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
劉姓是中國第四大姓,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姓氏。自古有「劉天下,李半邊」之說,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西北、華南地區。劉姓是燧人氏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系的鵂鶹的族稱。是中華民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認識和感知到「劉」這種工具的神聖作用和赫赫威力,於是便用「劉」來作為本姓氏的圖騰,開始對它膜拜起來。
「留」由「卯」和「田」組成,後來演變為劉。劉姓圖騰是由一位長者手持刻刀契刻春天和秋天天氣到達地球的運行規律,簡稱「留」。「卯」為春天的天門,簡稱春門,「田」為立主表天竿的天象臺叀(博、甫、浦、囟皆為其象形),「卯」與天竿建木結合稱作「柳」其氏族稱相柳。秋門為今作「酉」,由祝融氏的「鄭」姓所主管掌握。古鶹字中的卯和「戼」不分,大概是同時主管春分春門、秋分秋門的緣故。「刀」是契刻太陽周天運行歷度的標記,古代稱作「卜」、「佔」、「卦」或「則」。帝嚳氏族形成於少昊金天氏政權時期,興起於中國西部的陝甘地區。其父系先祖為黃帝氏族,母系先祖為炎帝氏族。由於遠古時代為母系制部落社會,隨母姓為魁隗氏炎帝神農氏族後裔。而父姓為少典軒轅氏後裔。源於盤古氏。
劉姓源自:祁姓
得姓始祖:劉累
始 祖 地:河北唐縣
郡望堂號:彭城、沛、東平、高密
【釋義】劉的來源是斧、鉞一類的兵器。劉字本意:名詞,斧鉞一類的兵器,古代為皇權之象徵。
關於劉姓氏的來源有三種說法:
一是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
二是出自姬姓,為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是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春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布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群。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俗話說,張王李趙遍地劉。劉姓的確分布很廣,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劉姓在今日中國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具體從劉姓絕對人口數量在全國的分布來說,又集中於四川、河南、山東、河北四省,這4省的劉姓人口佔全國劉姓總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別集中居住有劉姓總人口的10%,為劉姓並列第一大省,這裡的劉姓分別佔本省總人口的6%和5.5%。其次分布於湖南、湖北遼寧、黑龍江和安徽,這五省的劉姓又佔了劉姓總人口的26%。
所謂祖訓,就是歷代祖先對於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
古人對於家族文化很是看重,隨著不同的家風,不同的成員為基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系。這些體系後來也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的家風家訓。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劉氏祖訓詩》
此詩為廣傳公(劉廣傳,劉氏147世祖)生下十四子以後,鼓勵兒子要向外發展,不要兒女情長痴戀家中。廣傳作詩一首,以激勵兒孫,並作日後認宗的依據。這首後來被劉氏奉為族詩。
劉邦: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徹:漢世宗武皇帝,第七位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大漢國土的基本範圍。
劉秀:漢世祖光武皇帝,東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開創古代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劉備:漢昭烈帝,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義慶:南朝宋宗室、宰相、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著有《世說新語》一書。
劉禹錫: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劉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教開國元勳。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墉:清朝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書法造詣深厚,是著名的帖學大家,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伯承: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姓氏,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又是現實存在的紐帶,人人皆有、代代相傳的姓氏符號。
古人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的傳統,體現了華夏兒女的民族自尊、歷史自重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