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虛其心,實其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其意為呼吸的一開一合要自然,氣息要由粗到細,由細到微,綿綿不斷。保持腹實胸寬狀態。做深呼吸運動和柔軟運動配合自然呼吸,使人精神和身軟。
莊子在《大宗師》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莊子把「真人」作為對「眾人」的對稱,「眾人」是不練習深呼吸運動的人們。「息」就是「氣」,就是「呼吸」,莊子《人間世》說:「氣息茀(音勃)然」。一呼一吸,稱作一息。
孟子說:「氣以直養而無害」,意思是呼吸要循乎自然。
看,呼吸這件事,上可追溯到如此久遠。而如何呼吸也是修煉太極拳的一個重要話題,太極拳愛好者除了自身練習體悟外,太極拳前輩名家的經驗也是必須要學習和了解的。
以下為數位太極拳大家關於呼吸方面的心得,或長或短,或言簡意賅,或細緻入微,以饗廣大太極拳愛好者。
陳王廷
陳王廷遺詞中說: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之身伴。「黃庭」即《黃庭經》,指《黃庭經》中的「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
孫祿堂
當時尚不知採取轉法輪之理,而丹田內,如同兩物相爭之狀況,四五小時,方漸漸安靜,心想不動之理,是餘練拳術之時,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於不練之時,雖言談呼吸,並不妨礙內中之真息,並非有意存照,是無時不然也。莊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約即此意也。
陳 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鄭曼青
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未可限量也。
一般而言,發勁是呼氣,蓄勁是吸氣。在吸氣時,氣聚於肺(包括由鼻吸入之氣及內部的提氣)。呼氣時,分內外兩部,外部由鼻或口呼出,內部則迫至丹田,而傳於全身。
顧留馨
陳式太極拳的拳勢呼吸採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丹田氣上行聚於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擴張,加大肺活量。呼氣時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於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由於腰腎的左旋右轉,因此,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是結合的。
拳勢呼吸是指合、虛、蓄、收、化的動作為吸氣,開、實、發、放、打的動作為呼氣。是在意識指導下呼吸行氣與武術動作的協調,有著強健內臟器官功能以及增強抗擊能力與加強爆發力量的作用。因此,陳式太極拳家一般都練成「虎背熊腰」 「膀闊腰圓」的健壯體格。
在推手互餵、試驗發勁時,通常採用哼、哈、咳三種發聲。哼音是用螺旋勁向上打放,使對方騰空擲出。哈音是用螺旋勁向遠打,意欲將對方拍透牆壁。咳音是用螺旋勁向下打,意欲將對方打人地中。這種發勁試驗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來完成的。
李雅軒
1. 初學時,其呼吸是要舒適自然,不必注重配合動作,否則必致周身不安,甚至胸部痛,氣受拘束,久之面黃肌瘦。
在初學時,只是身放鬆軟,心放穩靜,呼吸任其自然足矣。以俟架子找順打熟,其呼吸自然就會自己找配合了去,如以水潑在地上,水自然的就會低處流去也。斯時若不自然的呼吸配合動作開合,就不舒適、不自然、不順勁,故不要去注意。
呼吸配上了動作是一個甚麼情形呢?在姿勢的放大開展伸長時,是呼出氣的時候,在姿勢的收回縮小時,是氣吸入的時候。
2. 調氣的功夫,最主要的將呼吸做到深長,其次找呼吸的順遂,使其能夠配合著身勢的動蕩而自然舒適的呼吸,不要有勉強,拘泥之處,這樣才正確。一定要克服心煩意躁的情緒,慢慢的來,慢慢的找。
3. 在呼吸和動作配合方面,每逢架勢的展開宜呼,每逢架勢的收小宜吸,但這是大致的情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假如在練功的時候,為了細細的體會勁的所在、重心的端正、體的安舒,這需要很慢的動作才能體會到。動作即如此緩慢,在呼吸方面不可能也隨著慢到這種程度,這就需要採取加一口氣的辦法(所謂「小呼吸」),以做到呼吸與動作配合。凡是有呼吸趕不上動作的時候,就採取加一口氣的辦法。
4. 太極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氣沉丹田,鼓蕩丹田內息,以與連綿不斷之動作相應。因內息之鼓蕩不停,亦自能抽動外面呼吸之氣往來不輟,且細勻深長,如膠似漆。但我們並不去注意它,須讓它自然出入,出則勢開而放,入則勢合而收,且身勢開放收合到極點,或轉換時,更往往與呼吸首尾相應。詳言之,如身勢由合而開,氣即隨之由吸轉呼。當開到極點時,則為一呼之尾,亦可能為一吸之首。當身勢由開而合時,氣即隨之由呼轉吸,當合至極點時,則為一吸之尾,亦可能為一呼之首。
