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論道科技創新:技術突破成就世界一流,持續投入是驅動基礎

2020-12-22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屆峰會以新的發展視角,圍繞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機遇、「十四五」時期中國各領域發展規劃等熱點話題,剖析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把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科技+創新,持續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圓桌對話中,丸美股份(603983,SH)董事長孫懷慶、安恆信息(688023,SH)董事長範淵、成都先導(688222,SH)董事長李進、遠大醫藥(00512,HK)董事會主席劉程煒圍繞科技創新如何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如何才能縮小與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等話題,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在對話中,有企業家認為,科技創新是顛覆行業、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路徑,而這背後的驅動力是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同時,積極尋求外部合作、精準定位、快速執行,都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方法論。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科技創新是顛覆行業的「法寶」

在當下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核心技術的突破無疑是中國企業取得國際話語權最重要的手段。在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上,來自化妝品、醫藥、網絡信息安全等行業的上市公司掌門人分享了科技創新在其所在領域的應用和作用。

2019年7月登陸資本市場的丸美股份是國內主流的化妝品企業之一,以眼部護理見長,在眼部護膚、抗衰老領域有多項成熟技術和發明專利。丸美股份董事長孫懷慶在論壇現場分享觀點時表示:「我認為要做出一個好的化妝品,需要很多學科領域的科技相互交叉,從我們公司的研發人員學科背景來看,涉及專業包括化工、生物工程、食品工程、製藥等。」

「科技創新在各個行業都成為了顛覆行業的法寶。」孫懷慶認為,如果中國化妝品行業未來能誕生世界級的品牌,這中間可能有兩個機會:「第一個機會就是利用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做出高性價比的低價產品,第二個機會就是中國化妝品真正在科技上有世界級的重大突破。我認為,有科技支撐的品牌會成為世界級品牌。」

身處技術密集型的醫藥行業,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遠大醫藥董事長劉程煒對科技創新也有很深的體會。

成都先導是一家高科技創新藥物研發企業,今年4月剛在科創板敲鐘上市。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表示:生物醫藥這個行業本質上是科學技術驅動的。在生物製藥、疫苗開發領域,中國無論是政府還是資本的支持已經達到了非常好的基礎,但是整體來講仍然還與世界領先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作為國內少有同時聚焦創新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遠大醫藥董事會主席劉程煒則分析道:「近年來在生物醫藥領域,有很多相對領先的技術在國內已經生根發芽。但從產業鏈布局來說,歐美很多技術都是比我們要靠前的。」他認為,在向國際領先水平看齊的過程中,遠大醫藥的經驗除了內部創新驅動外,還積極尋求外部合作和併購機會,通過精準定位和快速執行的決斷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持續研發投入決定發展基礎

科技創新的背後,是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國內網絡信息安全龍頭之一的安恆信息董事長範淵在圓桌對話時表示:「我們每一年的研發和研究投入都佔總營收的22%~23%,即使今年在疫情的情況下,我們依然保持這個比例。」

隨著各行業數位化轉型浪潮到來,數據信息的安全問題成為主要的顧慮和障礙,網絡信息安全同時也關乎國家安全,這讓網絡信息安全領域逐漸受到企業和國家層面的重視。

範淵對未來充滿信心。「如今,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的種種場景不斷湧現,使得信息安全的價值開始真正呈現。未來伴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我們助力安全中國、助推數字經濟的使命將得以不斷延伸。」

李進則以國內醫藥企業與跨國巨頭的研發投入對比,闡述持續大規模研發投入的重要性。「全球十大藥物公司中,研發投資每年都是幾十億美元的規模。而現在中國生物醫藥的企業中,每年研發投入的最高水平能達到三、四十億人民幣,但是僅僅從投資來看,距離國外最頂級的跨國藥企來說還是有一定差距。」

那麼持續研發投入的背後,又需要什麼支撐呢?劉程煒的答案是盈利能力的增長。「主營業務持續有效的利潤增長、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企業不斷進行國際拓展、產品研發投入的基礎。」他分析道,過去五年,遠大醫藥平均每年利潤增長率約為58.8%,這是公司不斷投入研發的來源。

