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從青春視角記錄國家變化

2020-12-14 天津大學新聞網

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03日 02 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伴隨著《校園的早晨》青春洋溢的旋律,12月1日,「我和我的學校」網絡主題接力活動啟動。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3校率先推出微視頻,用青年學生的視角,帶領廣大網友感受學校、國家這些年的發展變化。緊接著,浙江大學、蘭州大學、天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以及北京、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學校紛紛加入接力,在各校新媒體平臺推出微視頻,一場從青春視角、用青年行動講述國家變化和自己感受的行動在全國學校中傳遞開來。

從頤和園路五號到雲南省彌渡縣 學校的邊界在拓寬

「北大是常為新的。」這是魯迅先生曾經對北大的評價,亦是百年之後北大日新月異校園文化的精準寫照。

此次北京大學《我和我的學校》微視頻,以「十三五」期間北大支援雲南省彌渡縣脫貧摘帽為主線,以來自雲南彌渡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許昊和北京大學掛職幹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勤勞村駐村第一幹部魏培徴為主人公,講述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的變化。

對許昊來說,學校是她在大山深處時的夢想。身處燕園,許昊體驗著北大每一天的創新,體驗著新思想、新發現為古老的學校注入的新鮮活力。

對魏培徴來說,作為掛職幹部,雖然遠在西南邊陲,感受到的卻是學校邊界的拓展。「每年學校選派優秀畢業生前來雲南支教,將最新的扶貧政策、理念、資源帶到彌渡,最優秀的專家學者亦將最新最熱的話題帶來彌渡,與大家分享。」魏培徴說。

從頤和園路5號,到雲南省彌渡縣,學校的邊界擴大著,常新的校園精神被帶到更多、更遠、更需要的地方。

創新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要

華東師範大學《既是弄潮兒,也是追夢人》的微視頻記錄了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號召下,學校湧現出的一大批創新創業成果。

「我是在學院這麼多專家教授紮實的研究基礎上孵化出來的一棵小苗,正是因為有了這一強大支撐,我才有機會在眾多雙創項目中脫穎而出。」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博士生趙文祥這樣講述自己的5年成果。

談到過去5年的改變,趙文祥說:「我覺得成長在一個鼓勵創新創業的新時代非常幸運,過去5年,我從一名在讀博士生成長為一名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業者,藉助學校雙創平臺,公司與多家藥企達成了總金額達5500萬餘元的研發項目合作。我們在疫情期間研發的全人源中和抗體,已成為國內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核心原料的最大供給源。」

不少同學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創新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重要。」

用科技引導創新也成為很多高校微視頻的焦點,擊中了很多學生科技報國的心。

「我國第一艘高校海洋科考船『嘉庚』號開展重大科研調查29航次,總航程8.6萬海裡。」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9級博士生倪司麟說:「這艘凝聚著廈大無數老師心血的船,讓我堅定了繼續做海洋科研的決心。」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教書

陝西師範大學的微視頻《答卷》記錄了一名普通大學生從入校、在校成長成才再到西部支教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學子真切體會到了「西部紅燭精神」的真諦,立下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教書育人的宏大志向。

就像該校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2017級公費師範生劉倩所說的那樣,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這一點一滴的變化,在師大的時間軸上悄然發生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校更是停課不停學,利用自身師範教育優勢線上幫扶戰疫一線工作人員子女。「作為一名公費師範生,我也即將走上三尺講臺,為祖國基礎教育事業貢獻青春和力量。我們是西部紅燭,為祖國閃耀,我們是師大學子,為中國而教!」劉倩說。

據了解,此次「我和我的學校」網絡主題接力活動,通過微視頻接力聯動的形式,旨在讓全國的青少年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身邊的故事深刻感受偉大祖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建設成就,積極暢想「十四五」及2035年的美好藍圖。

