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也會利用銀河系來導航?

2021-03-02 青少年科創計劃

利用星光,蜣螂的路線相對比較直(在頂端圓圈內的線)。但當夜空被遮住時,蜣螂就很難保持一條直線到達外圍。圖片來源:(LEFT) EMILY BAIRD; (RIGHT) ADAPTED FROM M. DACKE ET AL., CURRENT BIOLOGY, 23 (2013)

蜣螂似乎利用來自太陽、月亮和銀河系的光作為指南針,找到返回地面洞穴的路。光強的差異,以及光的偏振,提供了方向線索。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蜣螂還可以利用風來確定方向。你剛從雜貨店回來。陷入沉思,你走錯了幾次路,現在你真的迷路了。更糟糕的是,你沒有帶手機,而且你開的車沒有GPS! 你現在該怎麼辦?如果你有空閒時間,你可以開車四處轉轉,直到你找到一個你認識的地標。你也可以向別人問路或者借用別人的手機來使用他們的GPS。然而,如果你是一隻蜣螂,你就不需要這些了。你可以從車裡走出來,仰望天空,跳一段小舞。在那一刻,光會指引它回家!
屎殼郎白天利用太陽,晚上利用月亮和銀河系找到回洞的路。這種甲蟲的大腦只有罌粟種子那麼大,它是如何像解讀自己的指南針一樣解讀天空的呢?

蜣螂(Dung Beetle),俗稱屎殼郎、屎克螂、糞金龜,是鞘翅目金龜子總科下的一個並系群。體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蟲。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

「屎殼郎」的「糞」部分來自於些小昆蟲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滾糞球的景象,通常是奶牛或大象的糞球,有它們自己的好幾倍大。然而,在8000多種屎殼郎中,只有600種屎殼郎會滾動糞便。數以百計的蜣螂聚集在糞堆周圍,渴望著自己挖出糞球。它們把新鮮的糞球帶回地面的洞裡。在那裡,它會用糞便把自己埋起來吃晚餐。是的,蜣螂會吃糞,更確切地說,是糞的汁液。這種液體富含微生物和未消化的營養物質。如果蜣螂成功地吸引了配偶,糞球也會成為其後代的巢穴和食物來源。

讀了這篇文章,你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對於蜣螂來說,把糞球帶回家就像你在當地超市逛了一趟後找到回家的路一樣簡單。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這隻倒立著的屎殼郎奮力地推著糞球。圖片來源:michael sheehan/Shutterstock

甲蟲經常有迷路的危險。屎殼郎必須在幾分鐘內趕回來,而且在返回途中,可能會有其他屎殼郎試圖偷走屎殼郎糞便的風險。
甲蟲滾著自己的糞便,甚至不看前面的道路時,迷路的風險就更大了。蜣螂不能向前看,因為它要用後腿頂著頭推糞球。想像一下,你在保持頭立的同時用腿滾動一個球。這就是蜣螂的體操技巧。出於好奇和愛管閒事的原因,科學家們開始調查甲蟲是如何始終如一地回到它們的家的。他們問了一些問題,比如,他們如何找到一條有效的回去的路,如果他們迷路了怎麼辦?
科學家們發現,蜣螂返回的最佳方式是走直線。如果迷路了,它們就會爬上糞球,仰望天空。白天活動的蜣螂利用太陽,而晚上活動的蜣螂則利用月亮和銀河系作為嚮導。
蜣螂如何利用太陽來導航? 對於白天活動的甲蟲來說,太陽就是它們的羅盤。如果你觀察甲蟲的時間足夠長,你會發現它們通常是從東向西移動的。這種觀察最早是由埃及學者Horapollo在公元5世紀記錄的。2003年,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和瑞典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 Sweden)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了蜣螂是如何在世界上航行的。他們在蜣螂的路徑上設置障礙,擋住視線,使用人造光源,甚至將太陽光反射到另一個方向,來觀察蜣螂的行為。

一隻雄甲蟲正站在它的糞球上,望著太陽尋找方向。糞球的底部是一隻雌蜣螂,它將與雄蜣螂交配。圖片來源:Rich Carey/Shutterstock

甲蟲們巧妙地克服了所有的障礙,沿著太陽的方向回到它們的直線路線上。然而,當陽光被遮擋時,甲蟲就會迷路。當太陽光反射到另一個方向時(太陽被擋住了視線),甲蟲就會追逐反射的陽光。這給了研究人員一個暗示,太陽光線和它的方向是這些食腐動物的主要線索。蜣螂如何利用月亮和銀河系來導航? 在晚上,蜣螂可以利用兩種線索,月光或銀河的光線。研究人員發現,蜣螂會對月光的偏振做出反應。他們通過改變來自月球的光的偏振度90度來測試這一點。果然,甲蟲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方向。有趣的是,這似乎與甲蟲對陽光的反應不同。在月球不存在的情況下,甲蟲使用來自銀河系的光。銀河系並非都是明亮的,因為它的南半部比北半部更亮。這種光線的梯度使甲蟲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引導光。看來這些聰明的甲蟲是唯一一種利用銀河系進行短距離導航的動物,儘管許多導航的鳥類是通過天空中的星座來找到路的。

