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幾年前,在某網站上,出有過這樣一個問題:你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第一部動畫片嗎?
題目下牽起了滿滿一波暴露了年齡的回答。
而我也不例外,悄悄地寫下了我的答案——《漁童》,大人們告訴我,熒幕裡的人物,可是用剪刀剪出來的,北方都有貼窗花的習慣,那邊的剪紙,比起動畫片裡的,漂亮多了。
一直覺得,剪紙是我國獨有的一門,帶著鄉土氣息的手藝,直到有一天到電影院,在一部墨西哥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裡也看到了五顏六色的剪紙彩旗,才後知後覺地知道,原來,國外也有他們的剪紙藝術。
相比之下,對於從來沒有任何剪紙基礎,且只想自娛自樂的人來說,精緻而圖案複雜的中式剪紙,簡直就是一座望而卻步的大山,想翻越,也無從下手。
而這部電影裡所呈現出來,帶著異域風情的剪紙,卻看起來並不太難,略顯粗糙卻圖案簡單的外國剪紙,似乎又能讓人提起了些玩剪紙的興趣。
中國的剪紙,大部分,都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而國外,可就不一定了。
在中國鄉村裡盛行的剪紙藝術,沒太多花裡胡哨的工具,剪紙剪紙,既然都稱為「剪」,實誠的百姓便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工具——剪刀和紙,完成他們的作品。
雖然技法上另外還有雕、鏤、剔、刻,但是大多剪紙人,能少用工具達到一樣的效果,就不會多備上另外的物件。
一張紅紙,折幾折,隨著剪刀的上下翻飛,一次一件,就這樣出現在眼前。
而國外剪紙,除了用剪刀,大多還會另外使用到小巧的鑿子或是刻刀,並且這些工具的大小還有編號。
例如在《尋夢環遊記》中,我們所看到的剪紙,就是由不同型號的刀口的小鑿子完成,這樣的操作方法,一次可以「剪」出約50張,幾乎一模一樣的圖案,省時還省力,一會兒就能把它當成節日的彩旗,拉滿了街道。
雖然如今無論中外,剪紙工具都開始越來越細化,可鄉村裡那些只有一把剪刀就剪出一個故事的人,總讓我想起中外廚師PK刀工的情景。手上功夫,始終在手,而非在工具。
原本一直以為,中國的剪紙,就是在迎接春節時,才會剪出漂亮的窗花替換舊的,寓意著幸福吉祥,以及對新一年的期待與祝福,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只是總的來說,春節,是我們能看到剪紙集中出現最多的時候而已。
據說從前講究的女主人,閒暇下來,便會陸續更換家裡的窗花。邊給孩子講故事,剪個「老鼠嫁女」,又或者剪個「守株待兔」,讓家裡時時保持著耳目一新的同時,孩子也心滿意足地拿著剪紙,去向小夥伴炫耀。
而在國外,見到剪紙最多的時候,只有節日或是宗教儀式中,才能見到。
如果我們追溯到16世紀,隨著紙張在歐洲開始規模化生產,輕薄的紙張,取代了原本厚實粗糙的羊皮紙,修女們便用它製作小件聖像畫周圍的鏤空花邊裝飾,在洗禮儀式中由教父母作為禮物,贈送與教子女,這便是歐洲蕾絲剪紙最初的形態。
大多數中國人印象中的剪紙,都是紅色,感覺非常的喜慶,如果突然出現一張單獨藍色、綠色黃色的剪紙,會感覺有些彆扭,當然,如果是一張剪紙上,根據內容而套疊上不同的顏色,卻又另當別論。
在法國東部,與德國接壤的阿爾薩斯,擁有法國最古老的聖誕集市,典型的聖誕節主題裝飾剪紙圖樣比較簡單,以鳥禽、心形和樹木、精靈等為主。與中國的迎接新年時的窗花不同,他們的窗花是白色,他們認為,對於屋內的人,白色窗花以夜色為底會顯得更為生動,對於屋外的行人,白色在室內柔和燈光的映襯之下會顯得格外溫暖。
而在墨西哥,他們剪紙就是五彩斑斕,不拘泥於一種單調的顏色。而且,不同顏色的剪紙,有著不同的含義,白色代表著純潔和尊敬,紅色意味著鮮血與生命,綠色象徵著希望,黑色表示憂傷和死亡……他們認為,哪怕是最不開心的事情,親人死亡,他們也只是去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那裡,依舊是五彩斑斕,所以,還有什麼理由,讓生活不多些色彩呢?
精緻複雜的歐洲蕾絲剪紙雖美,卻也是耗時費心,於是,另外一種簡單的剪紙娛樂——肖像剪影,便在上流社會婦女閒暇時流行開來。
誰也沒想到,這種原本在貴婦人間流行的娛樂活動,到了18世紀末,市場裡、大街上也開始出現了為路人即興創作肖像剪影的街頭藝術家。他們製作精美的作品也會被印製在報刊、期刊之上,廣為流傳。 更有人把它們開始運用到動畫片的製作當中。
當代剪紙動畫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出生於法國貝贊松的讓•弗朗索瓦 • 拉吉奧,他因著迷於幾乎不需要花費成本的剪影的形式,運用在動畫製作之中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他以肖像剪影這種剪紙風格作為媒介,加上鏤空雕刻的方式,顯現出人物五官及表情,創作出了扣人心弦的動畫作品,並獲得了能夠製作出「全歐洲最精美畫面的動畫片」的評價。
在拍攝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當年我國的電影美術師們,也開始了剪紙動畫的探索之路。他們以刀代筆,把紙,剪出人物、服飾、背景和道具。
在製作人角色時,對人物的每個部位、動作,分別繪製、裁剪,給人物裝上關節,畫上衣服後,這個紙人,就變身成了演員。拍攝時,把人物與背景按劇本擺好,貼在玻璃上,擺放上紙偶,每拍攝一格或兩格膠片,操作人員就把人物調節挪動一次,稍有不按腳本的變動,將有可能導致重新拍攝。
不知經過多少次擺放、拍攝,才能把一格一格的膠片剪接在一起連續放映,最終完成一部短短的二十多分鐘的動畫片。
從東漢紙的出現開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剪紙藝術,這一項一直活躍在民間的藝術,已有三千多年,而它們,就這樣,從民間的窗框上,通過剪紙動畫片,變身成會呼吸的紙片,走上了熒幕。
在沒有電腦的年代,這樣的純手工製作耗時,費力。
如今,再要製作剪紙動畫,早已不這麼麻煩,把種類繁多的樹木、花草、建築等圖案,生成在素材庫裡,創作時,直接從素材庫中導入所需要的素材,便可以高效、靈活地組合出不同的剪紙動畫場景。
如今的剪紙,儘管可能已經漸漸失去了原先宗教、政治等功能,但越來越多的人,把這項傳統手藝運用到現代的實用設計中,結合著時下流行元素,讓它變身成為另外一種藝術形式,不斷給人們帶來新奇的視覺感受,保留著來自不同時代的文化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