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 專欄|當藝術只剩下猙獰與鬥氣,又那有文化可談?

2021-02-19 罐子藝術網

這樣的心理因素,屢屢會出現在上個世代的藝術家創作身上,前輩美術家的作品也許現在來看會覺得老套了些,可是那些潛藏在作品、跟著作品一起跨越過時間,閃耀出的光澤,則是歲月無法驅走的精神。

光澤,真的無法在目前眾多的藝術家作品身上被看到。原因或許就出在以前的藝術家是拿生命去面對創作、是隨著時間慢慢琢磨出自己藝術的方向與風格。現在的藝術家則好像都有預知能力,好像都預知自己活不長,面對創作幾乎都在趕進度,恨不得自己的工作室就是中央印製廠專印紙鈔;不停又不停的印製著紙鈔,只有技術沒有想法,更也談不上沉澱。但殊不知自己如此自我感覺良好、工廠作業制化的趕工量產作品,壓根就不是在印鈔票,倒反而有點像是在印紙錢,面對藝術;自己是在自掘墳墓,自己在燒紙錢給自己,活脫脫在詛咒自己的藝術生命早夭。

如果說,上個世紀與這個世紀來相比,到底有怎樣的不同呢?上個世紀,人類有心情;可以慢慢也能快快來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即便是遭遇挫逆;也能有心情來思索該如何解決。這個世紀,人類則只有心結,對人的心結、對錢的心結、對環境、對權力…都有一股過不去的心結,遇到大小挫擊,想的只是一種自動性反擊;卻不願思考自己是不是有不及之處才會造成這些困局。當文化在這個世代,少了根植在內心的修養、沒有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最重要的是;更沒有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文化人就不該再自詡為文化人,你;只是一個猙獰人。

