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 張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作出了應對變局、開闢新局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問題,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十四五」時期做好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省屬國資國企系統必須準確理解把握全會對國資國企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系列重要論述,切實抓好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作出的各項安排,紮實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全面提升改革綜合成效,努力培育一批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帶動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重點實施好創新突破、改革深化、布局優化、管理提升、監管提效、黨建強基六大工程。
大力實施「創新突破」工程
把加強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引導企業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更大決心、更有力舉措加快創新步伐,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一是建立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落實「四視同三激勵一獎勵」政策,將研發投入強度納入省屬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確保未來五年省屬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幅不低於10%,「十四五」末科技研發投入、製造類企業新產品收入佔比翻一番,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低於3%,其中重點企業達到5%以上。二是完善重大科技聯合攻關體制。著眼發揮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進省屬企業創新聯合體建設,打造一批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和高水平雙創平臺,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牽頭創建省製造業創新中心。支持省屬企業與大院大所開展深度合作,瞄準科技創新前沿,集聚高層次創新資源,布局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研發平臺並開展聯合攻關。三是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激勵機制。完善以創新、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和正向激勵機制,建立創新要素參與分配的新機制。支持研發團隊(個人)以核心技術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與企業合作。設立科技帶頭人或首席專家制度,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四是實施高端人才倍增計劃。實施省屬企業「五年千名」博士引進計劃,培養引進一批具有成長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潛力的人才,支持企業設立院士(科學家、專家)工作站(室),力爭到「十四五」末省屬企業擁有高端人才總量比「十三五」期間增長一倍。五是全面實施數位化轉型。指導重點省屬企業開展數位化轉型試點,推進5G、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與實體產業融合應用。擴大工業網際網路在省屬企業應用範圍,主動服務建設全省工業大數據平臺,建立完善工業基礎資料庫,與各類平臺資源互聯互通、數據開放共享。加強資源整合優化,推進數位化產業發展,培育行業領先的數位化服務龍頭企業。
大力實施「改革深化」工程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進一步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性障礙,推動國有企業深度融入市場經濟,充分激發內生活力動力。一是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制度體系,更好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改進董事考核評價、激勵約束機制,選聘一批現職國有企業負責人和專業人才擔任專職外部董事,優化董事隊伍結構,發揮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作用。全面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總經理向董事會報告制度,推進總經理履職監督工作,保障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二是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分層分類、「一企一策」精準化推進混改,加大適宜企業混改或二次混改力度,推動具備條件的省屬一級企業混改,力爭「十四五」末混改戶數、資產佔比及上市企業數量、資產證券化率四項指標進一步提升。優先引入產業鏈上下遊、具備業務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協同效應和聚合效應。建立混改後評價機制,推動混改企業深度轉換經營機制。三是建立三項制度改革常態化機制。全面推進用工市場化,實行分級分類公開招聘,建立管理、技術、技能等多序列崗位管理體系,健全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改革經理層成員管理方式,在充分競爭領域省屬二、三級企業全面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管理,選取部分權屬企業建立規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全面實行全員績效考核,建立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的分配機制,到「十四五」末省屬企業管理人員浮動薪酬佔比達到70%以上。進一步擴大中長期激勵覆蓋範圍,到「十四五」末省屬二、三級企業試點覆蓋面原則上不低於20%。推動三項制度改革效能評估全覆蓋,到「十四五」末省屬企業整體勞動生產率、人工成本投入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40%。
大力實施「布局優化」工程
深度對接服務全省八大發展戰略,堅持「一盤棋」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一是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產業領域集中。統籌全省國有資源,「一盤棋」推進戰略性重組,將省內國有優質資產以市場化方式整合到優勢企業,發揮資源集聚效應。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集中度,到「十四五」末將省屬企業涉足行業大類壓縮至50個以內,90%以上省屬國有資本集中在「十強」產業和基礎設施、重要礦產資源及公共服務領域。擴大「雙招雙引」成果,發揮省屬企業「以商招商、以企聚才」優勢,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源開發、國際產能合作、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領域,引進一批重大項目和高端人才。二是深化「心無旁騖攻主業」。建立主業和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兩個「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省屬企業明確二級企業主業,確保主業投資佔年度投資計劃總額90%以上。加快推進省屬企業非主業清理整合,到2022年全面完成388戶非主業企業清理退出任務。三是開展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專項行動。選取部分重點省屬企業,在資源、政策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培育形成國際國內一流企業梯隊,力爭打造一批具有市場主導權的行業一流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大力實施「管理提升」工程
組織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管理提升行動,加快形成同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內部管控機制,逐步實現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一是強化基礎管理。推動省屬企業持續優化組織架構、管控模式,進一步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提高運營效率。引導企業開展全價值鏈、全生命周期成本費用管理,完善成本管控責任制度和目標考核機制。加快處置低效無效資產,開展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整治。深化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和財務信息化建設。二是強化質量管理。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控制,引導企業開展「泰山品質」高端認證,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山東國企品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將嚴、實、細的作風融入現代生產和管理實踐。三是強化風險管控。指導企業加強合規內控體系建設,統籌分散的風險管理職能,建立統一整合的風險管理系統,強化實時監測預警。持續推動省屬企業差異化降槓桿,力爭到2022年資產負債率超過行業重點監管線的企業降至監管線以內,整體資產負債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大力實施「監管提效」工程
進一步完善國資監管模式,把增強活力與強化監管有機統一起來,加快實現由管企業向管資本的轉變,全面提升監管效能。一是持續推進職能轉變。加大分類授權放權力度,動態調整授權放權清單。深化投資運營公司組織架構調整、管控模式改革,定期開展運行情況評估並實施動態調整。推進差異化分類考核,突出質量效益、服務全省戰略、創新驅動、深化改革等導向。大力推進監管信息化,全面實現對省屬企業重大事項的實時監控、動態監管。二是提升綜合監督效能。推進監督資源整合、監督信息共享,減少重複監督。健全信息公開制度,依法依規、及時準確披露企業信息,打造陽光國企。健全覆蓋國資監管機構及國有企業的責任追究工作體系,形成事前規範、事中檢查、事後追責的工作閉環。三是構建監管大格局。加大全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情況統籌力度,落實好向人大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健全指導監督工作機制,搭建上下級國資監管機構溝通協作平臺,健全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機制,形成推動國企改革合力。
大力實施「黨建強基」工程
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貫穿國資國企改革全過程,鞏固改革發展政治保障。一是堅決扛牢管黨治黨責任。推動省屬企業各級黨組織建立完善「第一議題」制度,及時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善省屬企業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把考核結果與領導人員任免、薪酬和獎懲掛鈎。實施過硬黨支部建設第二個三年行動,力爭「十四五」末省屬企業過硬黨支部比例達到80%以上。二是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國企領導人員隊伍。堅持國有企業領導人員「20字」標準,建立完善區別於黨政領導幹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家成長規律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機制。探索企業領導人員市場化選拔、考核和激勵機制,出臺加強省屬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意見。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定期組織開展優秀企業家評選活動,廣泛宣傳優秀企業家事跡。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指導省屬企業全面建立改革容錯免責清單。三是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決整治「四風」突出問題。聚焦重點部門、關鍵崗位和重要環節,加強監督檢查,強化境外國有資產監督。持續加大反腐敗力度,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