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開反氣息吸入,合反氣息呼出。又還有一開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須加一吸(即一開勢呼起吸止),或須再加一呼(即一開勢之中,兩頭呼,中間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須加一呼,或須再加一吸。總而言之,動作不斷,呼吸亦不斷,動與息應,息與動連,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動作配合吸,某一動作配合呼,則必機械呆板,恐非太極拳行氣之道也。
5. 我不主張配合呼吸,而是主張自然呼吸。練拳自然了,呼吸會去配合上。切記。配合上了,一定會很自然了。若專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練出病來。太極拳是氣功,不錯,但講的是順氣、養氣、自然之氣。不是講的怒氣、憋氣、滯氣、不自然之氣。如一碗水,潑在地上,它自然的會往低處流去。不要有主張地想水要往哪裡流。太極拳是氣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張地叫水往哪裡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王培生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識蓄養精神來引導動作,但切忌把意識貫注於呼吸或勁力上。如果把意識作為呼吸的途徑,想呼就呼,想吸就吸,這樣就會出現動作凝滯,不能獲得吸則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的較高技擊效果。
李經梧
太極拳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初學太極拳的人,首先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這就是說,在做動作時,練習者應照自己的習慣和當時的需要進行呼吸,該呼的呼,該吸的吸,動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約束。
隨著練功的時間增加,動作熟練,可以根據個人鍛鍊的體會和需要,在合乎自然的情況下,有意識地引導呼吸,使其更好地適應勁力與動作型求,按照「動之則吸,靜之則呼」,「開吸合呼」的規律,使呼吸與動作自然結合,這與我們在生活、勞動以及其它運動中的習慣和生理需要一致的。前人太極拳家總結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和「以意行氣,非以力使氣」的經驗。這就是說動作呼吸要力求自然協調配和,不可機械兔強。再就是動作呼吸要因人因勢而異,不能強求一律。要保持呼吸的自然順遂,不能違背呼吸的自然規律和「氣以直養而無害」的原則,以免有害身體。
馮志強
吐納與換氣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吐納以呼吸為主,靠肺部呼吸,吸收天地精華,吸收樹林中的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通過呼吸加強五臟的功能,通過練功最後達到全身呼吸,由後天呼吸轉為先天呼喚,先天呼吸即為竅呼吸,汗毛孔呼吸,這樣吸入的氣質量就提高了,鼻呼吸是好的氣也吸,壞的氣也隨之而入,通過練拳練功要吐故納新,開合是由內外的開合,是意氣開合帶動了肢體的開合。開合就是吐納,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內氣與外氣的交換。首先是丹田的開合,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哼哈二氣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開一合,一吐一納,呼吸往來氣通全身,從而帶動了內氣的開合呼吸吐納。再進一步,周身內外,臟腑氣官,經絡竅位,肌膚毛孔就都在開合呼吸,吐納換氣,一開俱開,一吸俱吸,練拳練功的人以氣為本,沒有氣生命就終止了,所以,吐故納新在練功中非常重要。
洪均生
動作熟練後,呼吸自然協調,不可強為。吐氣發聲,和勞動中發力是一樣的,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不是有意做作的,練拳發勁吐氣發聲也須如此。曾有書法作品也談到呼吸「無令常時心似水,有時每覺氣如去雲」。
楊振鐸
呼吸,練拳過程中呼吸怎樣配合動作,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強。因為套路跟單勢練法、散打不同,套路是按預先設想編排按順序作的,散打就不一樣了,有對立面,來自剎那之間,說來就來,不一定從上面來,還是下面來,也不一定是拳還是腳,或者其他部位,時間很快,很短。比如擊掌,一般配合動作,不能吸氣,不能呼氣。套路系統要做到呼吸都配合,很不容易。套路不只是一開一合,它還有銜接的地方,有過渡,能配合多少就配合多少,保持呼吸自然,氣沉丹田就行了。開始可能出現氣短,慢慢適應了,呼吸就長了,有節奏了,有力了。
陳小旺
太極拳的「呼吸」指蓄、發、開、合、收、放。「吸」是蓄勁過程,「呼」是發勁過程。即是周身氣勢的收小和放大。
身體的呼吸要和拳架的陰陽、收放、開合、蓄髮高度統一,才能奏效。吸陰陽呼——切記!
