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19) 品談神仙詩

2021-02-07 武當趙堡太極拳推廣中心

二、品談神仙詩

張三丰大道成真,遨遊於天地宇宙,會眾神於九霄雲外,訪群真於洞天福地,探諸仙於瀛洲仙山,詩詞唱和,好不快活。

 

詩為神之靈性流露。張三丰在《詩談》(見《張三丰先生全集》卷八《水石閒談》)一文中記載呂洞賓、韓湘子、藍採和、崑崙麻姑、李白(清逸仙人)、詩神蘇軾(東坡先生)、邵雍、邱處機(邱長春)、陳摶等真人神仙之妙句,品談不同天國陸離多姿之仙風詩韻。

 

呂洞賓(呂翁),道號純陽子,別號回道人(回翁)。呂洞賓在長安酒肆遇真人鍾離權,經「黃粱一夢」醒悟而修道,經過眾多考驗而成真,留有十試呂洞賓的傳說。道藏經載呂洞賓登黃鶴樓,升天而去。元世祖至元六年(1340年)封呂洞賓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

 

 《呂洞賓漢鍾離二仙歡會》,出《歡聯慶節》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韓湘子,字清夫,《韓仙傳》稱其自少好道,呂洞賓度之而登仙。韓湘子欲度其叔韓愈,多次施展神通不能使其信服,後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行至藍關秦嶺,大雪紛飛馬不能行,孤獨絕望之際,韓湘子前來相救,應「藍關雪深處,來歲更相逢」之言,韓愈始信神仙之事,傳為佳話。

 

藍採和,南唐沈汾《續仙傳》載,稱不知其何許人也,常醉踏歌云:「踏踏歌,藍採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上碧落,暮見桑田生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嵯峨。」後有人見他在酒樓飲酒,有笙蕭聲起,採和乘鶴而飛,冉冉而去。

 

麻姑,道家古仙。葛洪《神仙傳》載,麻姑與仙人方平相會,自述「已見東海三為桑田」。詩仙李白多次提到麻姑,《有所思》云:「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長鯨噴湧不可涉,撫心茫茫淚如珠。西來青鳥東飛去,願寄一書謝麻姑。」《短歌行》有:「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邵雍,字堯夫,號康節,聰慧過人,宋仁宗及神宗時,多次授官不受。邵雍「於書無所不讀」,遊學四方。邵雍據《河圖》、《洛書》等創造出自己的宇宙演變體系,著有《皇極經世》,其《梅花詩》準確預言了其身後千年的中國歷史之演變。 

 

邵雍像。(公有領域)

白玉蟾,南宋人,羽化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

 

張模,字君範,號紫瓊真人,全真派道人,元初得道。

 

張伯端,北宋人,字平叔,號紫陽,人稱「悟真先生」、紫陽真人。於成都遇仙人授道,道成飛升。

 

陳摶,字圖南,居武當二十餘年修道,復隱華山雲臺觀,得蟄龍法,每臥常百餘日不起。宋太祖時賜號「白雲先生」,又賜號「希夷先生」(「夷」指視而不見,「希」指聽而不聞),其先天圖說影響宋朝理學。

 

飛霞仙子,明沈萬三之外孫女,為張三丰度化,同萬三一家於昆明池上飛升。

 

《詩談》全文如下:

 

(一)

 

張子曰:《書》曰:「詩言志。」注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是知志也者,乃人心中之靈性;詩也者,特靈性之流露也。神仙七返九還,煉此虛靈妙性,以成萬古不死之穀神,見於日月光氣之外則有象,隱於日月光氣之中則無形。神之所至發為詩,歌詩不同,靈性有各異也。吾嘗與諸仙往來曠野,出沒煙霞,每見群真妙句,輒(zhé)心記而筆存之,以入於《水石閒談》之類。

 

(二)

 

呂翁詩提筆甚高,發聲最朗,遊行之句,美不勝收。今錄數首,以見先生靈性不與人同也。

《七夕遊嶽雲仙院》云:

「始罷緱山宴,重來古寺遊。疏風梧葉院,細雨豆花秋。

遠嶂雲初斂,長天霧乍收。新涼今若此,玉笛倚高樓。」

《過武昌城樓》云:

「武昌城郭敞依然,楚國人家近水邊。檻外大江淘日夜,閣中長劍倚雲天。

詞人坐嘯南樓月,漁父歌回西塞煙。吹笛老翁閒更甚,朗吟一曲響千年。」

《同韓清夫遊匡廬六絕句》云:

「雲外廬山九疊青,開窗對嶂讀《黃庭》。箇中有景何人識?拋卷翻身入翠屏。」

「雨後新笙綠浸人,逕趨深處避紅塵。韓笙呂笛雙雙度,一樣仙音兩化身。」

「陶然何處不陶然,在地逍遙似在天。瀑布倒流三百丈,一時清氣滿崖邊。」

「信口歌成信手題,剔殘苔蘚翠高低。忽聞梵鼓來煙際,林木蔥籠過虎溪。」

「一字詩成一字飛,天邊黃鶴載餘歸。壇前有客難留我,心似閒雲人翠微。」

「喚起眠龍出海門,須臾天際雨翻盆。長空一劍又飛去,潘看東南樹影昏。」

俱清朗可愛。

 

(三)

 

性靈與回翁相近者,莫如韓清夫先生,有《閒吟》一首云:

「靜抱沒弦琴,細吹無孔笛。一彈天地清,一吹天地闊。一吹復一彈,儘是神仙曲。」

《和呂祖》云:

「虎在門而鶴在廬,瑤笙宛轉笛相如。我來不是雲山客,湘水之流曲折書。」

語皆雄闊。

 

 《韓湘子曹國舅二仙會樂》,出《歡聯慶節》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四)

 

藍採和自號長嘯先生,有《答人問仙居》絕句云:

「踏踏歌殘便上升,嶽山長嘯古先生。問餘近日居何處,天上神仙住玉京。」

 

(五)

 

嘗見韓、藍、曹、何《關中踏歌聯句》云:

「乾坤偌大似瓊壺,拍板閒吟一丈夫。風雨長安春已暮,落花滿地步于于。」

真得把袂逍遙、一唱三嘆之樂。

 

(六)

 

崑崙麻姑自號碧城仙子,其詩以丰韻勝人。

有《題嶽雲壇三絕句》云:

「跨鳳驂鸞下碧城,笑看雲外月光清。崑崙萬裡天風送,搖曳瓊環玉珮聲。」

「足履青雲過海山,瑤笙在手意閒閒。雲中現出金霞帔,一路清吟到此間。」

「嶽雲壇上訪回翁,子弟兩三敲道筒。風聲蕩漾雲聲細,樓閣明燈照夜紅。」

又有《步虛》三首云:

「我本崑崙女散仙,曾看海水變桑田。神通八極閒遊戲,環珮聲搖碧落邊。」

「髻頭高插美金華,拜別西池阿母家。嫋嫋天風吹袖帶,步虛全伏紫雲車。」

「醞釀長生酒不難,只憑手內有靈丹。阿儂本是天仙子,醉共嫦娥宿廣寒。」

 

(七)

 

碧城仙姑常師藐姑神人,一日師徒步虛,降錦江事上。神人題詞云:

「看江潮,勢蒼莽,搖得山雲淡蕩。隔河燈影有無中,一幅新詞來筆上。意徘徊,開軒望,這亭兒甚清爽。」

姑和之云:「水茫茫,山莽莽,山水軒前浩蕩。雨餘蛙鼓鬧堂堂,一路潮聲月初上。月中來,雲邊望,晚風涼意清爽。」

 

(八)

 

清逸仙人在唐稱詩中大家,性靈飄逸,嘗降於世。其《修褉節降雙清閣》云:

「讀書邁千古,攜劍幹諸侯。瑣瑣不中意,大醉隱糟邱。黃唐原不遠,秦漢如急流。忽忽眼前事,渾然無所愁。青山行吟老,頗愛謝宣樓。題詩十萬首,付與天地留。我自有真宰,浩乎歸瀛洲。今日談修褉,茫茫付一甌。海仙執簡招,隨風過十州。東行三神仙,群真同遨遊。一飲五千鬥,撐腸文字流。無何有之鄉,長嘯去海頭。」

《洞天歌》云:

「海山尋靈藥,靈藥不自海山求;乾坤運橐籥(tuó yuè,冶鑄所用噓風熾火之器也),橐籥不是乾坤韝(gōu,古代射箭時戴的皮製袖套)。金丹原是吾家物,神仙都要英雄作。夜來飲酒王母前,雲道蟠桃今已熟。太白長嘯安期歌,一時群仙莫我何!吾將跨虯遊六合,虛空寥寥無雪跡。大風自北來,吹起寒雲疊疊開。安得酒如雨,從空飲之無盡取;安得酒如泉,坐地飲之眼朝天。狂吟拍手聳方肩,問我何人李青蓮!」

 

(九)

 

東坡先生仙才,與太白並峙,乘風嘯月,靈性長存。有《江南送秋》詩云:

「片片秋雲遠,茫茫秋水多。青山紅樹外,徵雁渺關河。薊北寒逾峭,江南氣已和。小陽春甫到,迎送兩相過!」

《題韓清夫小像》云:

「御殿承香吏,分胎吏部家。閒心忘富貴,總角趣煙霞。缽種長生果,園栽不老花。八仙同壽考,萬劫抱丹砂。首叩藍關馬,胸藏赤火鴉。千秋賢叔侄,儒道兩無涯。」

《自題笠屐圖》云:「山人故態本狂奴,醉寫田間笠屐圖。好句有時堪作畫,閒心無日不提壺。樓頭賞月邀禪客,谷口衝煙訪釣徒。自去自來隨自得,一聲長嘯入林樞。」

《過東峰》云:「不到東峰久,江山仍似前。芭蕉落滿地,雪意好參禪。」

《遊湖口佔》云:「細細疏煙瑟瑟波,水心亭外畫船多。瑤笙十裡誰家舫?聽得紅兒唱棹歇。」「風斜雨細葛衫輕,三兩銀刀出水明。我愛芰荷香不斷,竹西深處有人行。」

《詠磨刀雨》云:「荊州灑遍雨如膏,竟為英雄礪寶刀。最是武昌城下水,千秋鳴咽卷雷濤。」

《詠白萊》云:「清於雪水白於霜,老圃天寒一味香。卻笑山僧長茹素,和脂煮出不能嘗。」

《自贈》云:「平生不作愁眉事,今日東坡作散仙。解向江山留勝跡,長將姓字掛雲煙。」

《遊清道心山房》六言云:「氣慧神清道在,山空人靜琴幽。一榻茶煙嫋嫋,三分酒意悠悠。」

又《些些語》詞云:「清陰繞,繞落花,窗外鳥聲小。鳥聲小,修竹一枚斜處好。翠羽嚶嚶啼徹曉,剛眠一覺。」

清麗綿芊之筆,不減當年靈性,非真仙不能也。

 

(十)

 

邵堯夫儒仙也,嘗見其顯化士材,作《觀易吟》云:

「庖曦大聖人,畫卦傳萬古。陰陽變化機,乾坤為易祖。吾隱安樂窩,天地乃同伍。窺破聖賢心,恬淡自得所。」渾渾灝灝,置之《擊壤》篇中,仍然無異。

 

(十一)

 

白玉蟾仙家才子也,名山碑版,留詠甚多。每遇高人逸士,必贈以詩。其《題居易堂》云:

「林下風瀟瀟,窗前竹密密。難得素心人,共話新秋夕。把酒醉茅堂,焚香讀《周易》。瓊山到此來,賓主興無極。」

又《贈圓陽山人》云:「歸山隱跡話長生,日逐閒雲自在行。處處回光來返照,朝朝對景要忘情。掃除塵土勞人夢,署起乾坤散客名。莫道幽居研煉苦,遊心冥漠自空清。」

 

(十二)

 

張紫瓊饒州人也,元初得道,詩多秀勁之作。《自贈》六言云:

「心如雪夜鐘聲,貌似霜天梅格。白雲深處閒行,那識仙家曠逸。」

《詠胎息》云:「非助非忘妙吸呼,修行要解這功夫。調停二氣生胎息,再向中間設鼎爐。」

 

(十三)

 

邱長春《清秋過嶽雲樓》云:

「浩浩天風吹滿樓,峰中雲氣湧林邱。雨聲響處簷鈴雜,方丈蕭然一院秋。」

饒有俊逸之致。

 

