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2020-12-15 曼巴侃侃侃

中國作為一個神奇的東方國度,本就對於外界保持著它的神秘與神奇。中國速度也是一度被世界關注,甚至震驚於這樣的奇蹟。中國在上個世紀以前,一直以貧窮落後、戰亂紛爭的面貌在世界上存在,能夠如此快速地脫胎換骨,這足以證明中國這個國家潛在的能量,只是一直在靜待一個可以爆發的時機,一鳴驚人的能量被很多人所忽視。這也以至於讓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感嘆道,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根本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中國一直在默默地努力,在別人忽略的情況下蓬勃發展,明珠終究不會黯然失色。

格雷厄姆.艾裡森曾提起自己幼年時的一個故事,他提及自己是在北卡羅蘭羅萊納州長大,小時候由於孩子天性,貪玩至極,不肯好好吃飯。他的母親曾告訴他,你必須要把盤子裡的食物都吃乾淨,要知道在遙遠的中國,那裡存在很多人都吃不上飯。從那時起,在這位大教授的認知裡中國就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形象,中國的人民還在苦惱於溫飽,在這個漩渦裡死死掙扎,更別提政治發展、經濟實力、文化水平。當中國以更加嶄新的面貌面對整個世界時,各國人民開始探索中國崛起的秘密,認為中國發展地如此快速一定是由於與眾不同的秘訣。而我們心中都明白,所有的中國奇蹟都源於國家與人民的團結與奮鬥。

也許中國在21世紀到來以後,很快地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可以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可以擁有能力去影響世界。我們深知,落後就會挨打,同時只有自己強大,才有能力去改變世界,將世界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這才是大國立足於世界的意義與價值。改革開放這項偉大舉措將中華文明復興的夢想成真,我們也讓世界看待中國崛起的誠意,只為和平與愛,我們謀求全世界的和平發展以及合作共贏。也許如同哈佛教授震驚的那樣,中國如有神助,他們來不及確認中國就已經悄無聲息地成長。

同時,中國崛起的奇蹟也為世界帶來了很多智慧性的方案,比如我國脫貧攻堅戰爭的勝利局面不斷擴大,因此全世界也在學習中國的先進方案。艾利森教授還以中國基建實力的兩個案例來證明中國速度,相信未來世界可以看到中國更好的一面。