蜣螂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圖片來源:ArCaLu/Shutterstock

科學家們仍不確定這些甲蟲的大腦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他們目前正致力於將這些甲蟲的大腦與使用其他導航技術的昆蟲進行比較。蜣螂不像其他昆蟲那樣使用地標。將蜣螂的大腦與其他昆蟲的大腦進行比較,可能會讓研究人員對蜣螂的大腦有更深入的了解。

2017年,一個顯示特色金龜子,被發現使用晚上銀河系導航。

圖片來源:Tanya Josek

研究資料下載:《科學雜誌》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3/01/dung-beetles-navigate-milky-way

圖文網絡整理來源:

www.ted.com/talks/marcus_byrne_the_dance_of_the_dung_beetlehttps://entomologytoday.org/2017/08/30/insect-astronauts-eclipse-watchers-learn-about-entomology-in-orbit/https://www.scienceabc.com/nature/how-do-dung-beetles-use-the-milky-way-to-navigate.html

相關焦點

  • 蜣螂——屎殼郎
    世界上約有 2300 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鑽進牛糞裡的蟲類,可以將糞便滾動成球狀,推行向前。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又名「莫多昇」。型為略扁的 橢圓形,體長 5~30 毫米。體色大多為略帶光澤的黑色,也有褐色的。頭扁平,前肢矯健,雄性頭部有角,是一種 完全變態昆蟲。
  • 蜣螂
    藥材名稱:蜣螂別名:推糞蟲、推屎爬、屎蛒螂、糞球蟲、鐵甲將軍、牛屎蟲、推車蟲、聖甲蟲採收加工:6-8月間晚上利用燈光誘捕,沸水燙死
  • 生態鏈上的鐵將軍――蜣螂(屎殼螂)
    蜣螂在地球上分布很廣泛,除了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可以說都有它的足跡。據考證埃及生活著最著名的蜣螂,其長1~2.5釐米,迄今地球上發現的巨蜣螂長近10釐米。蜣螂廣布於我國,在福建、雲南、廣東、廣西及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現,江蘇、浙江、河北、湖北等地分布比較多。蜣螂作為地球上食糞類甲蟲中最普遍的一種,它用糞便作為食物和築巢的原料,有「自然界清道夫』』之稱號。
  • 蜣螂古今應用匯要
    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詳細補充和發揮,指出蜣螂既可作為外治用藥,又可以內服;既可以單味藥使用,又可以與他藥配伍使用。今按照《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所載本草、方劑類書籍(國外本草、食療本草類書籍除外),利用網絡、學校圖書館等資源,共查閱455部書籍,其中367部書未查到。所查到的88部書籍中未查到有關蜣螂內容的記載60部書,有關於蜣螂內容的記載的28部書。
  • Attavicinus蟻鄰蜣螂屬
    這次偷個懶,雖說標題寫著「屬」介紹,但是這次這個屬就一位成員——Attavicinus montrosus,怪獸蟻鄰蜣螂(1887年被發現,並被歸類於Liatongus利蜣螂屬。2008年被更名,重新歸類為一個獨立的新屬——Attavicinus屬)。這是一種從樣貌到習性都非常特別的蜣螂。它有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首先,食物主要是由一種切葉蟻——Atta mexicana的巢穴殘骸組成。
  • 我讀《神農本草經》328蜣螂
    其蟲深目高鼻,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2【集解】〔別錄曰〕蜣螂生長沙池澤。〔弘景曰〕 其類有三四種,以大而鼻頭扁者為真。〔韓保升曰〕 此類多種,所在有之。 以鼻高目深者入藥,名胡蜣螂。 〔宗奭曰〕 蜣螂有大、小二種,大者名胡蜣螂,身黑而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晝伏夜出,見燈光則來,宜入藥用;小者身黑而暗,晝飛夜伏。狐並喜食之。
  • 科學家進一步解開了鮭魚的導航機制,利用體內的磁鐵礦導航
    一年一度的鮭魚洄遊發生在秋季,這會吸引灰熊、禿鷲等動物捕食,場面十分壯觀。關於鮭魚洄遊的一大疑問是它如何穿越數千公裡準確地找到覓食地點和出生的地點。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人為改變磁場,會導致鮭魚轉變方向,這說明鮭魚會利用磁場來導航,但是導航機制仍然模糊不清。
  • 方舟生存進化1月29日地牢更新 蜣螂BOSS上線
    方舟生存進化於1月29日進行了新的一期地牢輪轉更新,本期地牢的主題為—昆蟲秘墓,地牢難度中等,上線了新BOSS蜣螂,具體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本期地牢難度不大,無致命陷阱,開局先去地圖左側拿鑰匙,砂獷獸跟蜘蛛關卡過去有琥珀道具箱子,視情況拿取; 地牢科技:泰克地基、泰克複製器、泰克發電機、低概率高品質泰克古神翼龍鞍; 怪物種類:古馬陸、泰坦螞蟻、蜘蛛、砂獷獸&蜘蛛、巨脈蜻蜓、古馬陸&蜘蛛,中立生物大角鹿、漸新象、蜣螂
  • 地磁導航:地球母親的「金手指」