(十四)

 

張紫陽《自壽》詩云:

「海籌萬古計芒辰,得道年來八百春。分個孩兒騎鶴去,虛空粉碎見全身。」非上真不能也。

 

(十五)

 

希夷老祖元氣渾淪,有《答人問姓》五絕云:

「一氣淘今古,陰陽造化奇。問餘名與姓,睡漢老希夷。」

 

 《陳希夷(陳摶)睡圖》,日本畫家長谷川等伯繪,日本石川縣七尾美術館藏。

(十六)

 

吾師火龍先生,不甚喜作詩,以其淡於名譽也。今記其《偶吟》一絕云:

「道號偶同鄭火龍,姓名隱在太虛中。自從度得三豐後,歸到蓬萊弱水東。」

 

(十七)

 

飛霞仙子,餘十舍女也,服神丹飛空。嘗降雲南紫霄觀,留題一絕,款落「飛霞」而去。

詩云:「久住瑤池碧玉樓,忽騎彩鶴下靈邱。世人慾問飛霞姓,曾抱金丹侍沐侯。」

 

(十八)

 

陸潛虛淮海人也,嘉靖中遇呂祖得道,平生著述甚富,有《老子元覽》二卷,《陰符經測疏》一卷,《參同契測疏》一卷,《金丹就正篇》一卷,《紫陽四百字測疏》一卷,《方壺外史》八卷,《南華副墨》八卷。近日同門中有白白子者,注《道德經》名《東來正義》,潛虛題之云:

「一注能將道奧開,重看紫氣自東來。彈琴度笛真名士,說法談經大辨才。我坐方壺玩滄海,君登圓嶠壓篷萊。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誦《南華》自笑呆。」

