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只記載其大概位於今蒙古國杭愛山脈一帶。蒙古國國立烏蘭巴託大學近日宣布,經過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終於在蒙古國中部地區被找到。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專家們驚奇地發現寫有漢字「天子單于,與天無極,千(秋)萬歲」的巨型瓦當,遺址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以西大約470公裡處。
歷史上,被叫做龍城的地方有多個,但在中國戰爭史上,有兩個最著名的龍城。一個是十六國時期,慕容氏的龍興之地,慕容儁在此斬殺的武悼天王冉閔。前燕、後燕和北燕均定都於此,故址在今遼寧朝陽。而另一個則是西漢漢武帝時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指匈奴王庭所在地。但是,真正的匈奴龍城究竟在哪裡呢?
01匈奴與中原王朝糾葛的起源
匈奴是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興起於內蒙古陰山,披髮左衽,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相傳匈奴為大禹的後人,商湯滅夏桀後,夏桀之子淳維帶領遺民北上,演變為草原部落。商朝,稱其為鬼方,春秋時為三戎,戰國時,他們的名字叫胡。
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提出「尊王攘夷」,六合諸侯,成為五霸之首。而其首要任務便是合各國之力,共同抵禦來自北方的戎狄。孔子曾經說過:「微管仲,吾其披髮左矣!」說的便是此事。
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居無定所,不事生產,除畜牧業外的財富除了通過交易獲得外,基本靠搶。此時正當東周戰國時期,北方的燕、趙和西方的秦國皆有匈奴諸胡之侵擾。而後秦國統一天下,徵召百萬民夫,連接各國原有的城牆,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裡的萬裡長城。所以說,早期的長城就是因匈奴而建。
02匈奴和漢朝的愛恨情仇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匈奴被驅逐出黃河賀濤地區。而在漢朝伊始,北方匈奴完成了統一,樓蘭、白羊等諸部落皆融於匈奴,草原上出現了國家的雛形,一個新的部落聯盟。勢力大漲後,匈奴頻繁南下。劉邦親率大軍迎擊,因輕敵冒進,被單于冒頓困於白登山。此後漢朝開始了休養生息,以宗室女嫁給冒頓,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關係得以暫時緩和。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北州以定。」「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併為一家。
此後匈奴歷經冒頓單于,老上單于和伊稚斜單于在位,國力達到最盛。在積極對外擴張中,對於漢之燕、代等地接連實施侵掠,並奪走今之寧夏、陝西部分郡縣。
漢朝在太祖之後,歷經文景二帝,輕薄賦,與民休息。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鹽鐵專賣,充實國庫。起初劉邦是以四十萬步卒抵禦匈奴十萬勁騎,而經過文景武三帝馬政的實施,武帝劉徹登基時已有官馬四十萬匹。漢朝國力大盛,財政富裕。
於是漢武帝廢和親政策,積極準備對匈奴的軍事打擊,以徹底解決北方邊患。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四路當中,唯有衛青一路獲勝,直抵匈奴的龍城。
《漢書》記載匈奴在龍城大會諸部,祭其先祖、天地以及鬼神。所以對於匈奴來說,龍城是聖地,也是王庭所在。此戰被視為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稱為龍城之戰。此戰過後,漢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漢武帝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自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後,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匈奴失去肥沃的漠南草原,進入北方貧瘠的戈壁大漠,此後四分五裂,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榮耀。
0303龍城到底在哪裡?
關於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根據《史記》、《漢書》等文獻的記載,其大概位於今蒙古國杭愛山脈一帶,目前發掘的遺址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以西大約470公裡,後杭愛省境內。
2018年在附近的三連城遺址中心已經發現過一座大型祭祀性建築臺基遺蹟。在臺子的正中央,發現了用羊頭骨和羊腿骨擺成的造型。羊頭的朝向是北方,這和匈奴墓地的朝向是一致的。中蒙聯合考古組曾在當年達成共識,此處很有可能就是文獻記載的「龍祠」類城址的一種或者某一處,主要定期用來舉行禮儀、祭祀、會盟等活動。通過碳十四分析,遺址年代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發生在公元前129年的衛青龍城之戰正落在這個時期內。
從出土的天子單于瓦當上的漢字來看,漢朝與匈奴的文化政治交流已深入匈奴境內。遺址的發現和分析對於兩千多年前的漢匈關係,匈奴的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宗教、甚至軍事活動的研究均有著重要和深刻的意義。所以期待後續有更多的考古發現能被逐步披露出來,能讓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一覽匈奴和龍城的滄桑歷史。
#匈奴單于庭龍城遺址已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