與對手接觸處,我用意收(即吸)將對方來勁引之腳下。使對方根浮起(氣亦浮起)我借地反作用力把對方發出。即是「呼」,故太極拳「呼吸」非人口鼻之呼吸也。
趙幼斌
呼吸法在太極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順腹式呼吸是在放鬆下的自然呼吸。吸氣時小腹逐漸隆起,呼氣時小腹逐漸收回,如人躺下或養神時呼吸的現象。它在練功中的功效是用意不用力而神形自然,周身氣息順達而有益於健身;逆腹式呼吸多有人為之意。吸氣時稍用意收腹,使小腹收凹,有蓄勁護肫功效。呼氣時腹部放鬆小腹隆起,有利於發丹田勁,發勁自然有力。
這兩者都是呼吸法之必須,行功架時兩者隨機使用。比如由擠勢變按勢,當重心後座時即為逆腹式吸氣,小腹部是收縮的。它是隨著尾閭的曲卷提肛,腰脊的下墜後頂而自然的收縮腹部,起到蓄勢蓄勁、收中寓發的作用。隨之兩手前推,身勢由蓄到開,加上逆腹式呼氣,周身產生的彈性發力效果則更好。
太極拳技術動作質量的好壞有諸多因素,呼吸與動作(或說氣與勢、意與勁)的配合關係是其重要的部分。勁勢有攻、有守、有化,要以意氣為墊,而勁勢、意氣相合構成器(器在這裡是指「器度」、「器量」)。比如弓與箭搭在一起,勁好比發出之箭,則氣為拉開之弓,弓箭拉開的形狀為勢。箭放出去的速度、強度及達到的效果,是與弓的強度和蓄勢(開弓的大小,或曰器度器量)有關。箭是去達到目的,弓則服務於箭達到目的的效果,如軍人練拼刺刀必伴發喊之聲,推手發人時常有哼哈之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是達到技擊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故在練拳架,或通過一些練功方法增強這方面的內功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在實際練功中,逆腹式呼吸和順腹式呼吸宜交替使用,方能增強補益前面所舉的例子,也包含了太極拳呼吸與開合的基本關係,它一般的運動規律是「開呼合吸」和「降呼升吸,沉呼提吸」。就是說在開、實、落、發等勁勢時為呼;合、虛、起、蓄等勁勢時為吸。這種配合關係實際上是人們運動的一種順勢的、自然的現象,只是太極拳將它引導化而提升為理論。比如單鞭式為開、為呼,接下來提手式為合、為吸,及至右腳落地又為開、為呼,這樣一開上下內外為之俱開,一合上下內外為之俱合而又綿綿不斷。但這種「開呼合吸」不是唯一的規律,也可「開吸合呼」。比如起勢兩手平舉時為開為吸,落為合為吸,則感覺神氣順達,反之不順。
另外,呼吸和開合的配合關係應是呼吸配合動作,而非動作配合呼吸。呼吸配合動作能促進動作效果,反過來動作又促進呼吸質量。
關於呼吸的問題,包括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呼吸和開合的關係等等,歸根結底要追求自然呼吸法,切記「氣以直養而無害」之要義。正如人睡覺,做事不想呼吸時就不呼吸了?練拳也是如此,只要姿勢要領正確,呼吸自然順達有益,特別是在習拳架的初級階段。既就是到了提高階段需要留意呼吸時,也要遵循動作與呼吸宜因勢利導的原則。
無論哪種腹式呼吸都要注意:吸氣蓄勁是意在蓄神,在氣則僵;呼氣開勁意在松淨,在氣則滯。勉強配合呼吸,就會感到胸悶、憋氣、勢僵,甚至出偏差,此謂氣能養人也能害人;待動作純熟,則要回歸本源,向如何忘掉呼吸去努力,「呼吸法的極意是如何忘卻呼吸」方能步入純以意行,應物自然的高級境界。總之,以松靜悠揚自然的腹式呼吸最為理想。
陳正雷