蓋因白白子亦作《圓嶠外史》、《道竅談》、《悟真參同雜解》諸書故也。


相關焦點

  • 【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15) 先知武當
    道成之後,張三丰隱顯遨遊,在寶雞金臺觀逝而復生,預知元朝將要終結,明朝大運即將到來,於明朝洪武初年再次蒞臨武當山。《大嶽太和山志》記載,張三丰拜玄帝於天柱峰,並遍遊諸峰。他對山中老者說:「吾山異日與今日大有不同矣。」命弟子丘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去荊榛,拾瓦礫」,為日後大興創立基礎。
  • 張三丰一生最強對手,武功卓絕消失三十年,傳人把張三丰嚇哭
    讀過《倚天屠龍記》的朋友應該都忘不了張三丰這位人物,他是誰?他是歷史上的太極拳始終、內家拳始終,是歷史上的武學大宗師、民族大英雄。《神鵰俠侶》發生於南宋末年,張三丰便出生於這個時期,因此金老先生很聰明地將張三丰這位老神仙引入自己的武俠作品中,拋棄他「神仙」的身份,給了他一個武林大宗師的地位,遂成了《倚天屠龍記》時代中原武林最了不起的人,沒有之一。
  • 人文黑山之人物擷英篇|張三丰(二)
    五、張三丰出生懿州梁漁務(今土城子村)的其它佐證      1.張三丰少年時常「腳踏蓮花,習文研武」      據《明史》載:「張三丰,幽北遼陽懿州人(彰武西南)。生於元初蒙古定宗三年(1248)四月初九。三豐幼時曾染眼疾,百般醫治無效,於是父母就將其送至碧樂宮(碧落宮)出家。張三丰五歲開蒙,拜白雲禪師張雲庵為師,學全真正教。
  • 張三丰為何一輩子沒結婚?7個弟子的名字連在一起讀,說明了問題
    張三丰為何一輩子沒結婚?7個弟子的名字連在一起讀,說明了問題張三丰是我國武當派始祖,也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他從南宋末年一直活到了明朝中期,足足活了217歲。由於張三丰的傳奇經歷,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特別是在《倚天屠龍記》和《神鵰俠侶》中都有所體現,是一個被神話的人物。張三丰正氣凜然,威望極高,不管是江湖豪傑,還是黑白兩道,無不對其仰慕有加。然而,張三丰一生也有一個遺憾,就是一輩子沒有結婚。張三丰一輩子不結婚,不代表他一輩子沒談過戀愛。張三丰早年很是喜歡郭靖之女郭襄,對其一見傾心。張三丰曾在少林寺藏經閣覺遠和尚門下學藝,學了一身本事。
  • 古代三妻四妾是正常現象,為什麼武功高強的張三丰卻終身未娶呢?
    雖說在古代三妻四妾是正常現象,但是金庸筆下的人物在對待感情上還是比較堅貞的,除開《鹿鼎記》之外,沒有第二個人左擁右抱,寧缺毋濫是他們的座右銘。而張三丰終身未娶的最主要原因是一場持續了百年時間最後無疾而終的暗戀。
  • 史上最弱張三丰?新版《倚天》:不是張三丰太弱,是男主光環太強
    在更新的第25集裡,一開場武當派掌門人張三丰,就被冒充少林寺大師的高手乘其不備打成重傷了。這個假和尚用盡全力,一掌把張三丰打的吐血,張三丰一個「摸頭殺」將其斃命。然後坐在椅子上的張三丰,說自己的傷雖無大礙,但是也不可忽視,少說也得閉關靜養三個月方可恢復。此時彈幕一片吐槽:這是世上最弱的張三丰了吧?不但弱而且蠢,隨便一個和尚都能將其打的吐血。太弱了,怎麼當的武當派掌門人?
  • 張三丰的武功,與郭靖楊過張無忌相比如何?
    不可否認的是,金庸小說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經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經常出現一個人物,此人就是張三丰。作為武當派的代表人物,張三丰肯定是每一個金庸迷都熟悉的,其次就是張無忌。無論是張三丰還是張無忌,在金庸小說中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優秀的作品實在是數不勝數,要說最為優秀的作品,或者說讓人們記憶猶新的作品,那麼射鵰三部曲肯定是排行在榜首的。
  • 甄子丹版本張三丰還未到,新《張三丰》又來了,柳巖成最大看點!
    在武術領域,張三峰是一個傳奇人物,他的聲望也很高。他經常出現在許多影視劇中,例如《倚天屠龍記》、《太極張三丰》、《少年張三丰》等。許多人扮演了這個角色,他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一代宗師張三丰能否在《夢想帝王》中再現武學奇蹟?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武當派祖師張三丰,高山仰止,深不可測。若論武林境界,可稱為金庸原著所有出場人第一人,甚至勝過《天龍八部》中那個武功超凡入聖的少林掃地僧。張三丰從建立武當派,創立太極神功起,在武林便無人與其匹敵。
  • 郭襄與張三丰:你的峨眉,我的武當
    其實在這兩個故事裡,還有一個隱藏很深的愛情,張三丰用了一百年才放下。在張三丰百歲壽辰那天,峨眉的師太,郭女俠的徒弟送了一套繡滿福字的道袍作為壽禮。當聽聞這是當年郭襄親手繡的時候,他覺得發抖的手中的道袍滾燙滾燙,忍不住轉過身去,臉也忍不住一紅,就如同13歲初遇郭襄那年一樣。
  • 若偷襲張三丰的是郭靖楊過,面對降龍黯然掌力,張三丰結局會怎樣
    當時剛相化名為「空相」,假傳少林被明教誅滅的消息,由於事態緊急,閉關的張三丰決定提前出關。張三丰本已經年逾百歲,無論武功還是閱歷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他本不會聽信假空相的一面之詞,但假空相竟然帶去了少林四大神僧「見聞智性」中空性神僧的首級,張三丰見此,完全放下了防禦,相信了假空相的話。