相關焦點

  • 罐 專欄|{Kayo藝事錄}紐約新畫廊總監 Michelle Perlin 談雅詩蘭黛家族與藝術如何激盪出火花
    事後,透過羅納德父親出面,當擔保人,才留下那時購入的作品。羅納德當時用十五萬美元買到梵谷的〈穆蘭郵遞員〉(Postman of Moulin, 1888),目前保守估計市值約為六百萬美元。從此,羅納德開始替蘭黛家族收藏藝術品。當兩位創辦人投身收藏的時候,藏家們正紛紛用高價追逐著莫內和馬奈的作品。迥異於當時法國印象派藝術家們所追求視覺感官享受,德國的藝術家作品就不是那麼「賞心悅目」。
  • 罐 展覽|普普藝術新寵 菲利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 首次臺北個展【龍蝦樂園】在白石畫廊
    差不多在那個時期,我意識到一股強烈的創作欲望,從此一頭栽進藝術創作,而創作又再促進了我不斷思考,那是一個強化自身信念的循環,也塑造了現在的我。我一直對語言、符號這些與人交流的事物充滿興趣。符號的力量,一方面在於它既具有象徵性的價值,一方面又非常容易理解,畢竟可理解的符號才有意義,這讓我感到很有意思。
  • 罐 展覽|臺北耿畫廊【離垢地】 姚瑞中與時俱進的神仙 將在ART021展出
    不難發現,畫面中的人物都在使用3C產品,當低頭族,我認為繪畫應該「與時俱進」,這些觀音、神佛也要知道人間苦難,「聞聲救苦也與時俱進邁入3C時代」。當我們每天走在路上,顯而易見的是幾乎每個人都在使用手機,所以我以作品反應出現實生活,當然,也可以影射成人與宗教間的一種電波或頻道。
  • WorkFace Taipei 14群組「美學、藝術與建築」成立發表會
    以「共享豐盛」及「共創連結」的基礎,期待為創業者建立共享豐盛的商業生態系統。「臺北發生」,一個全新模式的文創空間。「臺北發生」不只是一家餐廳,是一個「吃、喝、玩、創」的新所在,一個文化雜食者的娛樂道場。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將要發生的…都在「臺北發生」。
  • 罐 專訪|顏明談鑑藏:不要做古書畫的職業讚美家
    此篇專訪章節分:「談自述」、「談拍賣」、「談鑑藏」三個內容段落呈現,除了回顧了90年代中國內地拍賣初級階段的開始外,更想透過顏明先生的專訪,讓新一代對中國拍賣市場及古代書畫有興趣的愛好者,對前輩們走過的來時路的不易與珍惜。
  • 罐 專欄|{Kayo藝事錄}美國本土藝術最大精神堡壘「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將邁入90高齡
    因為「它誕生於波洛克和垮掉一代的世代」,隨著藝術趨勢的轉向,當它迎向世人之際,已經是波普藝術和迷幻藥當道的世代了。厚重的顏料隨著時間一塊塊地剝落,畫面逐日崩散離析。可預期的高昂修復費,沒有任何藝術機構願意收藏這樣的燙手山芋,最後它流落至德費歐過去曾工作過的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
  • 罐新聞|許炯與臺北罐子茶書館 藝術與空間組構為視覺的驚喜
    許多許炯在臺北的藝術粉絲陸續來到,第一句話是「這次作品怎麼那麼大」!許炯接受罐子茶書館主人劉太乃邀請之後,兩個人就達成共識,希望能夠針對臺北麗水罐子茶書館的空間量身訂製這次的展覽作品,這也同時給了許炯一個不一樣的創作挑戰,不僅僅是創作的內容,更能透過作品提出對空間的閱讀觀感,使得作品與空間彼此產生極大的共契程度。
  • 罐 專訪|大卷伸嗣 Shinji Ohmaki──當所有的存在不再那麼確定 反而更能體受到那曾經有過的存在
    鄭乃銘/臺北專訪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亞洲藝術新聞在與大卷伸嗣一個小時的訪問結束,在喧嘩的人群尚未進場、能安安靜靜欣賞他的作品之後,才深切理解他為這次個展所落的標題【存在の細語】;那『細語』二字確確實實拿捏出了整個展覽精神概念,一份不需要過於高張的情緒,而是更推往、寄往內在的一種心境留存與低語。
  • 罐 專訪|張平沼先生的藝術收藏故事
    張平沼先生說,次子元賓對於宋瓷熱愛與研究興趣更勝於我,這次「宋瓷香會」在他的發起與運籌下才得以實踐。張平沼次子張元賓,現任富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以公司的「富喬文化藝術基金會」之名,在臺北淡水近郊的「春餘園子」,為父親的宋代香爐收藏舉辦了一場「宋瓷香會」。圖為張元賓先生與策展人葉一豐先生合影。
  • 如何審視藝術?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
    轉引自李君如、陳品孜,2005,"華山過渡:藝術空間做為一種文化工業的體現",《建築與規劃學報》,第六卷,第二期,p.98-99。在文化工業的大力衝擊下,人們理性思考逐漸鈍化、失去主體性,文化本質被商品化邏輯替換了, 文化只是為了交換的利益,並非真正對文化的需要。大量的生產化標準程序、規格化造成大眾文化的庸 俗化,易言之生,生產其實是在創造需求。
  • 【IUMR】 數位美學與新媒體藝術的交織
