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guǒ )
解釋:1、米粉或麵粉;2、淨米;3、米食。粿,米食也。.
它在潮汕地區出現有一定的淵源。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潮汕,按祖籍的習慣,祭祖要用麵食當果品。南方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來做果品。這就是「粿」的來歷。這簡單的米食,在潮汕人手裡,成了主食米飯之外五花八門的東西。粿的品種繁多,美味爽口,成為食文化的一個縮影。這些粿品的製作要求精細、調味多樣、烹調考究,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堪稱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粿的真正精髓在千千萬萬普通人家裡,而且融於節慶文化中。比如蘿蔔糕,潮汕人叫做「菜頭粿」(潮語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年糕叫做「甜粿」,麵包叫「面粿」松糕叫「松粿」。而用米粉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所以潮語的所謂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純是「糕」。粿在潮汕地區發展為一種色、香、味俱全的小食。
潮汕地區的粿品按味道的不同有甜粿和鹹粿之分,有因配料或包餡的不同,有菜頭粿、芋粿、菜粿、梔粿、豬朥粿、樸籽粿、鼠曲粿、豆粿、筍粿等等,還有以發酵為製作方法的酵粿。
潮汕的粿品從結構上講,粿品有皮包餡的,如:豆沙粿、韭菜粿、筍粿、鼠曲粿、鱟粿;也有主料和餡糅合和在一起的,如:菜頭粿、竽頭粿等。這種主料和餡糅和在一起的製作方法,是潮汕粿品的一大特色。雖然北方點心中也有如此做法的(如棗糕),但不如潮汕粿品豐富。這樣做粿象徵著一種傳統文化理念。「和為貴」,「和」即「融合」。潮汕先民融合了中原文化、閩文化形成了自已的文化,潮人祖先為求生存開拓到海外異國去打天下,吸收了異國文化,海外潮人因此發展壯大。有容乃大,容納各種品味,最後形成一種獨有的風味,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由上述可見「粿」是貫穿在潮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聯。潮汕的粿,不僅是滿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結著一種本土文化,體現著潮汕的精神。
繼承和發展潮汕的「粿」,不僅有經濟上的意義,也有文化上的意義。如今的潮汕地區,製作粿品的傳統日趨淡化,能按傳統節日熟練製作多種正宗粿品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不願意動手,每逢節日時就到外面買點現成的。可以說,粿文化有消亡的危險。所以如何讓粿文化傳承下去,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一番的。
粿之道願意為潮汕粿文化的傳承做載體,希望有潮人的地方就有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