  • 甘肅成縣金蓮洞:紅崖玉筍千年碧洞曾歇張三丰
    我說,一想到金庸筆下的「中神通」王重陽和「全真七子」的人物形象和他們身上神乎其技的武功,便對擇此隱秘所在修煉識心見性、返璞歸真的大道的高人們感到親切無比。  陳東平後面的話卻讓我有點吃驚了,他說真有一位武學大師到金蓮洞來過,有可能隱居於此,他就是張三丰——一個武當山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時人稱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學宗師,傳說練就不死之身。
  • 寫張三丰年輕時的故事,和吃蝙蝠一樣沒必要
    後來也不知是刻意為之還是靈感爆棚,《倚天》的故事往後跨了近百年,這一處理恰好成就了又一部的經典之作,而「張三丰」卻成了一個串線人物。為什麼寫張三丰難度太大,我認為至少三點:1.已有射鵰和神鵰兩部作品,其中人物大量重合,讀者在看射鵰時,會為裡面的人物所吸引,諸如黃藥師的五絕、老頑童、全真七子等。
  • 茫茫人海中,尋找張三丰
    這樣的奇人已經是牛得無法形容了,不過和張三丰比起來,我覺得還是張三丰更加牛一些。這還得從我給學生開講《青島文化概要》這門課程說起。我在為「嶗山的道教文化」裡嶗山道士的章節備課時,被張三丰這個曾經在嶗山的明霞洞裡修煉了10年的嶗山道士給難住了。張三丰的籍貫和出生年月都是有籍可查的。他是遼寧懿州人,生於南宋淳祐丁未年,即公曆1247年,這一點沒有多少爭議。
  • 對郭襄念念不忘的張三丰,為何拒絕去襄陽?原因跟楊過有關
    自從在華山結識了郭襄,張三丰就不再是是以往那個無嗔無痴的少年了,年紀相仿的二人,看起來是挺般配的一對,只不過感情上的事,從來不是表面上這麼簡單的。張三丰喜歡郭襄,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感情的表達上,郭襄可比張三丰大膽得多,她從來不去遮掩自己的情感,她對楊過的喜歡,就算一個瞎子也能看得出來。那日,郭襄見張三丰落難,孤苦無依,於心不忍的她要張三丰去襄陽投靠郭靖夫婦,郭襄肯定是真心的,她素來行俠仗義,有著慈悲心腸。張三丰也感受到了這點,所以,他接受了這個提議,趕往襄陽。只是,走到半路,張三丰停住了,他猶豫了,他懷疑了,最終他放棄了。
  • 太極拳的創始人真的是「太極張三丰」嗎?
    受到文學創作與影視作品影響,仍有許多人認為太極拳起源自武當道士張三丰(1247—?),甚至有「天下太極出武當」、 「太極張三丰」等傳聞,而後學界共產生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宋代張三峰、明代張三丰、明末陳王廷,以及清代王宗嶽等起源。
  • 張三丰曾提到一段往事,郭破虜是被一位高人所殺
    郭靖在金庸筆下的整個武林體系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一個存在,畢竟「射鵰三部曲」是金庸最出名的一個系列,而郭靖又是「射鵰三部曲」的靈魂人物,《射鵰英雄傳》寫的是初入江湖的故事,《神鵰俠侶》寫的是他成為大俠後保家衛國的故事,而《倚天屠龍記》寫的則是他死後所留下的遺產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郭靖的故事也在《倚天屠龍記》中徹底畫上句號,戰死襄陽
  • 到底張三丰的壽命有多長?他的實際年齡令人吃驚
    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一位長壽大師,張三丰。 張三丰,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尤其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問世之後,張三丰在中國的民間更是成為了少有的傳奇人物之一。 張三丰這壽命,簡直讓人不可思議,遠遠超出正常人類的壽命大限。那歷史上的張三丰壽命真是這麼長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當代已無太極拳
    金庸小說裡虛構的人物很多,武功誇大的角色更多。但是對於張三丰可能是個例外,金庸並沒有誇大,甚至沒有寫盡張三丰。歷史上的張三丰是個貨真價實的武林高手。《明史·張三丰傳》:張三丰,遼東懿州人(今遼寧阜新),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
  • 馬保國被ko後,承認太極是養生,那張三丰的武力有多強?
    然而,歷史上的張三丰也是這樣子的嗎?張三丰也是一位風雲人物。在《天龍八部》中他是武當派的代表,其武力絕非常人能及。這是小說演義裡面的角色,那麼真正歷史上的張三丰又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那麼張三丰的名字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據有關史料記載,張三丰名字的由來還有這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一天張三丰在外面看風景,看著看著,突然有一個人問他:先生,您貴姓?張三丰見到有人前來搭訕,所以就很隨意地指著前面的三座大山說了句:三峰。從此以後,別人便都稱呼他為「三峰居士」。後來,張三丰覺得「三峰」這一說辭不是很雅觀,於是將改名為「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