中 國 青 年 報:http://zqb.cyol.com/html/2020-12/03/nw.D110000zgqnb_20201203_2-02.htm

(編輯 劉延俊 王昊恩)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學校」網絡微視頻大接力開啟 用青春的視角記錄國家的變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伴隨著這首《校園的早晨》青春洋溢的旋律,12月1日,「我和我的學校」網絡主題接力活動啟動。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三校率先推出微視頻,用青年學生的視角,帶領廣大網友們感受學校、國家這些年的發展變化。
  • 中國青年報社會責任報告(2019年度)
    奮鬥者」「記者再走長徵路」等系列報導、系列評論,講好中國故事,突出宣傳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以及發生的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  此外,中國青年報社主動創新,精心策劃製作了《中國有故事》系列微紀錄片、《我和我的祖國》青春版MV、「70秒70年?
  • 中國青年報|湖南青年講師團:青春用信仰「拍了拍」你
    中國青年報|湖南青年講師團:青春用信仰「拍了拍」你 2020-10-28 11:03: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劉茜]字體:【大 中 小】在湖南醫療隊的全力救助下,80多歲的邵爹爹撕掉了遺書;楊阿姨重新編起麻花辮,唱起了《瀏陽河》……」近日,「綻放戰疫青春 堅定製度自信」2020年青年講師團省級示範性宣講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開講,湖南青年講師李霞講述了湖南黨史陳列館一件防護服背後的故事。 來自婁底市企事業單位、學校的600餘名青年及學生代表在現場認真聆聽,不少人為抗疫背後的故事感動落淚。
  • 中國青年報2020年度照片
    中國青年報 陳劍/攝春運的人潮還未退去,新冠疫情的暴發讓人措手不及。在武漢,我們記錄了醫生、患者和當地百姓與新冠病毒搏鬥的日與夜;與漫長的寒冬告別後,那些對準屏幕的鏡頭,見證了無數「雲端」的相會;在一個個被寫入歷史的現場,人們的面孔藏在口罩之下,露出的眼神中,有焦慮和迷茫,也有企盼和希望。倏然之間,這千頭萬緒卻似轉瞬即逝的一年就要過去。風撥開烏雲的縫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我和雄安的故事⑤丨安新縣作協主席阿民:以文人的視角,記錄雄安變化
    中國雄安官網的網友,大家好!歡迎收聽雄安之聲系列節目《我和雄安的故事》,今天我給大家講述《安新縣作協主席阿民:以文人的視角,記錄雄安變化》。從開辦《雄安文學》期刊、組織「全國知名作家看雄安」活動、「雄安作家看雄安」採風活動……三縣的文人匯聚一堂,記錄著歷史進程中家鄉的點滴變化。阿民《雄安文學》作為展示我們三縣作家、詩人(作品)的一個文學平臺,我們是半年出一期,現在出了六期了,已經發展到全國各地都有來稿,甚至有海外華人來稿。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稱藍皮書),其中提到,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 《中國青年報》為我們打開一扇窗
    但《中國青年報》的到來,將那全國各地大小新鮮事,以一種精簡而不失趣味的方式,白紙黑字呈現在我們眼前。在打開外界窗口的同時,又增加了作文素材,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靈感。讀報,亦是識人,從歷經戰火終獲新生的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看到為保護中華文化而奮不顧身的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從新冠疫苗研製中,認識勇擔大任的院士;從扶貧表彰的報導中,認識為民獻身的扶貧幹部……他們與我們同處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曾對這些動人的故事毫不知情,但《中國青年報》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看到這些故事,看到這世界上最為動人的品質,樹立真實又正面的奮鬥榜樣。
  • 《返場》:跟隨高原的鏡頭見證「青春的本真」
    1994年香港紅磡體育場「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讓所有人記住了穿著中山裝吹笛子的竇唯、瘦瘦小小帶著詩人氣質的張楚、穿著海魂衫唱《鐘鼓樓》的何勇等一系列已載入中國搖滾樂史冊的名字。在攝影師高原最新出版的圖文書《返場》當中,作為觀眾,我們有幸和她一起返場,重回90年代搖滾音樂人演出和生活的現場。
  • 「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將真實的中國傳達...
    在中國有極高知名度的「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展中的中國有太多可以拍的地方,這些變化中的人物、山川、城市就是紀錄片人最感興趣的。多次來到四川的竹內亮還表示,四川的美景、美食、文化都是紀錄片人的寶礦,他特別希望有機會能好好拍一下熊貓基地的日本飼養員阿部展子。
  • 「創青春」2020年中國青年創新創業交流會鐵道系統青年創新專場在...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寶光)日前,「創青春」2020年中國青年創新創業交流會鐵道系統青年創新專場活動在哈爾濱舉辦。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郭竹學出席活動並講話。
  • 「打工人」用相機記錄打工人的追夢青春
    20年,100多萬張照片,成為「世界工廠」東莞的「另類」檔案「打工人」用相機記錄打工人的追夢青春20年前一開始學習攝影,佔有兵就將鏡頭對準了和自己一樣的打工群體。從農民工轉型成為專職攝影師,他的視角始終不曾改變。100多萬張照片,他的鏡頭記錄下20年來東莞這個「世界工廠」打工人的境況之變,也記錄了以東莞為代表的中國製造業的躍進。
  • 《今日龍抬頭》以百姓視角彰顯中國精神的國家相冊
