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俄羅斯的協調下,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達成協議,實現全線停火。根據協議內容,亞美尼亞從15日開始把納卡地區的克爾巴賈爾區、阿格達姆區、拉欽區交給亞塞拜然。
從結果來看,亞塞拜然無疑取得了勝利,雖然納卡地區的主要人口是亞美尼亞人,卻是國際承認的亞塞拜然領土。蘇聯解體時,納卡是亞塞拜然的一個自治州,經過數年衝突到1994年停火,該地區脫離亞塞拜然,形成亞美尼亞的一塊飛地。
這一次的停火協議保證亞塞拜然收回納卡的部分地區,並由俄羅斯維和部隊進駐剩餘的納卡核心區域。可以說,亞美尼亞遭受了自1994年以來最大的失敗。
一、大國的籌碼
如果把這次衝突放到外高加索上千年的歷史當中,就會發現如今的衝突,以及暫時達成的停火協議,其實都是歷史的延伸,也是外高加索周邊勢力此消彼漲的結果。在平衡被徹底打破之前,納卡問題很難得到最終的解決。
從大國因素來看,以納卡為核心的外高加索地區,處於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個大國勢力的交匯地帶。19世紀初期,俄羅斯從波斯手中奪取外高加索地區後,由奧斯曼帝國接替波斯繼續扶植亞塞拜然。
俄羅斯和奧斯曼是宿敵,打了十幾次戰爭,關係曾經極其惡劣,但是具體到外高加索地區,俄羅斯和奧斯曼卻默契地維持著平衡,雙方都以這裡為籌碼,為自己換取更大的利益。
奧斯曼總體上處於對抗中的弱勢,因此支持亞塞拜然打擊亞美尼亞,便是奧斯曼手上的籌碼,以此來換取俄羅斯在其他方向上不過分逼迫自己。而俄羅斯同樣以支持亞美尼亞為籌碼,要求奧斯曼開放俄羅斯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土耳其海峽。
▲以納卡為核心的外高加索處在俄、土、伊三國之間
於是,俄羅斯和奧斯曼的支持一直是有限度的,以不打破力量平衡為界線。即使是蘇聯政府,仍然把納卡作為一個自治州留在了亞塞拜然境內,而不是依靠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徹底解決兩族之間的矛盾。
從人口和宗教因素來看,納卡地區在歷史上一直以信仰早期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為主。從18世紀中期開始,伊斯蘭什葉派的亞塞拜然人大規模遷入,一度佔據了多數。
▲亞美尼亞基督教會比東正教、天主教更接近早期的基督教
1813年後,隨著俄國奪取納卡和整個外高索地區,亞美尼亞人紛紛遷入再次成為納卡的主要民族,最高時達到90%以上。到21世紀初,亞美尼亞人的比例依然在80%以上。
基於這一點,亞美尼亞人收回納卡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這也是近三十年來,亞美尼亞雖然實力對比處於下風,卻能在事實上佔據納卡的主要原因。
二、無助的亞美尼亞人
但是,從整個高加索地區的歷史來看,亞美尼亞人是孤立和弱小的,始終處於伊斯蘭國家的統治下,直到19世紀俄國人的到來,亞美尼亞人才重新回到基督教世界。
俄國人一直把自己視為亞美尼亞人的「救世主」,幫助他們的同時,又要求他們服從自己的利益安排,這就與亞美尼亞人的意願產生了一定的差別。
▲亞美尼亞人主要居住在山區,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口的增長
因此,很難說亞美尼亞人對俄羅斯的做法一點芥蒂也沒有,疏遠俄國的想法可能很早便已產生,於是給了外部勢力打入的機會。2018年,親西方的亞美尼亞政府上臺,俄羅斯開始受到冷遇。
這一次的納卡衝突表明,沒有俄羅斯充分支持的亞美尼亞顯然無力阻止亞塞拜然的攻擊。而俄羅斯在最後一刻的出手,表明其不會完全放棄對亞美尼亞的支持。亞塞拜然和土耳其在俄羅斯出面後見好就收,證明他們仍然承認俄羅斯對亞美尼亞的保護地位。
▲亞美尼亞民眾衝進議會大樓,反對籤訂停火協議
不管怎樣,納卡地區恢復了和平,同時也恢復了各方勢力之間的平衡。停火協議規定移交的克爾巴賈爾區、阿格達姆區、拉欽區,已是阿軍的囊中之物,現在交出去能讓平民少受戰亂之苦。同時也表明了俄羅斯不打算為此三地而戰。
停火協議籤訂後,引起了亞美尼亞民眾的抗議,甚至衝擊議會大樓。對很多亞美尼亞人來說,交出三個區給亞塞拜然意味著戰爭的失敗,是無法接受的恥辱。由此看來,這份停火協議肯定不會是納卡衝突的結束,只是暫時的「停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