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就喜歡自學,從小學開始到大學,大部分課堂時間我都沒有認真聽講,而是自己學自己的。不僅我是如此,我所知道的很多優秀學生,都是喜歡自己思考問題、自學,並不認真聽講,一般只聽重要的東西,其他的就不聽了。
一位武友過來讓我給他調樁。他練了幾天,每次站20分鐘左右就發抖,難于堅持。很多剛練站樁的朋友在日記中也經常這樣記載,20分鐘發抖,酸痛等。這些說明他的問題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新手普遍容易出現的問題。
就這個問題,老師們已經反覆說過了,但能聽懂,聽勸的還真不多。很多文章都談到,功夫是養出來,但好像沒幾人聽進去。對於發抖、流汗、膝蓋痛、重心之類問題進行分析,道理已經說的很清楚。但還是有很多朋友,甚至一些練了幾個月的朋友還在犯同樣的錯誤,追求所謂的感覺,仿佛不如此就不能證明自己努力了,就會白費功夫。
針對這一現象,我的忠告是做自己的老師。每個成功的人都是如此,而失敗者則正好相反。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種現象,成功的人處處都很成功,而失敗者不論事業還是生活都失敗,不但失敗而且脾氣很壞,怨氣很大,似乎全天下的人都對不起他。
如何做自己的老師,我認為至少應該做到一下三點:
1、 抓住重點,明白原則和方向。
站樁,松和靜是大原則、大方向。
前人對松總結了三個要素,肌肉鬆、筋繃、骨架正。初學者無法做到真松,只能以懈求松,很多老師的文章多次提到這點,詳細可看具體文章。
初學者,只要懂得頭上領和臀部下坐,大型的修煉就差不多了,其他的要領以舒服自然為度。即便是上領下坐,也要循序漸進。身體的錯誤姿勢是長期形成的,要改變也需要足夠時間。
具體到姿勢上面,初學者一定要站高一點、站舒服一點、站順一點。沒有標準姿勢,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標準的,這樣才松得下來。否則,和肌肉較勁,咬牙切齒,受了苦還浪費時間,最後歷盡千辛萬苦不成功,怪誰!
有些學員,為了追求所謂的下坐感覺,刻意下蹲增加大腿肌肉負荷,以為吃了苦就會有回報。當然回報的確有,就是把身體搞累了,不該流汗的流汗了,本來應該舒舒服服的膝蓋酸痛了,既不出功夫,也不利於養生。
其實下坐的感覺,應該是從放鬆中得來,不是從站低,緊張中得來。用常人習慣的緊張方式求鍛鍊效果是一大誤區。
緊張中得來的是勞累和疾病,不會是健康。
2、 轉變觀念,道法無為。
很多學員喜歡到處看文章,看老學員的經驗,看了之後就想把別人的感覺在自己身上實現。他們的觀念是想靠感覺來證明自己練過了,免得白費功夫。事實上,這點正好相反,感覺越少,功夫越高。
道德經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站樁的修煉不是為學,而是為道,只有把常人的這些感覺練沒了,才是功夫長了。沒有感覺才是最好的感覺,才能歸於無。西式運動強調努力,而內家功夫最怕努力,越努力離道越遠,功夫越差,毛病越多。
正因為如此,站樁時不控制呼吸、意念。雜念是心浮躁產生的,心火沒有腎水制約肯定雜念叢生。當功夫到了,腎足夠強,自然雜念就少。而如何強腎,則是通過站樁的溫養積累一點一點地強。
筋骨感覺往往是因為筋骨不強,如果很強,筋骨支撐很輕鬆自如。如常人飲水,不覺得有什麼異常,而極度口渴的人飲水則如飲甘露。
所以,當你把原來有的感覺練的沒有了的時候,功夫就長了。所以內家功夫的修煉過程不是得到感覺的過程,而是失去感覺的過程,也是為道日損。
貪多則是求道的大忌。
3、 懂得調整,平衡。
松的三要素,如何平衡三者的關係,這是初學者要解決的問題。
骨架正和肌肉鬆,這兩者的矛盾最大。很多人腰椎有毛病,前彎很厲害,要強行正過來不可能做到,只能慢慢來。肉鬆和筋繃則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但大部分人筋弱,痛的受不了。痛了就影響放鬆,所以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人的生長速度,尤其是骨、筋的生長速度是有限的,需要足夠長時間才能出筋骨功夫,所以耐心是必須的。
我練站樁,站樁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偶爾用力則感覺手臂裡面酸酸的,就知道裡面筋在生長了。所以即便沒感覺,也是處於生長的過程之中,時間到了,自然筋骨強壯起來。
因為語言終究不能傳達很多要素,有人不就對翻胯、坐胯的說法爭論不休嗎!其實正確的姿勢就是示範的姿勢,你可以把他取名叫,翻胯、坐胯……。不管什麼名稱,你實際上站對了就行。站對了,骨架就順了,氣脈就通了,就容易放鬆入靜。
這三年多期間,很多人給我講過這樣那樣的要領,但我自己實踐後發現,都很彆扭,還是要自己能站順的姿勢最好。他人的意見只能參考,只能吸取其中有用的東西,具體到自己怎麼站,還得自己拿主意。
所以初學者,多看看站得好的人是怎麼站的,以不過度影響放鬆為原則,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尋求最適合自己的,能靠近高手的姿態。少看文字語言的東西,免得被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