相關焦點

  • 哈佛教授評價中國發展,一切都太快,連驚訝的時間都沒有
    對於中國發展速度的評價以及感受,老一輩人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親眼見證了中國70年來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對於中國的發展速度,一位外國友人同樣深有感受,哈佛著名教授艾利森,其就曾針對中國70年來取得的成就,進行了一番深刻講話。
  • 哈佛教授說:「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這是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裡森的講話: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原文大意是這樣的:哈佛教授:艾裡森我在北卡羅蘭羅萊納州長大的,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要把盤子裡的食物都吃乾淨,因為中國還有很多人吃不上飯,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人們還在溫飽線上增長。
  • 如何評價中國的發展速度?哈佛教授: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中國速度,中國奇蹟等詞彙伴隨中國的發展不斷湧現,這深刻反映出中國70年來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那麼,中國發展速度到底多快?從遍地的自行車到如今汽車、高鐵、飛機、火車,從土窯到如今的高樓大廈,從一窮二白到現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 格雷厄姆·艾利森: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格雷厄姆·艾利森: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2020-02-07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的發展速度有多快?哈佛教授:我們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幾十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有目共睹,經濟上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上,各種高科技武器爭相亮相國際舞臺,國家也從滿目瘡痍變為高樓大廈林立,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在節節攀升,這一切,似乎來得太快。
  • 美國哈佛教授艾利森:中國應對疫情非常成功
    世界和平論壇特別視頻會議現場(清華大學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黎萌):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表示,新冠病毒就像是一次閃電,它最重要的影響是表明了世界目前真正的結構性問題,人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競爭,
  • 美國教授:中國發展速度太快,根本來不及讓人震驚
    ,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量文化都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在發展歷程中,幾乎絲毫沒有被西方同化,這一點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做到的。中國取得的成就不僅引起了多個國家的羨慕、忌憚,甚至還有質疑。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發表感慨:中國發展的速度太快,根本來不及讓人為之震驚。對此網友們紛紛表示:美國人現在是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了嗎?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
    他時刻關注著世界的動向,還聯合其他專家學者等發出公開信和聲明,呼籲美國與中國加強對話合作。作為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原主任,傅高義研究中國已經長達一甲子。這位中國的老朋友,見證並記錄了中國經濟特區的演變,撰寫了《鄧小平時代》《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等著作,被稱為「中國先生」。
  • 戈鯤化,哈佛大學的首位中國教授
    葉理綏 Serge Elisseeff 為哈佛燕京學社首任社長,他是法國漢學名家伯希和 Paul Pelliot教授門下的法籍俄裔高足。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教授,著名華裔學者杜維明教授亦曾先後執掌學社。其間的中國文化工作坊,由著名哈佛學者李歐梵教授創建於1994年。從那一年伊始,原在燕京圖書館工作的張鳳女士就熱心參與其中事務,多年後另一位著名哈佛學者王德威教授接掌燕京學社。
  • 著名哈佛學者艾利森談:冷戰2.0
    美中關係緊張,曾預言兩國必有一戰、著名國際關係專家艾利森(Graham Allison)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
  • 中國崛起有多偉大?哈佛院長講述的故事令人感動,年輕人必須知道
    很多年輕人可能對於中國的發展並沒有太多的感受,但對於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有極深的體驗,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又遭到了列強的燒殺搶掠和多年的侵略戰爭,中國在1949年之前都是非常屈辱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走上了艱苦的發展道路。
  •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
    參考消息網12月21日報導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12月18日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對中美關係抱有現實態度。一方面,中國將像李光耀說過的那樣,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參與者」。中國人口約是美國的4倍,即便中國人的生產力只有美國人的一半,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是我們的兩倍。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已經崛起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如今,它還是世界製造車間,是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 他出身北大化學世家,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當選美國三院院士
    來源|《科學新聞》、百度百科 ,化學加整理編輯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7日,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謝曉亮, 1984年大學畢業時, 他和大學同學、女朋友宋琳一起參加了CGP留美考試, 這個項目當時每年在中國挑選50位傑出的化學專業學生到北美攻讀研究生。 因為當時對實驗室的研究很感興趣, 沒有花時間準備。
  • 深切緬懷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Ezra F.Vogel)
    紀念傅高義教授,1930-2020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日表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逝世,享年90歲。
  • 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32歲成哈佛終身教授,如今怎麼樣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國的哈佛大學,它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等院校,能夠考入哈佛大學的都不是一般人,在我們普通人眼裡這些人都是得到上天眷顧的天才,確實讓人十分的羨慕,如果能夠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那麼這個人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之後,32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
  • 從中科大少年班走出的神童,32歲成哈佛正教授,並不計劃回國發展
    不過也就是這樣的一位中國天才,卻選擇了永久性地留在了美國,不得不說,這對於我國來說,將是一個莫大的悲哀。2015年9月4日,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發聲宣布:「祝賀尹希晉升為教授」。可是你知道這個時候晉升為哈佛大學正教授的尹希,他的年齡還不到32歲。
  • 哈佛大學最當紅的「中國課」教授普鳴談亞洲教育的得與失
    2020年三聯書店推出哈佛大學普鳴(Michael Puett)教授關於早期中國文化的兩種學術著作:《作與不作》《成神》。普鳴是獲得哈佛大學傑出教學教席的五位教授之一。他開設的「中國課」——《古代中國倫理與政治理論》——是哈佛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通識類選修課之一。
  • 哈佛大學年高德劭的終身正教授帶你做生物醫學科研!
    連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世界頂級科學雜誌《Nature》2019年的一篇論文「Early coauthorship with top scientists predict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稱,相比於那些早期學術生涯相似但沒有頂尖合作者的同齡人,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論文會給初級研究人員在學術生涯中帶來持久的競爭優勢。
  • 「只有中國能取代中國」,哈佛教授稱可能沒有下一個世界工廠了
    本來全世界應該攜手合作抗擊疫情之時,許多外媒卻把注意力放在唱衰中國身上,說什麼歐美日韓的企業已經認識到國際供應鏈「過度集中」於中國,打算把生產基地撤離中國,還說印度和越南會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之類的云云,筆者相信大家肯定或多或少都有耳聞。有意思的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經濟學教授戈登·漢森(Gorden Hanson)近日出來唱反調了。
  •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哈佛大學雙學科正教授、三院院士莊小威
    小時候在江蘇如皋跟爺爺、奶奶生活了5年,5歲多被父母接到合肥中國科大。她的父親莊禮賢和母親朱仁芝都是科大的教授。莊小威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級。兩位教授說:「我們從沒有給小威以特殊的教育,也從不強加給她額外的學習內容,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和引導她的愛好,讓她學得輕鬆,玩得快活。」初中時,莊小威曾獲得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