    就藝術創作而言,數位科技的應用,亦創造出全然不同的感官經驗與美學體驗。意即,數位科技強調人機互動、動態與複雜等新科技特性,為數位藝術創造出有別於平面創作的美學呈現與感官經驗。正因為人與機械的關係已經不再能單純地被切割,許多文化象徵形式的再現也漸漸地與機械緊密地結合,而數位科技藝術概念也再次從中被提呈出來。然
  • 罐 專訪|蘇富比郭東傑談 貝學仁與貝夫人珍藏:中國戰後美術史的珍貴拼圖
    當時覺得既神奇又感動—空陸兼程幾10小時來到一個美國市郊,竟然能夠聽到兩位極有教養的長輩向我講解中國藝術!」「最令人感動的是,兩位夫妻與藝術家友人們之間深厚的情誼,儘管他們遷離臺灣約40年,但對於每一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個性、習慣至喜好等細節,仍記憶猶新,如數家珍。」郭東傑說道。貝學仁與貝夫人,1970年。
  • 潮-2015臺灣科技藝術展示會MAKE:TAIWAN
    /技術團隊, 8/21(五)~8/27(四)於臺北三創生活園區12樓Syntrend Show開展。匯聚全方位的展示與內容,讓科技藝術展現各類型元素的加乘效應。為期7天的展示會活動包含:跨界對談、示範演出、新媒體作品互動展示體驗,誠摯邀請臺灣表演藝術團隊與創作夥伴們親臨現場,藉此交流媒合平臺,一起撞擊科技與表演藝術的靈感火花。
  • 【IUMR】 知識份子與一群不怕死的混混:林其蔚談龐克與臺灣學運反文化」
    1995年7月,進錄音室錄製首張專輯《肛門樂慾期作品集》,1999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臺客的復仇》。2001年4月由水晶發行第三張專輯《臭死了》,同年5月左派離團。「濁水溪公社」以搖滾樂型式結合硬蕊、龐克、噪音、草根、民謠與那卡西,並以揉合臺客秀場、性虐待、實驗劇、並總以混亂暴動收場的舞臺表演著稱,歌曲內容大量涉及政治、社會、男性意識與下半身描寫等,尺度大膽而基進,也啟發了臺灣90年代以來許多地下樂團。2005年1月,舉辦「向濁水溪致敬」活動。同年8月,《天涯棄逃人》由角頭音樂發行。
  • 【亙古一念:華嚴心鑰】第六會 嘉義場「當生命遇見華嚴」
    連夜修改前六場的精彩回顧,希望所有與會大眾,隨著每一會的發心發願,收獲滿滿,地地增上!!◇◆◇◆◇◆◇◆十城十會,構想源自華嚴經的「七處九會」。除第二場彰化場是誦經祈福專場外,其他各場皆依華嚴經九會的主題貫串之:初會臺北場,探討華嚴經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建立學習願景以及雲端發展的趨勢。二會新北場,【當法律遇見華嚴】,探討認識因果法才能建立正確的信仰。在社會為法律,在宗教為戒律。
  • 【IUMR】 批判性與數位藝術(上)
    就像今天大多數的藝術活動普遍受到 知識論的影響,使得我們談論藝術的方式帶著許多理論的色彩,這個現象在當代藝術展覽活 動中又特別明顯,它們經常被優先規劃為一種文化認知活動後,才選擇展出創作與安排場面 調度,經由如此實際的連結運作,在面對共同的文化議題時,它提供給我們一種理解的方 式,甚至是製造共同的文化立場與歷史共識 (consensus),像是藝術作品如何在生產網絡中 理論化、歷史化、展示與批評的知識
  • 罐 專訪|李政勇:好的藝術不會寂寞 臺北安卓藝術十周年
    當時只是想博覽會對我們畫廊不熟悉,因此每年還是只投石晉華,加深評選委員會的印象,直到2017年才正式入選「亞洲視野」。安卓藝術五周年特展【ReVision1】(上圖)及【ReVision2】(下圖)現場《亞洲藝術新聞》:自畫廊創始至今,您認為達成了哪些預設目標?
  • 罐 專訪|喜馬拉雅藝術史學者 陳秉揚──追尋雪山下的幡影
    或許我們可以稱其為當代尼泊爾疆域以印度南亞文化為主的文化範疇下的一西藏文化飛地。它座落在喜馬拉雅安納普那與道拉吉利山群之北坡雨影區與西藏的邊境之處,而與尼泊爾的其他地區相隔絕。從今天的角度上來看可能是個遙遠偏僻之地,但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獨立王國的形式存在,並以藏傳佛教薩迦派為其文化核心,那裡的人民、語言、文化等皆與其北面的西藏更為接近。」
  • 罐 新聞|現在臺灣開畫廊 可以不用繳稅了
    儘管,臺北當代的主辦單位是國外公司,但是因為活動是在臺灣舉行、對象也含括臺灣文化單位(畫廊),它就在受惠的權利範圍裡面。再來,目前國外畫廊如果要到臺灣來設分點,是否也一樣在這個受惠群體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很清楚規範,只要是經認可的文化藝術事業都得免徵營業稅及娛樂稅。可是,要記得;畫廊申請免營業稅得築基於展覽,可不是因為畫廊是被認可的文化事業單位就免徵!
  • 藝術探訪·第13期 |「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THE SHAPES OF IMMORTALITY
    11月的杭州,草木皆退去了綠衣,染上了秋裝,這個季節的杭州有著詩人詩中描繪的「金井梧桐秋葉黃」的美景,最是觀賞好時節,此次來到杭州,不僅是為了一睹杭州秋景,更是為了探訪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博物館與當代藝術跨界系列Ⅱ:永遠有多遠」跨界系列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