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老相聲」李文華終遂拜師馬三立人生夙願,在天國也心安了!

2020-12-23 尋夢草原的疆郎

01引言

相聲講究三分逗七分捧,「捧哏」的角色叫做量活兒,這個可是細活了,要善於把控場上的流暢和熱度,奉獻精神是對相聲這一特定角色的標準和要求。在筆者心中,在年齡稍長一些人的心中,相聲表演藝術家李文華堪稱「捧哏」的經典人物之一。

02執著的力量

在這裡,我想起了一代武俠巨匠古龍先生的傳世名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怎麼退出」,作為傳統的國粹,相聲就是藝術江湖。相聲藝術無疑伴隨了我們青春的成長,也在相聲的歡笑和啟迪中,我們從不諳世事的頑童成為了鬢泛霜華的知天命之人。

而相聲界老人李文華,用他對相聲的摯愛,用他對相聲的理解和追求,在他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詮釋了「執著」這兩個字的分量和意義。

03飽含溫度的榮光

無疑,李文華與姜昆的合作帶給大家更多的歡笑和淚水,當然這淚水是開心和由衷喜悅的淚水,無論是《醉酒》《打針》《語言美》還是《談情說愛》《男子漢宣言》《說一不二》《錯走了這一步》,無不把一個小小的故事、尋常的場景用生動詼諧的語言藝術暢快淋漓的予以展示,李文華和姜昆長期珠聯璧合的合作讓相聲進入到了觀眾心裡,被相聲界稱為「頑童戲老叟」的表演方式更是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追捧。更喚醒和充實了人們對美好的反思和嚮往。

04「蔫」的智慧

李文華老師,一個長相極為普通,甚至是長相有點老的「乾巴老頭」,對相聲藝術卻有一顆猶如他老人家名字「文華」一樣的執著和追求。在舞臺上,丑角也有他的藝術魅力和藝術之光,就如李文華老師這樣的樸實無華,李文華老師額頭的溝壑和臉上的刀鑿斧刻才是真正見證這位耄耋老人的相聲藝術的人生印記。

人們不會忘記,在八十年代的春晚和其他舞臺上,有了他和姜昆,多少由衷的歡笑迴響在人們耳際,他們兩位藝術搭檔的「包袱」表演,李文華老師那帶著孩子般天真爛漫的笑容,恰到好處的捧哏無疑把「蔫包袱」給發揮到了極致,觀眾致以歡快地掌聲是他莫大的榮譽。這個貌不驚人語不休的小老頭,在「蔫巴」裡藏著智慧和機靈。他慢悠悠的談吐、細咪咪的眉眼,枯樹般的「老臉」,總是時不時帶出漫不經心的誇張和驚喜,總是出其不意地迸發出幽默的火花。

李文華老師似乎是為相聲而生就的「蔫」,也只有在自己心中獨特而又風趣的奇異相聲藝術中,「蔫蔫的」李文華老師才能光芒四射,笑點不斷。

05拜師夙願

其實,作為老相聲藝術家,李文華一生可謂是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場讓人忍俊不禁的相聲之光。但是時至李文華82歲,李文華仍念念不忘當初與相聲界泰鬥馬三立老師的人生約定.無疑,李文華的真誠和執著早已獲得馬三立老人的賞識,對於馬三立老師的相聲界正規派系,李文華老師早有意師從。只是因為一些不能明說的誘因,早已對李文華惺惺相惜的馬三立老人遲遲未執行收徒之禮,直至馬三立老師去世,李文華的拜師之事都未予成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李文華老師去世前十個月,在老搭檔姜昆的積極奔走下,李文華老師師承馬三立的新聞發布會才正式宣告。在眾多相聲界泰鬥的見證下,李文華老師終於擺脫「海青」,師承名門正宗了,二十幾年的苦心孤詣終於在人生行程即將終止前得以圓夢了,李文華老師也可以安然了!

06感言

作為局外之人,我們無從追尋李文華老師內心的初衷,但是至少通過李文華老師將畢生心血,將自己人生韶華奉獻給了相聲舞臺,奉獻給了他心儀的事業和職業,也得到了大眾和心中之師的冥冥認可,這也是夙願堅持的勝利,也是夙願實現的釋然吧!

感謝你,李文華老師,一個終身行走在相聲藝術的求是者!

本文為尋夢草原的疆郎原創,對李文華老師終身奉獻相聲藝術以及臨終前才完成拜師夙願有何想法和見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或關注,與你們一起見證成長!