我們練習開始是順呼吸,就是胸腔生理現象的自然呼吸,叫順呼吸。這種順呼吸就是生理現象,一分鐘呼吸十二次到十四次。咱們通過練功,要把這個呼吸調整到每分鐘十次、八次、六次、四次、二次,甚至一分鐘吸一次,這才叫深、長、細、勻的呼吸。必須要調到八到六次以下,才能感受到什麼叫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也叫逆呼吸。人體這個整個都是通的,當然吸氣是吸在肺上,但是通過肺腔的膨脹龐大,呼吸它可以滲透到你各個毛細血管,肺腔這個部位都是通的,為啥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之分,也就是你的功力的差別,而不是任何人有的。所以這種腹式呼吸是靠你練出來的,正常人的呼吸叫順式呼吸。
崔仲三
太極拳是有氧運動,它就更注重呼吸。通過呼吸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還可以增強肺活量。在武術運動中,一般採用的呼吸方式是口呼鼻吸。呼吸時,要求舌尖輕抵上牙齦,也就是接通任督二脈,這有利於氣血的運行。在運動中,結合動作的開合收放,進行相應的呼吸配合,這樣可以增強運動效果,比如: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等等,這些都是前輩們的經驗總結,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體會。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要把這些前輩的經驗總結,當成你開始練功時的過程,也就是不要過分地注意呼吸,不要過分地追求什麼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如果過分地注意呼吸,反而會影響你動作的演練,影響動作力量的體現。
太極拳運動中的呼吸應該是純任自然的,呼吸與動作的結合,是在動作嫻熟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出太極拳動作的剛柔力量的變化。拳論中有「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的說法,就是說打太極拳,如果過分地強調呼吸,則會造成氣滯、動作僵硬,也就是心氣上浮,橫氣添胸,聳肩、憋氣,久而久之,有害健康。打拳要「意到、氣到、力到」,首先是意念,用意識引導內氣運行和肢體動作;然後,經過自己反覆練功實踐,慢慢體會,在動作熟練的基礎上,達到呼吸和動作的有機結合。楊式太極拳也要求呼吸順暢,不能憋氣努勁。
翟維傳
武式太極拳強調做到內外相合,即是先求四肢九曲珠圈的形成,再配合體內的意氣與肢體的協調,使松沉與發放在呼與吸的帶動下,完成身體內外圈的協調運作,在呼吸的配合上,在太極拳中「吸」為合,為化,為吸,為沉,為蓄;「呼」為開,為放。'.李亦畲論中講「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曾乃梁
要做到拳式動作和呼吸的協調配合,基本上是起吸落呼、開吸合呼、收吸放呼。實際上,太極拳套路不是根據呼吸的規律來創編的,不可能每一個動作都完全能和呼吸相合。因此,我們只能做到大的動作和呼吸基本相合。在呼吸和動作協調配合下,呼吸要深長勻細。太極拳動作一般都是柔和緩慢的,之所以如此,就是要做到呼吸的深長勻細,實現腹式呼吸。所以,形氣並練,練習的就是呼吸的深長勻細,進而能做到呼吸和拳式動作的協調配合。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
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