李進也表示:「我相信只要繼續堅持持續在科技創新上進行投資,我想這個中國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會越來越小。」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全力邁向世界一流科技水平 濰柴集團科技創新發展暨科技獎勵大會召開
    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對濰柴科技創新發展專門作出批示,充分肯定濰柴科技創新工作並提出更高要求,勉勵濰柴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心無旁騖攻主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咬定目標不鬆勁,持續用好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營銷管理創新「三大法寶」,努力取得更多基礎性、原創性、引領性創新成果,打造面向世界、競爭力強、屹立不倒的質量、品牌和信譽,當好創新創業創造的排頭兵,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讓持續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源頭活水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不斷地高速增長,科學技術從全面跟跑到部分領域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已到了要與世界經濟、科技強國在山頂相遇的關鍵時刻,怎樣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便成為擺在中國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
  • 金山辦公: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 打造世界一流辦公軟體
    持續積累實現技術突破 掌握大批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高新技術企業,金山辦公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採取「質量第一,客戶至上,技術立業,專業服務」的管理方針,通過多種渠道吸引優秀人才,建立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C++、JAVA、Object C開發隊伍。
  •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戰略背景創新驅動就是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是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
  • 「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認證,驅動趣口才持續技術創新
    既是對趣口才過去在技術創新上的肯定,更是對趣口才未來勇於創新的驅動。 "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並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將重大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屬於國內或國際先進的企業
  •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從應用驅動型創新邁向技術驅動型創新
    長江商報訊(記者 陳妮希)進入11月以來,多家網際網路公司舉辦科技大會,試圖從技術驅動創新拉開行業分水嶺,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丹尼爾·波維Daniel Povey表示,他之所以拒絕了Facebook等美國科技巨頭的邀約,願意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工作,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小米為代表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純粹、極致的開源文化,以及開放、共享的理念。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近年來在人工智慧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吸引相關領域的全球優秀科學家的主要原因。
  • 石化業科技創新行穩致遠
    「5年間,石化行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活躍,創新能力提升,共獲得國家科技獎155項。這些成果提高了我國油氣供給的保障能力,彌補了化工高端技術的短板,搶佔了部分世界化學工業的制高點,使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獲得突破,落後產能過剩的突出矛盾得到緩解,高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快速成長。」胡遷林告訴記者。
  • 惠州將持續構建一流科技服務體系
    高企總存量達1631家,1481家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50%,預計研發經費投入佔比達2.7%……今年以來,惠州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一系列進展,從創新政策體系、創新平臺到科技企業都有多項突破。
  • 平臺和人才是創新驅動的本和源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上取得新成效,要牢牢抓住平臺這一載體,發揮好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支撐自主創新、轉化創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之所以能在世界取得科技創新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美國通過組建國家實驗室,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戰略性的跨學科研究,從武器研發擴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學前沿,出現了網際網路等諸多顛覆性技術。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的風向標和驅動器,科技強國建設離不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撐。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
  • 用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進行產業布局謀劃,下好「先手棋」,健全科研體系和激勵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力度,在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前瞻性技術儲備等方面不斷實現突破,以前所未有之勢,走出了一條哈電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 龍海波: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因此,要更好適應需求側市場需要變化,就必須不斷培育和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踐也充分證明,中國要強大起來,必須緊緊依靠創新,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 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重點實施好創新突破、改革深化、布局優化、管理提升、監管提效、黨建強基六大工程。    大力實施「創新突破」工程  把加強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引導企業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更大決心、更有力舉措加快創新步伐,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一是建立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
  •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湖北全域創新的戰略驅動極
    但這些基礎科學,卻是人類社會和科技文明進步的階梯。2018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強調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深圳早在2010年便開始基礎科學布局,每年將科研經費的1/3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2019年基礎研究資金超過40億元。
  • 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答卷——「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答卷——「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新華社記者董瑞豐中國創新的浪潮,5年來是怎樣地奔湧向前?從探月、「北鬥」再上層樓,到高鐵、5G日新月異,從量子、幹細胞研究深入「無人區」,到疫情防控得到有力支撐……創新的脈動,隨處可以感知。「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事業的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正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小標題)躍升: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9月,瑞士日內瓦。
  • 切實強化基礎研究 持續推動應用創新 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創新型國家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加快。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發展存在大而不強、基礎研究及原始創新薄弱、一些關鍵技術亟需突破等問題,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更加突出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塑造發展新優勢。
  • 5G驅動產業升級 運營商科技創新向體系化發展
    近期,三大運營商先後發布未來五年科技創新布局,中國移動副總經理高同慶表示,科技創新是中國移動的核心動力;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表示,科技創新正在成為聯通高質量發展「新引擎」,5G+雲大物智等正在開創高效能運營「新格局」;在「2020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劉桂清公布中國電信「十四五」期間的科技創新工作計劃,總體目標是把中國電信打造成為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
  • ...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科技自立 推動「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專家學者在論壇上指出,這兩大重點任務都跟我國的科研體系密切相關,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實現科技自立。經濟之聲特別策劃《迎接強勁復甦的春天——經濟之聲深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9日推出《以科技自立 推動「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在關鍵領域實現自主可控,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才能暢通國內大循環,掌握髮展主動權,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近年來,我國綜合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但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存在受制於人的情況。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需要在以下幾方面著力。  加強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