相關焦點

  • 五年相聲搭檔,成就三十年感情,姜昆幫李文華完成最大心願
    姜昆生於1950年,李文華生於1927年,兩人相差23歲,就是整整一輩人。當姜昆第一次和李文華搭檔的時候,姜昆還不滿三十歲,正是進步青年活力十足的狀態。而李文華已經是年過半百的小老頭,說話慢慢悠悠滿臉皺紋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
  • 曲協藝委會秘書長發視頻說錯話 劉俊傑評論區糾錯 涉及李文華拜師
    他8歲登臺,11歲撂地,在北京啟明茶社、天津連興茶社和濟南晨光茶社這些數一數二的茶社說過相聲。如論進廣播說唱團的時間,郭全寶比郭啟儒還早。郭啟儒在北京曲藝三團呆過三年。1961年8月30日,中央電視臺破天荒地對外直播《笑的晚會》,侯寶林與郭全寶合說了兩段相聲《戲劇與方言》和《陰陽五行》。這是侯寶林第一次上電視,也藉此機會宣布,他換搭檔了。
  • 李文華臨終託孤姜昆?這麼明顯的三個破綻,相聲史上的烏龍罷了
    在相聲的歷史上,有很多烏龍事件,有些是刻意為之,然後很多讀者就信了,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個就是李文華先生臨終託孤姜昆,結果姜昆卻把孫越安排去餵大象。為什麼李文華先生臨終託孤這件明顯有邏輯錯誤的事情,很多人相信呢,可能這是出於對姜昆的誤解,然後首先在心裡相信了。第一,時間點錯誤李文華先生2009年5月9日去世,這個時候的孫越在幹什麼呢?他已經養了十年大象了,這個時候正在一邊動物園上班,一邊業餘時間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說相聲。
  • 他是中國十大笑星之一,垂暮之年拜已逝的馬三立先生為師
    中國十大笑星之一的李文華先生,在很長的時間之內就是「海青」。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正兒八經地拜師,以至於在他垂暮之年都深深以此事為心事,最終經少馬爺馬志明代替已逝的相聲大家馬三立先生收他為徒。李文華先生的拜師經歷為什麼這麼坎坷呢?他在沒有師傅傳授技藝的情況下又是如何學習相聲藝術的?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劉寶瑞的相聲江湖,和常寶堃互稱師哥,被馬三立救過也坑過
    2、 和常寶堃互稱師哥劉寶瑞九歲開始學相聲,先是在天橋一帶溜達,在這裡認識了張壽臣,但他並沒有拜師。劉寶瑞先是跟崇壽峰學,這位崇壽峰擅長單口相聲,他的師爺是李長春,曾師爺是沈春和,而沈春和是說評書出身。因此劉寶瑞單口相聲之所以那麼好,還能追溯到這裡一些。
  • 同為相聲大師,馬三立與侯寶林誰為相聲做的貢獻更大呢?
    由此可見馬三立先生在相聲界的地位,他尊重侯寶林的藝術成就,因此就算是低一輩,也可以坐在自己身邊,但如果馬三立不願意,侯寶林也得趕快站在身後。再者,馬三立可以通過認楊少華為義子,讓楊少華為自己捧哏來抬舉他,但在相聲輩分上,卻堅決不能亂了方寸。對於相聲的態度,馬三立選擇的是堅守,侯這寶林選擇的是創新。
  • 被相聲輩分困擾的相聲名家那麼多,相聲界的輩分枷鎖何日可去?
    這其中最值得說道的事件,莫過於當年李文華以81歲高齡,帶著氧氣瓶親臨姜昆給他辦的一場關於師門的證明會。都說當年少馬爺是代父收徒壞規矩,事實上少馬爺後來解釋,他只是作為李文華與他父親的一個師徒關係證明人。
  • 相聲行業,為什麼有人愛收徒,有人不想收徒,有人不能收徒
    2、傳藝,相聲老藝人的很多作品和技巧都是獨家的,教徒弟都是口口相傳,很多藝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消失,那就要傳授給徒弟。3、傳名,這就跟生孩子傳宗接代一個道理,把自己的名字和名聲由徒弟傳下去。舉一個例子,當年馬三立在整理相聲譜系時將孫福海歸在楊少奎門下,劉奎珍去找他,希望把自己唯一的學生孫福海歸在他門下,讓他能夠有個傳承。馬三立答應了交代給殷文碩在後續版本裡改過來,後來因為殷文碩突然去世此事竟然沒辦成。可見老藝人們對傳承的重視程度。
  • 相聲泰鬥馬三立,是郭德綱口中所說的,活得久才成的藝術家?
    2000年,馬三立被確診為膀胱癌,2001年12月8日,已經88歲高齡的馬三立在天津舉辦了從藝八十周年告別演出,這也是他平生最後一場演出。2003年2月11日,馬三立告別人世,也告別了他的觀眾,享年90歲。按照遺囑,馬三立的葬禮一切從簡,一位拄著拐棍、頂著白髮的觀眾來為他送行,看著他的遺像說:沒辦法啊,閻王也愛聽您說相聲。
  • 郭德綱曾因跪遺像拜師惹爭議!