    一次特殊的志願記錄大行動,立意高遠,凸顯了眾志成城、共同戰疫的中國精神內核。一個偉大民族的屹立,在於民族精神的熔鑄。「殷憂啟聖,多難興邦。」這次疫情深刻影響了中國,也熔鑄了「臨危而上、拼搏奉獻、守望相助、顧全大局、積極樂觀」的中國精神。這是一筆代價巨大的財富。重大的歷史事件,亦是重大的歷史責任,中國紀錄片人需要做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它或是由此獲得了一種自覺,或是一種自律,或者思考,或者感知,或者是一種情感,讓觀眾看見了人性的光亮,乃至生命的脆弱、殘酷和美麗以及我們會怎樣加倍的珍惜。
  • 帶敢來襲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傾情詮釋「帶敢青年」新態度
    2020年8月20日,探路者【敢】系列衝鋒衣登入天貓旗艦店,據了解,本款衝鋒衣是探路者和《中國青年報》的聯名之作,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品牌和頂級官媒聯名的衝鋒衣。(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 【敢】系列衝鋒衣)《中國青年報》服務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而衝鋒衣,也日漸成為中國青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單品。此次探路者和中國青年報攜手,將青年精神和戶外裝備相融合,推出直面當代「新青年」的「敢」系列衝鋒衣,展現當代中國青年敢於表現自我,敢於擔當的生活態度。
  • 西南交通大學2020級新生第一堂思政課:青春告白祖國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5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倩 張思宇 鞠紅偉)9月12日、13日上午,在西南交通大學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該校邀請兩位在新冠疫情防疫戰中做出傑出貢獻的校友,以《祖國如有難,吾應作前鋒——樹一面青年旗幟》為題,分享了他們用青春告白祖國,勇擔時代責任的感人事跡
  • 【中國青年報】13位院士科學家走進越秀區中小學開講座---中國科學院
    【中國青年報】13位院士科學家走進越秀區中小學開講座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吳敏婷   越秀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學明充分肯定了「院士專家進校園」活動為越秀科技教育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鼓勵越秀學子在老科學家們的引領下,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邁開攀登科學高峰的第一步,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新時代。
  • 應對氣候變化 年輕人有作為
    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青年參考》記者 張昊天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只關乎當下,更是為屬於未來的一代代人留下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向著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行動起來。11月20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氣候變化·青春行動」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在與會青年代表、16歲的曾翎眼中,青少年可以在日常小事上踐行環保理念,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個人從小事做起。
  • 印度對中國反傾銷調查的實務變化——以PVC裝飾貼膜案為視角
    自2018年2月28日印度商工部發布第201805號貿易通知(TRADE NOTICE:05/2018)以來,印度的反傾銷調查問卷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調整,實務操作變化較大,整體要求趨於嚴格。基於此,我們將結合本案與2018年之前代理的反傾銷案件,針對印度對中國反傾銷的現狀、印度反傾銷法規與調查流程和本案涉及的實務操作變化進行分析,並進一步就企業如何應訴提出相應的建議。
  •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跨界聯名 玩轉潮流機能風
    以盲盒、手辦等為代表的潮流文化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彰顯著屬於中國青年的個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強強聯名,合作推出直面當代「新青年」的「敢」系列衝鋒衣,並配合兩款限量盲盒限時、限量發售,撩得當代青年們心動不已。
  • 潮酷機能風最新力作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聯名衝鋒衣上市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探路者最新資訊 > 正文 潮酷機能風最新力作 探路者X《中國青年報》聯名衝鋒衣上市
  • 中國青年報點讚無所WEY聚家園護衛隊,為「後浪」乾杯!
    就在「五四」當天,獻給新一代青年的演講視頻《後浪》火爆全網,並登上了微博熱搜,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的臺詞功底,外加磅礴大氣的配樂,讓每個看視頻的人都熱血澎湃。有網友評論:「後浪」們的確有了後浪應有的勁頭!就比如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刻,千千萬萬的「後浪」組成志願隊,竭盡全力為一線戰士捐款捐物,終以換得今日疫情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