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想必多數人對這句話都比較贊同,尤其是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中,腹中有墨水,自然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古往今來,有多少寒門士子,通過十年寒窗,一舉改變自身命運的。
當然,雖說知識不是改變命運的第一良藥,但對於先天就輸在起跑線上的寒門子弟來說,不讀書、不增加知識,改變命運更是無從談起。除此之外,書念得多,懂得道理自然也就多一些,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對自身都有很大幫助的。
縱論古今,有一種東西,不分民族和國界,是個人都會,這便是罵人,毫不誇張地說,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不會罵人。一般而言,罵人的言語中少不了髒話或者侮辱性的詞語,但若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其罵人的境界可是要比一般人高出一個層級。看似言語中不帶一個髒字,但卻是實打實的在罵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6句罵人不帶髒字的言語,單看句子而言,沒有絲毫透露出一個「髒」字,但若仔細的品讀,你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在拐著彎兒在罵人,一點沒錯。
一、狗啃河上骨,水流東坡詩
蘇軾被貶黃州後,心情悶悶不樂。一日,其好友佛印和尚邀他一起泛舟長江。原本是欣賞大好風景的時刻,忽然蘇軾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言。
佛印順著蘇東坡的手指望去,只見岸邊有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見此情景,佛印便隨手將自己手中提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江中。這時,二人面面相覷,不一會的功夫,相互大笑起來。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軾的意思是:「狗啃河上骨」,佛印下聯的意思: 「水流東坡屍。」
其中,「河上」與「和尚」諧音,蘇軾的意思是,狗在啃「和尚」——也就是佛印的骨頭;而佛印呢?他的比喻也是十分巧妙,把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屍」與「詩」同音,暗指江水中漂著的是蘇東坡的屍體。如此解讀下來,是不是感覺這兩句十分經典呢?
二、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出自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從詩句的字面理解不難看出,短短的十六個字,其大概意思說的是「老鼠都有皮毛,如果人不講究禮儀,那除了死還能做什麼?」
這是一首諷刺詩,看似描述老鼠,實則是諷刺當時的統治者,不要用虛偽的禮儀來欺騙人民。不誇張的說,詩中借用老鼠來做參照物,可謂是非常的有意境。老鼠給人的感覺就是「醜陋」,將老鼠的皮毛和人類的禮儀並列起來,層面自然是上了一個臺階。
三、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不可以語冰,出自《莊子集釋》卷六下《莊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可簡單解讀為:「對井底的蛙不可與它談論有關海的事情,和夏天的蟲子則不能談論寒冰。」
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實則是暗藏玄機,不管是井底的蛙還是夏天的蟲,都是用來比喻人的見識局限和見識短淺,不太懂什麼人生的大道理。或許當時的莊子並非是想要表達諷刺人的意思,但隨著後人在各個場合的引用,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在罵人的。明朝凌濛初的著作《二刻拍案驚奇》中,就曾引用莊子的這句名言,即「郎如此眼光淺,真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四、豎子不足與謀
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指的是小子,是對人的一種蔑稱。話說秦始皇駕崩後沒幾年,由於秦二世胡亥的倒行逆施,導致天下大亂。一時間天下英豪紛紛揭竿而起,抵抗暴秦的統治。在眾多英豪中,勢力最為強大的當屬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兩股起義軍。
在項羽率軍在巨鹿和秦兵主力血戰時,劉邦帶兵則幾乎沒有遇到有效的阻擊,便兵不血刃的攻佔了鹹陽,終結了秦王朝的統治。擊潰秦兵後,項羽率軍在鴻門擺下宴席,邀劉邦前來敘舊。宴會上,霸王項羽不聽亞父範增的意見,使得劉邦脫身而去。因此,範增憤恨的說道:「『豎子不足與謀。」雖說這句話中沒有所謂的髒字,但卻是一句貶低一個人的話語。
五、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是漢語成語,意思是獼猴帶帽子,比喻外表雖然裝扮得像那麼回事,但本質卻掩蓋不了,近義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衣冠禽獸、道貌岸然。」這句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中,原文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暴秦被推翻後,項羽率兵進軍關中。大軍進入鹹陽後,項羽殺了秦王子嬰,並且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在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後準備回自己的根據地江東地區。這時,原本是他麾下的一名謀士,便用「沐猴而冠」來形容項羽的荒唐舉動,諷刺他不趁著大好時機在鹹陽建立新的王朝,反而帶著掠奪來的金銀財寶「衣錦還鄉」,可謂就是一個帶著帽子的猴子,徒有虛名而已。
結語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字的奇妙,可謂是奧妙無窮,字和字之間的隨意組合,以及語調的不同,都能表達出不同的意思。就好比這「罵人」一樣,稱得上是一門學問,言語中不帶一個髒字,這境界不得不讓人佩服。
參考資料:《莊子》、《詩經》、《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