    九歲登臺演《追韓信》,後擔任任浙江京劇團名譽院長,在戲曲界算得上德高望重,為一方俗人所稱頌。代表作有《未央宮》、《斬蕭何》、《六國封相》等。 眾所周知,郭德綱經常拜訪請教京劇前輩,陶陽幾乎次次陪同師父左右,趙老先生生前也常向郭德綱和陶陽傳授麟派藝術,老郭還曾當眾承諾,找機會為先生辦專場同臺唱戲,並拜趙麟童為師,可惜沒來得及兌現,先生就駕鶴而去。
  • 侯寶林與馬三立先生,的相聲藝術造詣,誰更高一籌!
    當年的天津報界評價侯寶林的相聲是「脫盡凡俗,辭藻新穎,推陳出新,妙語橫生」,不僅老觀眾愛聽,那些社會上流人物也通過廣播收聽侯寶林的相聲。正因為侯寶林的相聲又叫座又叫好,所以他在天津大觀園演出時不僅替京韻大鼓林紅玉攢底,還真正拿到了攢底收入,這是由他自己的招牌、名氣和作品決定的。
  • 侯寶林與馬三立先生,誰對相聲的貢獻更大?答案驚人!
    實事求是地說侯寶林對相聲貢獻更大!是侯寶林在民國時期把相聲的倒二地位提到了蹲底的地位,給相聲藝人的地位提高作出了其他任何人沒有的貢獻。二是新中國時期他和孫玉奎等人(還有三蘑菇和其他藝人也是相聲改進小組的等等),但侯寶林作用彰顯同時創造了不少新活並革新了不少老活,淨化了相聲舞臺。
  • 三大相聲世家:常家、侯家、馬家三峰並峙,網友:百年相聲奇觀!
    1950年,侯寶林牽頭,在北京成立相聲改進小組。邀請老舍,吳小玲、羅常培等作家學者,創作新腳本,並對近百段傳統相聲做修改整理。改良後的相聲,去糟粕,煉精華,終成曲藝之首。五十六年代,侯寶林常被請到中南海春耦齋,給毛澤東、周恩來說相聲。
  • 馬三立的相聲聽上去絮絮叨叨,其實每一句臺詞,都是他有意設計
    馬三立晚年的時候被稱為相聲泰鬥,一方面是他的輩分高,年歲大,另外更主要的,還是他一生表演過那麼多經典的相聲作品,不管是作品本身還是言傳身教,都令人折服,讓人感受到相聲藝術的魅力,和馬老的個人魅力。八旬馬三立如是說在這段採訪中,馬三立的年歲已然不小,應該在80歲以上,是一位真正的相聲老人、曲藝老人,說了一輩子相聲。面對鏡頭,馬三立是這樣說的:我們說相聲不騙自己,不蒙觀眾,我們下功夫。
  • 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妻子穿2年衣服睡覺,史上最潮流爺爺閃亮登場
    為了給妻子治病和送終,馬德祿變賣了家中所有財物,帶著10歲的大兒子馬桂元住到相聲園子的後臺,把三歲半的馬三立送到弟弟家寄養。6歲的時候,父親又娶了丁氏,馬三立也被父親接了回來。以後每逢下雨天,馬三立都會被同學們相邀講相聲,他也樂此不疲。這時候,深受父親薰陶的馬三立就成為了班裡的名人。另一邊的父親馬德祿深知講相聲的苦,所以,他不希望兩個孩子也和自己一樣,但事與願違,他的經濟狀態已經供不起兩個孩子,在馬三立沒有讀完中學時就買不起校服、交不起學費,只能無奈輟學,進入相聲界討口飯吃,那一年,他僅僅15歲。
  • 相聲笑談之「春典」:馬三立靠這個混過飯,張壽臣差點挨揍
    說是舊社會馬三立跑濟南賣藝,結果到了地界兒找不著「穴」沒法撂地。 馬三立沒法,找了一個變戲法的跟人套近乎:「我二人天津衛団春,近幾日念啃,能否賞個穴。」 這裡解釋一下:「団春」—說相聲的,「念啃」—沒飯吃;「穴」—空地。馬三立這是想借變戲法的穴做買賣,又叫「聯穴」。
  • 他是馬三立的徒弟,也是常寶華的弟弟,73歲做直播,直面犀利問題
    20號晚8點,今年73歲高齡的相聲名家常寶豐老先生做了一場直播。直播中,常寶豐老先生回答了網友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就有網友在留言中稱自己不喜歡姜昆的相聲。但每一個相聲演員,只要做到了努力去說相聲,而且說的是正能量的相聲。即便不是正能量的相聲,但起碼不去說那些烏七八糟的相聲。這就可以。常寶豐老先生的這段回答總結起來也就是一句俗語:青菜蘿蔔各有所愛。也就是說,你可以喜歡姜昆的相聲,你也可以不喜歡。
  • 提問:馬三立相聲有什麼毛病?七十三歲高徒常寶豐:嗓子行嗎?
    常寶豐先生在相聲行業的輩分相當高,他是馬三立大師的徒弟,常派相聲本身也是相聲三大家之一,這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分量。單純在相聲藝術這方面,常寶豐先生對郭德綱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德綱相聲門師父侯耀文先生。正因為如此,郭德綱對常先生以及其他的幾位常派相聲藝人,滿滿的都是尊敬。前幾天,七十三歲的常寶豐先生玩了一次時尚,開啟了直播,這次的直播引起了很多相聲愛好者的參與,整個直播過程可以說是網友提問來主導的過程。