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讀書人基本都可以稱得上是文人才子,誰還不會寫幾首詩,誰的肚子裡還沒點墨水,並且我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禮」是無處不在,因此古人罵起人來,大多不是髒話連篇,那樣顯得特別不文雅,而是不帶一個髒字的罵得痛快,對方還可能以為是在誇人。
一、「斷脊之犬」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大罵王朗:「一條斷脊之犬,安敢在我軍面前狺狺狂吠。」把王朗氣得夠嗆,不過演義是演義,並不一定是真實歷史,但在《左傳》中,出現過:「魏之偏師,不吝,諮爾斷脊之犬,安能與王相較乎?」
「斷脊之犬」一般是罵對方成不了氣候,沒什麼大不了的。
二、「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秦朝末年,劉邦、項羽一同反秦,約定誰先攻入鹹陽誰就做關中王,後來劉邦早項羽一步,項羽因此殺掉了城中百姓和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於是便有人在背後譏諷楚國人是穿衣戴帽的猴子。
「沐猴而冠」喻指虛有其表,也用來罵對方「你真不是個人!」
三、豎子不足與謀
這最初同樣是一句罵項羽的話,範增是項羽身邊主要的謀士,項羽也很尊敬他,稱範增為「亞父」,公元前206年,項羽比劉邦晚一步進入關中,而劉邦手下將領左司馬曹無傷派人給項羽通風報信,告訴項羽「劉邦有意做關中王」。
範增也看出了劉邦的野心,因此建議項羽趕快殺了劉邦,不要錯失良機,於是「鴻門宴」出現了,但項羽卻遲遲沒有殺掉劉邦,讓劉邦逃走了。範增心中氣不打一處來,嘆道:「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豎子不足與謀」也是罵對方答案都公布了,卻連抄都不會,實在愚蠢。
四、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這話的意思是:老鼠尚且有張皮,人又怎能不要臉皮威儀,沒有臉皮的話,那還不如早早去死。
出自《國風·鄘風·相鼠》,這是一首非常具有諷刺性的詩。老鼠是讓人厭煩的,有歇後語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用老鼠與人做對比,可以說是很毒辣了,而是《鄘風·相鼠》也是《詩經》裡罵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