍然會有很多的父母並沒有真正領悟到這句老話的內含,沒有真正明白其中蘊含著的人生哲理,仍然在孩子面前我行我素,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卻把責任推給社會、推給學校、推給老師,我認為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 農村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後面父系社會完全取代母系社會,中國人就開始不以氏相稱了,而是以姓相稱,姓後面還有對自己這個人的詮釋和意義的漢字就叫做名,對於中國人名的進一步詮釋就叫做字。古達的中國人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字了,那個時代的字大部分都還是貴族還做官人的權力,老百姓能夠有一個名就不錯了,更不用去想什麼完整的名字了。繼中國人的姓氏文化發展出來姓名氏之後,輩這個文化符號在唐朝開始出現。
  • 一種「新型不孝」在蔓延,父母卻甘之如飴,網友觀點兩極化
    中國歷來是以孝為根本,子女孝順的,老人晚年生活幸福,而子女不孝的,老人辛苦一生,到頭來還要苦了自己。現在有一種隱形的「不孝」正在蔓延,父母卻甘之如飴,對此網友的爭議比較大,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一種「新型不孝」在蔓延,父母卻甘之如飴,爭議較大李奶奶家中是獨子,自從兒子上學後,他們老兩口就感覺孤孤單單的。等到兒子結婚後,老兩口很自覺,主動給年輕人留空間,很少打擾他們。
  •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源於《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童訓讀物,但《三字經》中原文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為人子女不用心學習就是大錯;年少不學習、不努力,就是長大了又有什麼作為呢?」
  • 癌症晚期,何為孝,何為不孝
    何為孝,何為不孝?這個問題想了好多年,一直都不知道怎麼來寫?最近1兩年,經歷了很多事情,感觸很深,所以才鼓起勇氣說一說。故事一在一次聚餐上,有位醫院老專家講述了他的故事。他父親查出胃癌,是晚期,作為專家的他也束手無策,做不做手術也讓他糾結,最後他決定不做手術,選擇了保守治療。他說已經是晚期,沒必要讓老人再挨一刀,保守治療減輕病痛,讓他安詳的走完最後這點時光是最好的選擇;再者,就算做了手術,後面的化療,放療老人也經受不住,比不做要更加痛苦。他很懊悔在父親臨走時沒有滿足父親想喝一盅酒的願望。
  • 農村俗語「東屋南房,不孝的兒郎」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
    這裡還有一種情況,有一些民居院子,因受地形的限制,正屋的朝向並非都是坐北朝南向,而是根據地形來布局。比如說,一些地形複雜,選擇宅基地比較困難的山區就是如此,山區建房,只要符合過去人們所謂的「風水」,房屋就不一定要坐北朝南,實際上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山區的屋房各種朝向都存在,不受坐北朝南這種傳統規則的限制。
  • 不忠不孝,天地不容!
    這個故事我已經跟很多人講過,今日再次講述,望有緣人能夠看到並從中悟到點什麼。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的家鄉有一個村寨,離集市不遠,位於半山坡上,村裡共13戶人家。一年盛夏,正逢趕集的日子,正午過後,該村中年村民從集市上返回之時,只見自家門樓之上纏著一條碗口粗的蟒蛇,約20來米長,很是嚇人。該村民見狀,不敢妄動,但不知如何趕走這條蛇。於是邀約了二十多名青壯年前來,以鋤頭、棍棒硬將這條蛇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