    地磁導航,則是一種無源自主導航技術。它把地磁場當作一個天然的「坐標系」,利用地磁場的測量信息來實現對飛行器、船舶、潛艇等進行導航定位。既不用像衛星導航那樣需要依賴外界設備的幫助,也不像慣性導航那樣存在誤差累積,其較強的抗幹擾和生存能力,使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熱門的導航技術,因此又被喻為地球母親的「金手指」。
  • 【科普】銀河系會不會長生不老? 為什麼一直可以轉動
    銀河系不會長生不老永生不死,人類也是如此,銀河系滅亡的話人類也將消失毀滅,就我們所處的宇宙區域而百,地球的命運是與太陽的命運息息相關的。
  • 科研人員精確測量銀河系的塵埃消光
    在沿著銀盤的方向(低銀緯)上,由於塵埃的嚴重消光,在光學波段幾乎無法看到銀河系以外的天體。因此,一般來說,銀河系外(河外)天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遠離銀盤(高銀緯)的天區。儘管如此,由於銀河系的盤存在一定厚度,而太陽處於銀盤厚度上的中心位置,我們從任何方向看出去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銀河系塵埃消光。因此,對於河外天體來說,銀河系的塵埃消光是一個必須改正的效應。
  • 銀河系漫遊指南
    可惜,這些光無法用肉眼看到,因為從地球上向銀河系中心望去,我們的視線會被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遮擋。這些氣體和塵埃,對於來自銀河系中心的可見光輻射和紫外輻射,有著強烈的消光作用,光學消光達「30星等」。也就是說,側面的觀測只給了我們天體的位置X和Y,我們還需要距離Z,才能建構起一個三維的銀河系圖景。除了同河外星系的類比,我們獲得對銀河系的整體認識,更多地歸功於對「原子氫」和「分子氫」的觀測。根據知乎答主「野草」的介紹,即便與恆星的距離有很多種方法來測定,但星光架不住星際塵埃遮擋,只有太陽系周邊很小範圍的恆星可以被看到。
  • 英在銀河系深處找到「化石星系」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科學家在近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撰文稱,他們利用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S)的星系演化實驗(APOGEE)提供的數據,發現了一個隱藏在銀河系深處的「化石星系」。這一發現可能會刷新我們對銀河系演化歷史的認知。
  • 人類需要多久能飛出銀河系?想要穿越銀河系,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1961年人類成功進入了外太空,隨後不斷在航天領域有出色的表現,希望有一天能夠飛出銀河系,不過轉眼間已經到了2020年,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都難,更何況飛出銀河系這個夢想。人類在登陸月球的時候都要準備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想要橫跨這片銀河系真的有這麼容易嗎?
  • 銀河系的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銀河系的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所在的地球身處銀河系中,是不可能將整個銀河系拍攝出來的。我們看到的銀河系的全景照片那是科學家們通過對銀河系的不斷觀測,通過計算機模擬出來的。
  • 銀河系有多大?從銀河系中心揭示銀河真面目
    可是到現在,人類的探測器也才剛剛跨越太陽系邊緣,人類自己都不敢想何時才能跳出銀河系。那麼銀河系的面容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這些疑問確實點到了實處。有關銀河系的全貌圖不是望遠鏡看到、拍到的,而是科學家畫出來的,也就是說,銀河系的樣子是科學家推測出來的。
  • 人類身處銀河系中,我們又是如何知道銀河系是螺旋星系呢?
    所以想當然的認為那是一條天河,並命名為銀河,人們編織出牛郎織女在銀河上搭建鵲橋相會這樣美麗的神話故事來表達對銀河的讚頌。這張圖是從地球的視角看到的銀河系,因為我們身在銀河系之中,所以,我們無法總覽銀河全貌,只能從側面看銀河系的平面,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上圖中那道明亮的條紋。但是,在可見光頻段,銀河系被厚厚的塵埃所阻擋,我們無法窺探其全貌。為了深入了解宇宙,科學家發明了可以穿透塵埃觀察宇宙的的紅外線天文望遠鏡。
  • 希臘科學家發現,沙漠螞蟻可以利用地球磁場進行導航
    近日,來自希臘的一項科學實驗表明,生活在沙漠之中的螞蟻之所以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是因為自己具有感受地球磁場功能,利用地球的磁場進行定向。從而達到尋找回巢的途徑,這樣就不會迷失在我們的沙漠之中。科學家表示,螞蟻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會遠離自己的巢穴數百米或者更遠的地方去尋找食物,然後在尋找到的食物後,根據沙漠中的太陽和地標位置,以及地球的磁場變化的信息,來確定自己的方位是沒有錯的。科學實驗表明,螞蟻跟我們的鳥類一樣,都是主要利用地球磁場進行跟蹤。當研究人員改變磁場的方向時候,沙漠的螞蟻也不能真正的回到自己的巢穴,而是轉向了新的一個位置去,這已經不是以前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